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书店 唯独你是不可取替

在这块土地上,什么都不缺。

在法院到移动公司那么短短几里长的路途,假如你是步行的,你可以数得出在路两旁的大大小小的酒店饭庄,三步一店五步一庄的,每每到了傍晚,一些大一点的酒店饭庄门前就停满了车子,红男绿女,进进出出;加上移动公司,不下五家的移动或联动公司营业所;五家或六家药店,当然更多的是洗头店,不下于二十家,以前更多,曾经在一个晚上放学后,一路走着一路数着,不算小巷子里的,竟然有四十八家之多。一到晚上,洗头店里就透出朦朦胧胧的粉红色的独属于洗头店的灯光。那女孩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浓妆艳抹地站在门口对着行人搔首弄姿,发出“嗨嗨”的叫声,有时突发奇想,是不是该有人对他们进行一些该有的“职业培训”,免得大街上“嗨嗨”的如同唤狗一样的呼唤着行人,“特殊行业”的人也该有必要的行规礼节。

可就是缺书店。

在这条路上,也有几家所谓的小书店,除了买一些教辅用书外,就是不入流的诸如日本的漫画,特别劣等的纸张上画满了张牙舞爪的漫画人物,以及一些纸张劣等内容庸俗的盗版书。在这个小城,竟然还有两家书店。一家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经营的属于省新华书店管理的书店,除了很多爷爷级的老得掉牙齿的什么《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烈火金刚》等等书外,就是大量的教辅书,新书的进书速度奇慢。还有一家几年前开起来的席殊书屋。刚开始还进一些好书,书的周转速度也算快,后来大概小城里纯文学销路不好,哲学历史类的书喜欢的人不多,于是两间店面转租出去一间,开了水果店,仅有的一间店面,乱七八糟堆满了大量的教辅用书。

在阅读方面,有关方面做过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每年不足5本,而美国的人均年阅读量是25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中国距离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水平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竟然只是以色列人的六分之一。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不要怕中国人,至少在五六十年间,中国没有自己的思想。

一个教过一届高中语文的老师就辛词问了一个问题:封狼居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语文教师竟然考据出子路是颜渊的父亲。还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设计出来的一个《论语》题:试用“中庸之道”解释奥楚米洛夫和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关系。一个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尚且如此无知,一般人的“低智商”也就可想而知。无怪乎大前研一会得出“中国正走向低智商社会”的结论。

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书店 唯独你是不可取替

从前,有钱了办教育,书社,近代以来,甚至地方军阀也投资教育,有些人赚钱了盖书楼。这次在湖州古镇南浔,看到了一座书楼,是清代刘墉孙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花费十二万元购地二十亩盖成,购买书籍约三十万余元,刻书印书二十余万元,加上聘请人员编书、校订、抄书、鉴定等约花十万元,前后花费八十多万银元,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至今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书楼当年的盛况。书楼建成后,宋、元两代精椠一百四十九部,其中完整的一百另六部;《永乐大典》珍贵孤本四十二巨册;《四库全书》(翁覃溪手纂)原稿一百五十册。刘承干还特别注重明清两朝的诗文集,有明代椠本二千种,清代椠本五千种,还有抄本近二千种。现在,人有钱了,购置房产藏妻纳妾,一个江苏省的副厅长就竟有五六十个女人;那些借搞个开放发财的暴发户,开饭庄开酒店,开按摩院,开会所,什么赚钱就高什么,就投资什么,就是没人投资教育,投资文化开发。

中国是极其推崇功利主义的。西人说读书,讲究自我完善,讲究自我实现。国人说读书,动辄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是赤裸裸的暴露了这种功利主义的嘴脸。无论是匡衡“凿壁偷光”抑或只是寄居在葫芦庙里忍暑热受冬寒的贾雨村,不都是为了成为“人上人”吗?至于对成为“人上人”没有直接用处的书是不在“苦中苦”的范围内的。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直接导引了今天中国学生除了阅读高考作文和其他教辅用书外什么也不看,尤其排斥纯文学和历史地理等人文类书籍的风气,教师只看有关的教辅用书,充其量读读什么《读者》之类的快餐类杂志。读完了大学,不知道世上竟然还有从维熙王蒙,还不曾读完过《红楼梦》。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古代治国方略的短视现象,也导致了现在那些专家学者的短视行为短视言论。据说是院士的何祚庥不是印度洋海啸后曾经发表过《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惊天“妙论”吗?在无数的矿难后不是曾经做过“发展过程中的牺牲是不可免的”“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的访谈吗?院士是什么,是大师级的人物。大师级的人物竟然发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这种狂妄的无知的“妙论”,不正是这种功利主义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低智商”表现吗?“低智商”的大师,“低智商”的教育,必然导致一代代年轻人的低智商,这是确定无疑的。

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书店,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化教育的可悲和可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808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书店 唯独你是不可取替》为网友樱花细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