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的设计,并非没有缺陷,为了满足垂直起降的要求,这种性能上的 f18舰载机模拟起降f35

F35的设计,并非没有缺陷,为了满足垂直起降的要求,这种性能上的妥协是处处可见的。

  F35首先必须隐身,这就要求采用S型进气道和内置武器舱,这些都需要占用机内空间;

  第二,海军和空军都要求其具备大航程,大航程别无他法,只能多装油,为了隐身又不能用副油箱,只能往机体里塞油箱,这个也是硬空间,没法少的;

  更重要的是,需要垂直起降,前面说过了,F35使用冷风扇驱动,风扇的直径必须够大,F35的升力风扇直径达到了1.25米,这个风扇必须塞进机身,这个空间,更是没法少的。更要命的是,由于要共用一个机体平台,所以为F35B塞进风扇的空间,在A和C型上也不能去掉,本来这个是完全不必要的,但是没办法,只能跟着F35B变宽变肥,多出来的空间用来放油。

  外加垂直起降,发动机必须尽量靠近重心,所以F35机身又必须设计的尽量短,这样一番折腾下来,F35想瘦都瘦不下来,只能跟着一圈一圈变的又短又胖,成了***军迷喜闻乐见的“肥电”。

  肥,就要付出代价,胖子不好找老婆,肥妞不要找婆家,道理是一样的,随后F35各型就遇到了严重的超重问题,这个问题是F35研制过程中发生过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2006年首架F35A原型机出厂之后,美国人就发现这架飞机超重超得有点离谱,当时F35A的空重就达到了13.1吨,F35B更是达到14.58吨,而F35C由于增大了机翼面积以优化起降性能,空重也达到了14.5吨。三型F35普遍比项目部预期超重了接近2000磅(接近一吨),要知道,三维尺寸比F35大将近三分之一的F15,空重才12.7吨,这家伙太肥了。。。

  由于体重超标,F35各型号在航程,速度,机动性等等指标上全面不合格,这个太好理解了,技术再天顶星,物理规律也是绕不过的。外加项目拖延和与盟国在技术合作上争吵不断,F35当时负面新闻简直铺天盖地,尤其在中国这个媒体道德欠佳的国家,在中国人看来,F35简直就是一个连歼7都不如废物。。。

  此时的项目组,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从2006年开始,减肥成为了第一要务。

  于是洛马的技术人员开始总动员,以比芙蓉姐姐更大的决心,立志把能够减掉的每一克重量都减掉!

  其实平心而论,新战机研制过程中超重的问题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战机由成千上万的部件组成,每个部件超重一两克有时候根本不当一回事,但这个部件超一克,那个部件也超一克,累积起来的超重就会相当可观。而且战机的发展往往横跨十数年,这期间飞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要更改设计换上更为先进的部件和仪器,这些都会增加重量,到最后,经常会发现原型机重量大大超出设计预期。于是乎就必须走上艰难而漫长的减肥之路。。。比如歼10在研制过程中就采用了“重量承包制”,每个部件的生产都要有责任人进行承包,保证不超重,这样严格的措施,才保证歼10原型机没有比设计指标超重。而苏27更是经典案例,由于苏27原型机T10一直饱受超重困扰,减无可减,总设计师西蒙诺夫被逼甚至使用“奖金激励”办法,任何人只要能提出减重办法,一旦证明有效,就能够按克拿到额外奖金。这种资本主义才有的奖金激励制在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是离经叛道的,甚至是总师再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总设计师西蒙诺夫连这种办法都想到了,也从侧面看出战机超重的危害和减重的难度。

  机体超重,则造成整机推重比下降,和翼载荷的增加,从而直接影响几乎所有飞行性能指标,同时成本也会上升,F35就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2006年未完成减重设计的F35,机动性简直烂成渣,其中重量最轻的F35A,推重比只有0.78,还不如重的出面的F4鬼怪(人家都有0.8的推比),据飞过F35A的意大利试飞员说,此时F35A的飞行包线,介于F16和F18之间,也就是连F16都不如。而JSF项目的指标就是飞行包线不低于F16,可以说这一点上F35A都没有完成指标,B和C就更别提了。

  从2006年开始,洛马开始埋头进行减重设计,虽然外界不利消息一刻不停,虽然竞争对手波音一个劲的在抹黑F35想多卖F18,虽然洛马和军队项目组的媒体公关一如既往的烂到渣,但项目终归在艰难中前进。最终在2009年迎来了曙光:

