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一场政治的信仰与谎言 再见列宁观后感


柏林围墙建立将届五十周年,其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在于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及双方之间市民的往来。而柏林围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1年8月13日:午夜过后,东德军队开始建造东德共党总书记乌布利希所谓的「反法西斯主义保护屏障」,即俗称的「柏林围墙」,以阻止愈来愈多东德人涌入西柏林。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费查(Peter Fechter)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成为第一个因攀墙逃亡而遭射杀者。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布兰登堡门发表著名的「推倒这座墙」演说,呼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拆掉柏林围墙。

◎1989年10月18日:东德反政府示威越演越烈,东德共党总书记何内克被迫辞职。

◎1989年11月9日:何内克继任者克伦兹宣布,次日起只要申请签证,即可前往西德,却被误传为柏林围墙「即将开放」,东德人开始包围边界检查哨。至午夜时分,成千上万东德人开始破坏柏林围墙涌入西德,矗立28个年头的柏林围墙终于倒下。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和柏林完成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再见列宁》-一场政治的信仰与谎言 再见列宁观后感

德国也算得上是电影大国,从早期默片、威玛共和国时期与表现主义、纳粹时期电影、战后电影时期、1960-1980年新浪潮时期、1990年柏林围墙倒塌东西德合并、21世纪新电影,各个环节都有掷地有声的经典问世。但谈起柏林围墙表现议题,仍以《再见列宁》为首推代表作。

《再见列宁》基本上是一个描述东德人历经四十年的共产主义,在共党政府崩盘的一剎那,东德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冲击的震惊与不适。德国导演沃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采取一种诙谐嘲弄的手法批判了东德共产政权的思想箝制,没有叫嚣怒骂,然而这颠倒真相与谎言的喜剧手法,却揭露了思想控制的真相,所造成的人心震撼,远比所有的指责更有力量。

主角亚利在小的时候,父亲便逃离东德,亚利成了单亲家庭,而母亲也因为父亲的关系遭受到政治的迫害以及秘密警察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妈妈拼了命的参与各种党派遣下来的工作,试图让上级领导改变看法,成为了东德优秀的社会主义激进份子,后来居然得到了共产党干部的表扬,她也深信共产党所建筑的美好世界。然而随着信息的传播以及思想的自由信念,许多年轻人都不满意东德共党箝制下的不自由,于是展开一连串的抗议游行,就在亚利母亲接受党主席表扬后回来的路上,她遇见正参予抗议游行与警察冲突挨打的亚利,母亲受到这打击而心--脏病发昏迷。当她八个月后醒来,整个东德已完全解体,医生警告亚利,其母亲绝对禁不起任何重大打击。亚利非常担心,要是母亲知道柏林围墙倒了,资本主义早已攻陷她深爱的祖国,那她肯定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不要让母亲受到太大的刺激,亚利决定联合姊姊与好友共同撒一个大谎,为维持住妈妈心中的东德,他翻出共产时代的窗帘,到废弃物品堆里寻找过去时代的家具,逼迫姐姐穿上穷苦的旧衣,把家里的时间停格在过去,而母亲一直喜欢吃斯博特酱瓜,但东西德统一后就不生产了,亚利只好在垃圾堆中寻找旧瓶子而将荷兰进口的酱瓜放置其中,其甚至与好友联手拍摄一连串假新闻,只为营造旧世界的假象。

直到有一天母亲意外的走出大楼,才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完全面目全非了。


白色谎言

亚利基于对母亲的爱撒下谎言,有了开始,接着不免是一连串以谎圆谎的无奈举动。而活在亚利谎言中的母亲克丽丝汀,其实也为了孩子的安全编织了父亲出走东德的谎言。出发点是善意的白色谎言,只是建筑在美好事物上的谎言是美丽温暖的,但威权的谎言却是丑陋的,《再见列宁》以亲情为主轴,包装了这样一个残忍的事实。

