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80、90年代电视剧一 80 90年代经典电视剧

记忆中80、90年代电视剧(一)内地篇: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23080854

1.《虾球传》
1981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虾球传》红遍大江南北,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该片在上海播放时,受到热捧,许多观众挤在一个小木楼上观看,竟发生了塌屋死伤14人的惨剧。后来,香港电视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虾球传》成为第一部打进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粤产电视剧”时代由此到来。
印象中最深的是虾球加入了扒手集团,用调包计扒走了在美国当了15年“猪仔”的父亲的全部血汗,老人后来疯了,而他只得了百元赏钱。
“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片中主题歌《游子吟》是由成方圆演唱的,夺人心中泪……
《虾球传》是内地的第二部连续剧,第一部是中央台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80年播出的,可惜我没什么印象,应该是没有看过。



2.《蹉跎岁月》
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反映知青生活的连续剧。1982年播出时,全国轰动,引发了一场对知青生活的回顾热潮。主题曲《一支难忘的歌》唱红大江南北。
1995年播出了叶辛的另一部小说《孽债》改编的20集同名连续剧,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从遥远的西双版纳到上海寻亲的故事。再次引起轰动,牵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剧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情与理、情与法的关系的难分难解、无可奈何,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孽债》的主题歌,听的人心酸楚而发感慨。
该剧开了国内电视台晚间电视剧两集连播的先河,记得是播到第6集的时候,电视台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改成一天两集。也这部就是从戏开始,电视台才有了黄金档电视剧两集连播的概念。


3.《武松》
1983年山东电视台出品,8集。
 根据《水浒》有关故事情节改编。内容包括“景阳岗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监府”、“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等主要情节。《武松》之后,山东电视台又推出了《鲁智深》、《顾大嫂》、《林冲》、《晁盖》、《李逵》……
电视剧《武松》无疑会被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它或许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但在此类作品中,它第一次引起了轰动。30岁以上的人们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万人空巷看《武松》的情形。武松这一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电视剧把它具像化,应该说难度极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今天,也没有哪个改编自名著的电视人物像武松这样毫无争议。《武松》也是第一部启用专业武术演员精心设计武打、讲究视觉效果的电视作品。尽管普通百姓大多被醉拳吸引,但专业人士认为这部作品更具意义的是它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运用均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武松》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电影《少林寺》非常相似,它们都轰动一时,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代表了当时影视创作的高水准。祝延平演的武松是最经典的武松形象。 


4.《甄三》
中央电视台83年拍摄的10集电视剧。
甄三自幼父母双亡,后在天桥跟骆爷学徒,得罪了天桥一霸赵九爷,骆爷被赵九爷打得口吐鲜血,不久含冤死去。甄三拜在跤王满八爷门下练就一手绝活。经过一番曲折,最后甄三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夺魁,并严惩赵九爷。此剧通过对旧社会江湖艺人坎坷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
甄三和他师傅中幡老艺人骆小辫耍中幡的精彩场面。他们娴熟而又惊险的表演,使观众惊心动魄,瞠目结舌。


5.《高山下的花环》
山东电视台录制的描写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三集电视连续剧,1984年播出,周里京主演。它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人民子弟兵的热血洒满了大地,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烈士梁三喜遗体上的那张欠帐单让人潸然泪下。




6.《海啸》
上海电视台出品,10集,84年播出。
这部剧写的是1942年,在战争最艰苦的一年,胶东地区遇到了海啸灾难,颗粒无收,根据地老百姓面临断粮危险。以宫明山为首的八路军运粮小分队,包括文书郭玉文,战士大老姜,通讯员小马等人接受了为根据地送粮的任务。一路上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土匪的骚扰,日寇的截击,国军的偷袭,小分队的战士几乎全部牺牲,最后终于将粮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剧中的片头曲是男声小合唱,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我至今都还记得歌词:“为人民解为难,战海啸斗敌顽,奇智大勇从何来,忠诚化作英雄胆”。


7.《今夜有暴风雪》
4集电视连续剧,山东电视台1984年摄制。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
该剧描写了十年动乱期间,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生活。通过他们的不同命运,表现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特别是通过知识青年大返城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他们的爱与恨、歌与梦、热情与盲动、欢笑与眼泪,表现了他们历经磨难后的日趋成熟