  在2009年,洛马终于全面完成三型F35的减重设计,并在2009年11月,放飞了首架完成减重设计的F35A,这架F35A编号为AF-01,同样完成减重设计的F35B编号为BF-01

  首架完成减重设计的F35A,编号AF-01



  据F35项目部的文件,F35三型分别减重达到:2372磅(1075公斤)、2466磅(1118公斤)和2076磅(941公斤)

  完成减重后,

  F35A的空重为:26664磅,相当于12.1吨,而完成减重之前,此数据为13.2吨

  F35B的空重为:29695磅,相当于13.5吨,而完成减重之前,此数据为14.58吨

  F35C的空重为:29996磅,相当于13.6吨,而完成减重之前,此数据为14.5吨

  也就是说,在基本不影响性能和结构强度的情况下,三型F35平均减掉了多达一吨的重量!全面达到了项目组30000磅以下的减重指标,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成就,美国人强大的材料和结构设计能力表现无疑。减重,不是那么简单的,战机的力学结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哪些地方能减哪些地方能换,不是想当然,需要有足够先进的材料和足够强的结构设计能力才能做到。为什么尺寸相近的F15和苏27,F15的空重只有12.7吨,而苏27却有16.7吨比F15多了整整4吨之多?这就是水平问题,美国人能用更轻更强的材料和更加优化的结构设计,用最少的材料满足强度要求,而苏联人不行,就这么简单。有时候,不要光幸灾乐祸地的看人家出问题,而要看人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同样严重超重,美国人能够让F35减下去,而印度人没办法,只能给LCA换更强的发动机,有时候实力的差别,就这么简单。

  如今,完成减重设计的F35A和B已经装备部队,美国人强大的航空工业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盯着F35当年的超重问题不放,只能误人误己。

  目前,F35A和F35B都已经装备部队了,美国人预计在2016年~2018年,F35将有望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相当于我们的成建制形成战斗力),F35正在稳步推进,但是毫无疑问,项目的拖延,令人难以忍受!

  在1996年JSF项目之处,美国人曾经乐观的预计JSF战机将在2008,2009年和201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但很显然,美国人过分乐观了,当时,俄罗斯依然在休克,中国空军依然还只是连台湾空军都搞不定的机场保卫者,美国人有一种孤独求败的感觉,一切优势都直接反映在乐观的项目预期上了,但是事实却给美国人好好上了一课:科学规律,不是你牛逼,就可以不遵守的。

  2001年洛马X35方案获胜并得到XF35的正式编号之后,军队要求首架F35在2005年上天,但是洛马发现问题远非这么简单,三军通用,还要照顾越来越多的盟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初无比美好的许诺现在变成了无比蛋疼的折磨,经过一番战天斗地,首架F35A总算在2006年年底上天,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但好歹没拖到2007年。之后B型和C型又分别在08年和10年首飞,至于那个10年之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期望,也只能是个期望了。。。



  随后的F35A试飞,暴露了前面说到的超重问题,洛马开始下决心解决,等到2009年底,总算完成减重设计,又开始新一轮试飞,然后到2011年8月,首批F35A终于交付军方,算是功德圆满了;到2012年1月,首架F35B也交付军方,赶了趟末班车,而F35C由于着陆尾钩设计存在问题,外加海军自己一副优哉游哉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还在赶工当中。

  F35的项目拖延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已经无尽的口水,可以被列为项目管理的经典案例,当然是反面案例了,从项目最初的风险评估失误,到中期的项目管理混乱,再到全过程新闻公关的垃圾,一切杯具都是洛马和军方项目部自找的。由于波音一直不放弃在背后打F35的黑枪(F22也没少受到这种待遇),外加一群盟国的叽叽喳喳,本来项目部,国防部和洛马应当紧密团结,统一口径一致对外,通过技术展示和主动澄清消除这些负面新闻,但是悲催的是,国防部前些年为了多买F22,拼了命的说F35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其实这无非是想跟国会要钱多买点F22,但是这就苦了项目部了,皮球踢到项目部,苦逼的项目部为了顾全大局,不能拆领导们的台说F35好啊,只能保持沉默了,于是就继续把皮球踢给洛马,洛马则更苦逼,它的话,谁会相信?于是三家只能继续苦逼下去了。。。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直到F22采购量的问题尘埃落地,国防部才跑回来和项目部洛马并肩作战,从此,F35的负面新闻就开始少了下来。。。