历史属于握有权力的一方,传播媒体发达后,讯息就归为权威所管辖,亚利为谎言所做的一切,正是极权主义对人民控制的缩影。为不让母亲发现街上的变化,亚利挂上窗帘;极权政府为切断人民对外的向往,关上铁幕。权力连事件的真假都能一句话轻易改变,明明东西德已经畅通,却硬把西德人民说成因景仰共产政权而逃出来的难民;更深入一点来说,人民知的权利都被强权剥夺。如同亚利对母亲做的一样,为了圆谎,连电视新闻都能移花接木扭曲事实,而人们只能在被虚构粉饰的环境中默默生活着。

虽说亚利对母亲克莉丝汀的谎言,是温柔爱护的;但强权对人民的欺瞒,却像一块蒙上眼睛的黑布,驱使人如同马一样毫无思考的往前走,如果一个体制必须紧紧掌握人民,则会大量塑造许多假相。亚利的出发点是无奈的,而当克莉丝汀如同人民被假相带领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之际,这份省思是绝对可以扩至任何一个国度的。


信仰的瓦解

政治,是一个让人类社会得以享有文明进步发展的名词,也是一个让古今中外的老百姓尝尽各种无奈荒谬历史悲剧的名词。无论好或坏的政治,始终有它的拥护者,不管真心效忠或是盲目遵从的都有,终究会形成心中某种的信仰。

当看到亚利忙前忙后地折腾,努力将住家调整为变革前模样的时候,我们与其说这是为母亲的健康而圆谎,不如说是为了根植母亲思维深处的信仰而圆谎,因为可能摧毁母亲生命的不是现实的变迁,而是一个时代伴随一种信念的消逝。当克丽丝汀吃着她最喜欢的斯博特酱瓜时,虽不知那是荷兰进口的,但似乎也能感受到味道的不同,这份味觉的不同是否自认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呢?

在这部片子里,导演用了很多强烈对比的画面,展现当时资本主义大举进入社会主义,利伯维尔场经济的进入封闭的单一社会,我们可看见灰色的城市里原本突兀的挂着鲜红国旗墙面,已经被可口可乐替代,而IKEA家具进入东德,大家都把原本老旧的家具丢了出来,堆积在垃圾中。当克莉丝汀走在街头,满眼都是可口可乐、IKEA等西方品牌的时候,其脸上那种惊惶与无措的表情着实让人心碎。一架直升飞机轰鸣着,悬吊着一尊列宁雕像将其搬离城市,落日余晖中挥手指向前方的列宁雕像与克莉丝汀擦肩而过,每一个观众都能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断裂与震撼。

昔日的信仰一切灰飞湮灭,就像亚利曾经仰慕的东德航天英雄,最后却沦落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而克莉丝汀所坚信的祖国只是虚构房间内的幻梦。《再见列宁》是一首向过去时代告别的挽歌,两德统一之后,柏林市区的所有列宁雕像都被搬走了,东德最显著的社会主义印记之一就此没有了踪迹。想来当时的东德民众中,一定也有不少人看着渐渐远去的列宁雕像,倍感唏嘘与无奈。

社会主义 vs. 资本主义

藏匿在废弃的五斗柜中的四十万马克始终无法找到,最后找到时却已过了兑换时间,于是因不能兑换而生气的亚利被赶出银行时,观众立刻在这个因为结合而衍生的氛围中体验了新的挫败。

资本主义的基调是建立在公平的竞争,但却是追求自利的社会;在灿烂的光影下看似一切诱人而美好,但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的。而剧中安排母亲的失忆其实是影射很多东德人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不再得到配给的物品,不再能喝到金摩卡咖啡,政府不再替他们安排一份工作。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在接受了四十年来的意识形态及体制下的洗脑,我们该如何放弃用了一半人生所建立的价值观,而接受另一种价值观,甚至原本这两种价值观是对立的。

