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 三国志13 可使用武将

近日,草根博友子金山先生写博客表示孙坚才是用“空城计”的第一人。让我不禁想起我在去年写成发表,并后来被人盗贴的那篇《<三国志>中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来了。很遗憾,自己当初没有阅读《孙破虏讨逆传》,所以错过了这一重大事件。不过这篇文字对我那篇文字的修正也有一定的帮助,今天把它贴在这里:  厦门大学的易中天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里讲解《三国志》时,讲了一句“空城计是诸葛亮抢了曹操的发明权”。就是这一句话,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网络上、平面媒体里还是街谈巷议中,都出现了与之不和谐的语调。认为易先生在乱侃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有的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这点我是坚决反对的!学术见解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三国》可谓人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版本的书。有的是演义,有的是评书评话,有的是正史,有的是民间故事……不胜枚举。但是因为一言不和,就搞人身攻击,骂人家没有文化,是说评书的演员,是曹操的奸党,都是不可以的。毕竟人家易先生能在厦门大学任教多年,不是白给的。

的确,“空城计”不是曹操发明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使用过。见于《左传》庄公廿八年:“楚令尹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左传正义》注:“县门,施於内城门。郑示楚以閒暇,故不闭城门,出兵而效楚言,故子元畏之,不敢进。”顾颉刚在《诸葛亮空城计非实事》一文中说:“楚军突至,郑不及防,遂不发悬门,楚言而出,以镇静与滑稽之态度施之,子元竟因疑而遁,是即空城计之成功也。”这很符合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具备了‘空城计’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核,那就是公开示弱示虚,让对方不知深浅不知虚实,进而因生疑而不敢进攻甚至撤退。”

所以,易先生把“空城计”的发明权“授予”曹操,是欠思量的(这里补充一句,孙坚也不是“空城计”的发明人)。

不过,就三国时,谁曾经用过“空城计”,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翻阅了有关三国时期“空城计”的各家记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四大“空城计(含一个空营计),都未见于《三国志》正文记载。而在《三国志》记载它们的是另一个人。谁呢?卖个关子,暂且不提。但是我首先得把这四家“空城计”的出处点出来。

曹操乘氏的:出自晋王沈的《魏书》。内容如下: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这段文字,《武帝纪》正文并无记载。只是这么提的:“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也就是说曹操没有用疑兵之计,而是直接埋伏奇兵胜之;地点也不在乘氏而在钜野(乘氏只是钜野的一部分)。这也符合曹操打仗的一贯作风,爱出奇兵,用奇谋。而《魏书》的作者王沈虽是魏国末代时人,却不是对曹操时代的事情都通晓的。何况陈寿写《三国志》时,应该可以去请教王沈或者看到他写的这本史料的,陈寿不录此段话,纯粹因为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这可以说是王沈根据别人的故事改编的。

再看文聘石阳的:出自魏鱼豢的《魏略》。内容如下: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这段文字与《文聘传》的内容正好相反。《文聘传》是这么记载的:“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余 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也就是说,文聘只是坚守不战而不是“无为守城”,后又“宜将剩勇追穷寇”,获得战功。况且陈寿既然知道有这“空城计”事件,为何不写?所以也只能说是虚构的。

赵云在汉水的呢?出自《云别传》。内容是这样的: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此故事在正史中不见任何说明(历史上赵云是否参加了汉中之战还未可知),倒有点像小说的味道。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也就没做出什么改动而照单全收了。其实,这和《赵云传》是有一点不符的。《赵云传》这么写的:“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这里没有虎威将军的记载。有人问,虎威将军会不会是一种尊称而并非官爵?有这个可能,但是太牵强了。因为据有人考证:《云别传》实为赵云族人所写的家传,对祖先有所吹捧是很正常的(加上《三国志·吴志》里关于孙坚故事的描写,要“孙冠赵戴”不是很难的事情),因此可信程度大为降低。何况,《陈寿传》并未提到陈寿与赵家有什么过节,怎么会将赵云如此重大的事件给漏记了呢?《云别传》究竟是成书于《三国志》之前还是之后,都是未解之谜。所以说,这也不是真的。

最后看诸葛亮阳平的:出自晋郭冲的《三事》。内容如下: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这个故事同样在《诸葛亮传》里没有记载。不载的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这回事。当时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后,就归于荆州,根本就没有攻打过汉中。诸葛亮又如何摆“空城计”呢?而且易先生也说过,《条亮五事》是在陈寿死后才写出来的,陈寿根本无法知晓。所以说,这最出名的四大“空城计”其实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有人就问了:既然没有这些事,为什么后人会对他们越传越神?很简单,包括易先生和罗贯中等人在内,都中了一个人的计策。谁的?裴松之。是他把这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加塞进《三国志》作为备注的。