  国防部对于项目的拖延,那也是忍无可忍的,在2010年,由于不堪忍受项目部负责人的一塌糊涂,国防部长盖茨直接将F35军方项目部负责人——海军陆战队少将大卫.海因茨少将撤职,换上了海军中将大卫.范利特。由于JSF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围绕陆战队的垂直起降要求来设计的,而陆战队型号也是最大的技术亮点和吹牛资本,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所以JSF项目部的负责人最早选择了陆战队的将领,其实就是等于把JSF项目交给了陆战队管理。但陆战队再一次继承了V22鱼鹰和EFV两栖战车时的光荣传统,把JSF项目搞成了一坨屎(V22鱼鹰和EFV两栖战车研发时,也是乱到差点被国会枪毙),知道盖茨都忍无可忍,把负责人撤职了事,换上海军收拾烂摊子。海军的项目管理能力确实要强很多,自从换帅之后,F35项目就开始突飞猛进了。

  但是盖茨大爷并不就此满足,撤职并不能给予项目组更大的压力,于是在2010年,盖茨宣布扣下洛马6亿多美元的项目奖金,你丫磨洋工还想要钱?要你妹!

  在2011年,面对歼20首飞后空前的项目压力,盖茨大爷再下猛药,在歼20首飞后没几天,就决定给予F35B“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这两年期间,扣掉项目资金,以观后效,假如两年后问题依旧,则直接枪毙掉F35B!这下子洛马和项目部头大了,动真格的了,于是洛马这个贱人顿时干劲十足,战天斗地,大干快干,最终在2011当年就解决了问题,盖茨大爷对此表示满意,将此前的处分一笔勾销。要说洛马就是骡马,天生贱骨头,不抽它就不拉磨。。。

  更绝的是,盖茨在11年7月决定花26亿美元增购28架波音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以填补F35B/C延期服役后的空白,而这26亿美元,有一部分就是从F35采购资金里拿出来的,用洛马的钱去买波音的飞机,波音那个得意的笑啊。。。洛马那个咬牙的狠啊。。。

  但现在,F35基本算是功德圆满了,压力最大的B型都服役了,而A型也开始战斗飞行了,问题最多的C型,其实也无所谓,反正说过海军也不上心,没了就没了,大不了全部用超级大黄蜂。可是着就坑死英国人了,刚把甲板拆了装上弹射器,这边C型有危险了,那叫一个悲愤交加啊,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样的结果算是可以松一口气了,至于英国人怎么悲催,那关我甚事?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讲到的,如果不讲,大家就得说我偏袒美帝国主义了,,,
  你也猜到了,就是价格。。。

  说到价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神奇的2800万美刀,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呢?

  JSF项目当初,美国人无比乐观,认为这款战机能拥有接近4000架的销量,而且三型共用生产线,这样累计降下来的成本是极其可观的,而且更要命的是,此时的价格估算,是按照1994年的美元币值来算的。。。。。。

  大家都知道,1994年的币值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候的猪肉才5块钱一斤,如今已经15块钱了啊。。。

  总的来说,考虑到巨大的产量和当时的美元的坚挺币值,2800万单价虽然有些乐观,但总体还不至于太离谱

  但是,这个价格是建立在战机如期服役,订单如期而至的基础上的,显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儿,随后的技术问题造成项目的一再拖延,而拖延就意味着涨价,昨天一美金能买什么?明天一美金能买什么?这个是很现实的,从1996年到2011年,美元年均通胀率在2.7%,光这个因素累积下来,价格就涨了50%,这么多技术人员也是要养家糊口的啊,房啊车啊年终奖啊什么的,该少的一分钱甭想少,这些成本最后都要累计在单价上。同时技术攻关要花钱,做实验要花钱,做公关也要花钱,盟国左一个要求右一个要求,增加的新设备和技术那都是钱啊。。。。。。

  外加美国人心术不正,老想着圈钱,洛马竞标当初也有蓄意降低报价,先把人诳住再说的行为,这些隐性的成本都会直接暴露在售价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副坐地起价的经典场景:

  在2001年,我们伟大的F35三型单价如下:A型2800万;B型3500万;C型3800万

  到了2006年,原型机首飞后,单价变成了:平均1.22亿。。。(盟国表示这太刺激了,得去洗把脸冷静冷静。。。)

  再到2011年,歼20首飞了,盟国们开始对F35望眼欲穿,此时洛马和项目部表示,F35很便宜啊,才6500万刀嘛,当然了不包括雷达、发动机、目标吊舱、干扰机、诱饵系统、电子战设备、副油箱、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夜视仪器、防护设备及其他系统的费用。。。等于人家洛马再说,6500万,一架飞机壳子,这就是日本传说中“史上最贵三轮车”的由来。。。什么?配齐全套?

