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之: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一】相关资讯
哥本哈根会议概况

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
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
在一段呼吁重视气候变化的开幕表演之后,丹麦首相拉斯穆森首先致开幕辞。他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将出席本次会议,这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机遇。
本次大会预定到18日结束,将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超过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
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会议的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英文: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答应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

(英文:Kyoto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巴厘行动计划

2007年12月3~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路线图”被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一步实施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承诺的谈判指明方向。“巴厘行动计划”是“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方面的解读,“巴厘行动计划”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了国际合作。“巴厘行动计划”在第一项的第一款指出,依照《公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

其次,把美国纳入进来。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巴厘行动计划”明确规定,《 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第三,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巴厘行动计划”这次把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与另外三个问题一并提出来,就像给落实《公约》的事业“装上了四个轮子”,让它可以奔向远方。

第四,为下一步落实《公约》设定了时间表。“巴厘行动计划”要求有关的特别工作组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递交工作报告,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

【二】考点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2.新能源的类型、分布及其优缺点;
3.传统能源的优缺点;
4.区域气候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5.在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6.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阶段性原则的含义;
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哥本哈根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三】精选试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据此回答1-3题。
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大约是

ABCD
2.下列城市中的华人在上午能收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直播的是:
A.东京(约140°E,35°N)B.新德里(约76°E,30°N)
C.纽约(约75°W,40°N)D.伦敦(约0°,52°N)
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寒冷干燥B.高温少雨C.温和多雨D.全年降水平均
4.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 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5.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2010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之: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和。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其解决对策有:

(3)分析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乙:
(4)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气温 降水量
(2)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
(3)甲:CO2大量排放乙:石油资源的短缺
(4)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

博文链接:

时事地理38:“拯救地球”的“气候列车”驶进哥本哈根

启迪慧想之:哥本哈根五大焦点纷争2010高考地理热点试题之:莫里克台风和奥巴马亚洲之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4088.html

更多阅读

四季桂品种群之:月月桂

月月桂果实挂在枝上,像挂了一排微缩的芒果,但月月桂的果皮多了那么些白点点~~四季桂品种群之:月月桂咖啡豆尘缘如梦 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201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之二 山东省春季高考试题

201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之二关于诗歌鉴赏题首先我把近三年来的诗歌鉴赏题置于一处:2011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

灵界百科 之:古曼童R

【灵道】灵界百科之:古曼童一“古曼童”的定义古曼童,直译于泰文“”,有英文翻译将其译成”black magicbaby”,意译为“黑色的带有魔力的小孩”。“古曼童”是专属于泰国的叫法,而在坊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说法,中国部分地区称之

名言警句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名言警句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典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

声明:《2010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之: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网友海以南不再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