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评家群落上 股评家

采访已经结束,我拎起采访包正准备离开时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我对严永问道:“现在你对哪几支股票看好?更直接一点说吧,现在买深股可以买哪几只?”
话一出口,我感到我问了一个禁忌的问题,一个令股评家忌讳的问题。
严永却不以为然,他坐下来,两手十指交构,双肘撑在桌上,微仰起头,眯缝双眼,凝神联想片刻,然后睁开眼望着我,一字一顿地说:
“连大冷、新大洲、沙隆达。”
他说得那样肯定,那深思熟虑的模样和严肃的自信神态或许就是股评家的风度?——甚或风神?
这是6月6日上午刚刚开市时。收市后我看到的股讯简直令我瞠目结舌:连大冷涨1元多,涨幅达20%;新大洲涨1元,涨幅达12%;沙隆达跌了1分,但第二天沙隆达涨了近1元,涨幅达10%;连大冷又涨12%,最高点涨幅达20%;新大洲亦涨。
采访股评家前,《证券时报》的一位同行对我说:“怎么能给他们冠以家呢?”他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写股评的罢了。
然而连大冷、新大洲、沙隆达的预言使我不敢小视他们,这实在是学识、经验和智慧凝结的一份风度啊!
其实,即使是没有这份料股如神的结果,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将他们称为股评家。任何一个行业尖顶尖儿的人物都可以称之为专家,为什么一流的股评人士就不能称为股评家呢?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群落在诞生,竞显风流。从洋代理到自由撰稿人,从广告人到打假专业户,十年前,这些职业在中国都是不可思议的。
集群的人数愈少,智商愈高,股评家就是这样。
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市已经处在了一个被股评家领导潮流的时代,能够激起最大的波浪和回响的就是股评家的声音,早晨打开报纸看的第一个专栏,晚上打开收音机听的热线,打开电视机和看天气预报一样必看的栏目都是股评家的。
我们被股评家的声音和文字笼罩着,股评家被我们追捧着,深圳股评家到外地讲学每每盛况空前,用陈钢的话说是“座无虚席,每场挤满人,排队签名里三层外三层,比当代最走红的影星还要热烈!”
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奇迹般崛起的一群又是神秘的一群。
“三剑客”的最后一剑——都市大隐黎东明
追寻中国股评家的足迹,有人向我提到深圳早期股评著名的“三剑客”——黎东明、古思平、余嘉元。
古思平本名程柏江,挥剑入市时是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的一位会计,余嘉元是《深圳特区报》新闻部的两位记者:陈益建和傅建国。古思平意为“股市评”,余嘉元意为“一家言”。“三剑客”中只有黎东明使用的是真名。我能找到的也只有黎东明,另外三位曾辉煌一时的股评拓荒者已随着股海浩荡而功成身退、了无踪迹。
硕果仅存的黎东明也不易找到,他既不带呼机,又不带手提,繁华场所、热闹地带、灯红酒绿处都找不到他的踪影,在每天都在打探四面八方的消息的极其活跃的股评家中,他就像隐士,淡然处世,静观股海波诡云谲,超越功利之上,躲进小楼成一统,有一种反现代的意味。
静处心慧,灵根悟性。就是在这种摆脱了一切喧嚣市声、红尘俗务的空明境界中,黎东明看到了1993年大牛市的顶部,3月,深指达到350点时,马孙念在《股票投资分析报告》中首先提出逐步出货。无奈,牛市几近疯狂的潮水湮没了他的声音,没有几个人相信他的话,结果368点创下历史最高点,深指见顶下跌,一泻千里。
