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跟心情又关吧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让我特别感动 麦迪感动上帝广告

要在乎生活,要学会快乐这是“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教会我们的道理
 我们都是那个孤独的孩子,为逝去的美好而悲伤,并且总是幻想着逝去的那些有一天能够回到身边。——题记

  当你以为那个能伴随自己一生的、最爱自己的人突然消失了,再也无处寻找,该怎么办呢?
  你成了这个世界最孤单的人,什么都不能帮助你,你也什么都不敢相信了,怎么办呢?
  对于四岁的小女孩波莱特来说,妈妈的消失就像一个大骗局,一个所有人串通在一起欺骗她的恶作剧。他们都说妈妈在车祸中死了,去了一个名叫“天堂”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也就是说,四岁的波莱特在此后漫长的一生里,将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妈妈,听不到妈妈的声音,闻不到妈妈身上的味道,不能被妈妈搂在胸前,也不能在妈妈的怀里安恬入梦了。
  波莱特不相信妈妈真的离她而去,妈妈怎么能舍得丢下她呢,妈妈说过要陪伴她成长,要永远和她在一起的。
  波莱特抱着自己最喜欢的布娃娃,就像妈妈曾经将她紧紧抱在怀里那样,长久地坐在没有人的野地里,等着妈妈从路的尽头走过来,走到她身边,拍拍她的小脑袋,说一声:嘿,我的傻女儿,是在等我吗?波莱特有时小声,有时大声地喊着:妈妈,来吧,这里没有别人,你可以来了,为我而来……
  四岁的波莱特和那些突然遭遇心灵灾难的大人一样,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实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爸爸、姨妈、表姐、表弟,都变得不可信了,他们总是说妈妈死了,死了的人是不会复活的,他们故意和她做对,故意要拿这些话刺伤她。
  波莱特沉溺在自己漫无边际的悲伤里,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在想象中,妈妈是去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座金瓦红墙的城堡,有七彩的牛羊。波莱特告诉表姐,她每天都能看见妈妈:“我晚上和妈妈住在城堡里,白天才在这里,我更喜欢晚上。”
  波莱特像一颗孤独的小星星,在黑暗的天空里悬挂着,忧伤着,固执地守望着。没有人能靠近她,因为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一个失去了整个世界的小孩子——她的恐惧与悲伤。
  我是在一个落雨的夏日午后遇到这部电影的。这部被译为《悲怜上帝的小女儿》的法国电影首先以它的片名吸引了我,然后又以它的海报抓住了我的心,海报上是一张女童稚嫩的脸,嘴唇紧闭,目光悲伤——这一定是部好电影,我决定将整个下午用来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好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悲伤的质地,且具有穿透人心的绝望气质。
  波莱特对妈妈的想念并没有将妈妈唤回身边,甚至连梦中也见不到妈妈了,波莱特失望极了,但她仍然坚持每天去野外等候妈妈,她的手里拿着小松果、小草花,那是她想献给妈妈的礼物,这些礼物虽然都是不起眼的,但她知道妈妈会喜欢,会因为高兴而不停地吻她,抱她,再也不离开她。
  可是,天又黑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
  一次次的等待、呼唤,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再也没有比这更叫人伤心的了。
  爸爸觉得波莱特是疯了,整天在野外等待一个已经被埋葬的人,连饭也不想吃,这一定是疯了。爸爸很生气,爸爸的生气还因为波莱特一心只想念着死去的妈妈,对活着的他却不在意。
  波莱特当然是在意爸爸的。她整天等待和呼唤妈妈,不过是想弄清一件事:妈妈倒底去了哪里?波莱特要见到妈妈,要和妈妈说话。她要妈妈亲自向她证实,她是不是像人们所说的:永远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生”尚不能有足够的认识,又怎么能认识“死”呢?其实何止是小孩子,就算一个成年人,对生与死的认识不也是模糊欠缺的么。生就是生存,死就是消亡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在心灵里的存在,在人们记忆和情感中的存在难道不也是一种生吗。生不仅仅只是依靠肉体,依靠呼吸,也依靠灵魂。只不过肉体的生是有温度有气息的,是可以触摸的,是活生生的生。
也许跟心情又关吧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让我特别感动 麦迪感动上帝广告