8.《末代皇帝》
1984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
这是一部符合大多数观众心理期待和历史常识的历史传记剧,是对历史的极大尊重,是一个最接近生活原型的溥仪。陈道明凭此剧荣获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9.《四世同堂》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28集。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几十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魔般的世界。小养圈胡同的人或抗争,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作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了……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到怎样的结局,这就是《四世同堂》告诉我们的。
 这部戏是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大赤包、胖桔子,冠小和,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主题曲“千里刀光影”一唱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10.《铁道游击队》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弹起我心中的土琵琶》的熟悉歌声唤醒的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眼前依然清晰地浮现出刘洪、李正、芳林嫂、王强等一系列难以忘怀的人物,还有那些“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和“夜袭临城”等传奇故事以及夕阳映照下荡漾着金色涟漪的微山湖……



11.《蛙女》
广东电视台拍摄,14集。
蛙女是一个十四岁的船家女,因善于潜水,被骗入旧上海的“黑龙头家”,却意外地与亲生母亲相见,原来“黑龙头”刘铁生就是蛙女母亲的后夫。刘铁生要蛙女在黄浦江底打捞一只沉了十年的银箱,而这银箱又关系着六百个工人的命运。蛙女为了不使银箱落入刘铁生手里,机灵地跟他们展开了斗争,经历了许多惊险的艰难曲折,最后终于逃出了魔掌,把银箱打捞上来,交还原主。
80年代中期,对那个时代有着清晰印象的人,一定会记得《蛙女》播出时的万人空巷。宋佳在剧中扮演了蛙女的母亲——卢秀云。



12.《新星》
周里京主演,1986年播出。
政治题材电视剧本已希罕,引起轰动的就更少见。这部太原拍摄的电视剧红遍全国。
李向南的知名度在80年代的中国一点不亚于真实生活中的政治家。他的改革、他的才干、抱负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新星》的成功之处是为观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种种社会现象、种种现实困难,把李向南放入其中,无疑是要为人们做一种可行性的实验。以《新星》为标志,普通中国百姓对此类题材作品的喜爱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同时这也是这类题材离开电视剧的开始。其后,娱乐至上成了电视剧的方向。



13.《康德第一保镖》
   1986年摄制的36集连续剧。描写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武师兼保镖霍殿阁的生平事迹。
片尾曲是范琳琳唱的“不要逼我说话”---不要逼我说话,心中只有一个他,清清一口水,心中只有他的影……
主题歌是“情哥哥心思猜不透”---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儿,花芯儿芯儿的脸旁,红嘟嘟的嘴儿,妹妹和情哥一对儿对儿,刀压在脖子上也不悔……


14.《凯旋在子夜》
1987年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11集电视连续剧。尤小刚导演。
护士长江曼与五连长童川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相逢。8年前,他们在北大荒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后童川入伍,却因违纪打猎误伤战友而被判刑,江曼在绝望中爱上了青年军官林大林。林大林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童川也被炸瞎了双眼。江曼与童川相逢在医院里。两人又重燃爱情之火。该剧再现战争的严酷,讴歌了一代军人的英勇献身精神。
主题歌“月亮之歌”:当我,躺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常对着月亮甜甜地笑,她是我的好朋友,不管心里有多烦恼,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象白云飘啊飘……



15.《便衣警察》
1987年播出,12集。
“文革”末期悼念周总理的陵园事件中,年轻的公安刑警周志明为了保护在场的群众,曝毁了照相底片,而锒铛入狱、九死一生。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岗位,一名疑犯的声音让他想起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一件疑案……当年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使刘欢一炮而红。
海岩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虽然此时言情路线的“海岩剧”模式还未显现,但也为他赢得了声誉。



16.《雪城》
16集电视连续剧,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艺研所1987年联合摄制。
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这是一部描写返城后的知识青年在逆境中奋斗、抗争的电视剧。主人公姚玉慧的父亲是现任市长,其母是旅游局局长,她有舒适的家却不贪安逸,要以自己的能力进旅游局;顶替未婚夫王志松病退进城的徐淑芳,父亲去世后被母亲赶出家门,刚要和困难中相助的郭立强结婚,王志松又抬来花圈“贺喜”;当年名震兵团的金嗓子刘大文如今只能以卖香烟为生……该剧讴歌了知青们的严肃人生态度和他们的人性美及民族性格中的真与善。
主题歌也是刘欢唱的,《心中的太阳》---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圆那个更亮……下雪啦天晴啦,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雪啦天晴啦,天晴别忘戴草帽……