这种拒绝消息、和外界保持间隔的心态形成了黎东明在股评界卓然独立的品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得了一个正果。”
48岁的黎东明是深圳现今仍活跃在中国股评界的资历最深的股评家,是最早涉足股市评论的新中国第一代股评家,是新中国第一份股评杂志《股市动态分析》最早的主要专栏作家之一。六年前的今天,他就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股民沙龙”,并担任其中的三个主持人之一(另外两人是任征伟、刘翊)。
回想当时办沙龙的经历,黎东明似乎还心有余悸:“当时我们还有点提心吊胆,股市沙龙是一个新东西,正是‘六·四’以后,又没有注册,台湾的媒体专门来采访过,据说市政府有关官员还来微服探询过……”
那真是一个启蒙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先锋的时代,每个星期天,一杯咖啡、一盘快餐就可以使他们泡一天,他们评股论市,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为迎接一个崭新的世界的到来而欣喜、激动着。
历史给了黎东明以机遇。他当过运动员,当过兵,搞过行政干部,1984年深圳招聘干部时,他从广州调到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从这时起,他在搞贸易和房地产时对股票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买了近两万元港台版的股票书,开始了艰辛而充满乐趣的股市研究,日夜与书为伍,与股为伴,几近达到了如痴如迷如癫如狂的地步。当时还没有股市,他梦想着会有那么一天,他沙场练兵,设计了一个他想象中的股市,画出了一个证券交易所的设计图纸,这还不够,他还创造了一个“模拟股市”,拉起一批朋友创立了一个“共同基金”,在他的指导下入市操演。
发展股出台没有人要时,黎东明捷足先登,是最早买发展的股民。1990年7月,《股市动态分析》创刊,黎东明成为专栏股评撰稿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90年11月到1991年9月,刚刚起步的深圳股市出现了长达10个月的“熊市”,股民们人心惶惶,不知所终,黎东明发表《从历史看熊市》一文,用世界各国股市动荡的资料,提醒股民“不是一般的回荡落差”,暗示股民及早抽身。当时股民的心理素质脆弱,听不见逆耳忠言,聚众包围了编辑部,高喊“砸烂”的口号,可笑地把股价下跌归咎于“熊市”分析文章。
事实应验了黎东明的分析的正确性。然而每每写出股市下跌的文章,都有人在电话中威胁要“割舌头”、“碎尸万段”,有一回,一个大户还扬言“要用)几元买黎东明的人头”……
新中国第一批股评家走过了一条何等艰难的道路,现在年轻一代的股评家再也不会有这样尴尬的处境了。
当然,黎东明的头绝对不止几万元,接下来,在《股市动态分析》杂志基础上成立的后来赫赫有名的深圳新兰德公司中,黎东明任投资咨询部经理,以他为主起草的《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订阅一年要5万元,当时创了个天价,就是现在也没有任何一家报刊在定价上可望其项背。
黎东明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开创了一个空白领域,引出了一个越来越年轻并将生生不息愈加重要的股评职业阶层,黎东明们的存在意义在于他们引导了一个时代的新思维,在于他们开风气之先,重构价值体系,启迪了“知识就是金钱”的新观念。现在我们在深圳说和某某人讲话是要收钱的,这已不足为奇,但当时要是内地人听到有这种事,肯定会大跌眼镜,不可思议。
那时找黎东明谈话是要收钱的。不仅谈话要收钱,而且买一本16页的白皮书《股市动态分析》要三元钱一本,有人说贵了,黎东明说:“一罐可口可乐要三元,既然可口可乐要三元,那么,我们教你如何赚钱就比一罐三元的可口可乐值!”
