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鬲津河流过故乡的秋天》 描写河流的散文



《鬲津河流过故乡的秋天》

(修改稿)

故乡的鬲津河,在我的记忆里,河水永远泛着清波,倒影着天上变换的云朵。极像流动的琴弦,弹奏着古老的心曲。
漳卫新河又叫鬲津河。今以鬲津名者,为四女寺减水河,乃运河支津,由山东之恩县东北流,经德县南,折北入河北,经吴桥、宁津、南皮诸县,复入山东境,经乐那个县北,又东南入盐山县界,经元棣县北会宣惠河,由大沽河口入于海,俗称老黄河,亦曰东黄河,实西汉以前及北宋时黄河故渎也。据传,当年徐福率500童男童女东渡走的就是这条河。


(一)

我的家,就在鬲津河下游东侧的一个镇上。

鬲津河是我的母亲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与这条河有太多的情缘。鬲津河也是一条界河,大河把山东河北两省一分为二,以河流的中心线为界线一直延伸到渤海。在镇子的西侧原来有一座木桥连起两岸的村庄,后来木桥塌了,桥中间的一段落在河水里。上大潮的时候,大桥形成了一个u形。年纪很小的我就在大人的带领下趟水过桥,觉得甚是好玩。我们从山东这边的桥面上走下去,快到桥中间的时候,桥面就倾斜下去了,我们就把脚上的鞋子脱掉,踩着凉凉的桥面,趟着河水过了河的中间,再沿着桥斜面往上爬,接近水平的时候,就进入河北的地界了。有时候大人们推着自行车过河,我们就在后面帮着推。那时,水流那么急也不觉得害怕。后来上边来人把木桥拆了,建了一个新的水泥大

(二)

听母亲讲,原来河上没有桥,过河的时候全靠渡船。那时,母亲在河的对岸教书。山东河北两省勘界时,母亲教书的村子被划在河北,父亲教书的地方归属山东,我尚在襁褓。母亲经常带我穿越山东河北两省之间。

那年夏天,鬲津河的上游泄洪,又赶上海水上涨,原本不宽的河面一下子阔了好几倍。听母亲说,那才叫浩浩汤汤呀,人站在河的边沿显得非常的渺小。那天是周一,下着蒙蒙的细雨,母亲天不亮就起来打点行装。我的姥姥对母亲说,天气不好,河水暴涨,咱不去了吧。母亲固执地说:“那哪行呀,在一块教书的李老师有事不能上课,两个班的学生还等着上课那。”母亲匆匆的吃了一点东西,姥姥见劝不住母亲,在一旁默默地帮着收拾东西。姥姥把我们母子俩送到渡口,对着艄公千叮咛万嘱咐。渡船驶离了岸边,我们北方的渡船很特别,一般不用船撸之类的工具。在河的两岸打好结实的木桩,在木桩上固定好一根手指头粗细的钢缆绳,跨过宽宽的河道。不使用的时候,钢缆沉在水底,渡河的时候船工把钢缆绳从水底拉上来,横在船头,双手交替着拉动缆绳,把船从对岸拽过去再拽过来。

那天,乘船的有好多人,有戴眼镜的乡里的技术员、穿中山装的乡镇干部、围着大红围巾、穿碎花袄的小媳妇,拎着母鸡,携着鸡蛋筐子的的小商贩。大家说说笑笑,还有一个买袜子的小贩竟在船上兜售商品……..我在母亲的怀里静静地睡着,河沿上我的姥姥还在眺望着…….渡船行至河的中心了,那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船工吃力的倒替着手臂拉动那根钢缆。忽然,嘣的一声闷响,钢绳一下子断了。好像有种征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是那种竭斯底里的哭,一直窜到天空的乌云里。

船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像个醉汉跌跌撞撞随着水流飞快地向下游冲去。据说,整船人除了我毫无顾忌的大哭之外,人们吓得全面无血色,大气不敢出。我不断地挣扎着,好像要挣脱出母亲的怀抱,母亲紧的紧紧的抱着我,急的浑身是汗。

岸上的姥姥急得不顾脚下的泥泞,跟着往下游跑。姥姥说,她看到那条小船在河心打了好几个横,眼看要翻的样子,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船上的人们起初是慌张、烦躁、后来是恐惧、再后来只剩下绝望了,只有我的哭声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活着。我声嘶力竭的哭声让船工壮了胆量,他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不断的划着水面,并嘱咐大家千万不要动,不要说话,保持船的的平衡。他蜡黄的脸抽动着,大声祷告老天保佑。