而东西德合并之后,东德民众并不完全受惠,也就是说在感悟遭受东德共产党的欺骗之后,却得再度感受合并之后的痛苦摧残,虽然夺得世界足球赛的冠军暂时能抚平这种不满,但当激情过了之后,假相必然再度呈现,甚至最终会被戳破。电影中有一位老年的男性邻居,他经常提者一罐酒瓶在街道走着,嘴中喃喃自语:「被骗了!我们都被骗了!」在过去,电视新闻所呈现的都是被共党筛选过的讯息,这是第一次被骗;而当资本主义浪潮席卷而来,人民发现,生活并没有过得更好,反而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时,这是第二次被骗。

事实上,电影《再见列宁》并不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的朴素理想,这可以从影片最后,东德航天员假装当上总理,在假电视新闻中为克莉丝汀所播报的内容可以看出。他说,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依然值得珍惜,因为,许多人希望留下藉此在资本主义竞逐下寻找新出路,并非人人都想追求事业和金钱,竞争主义并不适合每个人,人民渴望不同的生活,他们也明白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比汽车、录像机、电视更重要,他们带着意志力、体力和希望为自己打造新生活。


运用铜像的电影语言

《再见列宁》最经典的画面当是直升机吊起列宁铜像的那一幕、巨大列宁雕像从空中缓慢接近,伸出的手好像正打着招呼;当吊着雕像的直升机渐渐远离,仍然直挺挺的手臂现在倒像是告别。而电影常以铜像的树立与拆解,来隐喻一个信仰的膜拜与衰败,及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灭亡;位极尊崇时,铜像就备受礼遇;一旦形移势改,铜像就会惨遭肢解分尸。

苏联导演艾森斯坦的经典作品《十月》(October)中,一开场就是一位愤怒的妇女爬上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巨大铜像肩上,她带着绳索和刀斧上了铜像,唯一的目的就是拉倒铜像,反沙皇。不多时,尼古拉二世的铜像就在激昂的配乐声中坠地了。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在1995年的经典作品《尤里西斯的凝视》(Ulysses’ Gaze),就直接把列宁的巨大塑像给肢解了,重点就是列宁的理念、身影、语录与意识型态曾经在二十世纪主宰了世人的命运,肢解列宁,就是重写那个时代的记忆了。

在台湾,面对所谓民主的演进,昔时所谓伟人蒋介石的铜像,也有相同的命运,物换星移也不过是五十年的光景。

同样是列宁铜像,《再见列宁》的处理手法也有异曲同功之妙,克莉丝汀懂了,观众也懂的,不需要再加任何说明,影像直接说明了一个梦想的幻灭。而人生始终没有永存不杇的铜像,从《十月》、《尤里西斯的凝视》到《再见列宁》,都说出人生的荒谬剧,世世代代正以不同的面貌上演着。


新闻假造学

亚利担心病重的母亲接受不了东德共产思想与生活形态完全崩溃的残酷现实,于是偕同热爱电影创作的朋友一起创造每日新闻,让克莉丝汀每天可以收看他们特制的『假新闻』,在谎言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制作假新闻的首要步骤就是发挥『看图说故事』的本事,柏林围墙限制了东柏林民众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一旦围墙拆了,东柏林人急着要跨墙而出看新世界,西柏林人也对东柏林的共产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样是德国人急着进出柏林围墙检查哨的新闻影像,完全就看报导者站在什么立场,就可以随口编一个故事。原来,新闻的真相多数操控在报导者的口嘴与手中,多数人相信媒体,连带相信媒体的解读,自然就对『真相』产生了报导者所预期的导引结论。

同样地,资本主义的可口可乐入侵了东德,于是亚利因应大楼管理员不接受采访的真实画面刻意扭曲为可口可乐其实是共产世界发明的配方与秘密,几个原本不相干的画面,硬是剪辑在一块,再配上创造故事后的新闻评论,真相就被彻底扭曲了。

再者,一般民众出面受访,可信度不高,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能够找到名人背书,就有加乘后的效果,亚列为了让母亲逐步接受两德统一的真相,于是找到了曾是东德太空英雄的出租车司机,请他扮演冒牌的新任东德领导人,一看画面上是名人亮相,再加上他的丰功伟业也符合东德政客的传统,这样的新闻报导自然有了『合理性』。假新闻实际反应了更大的事实,以前的政治控制媒体,是如何运用影像与谎言来对民众洗脑,这种影射的铺陈手段,其实是高明的电影手法,足以让观众发现巨大的历史真相被操控之事实。