17.《乌龙山剿匪记》
1988年播出,20集。
根据抗战时期发生在湖南湘西剿匪实例改编,拍摄的场景选在张家界,当时剿匪小分队和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全国轰动、家喻户晓。
有勇有谋剿匪小分队队长的“东北”虎刘玉堂;好讲大话又充满牺牲精神的何山;诙谐幽默的刘喜;诡计多端,色厉内荏的钻山豹;老*巨猾、心肠歹毒的田大榜……一个个刻画深刻生动的人物重新亲切亮相,一首动情熟悉的歌曲“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重新打动心灵。申军谊就是因为《乌龙山剿匪记》红起来的。


18.《努尔哈赤》
16集连续剧。
以宏阔的场景、史诗般的气质,塑造了16世纪女真族英雄努尔哈赤的形象。故事从1583年努尔哈赤赴广宁从军到以讨伐女真叛逆为名揭开了统一女真的斗争;从建立了后金汗国到挥军南下,直扑明朝;从著名的萨尔浒战役的胜利到兵败宁远努尔哈赤阵亡,浓缩地再现了16世纪末叶我国杰出的满族政治家、军事家——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44年的戎马生涯。


19.《那五》
6集电视连续剧,1989年制作。
采用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刻画了一个"办好事没能耐,做坏事本事也不到家"的没落八旗子弟那五的形象,其用意在于警示世人要吸取教训,自强不息.小说中细密的老北京风俗描写和独具特色的语言则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和《四世同堂》一同被称为是“京味儿电视剧”的代表。



20.《济公》
济公本是传说中的人物,但这位可能是带有最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佛家高僧,在中国文化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电视剧把他搬上荧屏,立即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兴趣。对于百姓来说,传奇故事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更何况电视剧运用了喜剧的形式。跟着这部电视剧走红大江南北的还有它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成了当年最上口、被传唱最多的流行歌曲。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公众的广泛好评。



  21.《李信与红娘子》
只记得李信死于闯王的猜疑,还有就是童自容华丽、磁性的配音。


22.《木鱼石的传说》
辽宁台第一部连续剧,6集。描写的是王尔烈辅助嘉庆皇帝,游历千山,铲除贪官的故事。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23.《公关小姐》
广东电视台摄制,22集。
首播于1989年,是大陆最早反映改革开放、最早反映公关行业及最早反映女性和女性群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
《公关小姐》这出剧在全国上映后,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一个结果,不少城市陆续成立了公关协会,企业成立了公关部,而这部戏甚至被当做了“教材”。很多业内人士忽略了背景,而对其中“技术”的成分相当重视。
评。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主题曲、悲壮的故事,《北洋水师》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24.《西游记》
  198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开拍电视剧《西游记》,短短25集的电视剧耗时6年多,可见央视对《西游记》的重视程度。果然,1988年春节播出时,该剧轰动全国,全体演员红得发紫。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经典之作。这部西游记也让六小龄童成为全国观众心目中最标准的“美猴王”。
尽管今天看来,这部老《西游记》的确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特技方面更破绽百出,但不可否认,从整体制作上来说,这部戏是成功经典的作品,而其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也风靡至今。
  到了2000年,央视挑战自我,开拍《西游记》续集(26-41集),想把没讲完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演员也尽量保持原班人马。续集又一次创下了收视纪录,但却算不上成功。杨洁想保持第一部的风格,无奈却力不从心。尽管在特技和化妆上下了大工夫,但欣赏水平已提高了20年的观众仍无法感到满足。一时间,恶评如潮。




  25.《红楼梦》
36集。
  1987年,央视电视剧《红楼梦》拍竣并播出。到今天的15年间,被各级电视台重播过多少次,大概谁也记不清了。从演员、服装到主题曲和插曲,老版《红楼梦》已是绝对经典。就连当初为拍摄该剧所建的“大观园”都仍是北京一个旅游热点。
  也许正因如此,多年来,一直无人敢对此发出挑战。此间大陆也拍过电影《红楼梦》,但仍不能跨越电视剧留下的深远影响。香港也尝试拍过《红楼梦》的电视剧,不过采取了“戏说”的形式,贾宝玉和林黛玉全以现代装束亮相,除了招致批评之外,没给观众留下任何好印象。
  而最近,沉寂了十几年的大陆电视人又忍不住打起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主意来。如何能超越老《红楼梦》,如何推陈出新都将是他们要面临的艰难课题。不过在一切开始之前,新版却遭遇了无人敢当编剧的尴尬。毕竟面前的史上名著,稍有不慎,招来的也许会是千古骂名。