裴松之确实不象话,也不负责任。我读《三国志》时,看到他加入的注解,开始还很高兴,认为他补充了陈寿的不足。可是后来我越看越生气,因为很多注解的内容连他自己都表示不可信。我真想问他一声:既然你认为不可信,你往别人的书里乱加什么注解呀?就是你认为可信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这样做在当时就是误人子弟,何况我们这些隔了许多世纪的后人,又要呕心沥血才能勉强考证出一件史事的真相。所以我现在手头上的《三国志》,是陈寿原文版的,没有任何注解。

关于陈寿和裴松之,我是这么评价的:陈寿确实有小人行经,但是总的来说,他是个严谨的史学家。裴松之为人没听说有什么恶习,但是却是一个不负责人的假冒史学家——充其量和刘心武先生差不多——是一位三国历史的爱好者。

关于四大“空城计”的破绽,实际简单得不值得一驳。诸葛亮的有裴松之的注解和易先生在“百家讲坛”的论证,无须我重复了。我们看曹操的:且不说地点错误了,单当时,吕布手下有张辽、高顺等虎将,只消派数将,直接引少量人马攻打,必然破了此计。即使担心边上林子里有埋伏,也只要派张辽这样的战将,带上足够的兵士,往林子里放火,我就不相信曹兵都是邱少云,会在那里挨烧。那么攻下乘氏的时间最多晚一会,而不会让曹操好过的。文聘石阳的计策破法同理:孙权已经围死了该城,如果真的“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那么以孙权把士兵当奴隶的个性来看,他只要派一支敢死队,也就破了这条计策。最后是赵云的,确实写得无懈可击,但可惜不见于正史。虽然后来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把它收录了进去,毕竟已非第一手材料了。加上有孙坚的例子,也不难破解。  

  有人问,三国有使“空城计”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两个人使过。一个是东吴大将朱桓,另一个是曹操的军师程昱。

先看朱桓的计策。《朱桓传》记载说: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间。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权嘉桓功,封嘉兴侯,迁奋武将军,领彭城相。

我可以肯定赵云汉水的“空营计”就是“盗版”该计策的。而其他两条(曹操和文聘的),也有从该计策“盗版”的痕迹。朱桓的空城计是以五千人对数万之众,他首先从自己的不利中找到有利的因素,激励士气,并“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使曹仁没有集中兵力攻打濡须口。最后大败曹军。当然,这条计策不是对人人有用的。

我们再看看程昱的计策。《程昱传》写: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程昱用的是地道的“空城计”。当然,如果他不是对垒袁绍的话,换了对谁,鄄城都是守不住的。而袁绍被程昱估死了,他偏偏表示自己派头大,不屑去攻打只有七百人的城市。结果不但少拿下一个军事战略要地,而且还为将来曹操打败他儿子留下了后患。不信?《程昱传》记载:程昱网罗了鄄城附近山泽之中的亡命之徒,约有几千精锐,组成军队去会合曹操攻打袁谭、袁尚。这不是袁绍自己给儿子们找事吗?

由此可见,三国的空城计不是疑兵计,而多为骄兵计。程昱故意让袁绍藐视自己而保住了自己的驻地;朱桓使曹仁轻敌而未集中兵力。这都是在摸准了敌人性格上的弱点后,予以施行计策的。

三国空城计的内涵不同于春秋,但却是军事上的进步。而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进步,才使中国的军事思想得到了一次次飞跃。

《三国志》中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 三国志13 可使用武将

关于三国使用“空城计”的考证,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年7月30日原作

 2007年6月24日修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8377.html

更多阅读

缥缈孤鸿影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 潘少春

缥缈孤鸿影 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一)一直到第九集,少春的出场都很少,令我可以放心地在二倍快进状态下研读字幕,看一出哑剧。记得有冰迷曾经说过实在受不了《火帅》中七大姑八大婆的聒噪,恨不能冲进电视里给她们每个人的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乾隆朝《清实录》中对弘曕的记载_宁静海 一片宁静海

儿时常去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平安西大街43号),清代曾为果亲王府,如今已无王府遗迹。清明踏青时曾路过此地,回家后出于兴趣翻看了乾隆朝《清实录》中关于第二代果亲王的记载。为什么不是第一代呢?主要是因为手边只有乾隆朝的部分……

《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原型 座山雕

核心提示:因此,《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其原型与谢文东无关,而应该是杂取了张乐山、张雨新等匪首特点的,认为塑造出的一个中小匪首的形象。(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照)本文来自:凤凰网综合,作者:兰台随着《智取威虎山》的热映,杨子荣与座山雕

声明:《《三国志》中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 三国志13 可使用武将》为网友梦兮花已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