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 儿童执拗敏感期

之前说起Terrible2,就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大意无非是2岁多的孩子特别烦人,脾气特别差之类的。现在钟小安两岁5个月了。妈妈算是对这个Terrible2有了确切的体会。如果现在问我,Terrible 2究竟是什么?我会说,Terrible2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执拗敏感期,以及思想发展和行动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挫折感带来的坏脾气。

以下这些内容,因为摘抄自太多不同的文章,所以具体每一段话的出处已经不可寻,有一部分来自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以及孙瑞雪接受媒体访谈的一些内容,另外的是一些网上的文章,我自己读了之后将我觉得比较有道理的部分摘抄了出来,再做了一些内容上的归纳整理。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以前大学时候东拼西凑写论文的情景。那时写论文是为了交给老师为了学分,现在却是为了儿子认真学习。类似的过程,不同的心情,还真是颇有一番感慨。这一篇东西,其实算是我的读书笔记,发出来跟妈妈们分享一下。

(一)自我意识敏感期

瑞士儿童心理专家让.皮亚杰经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会塑造出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力。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非常坚持自我,这表明他们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孩子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识。

儿童的第一个自由宣言:“我的”。

自我的觉醒是在一到两岁期间开始的,当自我觉醒的时候,儿童首先发现的是: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他用“是我的”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两个人是不同的,那这个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他对物品的所有权。

第二个自由宣言就是说“”。

“吃饭?”“不。”

“上厕所?”“不。”

“睡觉?”“不。”

“把你的小火车给小朋友玩一下好吗?”“不。”

孩子通过说“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当我们认为那个凡事都爱说“不”的孩子怎么这么爱“作对”的时候,其实,他是在通过语言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孩子说不,父母不必纠正过来,该做什么照做,不必和他商量分辨,这就不会影响他的敏感期,过了一段时间自然就过去了。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家长要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尽量让他快乐和顺从。

比较让人头疼的是,伴随着说不,同时出现的还有“打人”。(主动“打人”一方孩子的妈妈尤其头疼)

当孩子开口说“打”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家长会认为这个是粗野的行为,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打”并不是真正的打人的意思,只是孩子表达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最直接的态度意思是在告诉你“我不同意”。也就是排除的意思,儿童认为我要排除你,你应该立刻就消失,但是你还存在,我就要手来排除你。家长可以制止这种行为,但是不要说教谴责。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敏感期自然过去了,儿童就知道用别的形式来进行。

等到儿童发展到四岁的时候,他已经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能够清晰地了解我和你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所有他认为属于他的东西他都不会给别人。

但是等到接近五岁的时候他的生命又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那时的孩子会迫不及待的把自己东西分享给别人,因为他发现分享给别人,可以得到别的东西,这个时候,儿童自我的形成又往前迈进一步。

家长常常教育孩子分享东西,在他什么都还没拥有的情况下这是错误的想法,要先拥有再分享,这个选择权在孩子,这不是自私的表现,不要以大人的道德观来判断孩子。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分享就责备他或者冠之以“小气鬼”之类的称号。因为根据孙瑞雪的提法,孩子在还没有学会主张所有权的时候就强迫他们去分享,很容易养成他们的依附性格。我们不仅不应该强迫他们分享,反而应该保护他们对所有物的主张。

当儿童尝试着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产生交换,就是我把“我的”给你,你把“你的”给我,他们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划分“你”“我”的界限,通过这样划分界限的过程,儿童为自我储备了心理力量和智能,渐渐的把自己建构的强大起来。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复杂的过程,而不是家长的一声督促能够实现的。

(小安妈妈的一些经验:在建议孩子和别人分享玩具的时候,加上一句“他玩一下就会还给你的”,很多时候他们就会愿意了。另外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比如作势要把孩子的东西拿走或者问他讨东西吃但是当孩子下定决心跟你分享的时候,却又告诉他你不要。对于大人来讲,可能只是逗个乐子笑一笑,但是却会给孩子造成困惑,所以能免则免。如果是外人在自己面前这样逗自己的孩子,只要不配合,直接揭穿这个把戏就行,比如直接告诉孩子,“叔叔跟你开玩笑的,他不会拿走的”。)

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孩子一刻不停地形成着自己。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会更为充分地表现自己,从排除他物,到勇敢地说“不”,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儿童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他们会建立和派生出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而这也就形成了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会安静、专注地持续下去,而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终会形成儿童的坚强意志,而其独立性也会随之而来。

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只会丧失“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最终他的成人世界终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纠葛。对比一下,一个是拥有自我的孩子,另一个是丧失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别,我们就能看出人格状态的巨大差异。比如,当一个罪犯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时,任何语言都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寻求安慰,而且他也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一个丧失自我的孩子,很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自己,这样他势必会屈从别人,而寻求归属。

正如孙瑞雪所说,将来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力量是否强大,这个强大的能力首先来源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所以保证了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她还说,如果儿童正常发展,他会在7岁后走出自我中心的疆域,达到和谐和顺从的人生状态。

(二)执拗敏感期

一、执拗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摘自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头疼。”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二、关于执拗敏感期的成因