  爸爸决定把波莱特送到学校去,也许学校的集体生活能让她好转起来,活泼开朗起来。
  波莱特在学校里有了很多新的伙伴,但她还是喜欢独自待着,怀里抱着自己的布娃娃,大大的眼睛里满是忧伤。波莱特学会了在上帝的房间(祈祷室)里做祷告,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上帝。人们都说妈妈是去了上帝待着的地方,那么在上帝的房间里做祷告是不是就能被妈妈听到呢?她不知道上帝究竟是什么,想象中那应当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吧,妈妈之所以听到她的呼唤而没有回答,可能是因为上帝不允许妈妈发出声音。“全能的上帝,你知道我妈妈死了,她在你那里,我想跟妈妈说话,让她跟我说话吧。”波莱特跪在耶稣像前,双手合十,奶声奶气并且带着哭腔祈祷着,请求着。
  《悲怜上帝的小女儿》拍摄于1996年,已经是部老片子了,据说饰演波莱特的小演员(维多丽娅·希维索)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成为电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不知道当年和维多丽娅·希维索角逐影后的都是哪些明星,她们的运气真是不好,竟然输在一个连表演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小孩手上。
  这部电影从一开场就将镜头锁定在波莱特身上,跟随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记录片平铺直叙的手法,逼真地、纤毫毕露地表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她幼小心灵上的创伤。这部电影以儿童的视角审视了生命、死亡,甚至也审视了宗教。一个说话尚口齿不清的孩子,当她半夜从床上爬起来跪在上帝的房间里,当她做出种种努力渴望成为上帝的女儿,渴望通过万能的上帝来和妈妈对话(为了向上帝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她甚至愿意将自己关在垃圾箱里)——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他就不能够无动于衷。但是波莱特仍然得不到来自上帝的回答,也得不到来自妈妈的任何声音。
  上帝没有显灵,这让波莱特再次失望,寄托在上帝那里的希望变得稀薄了。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可爱的,但有时孩子的世界也像大人的世界一样残酷。有个喜欢恶作剧的小男孩对波莱特说,一个人的妈妈死了,是因为孩子太坏。波莱特原本脆弱的心理此刻完全崩溃,“如果我的妈妈在,你就不会这样说了,你真坏。”波莱特本能地伸出手去抓小男孩,但她显然不是小男孩的对手,她悲伤欲绝地跑到自己的角落,像一只被子弹射中的鸟,伏在地上,哀鸣着。波莱特怀疑真的是自己做错了事才让妈妈死去了,她对自己有了莫明的自责与自罪,对未来的成长岁月充满了恐慌。夜晚她睁着满是泪水的眼睛来到表弟的床前,说:你杀死我吧,我想死,我想从此消失,去妈妈那里。
  在大人的眼睛里,总觉得孩子的悲伤与恐惧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他们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胆怯,忘记了自己有时因为一个恶梦而哭泣得昏厥。尤其是一个失去母爱庇护的孩子,当她生命的安全感失去了来源,对于这个世界的恐惧感也就无时不在了。
  在电影中,波莱特周围的人大多是和善亲切的,他们的怀抱始终向波莱特张开着,就连小小的表弟也总是学着大人的样子,不停地亲吻她,拥抱她,仿佛要把自己身上的快乐传导进波莱特的身体里,但是这些都不能使波莱特真正的高兴起来。也许只有时间的良药才能将她失去妈妈的创伤慢慢抚平。
  记得在“5、12”大地震之后,媒体上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心理干预”,这是针对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特别是失去父母的孩童的一种心理救援。有心理专家特意将“心理干预”的内容发布在网络上,其中有几条就是:
  1、不要告诉孩子忘记灾难,很多情绪困扰正是因为他们想努力忘记,却做不到而造成的。另外,他们也会因为自己忘不掉,达不到别人的要求而感到自卑羞愧。
  2、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成年人不同。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对了解他们很有帮助。许多孩子不会主动表达,但在询问下能试着去做。
  3、倾听孩子的经验和情绪,让孩子知道不舒服是因为害怕、恐惧、或悲伤,这些情绪都很正常。