船向下游漂了十多华里,终于在一个叫刘庄子村的地方被一道矮矮的土堤给挡下了。据旁观的人说,下船的时候来,没有一人说话,全都是面无人色。到了岸上这才有人痛哭起来,是那穿碎花袄的新娘子,小贩也忙不迭的清点自己的物件。只有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又甜甜地睡着了。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船工说,要不是这孩子的哭声给我壮胆提醒我,我早跳河了。我心里真没了底,好几次要跳。大家都您一言我一语的一议论开了,亏这孩子,这孩子一定是看到水中的怪物了,要不咋那样的哭呀。一定是孩子的哭声把那怪物吓跑了,救了咱一船人呀。大家说着,还向母亲投来感激的目光。还撩开包裹摸摸我的脸蛋。

(三)

伙伴们经常在河的大桥上做跳水的游戏。从桥上到河面有十多米高,我胆子小是不敢做这种游戏的。伙伴们常常凫水去河的对岸偷生产队种植的甜瓜、西瓜。望着水流湍急的河面,咱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避开家人的视线到大河里洗澡,于是家人就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吓唬我们。

我喜欢和泊在河面上的一些小船的主人聊上几句,听他们讲一些传奇的见闻故事。

这种船,我们当地人叫它家捻子船,大都是一些外地人。他们一家三口或四五口常年住在船上,以捕鱼为业。那小船也就在四五米长,宽不到两米,船头尖尖的。在这样的空间里,他们要做饭和睡觉休息,真难为他们了。船的主人常给我讲一些新鲜事。讲他们遇见泥鬼子之类的怪异的事情。泥鬼子的摸样是猴子脸,耳朵长在头顶上,泥鬼子出现的季节一般在盛夏,光着屁股浑身是泥,见了人就用泥吧打人的脸。只把人打晕了,就将人拖进水里去了直到淹死。

他还给我讲过女水鬼的故事。那船主说,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有个渔夫去河沟里收拾上一天布下的渔网,那活而叫堵沟子。就是把渔网拦在在河沟子头上,待第二天潮水落了,就去捉堵在沟内的鱼。渔夫大老远就看到一个围着花头巾的少妇,在河沿上坐着。渔夫以为是那家新过门的媳妇和婆婆或家人闹别扭,跑到河上来寻短见。就上前说,大妹妹有啥想不开呀,大清早坐到这里?他连着问了好几声,也不见那人抬头,渔夫索性上前去拉那女子,结果那女子一回头,俊俏的脸上露着诱人的笑,一下就把那渔夫的魂给勾走了,渔夫跟着女鬼走进了河里。家人待寻找时,只见河边上的一双鞋子。这样的女鬼是在河里淹死的人魂魄变得,因为要升天,每到一周年都要拿个替身。

………….

我倒是希望自己也遇上那些水鬼,尤其是小媳妇的那种,想看看女鬼长得到底啥样子,可惜一直没有见到。后来才知道是大人们为了阻止我们到河里洗澡,编出的瞎话。那泥鬼子倒是经常听说有人看见,我估计是他们看到海豹之类的海洋动物吧。

我小的时候,河上还有码头上。停泊的船也较多,都是运货的船。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物资,我们当地产的红砖红瓦都是通过这个码头运输到天津三块板码头,再上岸运往灾区的。

我们经常在河道里抓一些叫黄狗撩子类的鱼。那时要等到潮水退去以后,在河道的边缘、河沟的稀泥浆里有这种奇特的鱼。我们当地人叫它黄狗鱼或黄狗撩子。其实它学名叫:狼牙虾虎鱼俗名:红头虾,小狼鱼,狼鱼。据说这种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以南海、东海产量较多。体延长而侧扁,呈带状。《食物本草》里说,狼牙虾虎鱼具有“暖中益气,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利血脉……”的功效,是药膳食补的佳品。现代医学证明,虾虎鱼肉质中维生素A含量较高,可促进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皮肤弹性水嫩,具有美容养颜的神奇功效。

蒜烧狼牙虾虎鱼是我们当地的一道名菜。炒锅放油,油热放葱、姜、花椒、爆香。将鱼放入,轻轻晃动炒锅,倒入清水,放料酒、白糖、大火烧开、中火熬炖。汤汁浓稠放盐、放大蒜调味,炖一会撒香菜出锅。再烫一壶老酒。那才是神仙一般的生活呀。