孩子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有个执拗敏感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源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越来越多的东西,由此也变得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己的力量。这种所谓的“叛逆行为”恰恰说明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开始独立思考,勇于大胆尝试了。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能力,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决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2)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源于秩序感(执拗敏感期通常是伴随着秩序敏感期出现的),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秩序感,并期待世界按照这种秩序感运行,在做某些事之前,他的大脑中就有一个特定的办事程序,且认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设想这样发生,如果有人打破他的设想,也就是他设定的秩序遭到了挑战,他就会发火,也就是为了维护这种秩序而进行抗争。

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要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或许用“执拗”这一概念来表达会更准确些。执拗敏感期的儿童,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且一旦被拒绝,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一言以蔽之,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欢胡闹而且比任何时候都任性”。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比如,有人按门铃,钟小安想的是自己去开,如果这时别人开了门,他就会非常恼火,一定要自己重新再关一次再开。比如洗手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开水龙头,如果妈妈不留神顺手帮他开了,他一定要关上再重新开。吃水果的时候一定要用叉子叉给他,用手就不行,等等。如果妈妈无法理解他的执拗。就不能保证他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他也必定会有受挫的感觉。

三、如何帮孩子顺利通过执拗敏感期?

1、理解。

由上面的成因分析可知,执拗敏感期的存在,与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执拗”,做好耐心陪孩子渡过这段时期的思想准备,理解他们的痛苦,不过多限制他们的淘气行为,因为我们缺乏耐心的简单处理,可能不利于孩子顺利走出这个敏感期,从而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像孙瑞雪所说,影响他们进入成人生活后的时间管理能力等。

在这方面,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各成员在孩子最好统一认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闹起来时出现反差较大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2、变通。

孩子不是小大人,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的行为能够像我们一样理性、自制。有时候孩子对我们的“刁难”,只是他们的线性思维使然,并没有特殊的目的。特别是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要习惯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则性的需求。

之前我会担心,如果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会不会造成孩子的任性?现在我觉得注意把握好原则性问题和非原则性问题之间的分寸就行。如果违背了家庭的基本原则或者影响到了其他人,就要坚持原则予以制止。在我家,这一类问题主要包括:涉及人身安全的问题,故意毁坏物品,浪费食物。曾经我把冲撞长辈(比如动手打人或者大声让人走开)也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但是现在觉得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似乎还不必把这件事情上升到这样的高度。

专家的说法,即使对于那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抚工作,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3、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和行为方式

了解了孩子的执拗行为是秩序感遭到挑战的结果,我们便可以通过尊重他们的秩序感将事态消灭于萌芽之中。为此我们要多体察孩子的秩序要求,尽量顺从他们这种要求,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可以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家伙。

总之,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应对”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其实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只要处理得当,这个阶段一般几个月就可以过去的。它考验的只是我们的“耐心”,但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得到成长!

小安妈妈的经验:前一篇博文里提到过,临睡前,钟小安玩的正高兴不肯去刷牙,妈妈说,安安不想刷牙,那就把他的牙膏牙刷给爸爸用吧。钟小安因为不想让爸爸用自己的牙膏牙刷就主动表示自己要刷牙。这也是若干次和钟小安硬碰硬之后慢慢摸索出来的办法,用他对所有权的敏感来化解他的执拗。再比如,钟小安洗完澡总要装一杯水放在澡盆边缘,不小心碰翻了就一定要重新再装一次。刚开始妈妈觉得他莫名其妙,也不理解他这样装一杯水放起来有什么意思,打翻了就打翻了,非得要再装一次真是烦人。于是钟小安不高兴,妈妈也不高兴。现在妈妈主动提醒他要小心,不要打翻杯子,钟小安小心翼翼的走出澡盆跟杯子说byebye,然后乖乖跟妈妈去擦干穿衣服,母子俩皆大欢喜。至于秩序感那些,就更容易解决了,如果孩子有他自己设定的顺序,那就由得他自己去,在做任何跟他有关的事情之前,先问一下他的意见,不要擅自帮他代劳,一切就会变轻松了。等待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件事或者让他来做出一个决定远比等他发脾气之后再去安抚他要来的轻松省力。)

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 儿童执拗敏感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7126.html

更多阅读

卡米洛特工程 执政官·诺斯替·人类意识 人类的自我意识

执政官·诺斯替·人类意识受访者:Graham Hancock 采访者:Kerry Cassidy葛瑞姆·汉考克(Graham Hancock)——1950年生,英国记者,考古历史类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包括《超自然》(Supernatural),《失落的约柜》(TheSign and the Seal),《上帝的

锐志、凯美瑞、C5和迈腾我的自我感觉 锐志和凯美瑞

乐乐整整6年了,俺打算看看车了。一开始看了锐志,昨天跟大领导去了空港,转了转,分别试驾了锐志、凯美瑞7代、C5和被誉为神车的迈腾!一下是我个人对这几款车的试驾感受和认识,欢迎拍砖。这几款车,俺分别看上了锐志2.5V风度精英版、凯美瑞2.5

论《红高粱家族》的寻根意识 红高粱和红高粱家族

论《红高粱家族》的寻根意识沈涌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80年代中期问世时,在文学界、在读者群中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确实,这是部很有新意很有特色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必定会占据一定的位置。《红高粱家族》里的思想艺术,对于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教学的社会环境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科恩指出:“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对青少年来说,等于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随着高中期孩子性的发育成熟,社会、成人对其态

声明:《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 儿童执拗敏感期》为网友梧叶飘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