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本文的古今异义词与多义词,提高文言翻译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字典、朗读、讨论、比读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魅力,进一步明确“民言”关系到国家政事善败好坏的道理及人民力量的伟大,树立爱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翻译课文;了解民本思想,探究劝说的艺术。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查古汉语字典,说出“防、谤”的义项及在本文中的解释。

2、国人为什么“谤王”?王用什么办法来“弭谤”?结果怎样?

3、认真阅读第二段,分出它的层次,并说明分层的依据。

4、召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堵塞民言的危害性?

5、召公又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宣之使言”的好处?

6、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说出它的意思。

8、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活用的词及特殊句式。

9、翻译“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10、“流王于彘”这四个字只点明厉王不听劝告的结果,想一想,这中间至少隐含了哪些史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个熟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而古代的确有很多劝谏的高手,如我们所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课外阅读材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唐代的魏徵应算是最有名的劝谏高手之一。这些人能根据劝谏的对象选择劝谏的方式,劝谏的内容,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取得很好的劝说效果。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忠臣劝谏帝王确实是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本文的召公也向厉王劝谏,他能否成功呢?先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

二、检查预习作业:

1、请学生说出本文题目的意思。(召公劝告厉王不要阻止百姓对他的公开批评指责)文中主要写召公几次进谏?(两次,一略一详)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的意思。

2、查古汉语字典,说出“防、谤”在本文中的解释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

“防”——堵住、堵塞;“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3、请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道路以目。

4、请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第一、厉王弭谤——杀

第二、召公谏厉王弭谤

第三、弭谤后果——流王于彘

三、读讲课文: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国人”为什么要谤厉王?而厉王又用什么办法弭谤?结果怎样?

明确:疟——得卫巫使监——杀之——国人莫敢言。

王虐——王怒——王喜

2、结合语境,比较解释三个“告”的意思

召公告曰——告诉。

以告————报告。

王喜,告召公曰——告诉。

3、全班齐读第二段中“召公曰”至“其与能几何”。

(1)、给这一段分出层次并说出分层的依据。

可分三层。

(可用清人余诚的话回答):“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

(2)、请概括每一层的意思并作分析。

第一、用比喻点出弭谤的危害性。

“防川”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防民之口”——亦如此

解决办法:为川者——决之使导,重在“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重在“宣”。

第二、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广开言路

层次理解:这一层写了哪些人?——“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归纳:A——大小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B——平民进谏(百工谏,庶人传语)

C——近臣规劝

D——亲戚弥补

以上是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E——瞽、史教诲:听取教诲

F——耆、艾修之:整理意见

G——王斟酌:综合考虑各种意见,决定施政方针。

第三、说明“口之宣言”的好处:

民之有口——土之有山川——有原隰衍沃

善败兴财用出衣食生

小结:这一层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从这里体现出来。因此,民口是不能“防”,只能“宣”。采取堵塞的办法最终是注定要失败的。劝戒厉王不能压制人民的言论,应该像治水那样给予疏导,让人民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愿望。

(3)全班再此朗读第二段,加深领会它的意思。

4、教师简析第三段:弭谤后果。

厉王不听召公之谏一意孤行的后果,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最末一句说明国人与厉王的矛盾终于爆发,受到应有的惩罚。中间有许多事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果告诉读者,文笔简练却回味无穷。例如:国人三年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等,这是《国语》叙事写人的一个特点。另外,文中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一略一详,也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四、比读:要求学生课外自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材料由教师提供)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

1、邹忌用什么方法劝告齐王?

明确:类比推理的方法,由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找出正面劝告齐王的语段。(见材料)

3、齐王是否接受劝告?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一个学朗读相关语句。

4、纳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自由讨论并小结全文:

1、小结:(1)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残暴、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据《国语》记载:厉王对内——封山占水,禁止百姓砍伐、渔猎,断绝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百姓负担。他的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厉王不仅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从他的一怒一喜中体现了他的残暴昏庸顽固,因此,他的下场是必然的。

2、厉王没有接受劝告,是语言失去了力量吗?(课堂讨论)

六、作业:1、能力:把“天子听政”这一层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作业纸上。

2、拓展:从思想价值来看,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有无意义?

3、积累:名句背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辨别古今异义词:谤、亲戚、几何、于是、宣言。

完成课后第二题练习,积累多义词的义项。

4、利用课外时间,到学校阅览室借阅《演讲与口才》、《劝说的艺术》等书,进一步掌握劝说的艺术。

附:本文结构图解:

周厉王弭谤王虐民怨王怒杀人王喜,国人莫敢言

召公谏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官员进言 瞽、史教诲

平民进谏

近臣规劝

亲戚补察耆、艾修之

民之口行善而备败

土有山川财用出

土有原隰衍沃衣食生

弭谤的后果流王于彘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材料)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备注:昳丽:美丽。私:偏爱。蔽:受蒙蔽。

面刺:当面指责。

美我:认为我美。

能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君王的过失)

朝于齐:到齐国朝见齐王。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思考:1、邹忌劝告齐王纳谏的方法与召公一样吗?请找出他劝告齐王的语段。

2、齐王接受他的劝告吗?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从文中找出语句说明。

3、翻译下面语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朝廷之臣莫不有求于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朝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去设计教学方案,我在“课前、课中、课后”的环节备课中有意识地去体现这个过程与要求。

“课前”的预习作业设计努力达到“自主与合作探究”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因此,预习作业既有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也有夸学科问题的探究,如历史知识,文史知识等;既有要求学生动手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作业,也有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书”快速阅读的题目。这样,让学生通过一课的预习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和语文学习的方式,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今后的教学必须重视预习作业的设计而不应笼统布置,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难以体会语文的学习方法。

“课中”的教学过程我觉得重在引导与评价,即让学生更明白“为什么”这样预习,“为什么”这样翻译等问题,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评价指出学生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合作也要充分体现出来,如小组讨论,或检查小组讨论的结果,让课前的预习不流于形式。本节课在课堂合作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有走过场的痕迹,今后要加以改进。当然,“教”最终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教师要尽快让学生养成科学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行为应当是“导”方法,而不应是给“答案”。

“课后”主要是落实作业与对上课效果的跟踪反馈。我的感受是作业的设置仍要体现自主与合作探究的目标,并突出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因此,督促检查、及时完成作业也是一项教学任务,不可听之任之,或只部分完成,均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5774.html

更多阅读

《隐形的翅膀》教案设计 隐形的翅膀歌词

《隐形的翅膀 》教案设计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设计理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挫折中锻炼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挫折与人生相伴,而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翅膀是坚定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我们真棒教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  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 障碍接力赛作文200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声明:《《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为网友气质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