雨后的夜晚,我和伙伴们成群结队提着灯笼拿着手电筒照海蟹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了。

我常想,世间最美丽的那些风景,其实不是名山圣水,而是比山比水更加闲逸美好的念想与记忆。手捧茗香,在妙曼的名曲里,任思绪随音乐流淌飞扬。那些,为心灵留下的美好印记的感觉,如云霞漫天,时时滋养着鲜活的生命。满载童年的欢笑伴着歌声越飘越远。风总将思念的种子悄然撒满思念的心田。

此刻,令我想起来我一位博友的诗来:

在晚秋的萧瑟里

我是如此轻盈

我站到一朵灰色的云上

构想属于温暖的诗句

我守着自己的北方

等着回暖的季节

或许温一壶酒就足够……….

…………….

鬲津河水渊源流长

(2011-11-10 17:21:55)转载

<<鬲津雁影>>(明)宋盘

西去鬲津东海头,翩翩逝雁映沙洲。空中嘹唳声何在,河上翱翔影自留。


鬲津河,故乡的河,伴随着悠悠岁月流淌了数千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撩去历史的面纱,我们去探究她的前世今生......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尚书.禹贡》所记禹治洪水就曾在海河平原,大陆泽以下“疏九河”以泄洪水入海。而九河中最南一条即为鬲津河,为四女寺减河

的故道,现漳卫新河的前身。


漳卫新河是漳卫南运河水系的入海通道,它西起四女寺枢纽,东至入海口,全长257km(四女寺至大口河),漳河、卫河山区洪水几乎全部赖以宣泄入海,漳、卫两河50年一遇洪水下泄量由卫运河承泄,

漳卫新河的上游源之于漳河和卫河,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流经晋、冀、鲁、豫、津五省市,流域面积3.7万km2。

漳河是漳卫南运河上游两大支流之一。其上游有清漳河、浊漳河两条支流,两支于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后为漳河干流。下图为《漳河落日》、《漳河山色》、《漳河小景》




清漳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漳槽村附近(西寨柳林),流经昔阳、和顺、左权,沿途纳洪河、清河,全长105.5公里,右图为《清漳河源头》


浊漳河有北、西、南三源。因其流域内黄土复盖深厚,植被稀疏,洪水挟带泥沙,故称浊漳河。
散文《鬲津河流过故乡的秋天》 描写河流的散文
 浊漳北源发源于山西省榆社县两河口村北的三县垴,北源又称榆社河,与清漳河西源同出于八赋岭附近,流经榆社、武乡、襄垣等县,沿途纳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湼河等支流,在黎城县小交村与浊漳河西、南源汇流。全长116公里,浊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沁县西北之漳源镇安高岭。安高岭下有泉数眼,汇入漳源庙下流出,即为浊漳西源,沿途纳圪芦河、白玉河。全长80公里,浊漳南源①发源于山西省长子县境内的绛河里村附近山麓。沿途纳岚水、陶清河、石子河。全长160公里。下图《浊漳河源头》




清漳河、浊漳河在合漳村汇流后为漳河干流,继续沿河北、河南两省的边界经行,两岸分别是河南省林州市、安阳县和河北省涉县、磁县,自观台入岳城水库,岳城水库以上漳河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漳河出岳城水库后进入平原,向东北流经磁县、临漳、魏县、大名等县,至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共同汇入卫运河。漳河干流长179公里。下图为《浊漳河林州段》



卫河是漳卫南运河上游两大支流之一。源出山西省,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于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与漳河汇流。从河南省新乡市合河镇始至漳卫河汇合口徐万仓止,全长329公里。下图为《卫河源庙》


漳河、卫河于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称卫运河,沿今山东、河北两省边界,左岸流经河北省的馆陶、临西、清河、故城等县,右岸流经山东省的冠县、临清、夏津、武城等县(市)。建国前,卫运河河槽弯曲较多,弯曲系数为1.66,最大达1.97,全河段有显著的弯道70余处,其中回道弯21处,弯道顶点附近的曲率半径一般为200米左右。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弯曲类似盘绳,如甲马营河段就有“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下图均为《卫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照片》














南运河起于四女寺枢纽,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河北省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南皮、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等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河道全长309公里,下图为《南运河德州段》