  好吧,我们先来看看盟国们:

  2010年,以色列和美国签订20架F35A的采购合同(看人家关系多铁,10年就敢买啊),总价格30亿美元,均价1.5亿美刀;

  2011年3月,人畜无害只有驯鹿的加拿大花287亿美刀购买65架F35A战斗机(看人家关系多铁,一出手就是65架,哪像犹太人那么抠抠搜搜的?狗大户啊。。。),均价4.4亿美元,什么??4.4亿美元???不,不,别激动,这是“全寿命周期成本”,包含了F35A整个服役期间的所有后勤维护和日常训练成本(人家加拿大就是自觉,直接把30年后的钱也一并掏了),一般来说,单机采购成本占全寿命成本的三分之一,4.4除3,大约1.46亿美元,和以色列一个价,不算坑爹。

  而日本人买的6500万一辆的三轮车,配齐了,至少也在1.3亿美元往上

  所以,综合各种消息,出口盟国的缩水版F35,售价大致在1.3~1.5亿美元

  再看美国人自用的:

  目前,F35一共生产了4个批次(都是小批量试生产,供试飞和测试用)

  第一批次:2架F35A,单价2.2亿美元;

  第二批次:F35A,单价1.6亿美元,F35B,单价1.6亿美元

  第三批次:F35A,单价1.28亿美元,F35B,1.28亿美元

  第四批次:F35A,单价2.2亿美元,F35C/C,2.1亿美元

  注:以上数据全部根据国会拨款法案,没有比这个更权威的吧?

  可以看出,第一批次2架F35A由于是首次生产,所以2.2亿美元的高价是正常的,此后二批次和三批次的价格稳步下降,显示出生产数量越多,单价越低的规律。而第四批次,单价飙升到2.2亿美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四批次与之前的不同,四批次是“全状态”,装备了包括EODAS和EOTS在内的全套电子设备(EODAS和EOTS是2011年装机测试的),这批次的F35将直接交付军方,进入空军服役。而此前批次的F35,硬件上不是“全状态”,子系统只是部分装机,用于厂家试飞。所以这个价格差别,是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自用版的F35价格会比盟国版贵那么多?很简单,一个是缩水原因,另一个则是美军自用的第四批次,是一个批全状态硬件的F35,其中部件试制和测试的相关成本都要算上,而这些成本是不会反映在未来销售给盟国的F35的价格上的。当美军自用版F35投入批产后,这个价格也会将回到1.5亿美元以下。

  所以,当F35A投入大批量生产后,届时自用版的价格,将控制在1.3~1.5亿美元以下,只会更低,不会更高。
F35的设计,并非没有缺陷,为了满足垂直起降的要求,这种性能上的 f18舰载机模拟起降f35

  如此高涨的价格,自然会挫伤用户的购买热情,F35的出口销量实在没法去说,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指望升级四代机的国家,除了F35之外,不会有第二个选择,除非降版使用波音的改进版“国际超级大黄蜂”或者“沉默鹰”,但是后两者最大的悲剧在于所有人都知道它们比F35更坑爹,更加长着一副骗钱的脸。。。

  当然,指望用F35去对抗中国的歼20或者俄罗斯的T50,结果必然杯具,但是问题是,除了F35,还有更好的选择么?F22是不用想的了,装备F35,在作战体系上更大程度融入美军,在战时抱一抱干爹的大腿,还多少有点指望。破罐子破摔用三代半去对抗,只能死的更惨,换做你,你怎办?

  这就是美国人真正狡猾的地方,歼20不是F35的终结者,F35本身,才有可能成为F35的终结者,假如F35能够真正在未来控制成本,那么F35是有可能热卖的,虽然不可能取得前辈F16那样的成功,但至少不会沦落到某些人臆想的没人要的程度。况且,美军自身截止到现在,依然坚持会购买近2500架F35,能够达到2500架产量的战机,当今世界上能有几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0931.html

更多阅读

手拿iPhone装个逼,从此走上巅峰去62P 走上人生的巅峰

1一觉醒来,比更大还大的iPhone6发布了,终于可以买个iPhone4玩玩了,好开心!2听说近期网上关于“剩下的那个肾也割掉对健康的影响”之类的搜索挺多的。这是一张报价表。只能帮你们到这了。3又到一年iPhone季,卖身卖肾换手机,手拿iPhone装个

声明:《F35的设计,并非没有缺陷,为了满足垂直起降的要求,这种性能上的 f18舰载机模拟起降f35》为网友逃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