  4、儿童还容易认为灾难是自己犯错的结果,因此而内疚。首先,和孩子谈谈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让他们说出想法,对责任的想象和假设。如果发现孩子有自责的想法,告诉他/她,灾难是无法避免的,不是任何人的责任。其次,让孩子了解死亡。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死亡的看法也不同。先了解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再给予可以接受的观念。
  如今是2010年,两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些地震中的孤儿现在过得怎样,他们的心理有没有摆脱失去亲人的创痛与恐惧,走出生命的幽暗地带,走进阳光?也许像电影中的波莱特一样,除了周围善良人们的帮助,幼小心灵上的创伤依然得依靠时间,依靠成长中的岁月中的爱来抚平。
  这部充满着纪实性的电影,在结尾的部分突然变得超现实起来,有了出乎意外的戏剧性。
  悲伤的波莱特拿着同学给她的“魔术糖果”,穿过和她一样高的野草来到妈妈的墓地。同学说只要把“魔术糖果”给妈妈吃下去,就能让妈妈活过来,波莱特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手中的五颗彩色糖果看起来是很普通的,真的有将妈妈复活过来的魔幻力量吗?无论怎样,波莱特愿意试一试,而这也是她最后的办法和希望了。
  可是怎样才能让妈妈吃到糖果呢?妈妈被埋在地下,那么深,波莱特够不着她。波莱特跪在墓前,用双手一下一下地挖着泥土,她企图用自己的小手将妈妈挖出来。“妈妈,我来了,妈妈……”波莱特一边挖一边用她那带着哭腔的、稚嫩的声音呼唤着,仿佛要将沉睡在泥土下的妈妈唤醒。
  当挖累了的波莱特像一只疲倦的小猫,趴在妈妈的墓上时,奇迹出现了,穿着黑色大衣的妈妈果真来到波莱特身边,弯下腰,用双手抱起波莱特:嘿,这个闻着像糖果的孩子,是我的傻女儿么?
  妈妈看起来和以前没有两样——笑眯眯的,脸上没有愁容,也没有一丝痛苦。妈妈将波莱特抱在怀里,亲吻着,说自己确实是被波莱特一遍遍的呼唤叫醒,妈妈知道波莱特日日夜夜都在想念和悲伤中,很是不安,因为这不是妈妈希望的。
  想来,电影最后部分的母女重逢大约是导演有意按排的“太虚幻境”吧,上帝一般的导演,用这种手法告诉像波莱特一样悲伤的孩子(包括悲伤的大人)——对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地、健康地活下去,不要过度沉缅于悲伤,不要惧怕未来的生活,如果逝者有知,看到生者那样悲痛也会不得安宁的。
  和妈妈在一起的波莱特看起来就像一朵幸福的小太阳花,她不停地抚摸着妈妈的脸,似乎要证实这是梦境还是真实,她大大的眼睛里终于放出了快乐的光彩而不再是忧郁。妈妈用游戏的方法告诉波莱特,一个人只要拥有美好的记忆,就不会失去对亲人的爱;一个不在世的人只要还被亲人放在记忆里,也就和活着一样了。
  波莱特的爸爸来墓地寻找她了。妈妈将一件红色的毛衣(象征快乐)穿在波莱特身上,对她说自己以后将不再出现了,因为这对生者是一种打扰。妈妈说她会看着波莱特和爸爸在一起的生活,“活着就要尝试各种事情,要在乎生活。别忘了我的爱,波莱特,要学会快乐。”
  “要在乎生活,要学会快乐。”这是电影最后的一句台词,是妈妈对女儿波莱特的叮嘱,也是上帝——或者说导演对我们——对这部电影所有观众的叮嘱,无论你是什么年代的观众,也无论你是什么肤色的观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3722.html

更多阅读

细数电影里超萌的小萝莉们 超萌小萝莉图片

萝莉一词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中文通常译为洛丽塔,或是罗丽泰,抑或萝莉塔)。《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此书当时

推荐一部电影《疯狂愚蠢的爱》 疯狂愚蠢的爱 电影

《疯狂愚蠢的爱》影片的第89分钟实在是太精彩了,因此我忍不住推荐我大家。什么是爱?LOVE?什么是精神伴侣?《砰然心动》里说当你遇到那个对的人,就会突然发现全世界都是浮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说只要是那个对的人,就算是地狱她

关于电影《立春》的一点感想 立春电影完整版

昨天下午在看了顾长卫的电影《立春》,其实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很久了,只是没时间的时候想着,有时间的时候又想不起来,因为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理想一类的文章,所以昨天是天时地利人和,把这部电影搜出来了。我这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一向较差,看电影电

声明:《也许跟心情又关吧电影“悲怜上帝的小女儿”让我特别感动 麦迪感动上帝广告》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