漳卫新河前身为四女寺减河,从四女寺枢纽工程开始,往下有两个分支,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长43.5公里,称为岔河,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大王铺的老四女寺减河,长53公里,称为老减河,两支于大王铺汇合,汇合后的河道长160.5公里,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


上图为《王营盘蓄水闸》

王营盘拦河蓄水闸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后店乡王营盘村,中心桩号62+270。工程于1973.3年开工,1973.9竣工。三年一遇排涝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设计洪水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正常蓄水量1650万立方米。王营盘闸共12孔,每孔净宽8米,门高中孔6.5米,边孔4.9米。闸门均采用平卧翻转钢闸门,固定式卷扬启闭机。


上图为《漳卫新河岔河德州段》


上图《德州岔河长河夜景》,以下组图为《德州减河湿地公园》






漳卫新河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右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宁津、乐陵、庆云及滨州市无棣等县(市),左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河北省沧州市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等县,长257公里,在无棣县大沽河口入海。下图为漳卫新河宁津段照片




宁津县是我的故乡,我的村庄就在漳卫新河的东岸。小的时候,每年的暑假,我与小伙伴们天天在河边拔草、剜菜、摸鱼捉虾;冬季里在河面上滑冰、嬉戏、打陀螺,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了无穷的欢乐。

宁津县北倚京津,南望济青,自古亦齐亦冀,融北和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饮食业生意兴隆,特色鲜明。“长官包子大柳面,若吃驴肉去保店”,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简洁晓明,概括了宁津县具有独特风味的三大美食名吃。长官包子,出自长官镇。该镇回民,聚族而居,原籍江苏上元县。长官地处交通要道,又是境内商品交易大集,因而饮食行业自古繁荣。清朝道光年间,回民张合立开设包子铺,他承上启下,精研细琢,创制出面白皮薄,外形美观,肥而不腻,香气馥郁的牛羊肉包子。从此,长官包子誉满山东河北,声名远扬。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概括得好。长官包子,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牛羊肉以新鲜肥嫩为佳,切块碎剁,细而不泥,佐以葱末姜末,小磨香油,上等酱油,诸多调料,使之香匀味美。俗话说:吃包子七分吃馅二分吃面一分看外形。长官包子熟后褶纹若菊,兜油笼香,色香味俱全,使人食后回味无穷。包子在魏晋时期出现,晋代束哲在《饼赋》中提到的“曼头”,就是包子。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中说,食肆里有卖“绿荷包子”的,可见在宋代,包子作为食品,已很普遍。千年流传,却被长官人含弘光大。时至今日,长官包子已成为迎宾待客,欢度节日,走亲访友,回民拔斋之驰名美食。

大柳面,出自大柳镇。此面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张家面铺创制。至光绪年间,张连贵已是张家面铺第五代传人。大柳面,细如粉丝,色如嫩柳,爽滑可口,素有“金丝缠碗”之美誉。大柳面卤,分炸酱、麻酱、海鲜、肉卤、鸡蛋五种,配以豆芽,香椿芽,黄瓜丝,胡萝卜丁,火腿肉丁,豆角段,青豆,芝麻盐,花生盐,蒜泥,香醋,香菜,茄泥,麻豆腐,麻汁等佐料,顾客可依据自己口味轻重,随意调制。慕名而来的中外食客,品尝过大柳面之后,无不盛赞吃得过瘾。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食用历史。最初实为面片,称作汤饼。用刀切条后称作不托,馎饦。据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释义:“古之汤饼,皆手抟而掰置汤中,后世改用刀儿,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其实,古代面条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有多种制作方法,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古代人为老人贺寿,为新生儿贺喜,都讲究摆“汤饼宴”,这风俗流传至今,面已称作长寿面,四喜面,老人生日,孩子满月,依然必不可少。食物除了可以让人享受美味,增加营养,对身体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还要达到健康。面条爽滑韧嫩,和胃养脾,容易消化,各种佐料,搭配合理,营养丰富。或许,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食用大柳面的真正原因了。

