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影一五四 张渤治水猪婆龙 猪婆龙传说

江 南秋影(一五四)张渤治水猪婆龙

按照黑车导游的建议,山人夫妇乘坐面包车经过十里花径,向渤公岛驶去。

渤公岛是无锡市最大的人工岛屿,又称渤公岛生态公园,位于环湖路大渲桥南侧与鼋头渚公园接壤处,是结合退渔还湖工程在原犊山大坝东侧围筑而成,西与管社山相望,南端与充山对峙,占地面积约37公顷,南北长约1700米,犊山路贯通南北,北由渤公桥与梁湖路相接,南由犊山桥连接鼋头渚。

渤公岛生态公园,集水利工程、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于一体,是蠡湖36公里环湖观光带继蠡湖公园后又一免费开放的主体公园,为纪念治水先贤张渤而取名。

在五里湖进水闸前下车,开始了渤公岛的游览。

五里湖又名蠡湖,是太湖的内湖。位于无锡城区与外太湖之间,是无锡泄洪蓄水天然水库。

渤工岛绿化面积近30万平方米,一条延绵上千米的宽阔大道,加盖上长长的棚架,贯穿于临湖的渤公岛间。这条由13种藤本植物“搭”建,被专家称为国内最长的藤本植物观赏长廊。观赏长廊在这里将形成了一个全长1.2公里的绿色长廊。

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花期、花型等因素,对常绿藤本与落叶藤本间隔种植,合理分布,整条长廊种植了紫藤、木香、金银花、凌霄、梅叶弥猴桃等13个品种、有3000多棵藤本植物。

整个棚架呈现出一幅藤蔓相连、繁花似锦的迷人图画。木香、梅叶弥猴桃、丝瓜等藤本植物都将弥漫色香。

走过一段渤公遗廊,在承露台上的餐饮前小憩片刻,

这里是渤公岛的标志性建筑、承露台上张渤的花岗岩雕像。圆形的石台上,渤公披着斗篷,正视前方,左手握缰,右手五指直伸为掌,很有指点江山的气势。

再看看他的坐骑,猪首龙身,雕像附近的景墙说明这就是“猪婆龙”。

传说张渤为了疏浚河道,日夜挖山不止,感动了神仙,把他暂时变成猪婆龙这种神兽,一口吞掉蠡湖中兴风作浪的狗形怪物,用嘴巴拱开“水犊门”和“蒲岭门”,终于开凿成功,接通了太湖和蠡湖。

相传蠡湖与太湖之间有南犊山、中犊山、北犊山,三山像笔架一样相连,阻隔了蠡湖与太湖。每每遇到水涝或天旱,常常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了西汉年间,张渤来到无锡地界,率领百姓开凿犊山,打通犊山门,使得蠡湖与太湖水流畅通。从此,无锡成为鸥翔天空、鱼戏浅底的鱼米之乡。“开了犊山门,氽出无锡城”,就是无锡百姓怀念张渤治水功绩的口头语。

这座雕像,就是为纪念张渤治水事业而立的。在城雕两边,还有一组石质线雕,以明清木板刻画的风格,向游客介绍张渤治理太湖、救助民众的传奇故事。来到这儿,瞻仰雕像,观看线雕,缅怀先贤,感慨万千!

这座雕像,紧扣公园的环境和历史,让游客感受渤公的身世、个性、精神和追求,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猪婆龙,是人还是神?有两种传说,一是人变神。据传说,张渤在太湖治水,决心大、毅力强、不怕苦,深深感动了天庭,玉皇大帝传下御旨,让他由人变龙。因为江猪力气大又熟悉水性,就变为猪婆龙。变龙后,他吞下形状如狗、常在蠡湖兴风作浪的水怪,顿觉浑身上下充满了神力,就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打通了水道。从此,无锡就成了五谷丰登的江南水乡。于是,天庭就封他为水神。

二是神变人。据传说,东海有条猪头、龙身的猪婆龙,虽然生得怪、长得丑,但心底善良,经千年修炼得了道,上了天。可是好景不长,后因一次偶然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来到太湖边上后,他变成了身上拖一片、头上挂一片的穷小子。遇到好心人搭救长大后,到夜晚天黑时,他就现原形,变身为猪婆龙,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由此可见,无论是人变神还是神变人,都是说张渤是亦人亦神。

这座雕像,根据传说,融凡人与神人与一体。细看,张渤上身为人,可下身不见了,与猪婆龙融为一体了。张渤的坐骑猪婆龙嘴如猪,但耳如人,眼睛也似猪非猪,这分明是说,猪婆龙并非是一般的猪,它既似神又似人,也是亦神亦人。由此可见,雕像的作者,形象准确地表现了神话传说,再现了神话传说,让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这也就是这座雕像的神奇的表现力吧!