26.《海灯法师》
四川电视台摄制,16集。
海灯法师,以一指禅、童子功、梅花桩三大绝枝名扬天下!俗名:范无病,生于清末,还在母亲肚里的范无病就已遭遇劫难,家境贫困自幼受人欺压,七岁时就边读书边随舅舅练武。民国初年,军阀混乱,列强侵占,民不聊生,范无病决心考取功名为乡亲作主,并考到十二县联立学校第一名,但军阀走狗镇川武馆的人,屡屡加害范无病,幸得世外高人巴蜀真人的搭救,并收他为徒。密秘传授他高深武功……



27.《乙末豪客传奇》
1990年摄制的52集电视连续剧。
清末乙未年间(1895年),在关东大地上,一群中国豪客之士,演义了一幕悲壮的历史剧。
片尾曲是李娜唱的“谁说也不信它”。





28.《北洋水师》
1991年摄制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
由擅长执导战争大场面的名导冯小宁导演,陈道明、葛优、陈宝国、王志飞等国内一流演员出演,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海军的影视作品。



29.《渴望》
张凯丽主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90年播出。
9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出现了质的变化,引进作品不再一统天下就从《渴望》开始。如果评选当年十大新闻人物,“刘慧芳”肯定会榜上有名。虽然任何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编出来的,但刘慧芳无疑编得最成功,因为她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有的优秀女性的优点于一身,温柔、勤劳、善良、宽容,感动得人们许多年后仍然将信将疑。哪怕是她的软弱,也不是缺点,那只是衬托王沪生的可恶罢了。《渴望》是维护传统美德最成功的一次电视创作。刘慧芳与宋大成让观众看到了好人的道德力量。“好人一生平安”是《渴望》的主旋律。



30.《围城》
上海电影制片厂影视部1990年摄制,10集。
中国近二十年来不可多得的电视剧佳作,导演黄蜀芹对围城精神底蕴的准确把握,陈道明、英达、葛优等演技派大腕对人物尴尬状态的完美诠释,把钱钟书文字的幽默、机灵、感伤完全转为活生生的人物群像,城里城外,世事沉浮,令人不胜唏嘘。看这部电视剧竟有重读原著的强烈感受,又有读原著时所体会不到的“眼见为实”的惊喜。




  31.《外来妹》
陈小艺主演,广东电视剧制作中心1991年播出。
《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中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从偏远山区来到繁华都市,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了,尽管现实生活没有电视剧那样传奇,但时代与人的变革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外来妹》起,来自广东的电视剧开始对内地产生一次次的文化冲击,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改革最前沿的动态。外来妹这一称谓也走出广东,成了全国通用的词汇,当然它现在已被“打工妹”替代,而这个称谓也同样来自广东。


32.《编辑部的故事》
葛优,吕丽萍,侯耀华主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92年播出。25集。
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
《渴望》之后,以王朔为首的那一拔儿北京作家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再次轰动全国。自有国产电视剧以来,恐怕没有哪个人物像李冬宝那样老少咸宜,极有人缘。李冬宝是编辑部的摄影记者,他满嘴的实话,最关键的是微秃的脑门上写满了智慧。一代笑星葛优问世,葛优以他的大智若愚第一次成功地击败了银幕荧屏上的各类俊男,自从有了葛优,中国男性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人们发现男人原来不应该像高仓健那么深沉、不必像阿兰·德龙那样的漂亮,只要有智慧就足够了。
  一年后,英达与梁左又推出了120集《我爱我家》,它是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现场有观众、掌声和笑声),成为国产情景轻喜剧里不可逾越的高峰。

《我爱我家》剧照


33.《北京人在纽约》
姜文主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1993年播出,21集。
  1993年,向来不演电视剧的姜文决定扮演《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出国潮涌动下的北京人在异国他乡的艰苦奋斗,是国内影视界第一次把视角投向出国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这个电视剧的出现之时正是在出国潮的冷落之际,它契合了全社会对出国热的反思,因此引起了众多的关注。王启明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电视剧没有将他及其周围的人物简单化,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由于故事发生在美国,场景的选择多在纽约,演员的表演在中英文两种语境中跳跃,非常生活化,对观众产生了较强的文化冲击。


