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里湖丝 南浔辑里湖丝馆

太湖南岸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湖州先民早在4700年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由蚕茧而缫丝,遂盛产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原料——蚕丝,谓之“湖丝”。据文献记载,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因具备“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使“辑里丝”成为“湖丝”中的精品。明朝中叶,南浔镇出了朱国桢、温体仁两位宰相,在他们的推荐下,“辑里丝”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的用料,从此声名鹊起。

据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也是用“辑里丝”做的,以至“湖丝”这一称谓到清初演变成了“辑里湖丝”,而它以“荣记湖丝”的名义为中国夺得首个世博会金牌更让“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誉闻名海内外。至20世纪30年代后,辑里村的手工缫丝逐渐衰落。如今,制丝仍是这个拥有1600多户籍人口村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手工缫丝多已成了机械化生产,而先人培育的蚕种和留下的养蚕手艺,依然是已有600多年制丝历史的辑里村得以富足的一笔珍贵遗产。

据周庆云《南浔志》载:“辑里村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农人栽桑育蚕,产丝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开,逐行销欧美各国,曰辑里湖丝。”浔溪世家明相国朱国桢(当朝史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在他的《涌幢小品》中写道:“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南宋)仅七里故以名。” 据史载,南浔辑里丝生产系农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南浔辑里丝之质量,其所以能明显优越于他地,这与当地自然条件之优良,农人缫丝技术之高超,培育蚕种之精心,选择制丝用水之讲究诸因素密切相关。

《南浔志》载:“辑里(七里)村位于南浔西南七里……湖桑腴美,……穿珠湾,水澄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这正是对辑里农人恰当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的历史记载。南浔辑里蚕农选用穿珠湾、西塘桥河水缫丝,据该村年过八旬的老农回忆,早有“水重丝韧”之传说,其水较他地每十斤必重二两,所缫之丝亦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可见,辑里丝具有强韧的拉力,也为农人研究制丝工艺之一独创。

《南浔志》陶朱公致富奇书中说:“缫丝莫精于南浔人,盖由来永矣,每当新丝告成,商贾辐辏,而苏杭两织造,皆至此收焉,按旧以辑里丝为最佳,今则处处皆佳。”在黄省曾的《蚕经》里也有“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的记载。对于南浔人缫丝技术的赞赏和辑里丝的独特优点的称誉,前人的记载不胜枚举。南浔辑里湖丝因地得名后,因独具质量特色而美名始扬,明朝前期即远销京广,转运国外,时至清代逐名震中外。据传清王朝内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织造原料,故成贡品。清代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用辑里湖丝作经线织成的。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辑里丝从上海出口以后,据《徐愚斋日记》中说: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做生日,有人把辑里丝为礼品献上而获得奖励。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辑里湖丝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取得殊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辑里湖丝有13个经牌,在南洋劝业会评比中分别获得头、二等商勋和超等、优等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辑里丝梅恒裕丝经行所制各种牌号丝经,在意大利展览会上获一等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南浔丝业代表张鹤卿等随中国赴美考察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参展湖丝获美商好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辑里湖丝的二个品牌在第一次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得特等奖。故南浔辑里丝之崇高声誉,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欧美,可谓誉满世界各地。

“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读此诗句,一片蚕乡兴旺景象尽收眼底。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久负盛名的辑里湖丝产地面貌焕然一新,辑里湖丝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的辑里湖丝产地,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往昔所无可比拟的,成为全国桑蚕丝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辑里湖丝地南浔正秉承“湖茧、湖丝、双甲天下”之盛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新的跨跃。

辑里丝,原名七里丝。关于七里丝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目前得到认可的一个观点是:该丝的源产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有七里之遥(今属湖州市南浔乡横街乡),因而被唤作“七里村”,七里丝因此而得名。这个小小的村庄在元末形成之后,便开始生产后来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了。
辑里湖丝 南浔辑里湖丝馆
这种用木制丝车缫制土丝有三个秘诀
一是该村培育的蚕品种优良。在明万历年间,该村村民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该蚕种因其所产蚕茧小如莲实而得名。使用这种蚕丝,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
二是当地地处太湖之滨,河流纵横,有很好的养蚕、缫丝的自然条件。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七里村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水清如镜,透明度几达100%。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三是当地村民缫丝技术高超。七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桢在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由此可见,明万历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出名,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
此后,七里村人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而且经由这些地区的吸收改进,土丝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这时各地所产的丝,也统统被称为七里丝了。从此,七里丝成为品质优良的著名土丝,尤其以南浔、七里而著称,后来则泛称江南一带的上等土丝,再后甚至连广东的上等土丝也冠以七里丝之名。

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3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人明,“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江南名镇阶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96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如此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8376.html

更多阅读

达里诺尔湖十大“谜团 亮剑十大谜团

达里诺尔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达里诺尔是蒙语,汉译为“像大海一样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是她

府湖里社区2011年征兵工作小结 征兵标语获点赞

为做好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我府湖里社区把征兵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结合社区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社区征兵工作,今年有两名青年上站体检,一名青年通过了政审,圆满完成了征兵工作。一、领导重视,把征兵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

声明:《辑里湖丝 南浔辑里湖丝馆》为网友凡若尘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