张渤左手握缰,右手挥动,身着披风,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正在开掘犊山门。他好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向犊山工程进军的大将军。猪婆龙抬头翘尾,飞浪走滔,力不可挡,充分显现了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座雕像是用从山东采购来的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雕像高五米,跨度也是五米,用了重45吨的巨大花岗石。

而雕像的落地点,选择得极好。环顾四周,背后有苍松翠柏为靠。前面,展现了宽阔的湖面。抬头,鹿顶山风光尽收眼帘;低首,可见荡漾的碧波敲击着湖岸。更独出心裁的是,这里建了园形承露台,张渤和猪婆龙居中而立,年年岁岁承接上天飘洒下来的雨露,滋养着体力和神力,从而千年万载保一方平安!这样天人合一、天神合一的巧妙构思,可谓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张渤是武陵龙阳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身长七尺,英气勃发,先后与柳氏李氏为婚,生五子、一女、八孙,张渤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他要从浙江长兴开挖一条运河,贯通安徽广德,经东亭,通“无量溪”到桐汭河,经郎川,沟通南漪湖,直达长江。

张渤因驱使阴兵开河,不让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与李氏密议,送饭时以鼓响三声为约,必至。厥后,因遗食于鼓,鸟啄鼓响,王至鼓坛,乃知鸟为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至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遂息。张渤从此隐居广德横山之巅,潜心修炼,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圣渎之水虽涸为民田,广德的老百姓还是感激张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横山建造了祠山庙,塑像供奉,又在城关东门修建了“昭妃庙”,俗称娘娘殿,世代祭祀。

又据《无锡志》载,张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无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

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兴风作浪、形状似狗的水怪,浑身上下顿时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疏通了“浦岭门”,使蠡湖和太湖流水畅通。从此梁溪之畔的无锡,成为鸢飞鱼跃、五谷丰登的江南鱼米之乡。于是上苍把他封为“掌管狱渎”的水神。

张渤治水的最后水利工程在广德,死于广德,葬于横山。公元748年即唐朝天宝七年,当时的京城长安一带和全国广大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李隆基立坛祭雨而应,玄宗惊服神威,特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

鉴于张渤开拓江南,终生治理水患,发展农耕,经纶济世,功盖天下,似山高水长,建殿造庙供奉褒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为祠,封横山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后来百姓们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菩萨、大帝的尊称。从此张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坛,成为祠山菩萨、祠山大帝了。横山、祠山被称为神地、圣地而显名江东。

后来由于历代皇帝的加冕,对张渤的封号祭祀规模,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对张渤进行了封禅,五代十国后晋南汉皇帝刘晨又册封张渤为广德王,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竞赫然封张渤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18字王,同时对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孙、四侍从统有封号,以示尊崇。对张渤敕封朝代之久,封号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实为罕见。

江南秋影(一五四)张渤治水猪婆龙 猪婆龙传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678.html

更多阅读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张廷玉信奉一生的圭臬(一) 奉若圭臬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则是张廷玉信奉一生的圭臬,这句话出自于黄山谷所言的“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张廷玉做得言行一致而且贯彻始终的,其原因在何处?在于别人只是“口默”,而他则做到了“心默”。何谓“心默”?人要闭嘴

风雨漫漫说张钫七十一 开封张钫故居

风雨漫漫说张钫(七十一)井勿幕被害经过。(张钫另有专文谈及井勿幕之死,俟后介绍)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部援陕,到达靖国军一路军郭坚驻地凤翔县,11月中旬,井勿幕同岳维峻、董振五、邓宝珊等赴凤翔慰劳滇军及一路军。某日

江南柳影生日谜友即兴谜作50条 生日快乐即兴说唱词

1、同学相交喜开怀(四字祝辞)生日快乐/虎里糊涂2、故园庭内呈瑞祥(谜人)袁廷福/虎里糊涂3、离之老远闻猿声(10笔字)袁/西游一番4、刘宜良河东存照(谜人网名)江南柳影/西游一番5、江南柳影刚发财,美

声明:《江南秋影一五四 张渤治水猪婆龙 猪婆龙传说》为网友就你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