  34.《过把瘾》
江珊,王志文主演,北京文艺音像出版社1994年播出,8集。
  这部电视剧根据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等几部小说改编,江珊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杜梅,她与王志文配合默契,把人物因爱而萌生的各种复杂情感演绎得酣畅淋漓,充分把握了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感觉,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应该说江珊的外形条件并不优越,但正是她形象中透出的个性使观众着迷。该剧的首次播出被安排在深夜,但收视率依然很高,江珊也迅速走红,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之一。


   35.《年轮》
黑龙江影视制作中心制作,45集。
剧情:王小嵩、刘振兴、韩德宝、徐克、郝梅、张萌他们与共和国同龄。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使当时正上小学的他们,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激扬过,也使他们失落过,而更多的是使他们得到了...





  36.《聊斋》
  中国电视剧的第一部“恐怖剧”。
  片头刚开始的那个“鬼灯笼”再配上那个“呜呜呜......”的音乐,现在想来还毛竦竦的呢!
  主题曲是彭丽媛唱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




37.《狄仁杰断案传奇》
太原电视台1986年摄制。孙承政主演。共三部。
这是一个被今人称为“东方福尔摩斯”的传奇故事。狄仁杰,唐代扶佐武则天进行朝政改革的一代名相,山西太远狄村人。他居官清正,体察民情,除恶扶善,断案如神。出任太原大理寺丞期间,侦破疑案无数,名扬海内,流芳千秋。狄仁杰断案传奇第一部以《铁钉案》《红阁子》《汉家营》《御珠案》《紫光寺》《朝云观》六个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组成,展示了盛唐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刻画了比西方福尔摩斯早一千年的唐代名相狄仁杰利用逻辑推理进行勘案的聪明才智和历史业绩。



38.《红红的雨花石》
记录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旧社会里,受尽苦难,最后在地下党孙大叔的指引下,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
  那首主题曲,非常好听。“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
  

  39.《小龙人》
52集连续剧。讲述的是一个小龙人寻找他*的神话故事,小龙人,太阳公公,翠翠婆婆(鹦鹉婆婆),奇奇,……好多好多的历险故事……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40.《好爸爸、坏爸爸》
爸爸是建筑设计工程师,妈妈是国际航班的空中服务员。点点是一个聪明调皮的孩子,刚上小学,爸爸必得一边管家务,做饭,洗衣,一边送孩子上学,督促他的功课,一边做些建筑设计,在爸爸心烦、点点淘气的时候,不免打他几下。
“我有一个好爸爸,好呀好爸爸, 做起饭来当当,洗起衣服嚓嚓, 高兴起来哈哈哈,打起屁股啪啪啪 ……打人也是好爸爸,好呀好爸爸!”


41.《三个和一个》
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1989年制作。
寄养在农户家的女孩到一海滨城市寻找曾为知青的妈妈。女孩刚进城时听从别人劝告,剪去长发装成男孩(真得很像),因没有钱住在一个废弃的公共汽车里,三个来此玩耍的男孩发现了她,4人成为好伙伴,共同开始了“找妈妈”的历程。当终于找到女孩的妈妈时,却对面不敢相识。原来她的妈妈重新结婚生子,想隐瞒此事。因为女孩生病,妈妈终于来看她,过去的往事不见容于新的家庭和丈夫。最后女孩回农村与养父母重新生活在一起,她的妈妈也黯然离开新的家庭,出走他城。该剧摄于80年代末,明快、生动的情节,优美的风光,儿童间的友谊给人温暖的感觉,是典型的儿童片却反映了一些厚重的东西,属上品。也许有人会从情节推想到后来的《孽债》,老实说后者沉重得多,也阴郁得多,艺术手法逊色不少,属成人片,二者可比性不强。

42.《寻找回来的世界》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柯岩长篇小说改编而成,以充满诗意的风格表现了工读学校的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对失足孩子的关心、教育与挽救。


43.《十六岁的花季》
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1990年播出。
  这部着重于中学生的校园连续剧非常成功。非常喜欢,觉得非常贴近中学生生活,我尤其喜欢白雪的爽朗真诚。陈菲儿、袁野、韩小乐也不错。电视剧不光反映中学生生活,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进行了剖析,剧本写得很有力。片中的歌曲都很好听。“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 一千次的重复潇洒 把寂寞当作调料 外面的天空好狭小 我的理想比天高 外面的世界很宽阔 我什么都想知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081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记忆中80、90年代电视剧一 80 90年代经典电视剧》为网友梦想与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