向大师致敬

在《再见列宁》中导演沃夫冈.贝克完全没有隐藏他对大师导演史丹利.库柏立克(Stanley Kubrick)的孺慕与敬意,片中亚利每天都和爱好电影的朋友剪辑过去的新闻影片,而这位朋友就是因为热爱库柏立克的《2001太空漫游》,所以模彷起电影中的猿人抛起兽骨,时间和文明就大跃进,从洪荒时代跳进太空时代的蒙太奇手法,一面放着「蓝色多瑙河」的音乐,一面则是从婚礼上新娘抛出手中捧花,镜头却转接入桌上披萨美食的画面,这不到五秒钟的模仿画面,只有熟悉《2001太空漫游》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手痕与趣味的。

同样地,亚利为不让母亲发觉东德的崩盘,并全力装扮老家旧观之际,亚利和朋友踩着疯狂加快版的罗西尼名曲-威廉泰尔序曲(William TellOverture)音乐,彻底把一幢变形的公寓房子恢复了旧日模样。这段戏在《发条橙子》中是男主角搭上了两位女郎,带领她们回家疯狂做爱,库柏立克用了加快板的「威廉泰尔序曲」来表现男女交欢的热情场面,但是画面抽格加速,以致于美感全被滑稽谐趣取代了,彷效此场景的《再见列宁》也同样有着笑中带泪的效果。

一旦窥见心中的经典,不管看的是『原版』或『复刻』,赞叹都是回避不了的真情流露。



母亲病危之际,亚利循址找到了父亲,其实父亲不是叛逃,而是在西德迟迟等不到一家人,而如果克丽丝汀已经知道亚利的谎言,代表着受骗的人民其实心知肚明,但又不愿戳破体制的谎言,而这个面向其实是整个大环境中的主调思考,克丽丝汀最后遗言是将骨灰洒在东西德的天空,也形同正式向谎言与列宁道再见。

这个企图让时光倒流的圆谎过程,就是《再见列宁》最精彩的部分,把德国十几年间的巨变浓缩在两小时的剧情里,变成强烈的戏剧性元素,把小人物只身对抗历史洪流的渺小,哀而不怨地表达出来。然而在主角疯狂又固执的行径里,除了讽刺了德国的过去与现状,我们更清楚感知到在背后推动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对母亲的爱,则感人地润滑了整部电影的肌理,闪耀出情感的光芒。

虽然这是一个以德国为背景的黑色喜剧,却没有难以消化的问题。这两小时的经历,除了让我们带着美感距离重新认识他人,跨越国界的欢笑、泪水与感动,更彰显了它作为一部电影的魅力与价值。

而在柏林围墙已经倒塌将近22年的今天,德国民调显示,83%的民众表示,他们认为,东西德之间仍然有一道无形的围墙。只有15%的民众表示,他们认为东西德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克服了,这依旧映照出双方文化融合之不易与空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599.html

更多阅读

歌词原创《原来爱情就像一场梦》 你就像一场梦

原来爱情就像一场梦文/敏子你知道爱情有多重真爱还有没有永恒为什么天长地久总是等来生为什么地久天长全都是幻影你知道情爱有多浓真情有多少人能懂为什么山盟海誓总是一场空为什么海誓山盟永远是梦境原来爱情就像一场梦

投稿《青年文摘》,一篇审核通过 青年文摘投稿指南

《青年文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杂志,里面的一篇篇小文或现实或幽默,或有趣或动情,或富含哲理或饱含深意,具有时代感,符合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的审美情趣。与《青年文摘》结缘好多年了,长期品读别人的妙文,我也思潮萌发,跃跃欲试。今年元旦小长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2、 文化是什么?教材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

声明:《《再见列宁》-一场政治的信仰与谎言 再见列宁观后感》为网友恠哭泣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