保店驴肉,出自保店镇。清代嘉庆年间,保店南辛庄李长荣、李长善、李长春三兄弟开设驴肉坊,注重诚信为本,从不宰杀病驴,死驴,而是选用健壮活驴,以保证肉质鲜美。配料中选用花椒,大料,桂皮,肉蔻,砂仁,茴香,丁香等几十味名贵中草药。驴肉煮熟后,在原汤中浸泡,至香味渗透肉中,方可上市。其特点是肉质鲜美,肥而不腻,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其心、肝、肠、肚、精肉、蹄筋、口条、脆耳,被称作驴“八锦”,可拼摆全驴宴。而公驴之“金钱肉”,滋阴壮阳,可与“三鞭酒”媲美。而驴皮入肉,有名贵中药阿胶成分,食用之后,补血益气,滋补劳损,舒筋活络,通泰顺脉。所以民间俗语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保店驴肉,营养丰富,在清代已贵为朝中贡品。

宁津三大美食名吃,分别兴起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正所谓风调雨顺、五业兴旺之盛世。由此可见,五谷丰则餐饮丰;民族兴则餐饮兴。

解放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宁津三大美食名吃得以恢复发展,已经荣列山东美食名吃名录大全。况且,又引领出张大庄沈氏扒鸡;相衙镇杠子火烧、码头张驴肉;王家院子枣米香醋;长官红烧羊肉;芝麻香宁津老酒;城关镇潘家窝头等一批新的美食名吃。


上图为漳卫新河入海处(无棣)

漳卫河系治理的历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华夏民族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历史。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尚书.禹贡》所记禹治洪水就曾在海河平原,大陆泽以下“疏九河”以泄洪水入海。而九河中最南一条即为鬲津河,为四女寺减河的故道,现漳卫新河的前身。


上图为大禹治水雕塑

魏文候二十五年(公元前421年),西门豹在漳河上游修建引漳十二渠,引漳水溉邺,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引河灌溉工程,当时灌溉近10万亩,灌溉范围包括现在的安阳市、漳南灌区中的幸福渠及临漳县一部分。从西门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后,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多次湮废修复和整治,使这一灌溉工程得以延续。


上图为《西门豹除害治水》

东汉建安九年至十八年(204~213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巩固边防,修建枋头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又陆续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等,开辟了卫河航道,沟通了漳河、卫河、黄河三河的水上交通。


上图魏武帝曹操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指挥河北诸郡男女百万余众开挖永济渠,这是南北大运河其黄河以北的一段。唐、宋两代皆把南北大运河视为“建国之本”百计经营。元代建都北京,开凿京杭大运河,将隋代大运河缩短近1000公里,临清以下的卫运河、南运河均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上图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示意图及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天禧四年(1020年),陈尧佐受命任滑州知州,修筑长堤,后人称“陈公堤”,堤防大体经今冠县、临清、夏津、德州以南,向东北方向沿黄河北岸至渤海,绵延千里。此后历代都有记载,现存武城县境内23公里较为完整。明清时期,在南运河上先后开辟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等,主要目的是分泄洪水,保证漕运。虽然开辟了减河,但每遇洪水,常常是保了漕运,而减河两岸仍为一片汪洋。

北宋陈尧佐图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水利事业的新局面。第一阶段,以疏浚河道,加高培厚堤防为主,减轻洪涝灾害。这一阶段大体上自1949~1956年。
第二阶段,编制流域规划,再次扩大治理卫运河、四女寺减河,大规模兴建水库,漳卫南运河的防洪体系已有雏形。大力发展引黄灌溉。这一阶段大体从1957~1963年。第三阶段,1963年海河流域大水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治理漳卫河的高潮。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由水库、河道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体系,形成了“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格局,防洪抗灾能力增强。漳卫南局按中央指示,实施统一管理,健全专管机构和群管队伍,工程管理迈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从1964~1979年。第四阶段,面对海河流域各类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新的综合规划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加强工程及水资源管理,发挥工程效益是水管单位的重要职责。这一阶段大体从1980~1986年。第五阶段,依照规划,提高岳城水库保坝标准,开始整治漳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的颁布,水利事业步入依法治水、管水新阶段。


解放后两岸人民治水图

鬲津之水山中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祝愿两岸人民风调雨顺,万世平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245.html

更多阅读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原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

视频: 费翔《故乡的云》歌声飘过30年 费翔故乡的云视频

  费翔的音乐播放Ta的歌曲播放下载01冬天里的一把火《跨越四海的歌声》02冬天里的一把火《每年流行一首》03故乡的云《故乡的云-广州太...04读你《Now-厦门音像出版...05故乡的云显示全部费翔美籍华裔,华语乐坛的著名歌手、演员,他

声明:《散文《鬲津河流过故乡的秋天》 描写河流的散文》为网友夜夜承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