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梁佩兰的《阁夜》究竟如何理解?

2015年3月4日:梁佩兰的《阁夜》究竟如何理解?

最近一次语文月考,诗歌鉴赏题彻底把老师和学生弄糊涂了。我先把试题与答案复制如下:

题目:

阁夜清·梁佩兰

百寻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临空。

群生静息鸿蒙②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梁佩兰,广东南海人,“岭南三大家”之一,年轻时就积极入仕新朝,认为满清军队已经基本上占领了全国,仅凭岭南一隅已不可能再有作为。甚至嘲笑一些抗清志士行为迂阔,于事无补。②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清幽(1分)。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2分)

(2)答: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一、要想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题目与注释。本诗题目为“阁夜”,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律,前两句诗肯定与“阁夜”有关,或者说首联和颔联就是围绕“阁”和“夜”展开的。果然,首联“百寻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是写在郡城东边有一座很高的楼阁,根据“前山”一词,我们可以推测出楼阁应该在山上,因此才会有下一句的风吹进楼阁,卷起来门帘。首联虽是写“阁”,但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所在的位置,肯定是在阁楼上。颔联写“夜”,“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临空”,哀壑,我们可以想想幽静的山谷就在阁楼之下,山谷中有点点光亮,这“光”是月光,是星光,还是火光呢?这就是诗歌的多义 性和模糊性了。作者站在阁楼上向下看,这是俯视的角度,看到了山谷在下和“星在底”,那为什么“星在底”而不在天上呢?这就要从诗人所站的位置说起,诗人站在阁楼上向远处看,天上的星星就像是在山谷之中一样,所谓“星垂平野阔”,而不是山谷静立于星星之下。下一句“明河无影月临空”,答案说“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这简直是不通诗意,明河并非小河,而是天上的银河,例如唐代诗人宋之问就写过一首诗叫《明河篇》,此诗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一轮明月悬挂于天空,银河的影子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谓的“月明星稀”。上一句是“俯视”,下一句是“仰视”,符合诗人的描写规律,如果是“小河”,那两句都是俯视的角度,不符合创作规律。

二、诗歌的颈联说“群生静息鸿蒙里,秋气森归耳目中”,下一句“秋气森归耳目中”好理解,就是秋风吹来,耳之所听乃一片秋声,目之所见乃一片秋色。但“群生静息鸿蒙里”就不仅仅是世间大众都在深夜中安歇,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这就要联系注释了。注释说的很明白:“满清军队已经基本上占领了全国,仅凭岭南一隅已不可能再有作为。甚至嘲笑一些抗清志士行为迂阔,于事无补”,此处的“群生”当然就应该是注释当中的“抗清志士”,他们还在一片蒙昧与混沌之中,在黑暗之中没有认清形势。而“我”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于是才有了“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我在黑夜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等待在海门迎接初升的太阳。而这里的“日初红”,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指的是新的王朝的到来。答案说:“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此处的“乐观积极”倒也不能算错,但是“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纯属无中生有,作者仅仅是表达别人都在蒙昧之中,而“我”能够窥见时代大趋势。后面的“怎么能看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和“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更是无稽之谈,诗歌的颔联还说“星在底”和“明河无影月临空”,怎么到尾联突然天就亮了,太阳就升起来了?很显然,“日初红”并非真实的太阳升起,而是虚写,既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也是包含象征意义的用语。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万不可胶柱鼓瑟。

这首诗的得分率很低,原因在于诗歌的答案与注释居然没有任何关联,如果是答案所写的那样,那注释的作用何在?难道就是为了迷惑学生?这也不符合考试的科学规律。这张试卷是佛山市的一模考试卷,这首诗也能够体现佛山的地域文化色彩,因为梁佩兰是佛山南海人。但此诗表达的感情与观念确实与其他诗歌不太一样,一般说来,抗清志士虽然没有认清时代趋势,但气节却是为历代知识分子所仰慕的,但梁佩兰在诗中公然嘲笑这些志士的迂腐,降低了诗歌的格调,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出题者对诗歌的理解有偏差,答案也似是而非,这样的题目用来考学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够达到检测的目的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558.html

更多阅读

2015年5月26日 2015年6月26日香港上市

与美国博弈,需知己知彼。就像,2010年我们必须知道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因素,必然导致未来美国宏观政策会推动美元指数长期大牛市和全球大宗商品长期大熊市。所以,了解美国,我们就必然存在随时反击成功的可能。就像,如果了解“美联储2015年加息

《新法规速递》日刊2015年3月19日 新法规速递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法律第一

声明:《2015年3月4日:梁佩兰的《阁夜》究竟如何理解?》为网友暮色重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