给知识和知识分子确立地位,是黎东明们的创举,新兰德总经理王师勤博士规定黎东明每次讲课两小时报酬不得低于500元,当时这相当于深圳人一个月的工资。
1991年大熊市,深指跌到45点,黎东明写了一篇《低潮的转折》,对未来充满信心,果然牛市降临,黎东明的预测得到了应验。
1995年底,黎东明在珠江台讲熊市历时34周,按周期规律,熊市即将见底。1996年1月底,深股指数在100点左右见底,熊市结束,黎东明又提前一个月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和黎东明聊到这些辉煌战绩,黎东明淡淡的,他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在袅袅青烟的后面,他的股评生涯显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化境,只是在言谈中不时冒出几句股市哲理格言的闪光,犹如碧水之中的奇峰突兀,令人耳目一爽。
比如他说:“有行情就有资金”、“先赚股票再赚钱”、“横起来有多长,竖起来就有多高”、“尾市理论——狗尾巴摇动狗身子”、“股民才是真正的老师”……他对股市理论最精髓的贡献我以为还是“抄底”这个字眼的发明,那是他构思《抄底大军,蠢蠢欲动》时,他的大脑中冒出“抄底”这个字眼,发现这个字眼使他分外激动,激活了他的形象思维,由“抄底”他又想到了古代的“满门抄斩”、文革时的“抄家”、北方方言中的“抄起一根棍子”……苦苦思索几个小时,终于,他决定用“抄底”这个字眼。如此鲜活形象的造词一经面世即风行股评报刊,成为一个股评概念。
股评家要求有多方面的素质,读书时诗歌比赛得过奖,作文比赛得过奖,黎东明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然而他的股评更注重的是生活阅历,以及阅历所带来的经验,尽管他经历了中国股市从无到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仍不敢掉以轻心,他说:“处处如履薄冰,思维的惯性运动,固执认定带来的失误,反思……经验是有用的,但经验有时也累人,你要时时适应这个市场……”
搞股评就像走在翘翘板上,稍稍一动,就会失去重心,所以股评家随时都要保持某种平衡,这样一来就更累,也更加紧张。“别人悲观时你要保持几分冷静,别人乐观时你要保持几分警惕。因为你的准确率越高,别人就越相信你,相信你的人越来越多时,你说哪只是黑马,哪只就是黑马,但100%相信你时,你就容易失信,因为有人打提前量,比如你预测2000见顶,他1900就给你出掉了。一个好的预测在大转折时,多数人是不信的,只有少数人信,这么多年我相信好事不过三,假如有两次预测对的,第三次预测就是错的了……”
搞了十年股评研究,黎东明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股评原则,比如:“牛市要守仓,熊市要斩仓”、“有错要认错,而且要赶快认错”、“不要把养命钱全部投入股市,闲钱可以,养命钱千万不要动”、“入市前要先学习,先纸上谈兵”……
黎东明在航空学校时学过力学,这使他看图表、搞技术分析都用力学的观点来判断,使他获益非浅。他说:“用力学看图表形态双方力量较量、搏斗所走过的路径,那么它走出的形态就具备了一些技术含义,再配合成交量分析、技术分析,就能掌握升跌盘的技术状态,股市无非就是升跌盘三种状态。”
从风涛险恶的股市谈到生活,黎东明笑笑说:“生活上还是一个苦行僧,唯一的兴趣就是对股票感兴趣,偶尔钓钓鱼,晚上散散步,思考思考。”其实黎东明兴趣还是挺广的,还爱好集邮,艺术品。
我问他为什么一个股评家对打探消息会那么淡然,他认真地说:“任何消息都是一种迟来的认定,包括这次牛市,也是对减息的消息迟来的认定而已,盘口早已显示,一个真正的股评家关注的永远都应该是盘口,盘口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我们决策的真正依据,到处打听消息,消息真真假假,真伪莫辨,不一定有用。”
顿了一下,他定定地望着我,说:“盘口永远是上帝,我们是仆人。”
黎东明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爱人是同行,南方证券田贝营业部经理,他有一个学美术的儿子,18岁,在广州美院就读,谈到儿子,黎东明眼睛都亮了:“从小我就陪他画画,他获过无数奖项,儿童时期就获过国际美术比赛大奖,还得过全国优秀奖多次……”
我对他笑说艺术品是金边债券,有一个当画家的儿子等于握有金边债券。他只是笑。我又对他说:“《三剑客》的作者大仲马说他一生有两大成功就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他的小说,一个儿子是他的小仲马;那么你的一生的两大成功也是两个儿子,一是股评,一是你培养出了一个当画家的儿子。”
黎东明听得哈哈大笑,指着为我打开的一罐“红牛”牌饮料说:“喝红牛,喝红牛,牛市喝红牛!”
黎东明答作者问——
*你认为一个股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对社会要非常了解,对经济以及各行各业都要非常了解,对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非常了解,股市其实反映了一个人乐观悲观转换的过程,同时反映了人性中、生命状态中的一些极端的状态:悲观时更容易悲观,乐观时更容易乐观,这便是股市中的
“相反理论”。作为一个股评家,要对这人性中深层的东西都非常了解。
*作为一个股评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实际上是人生的证明。
*作为一个股评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以前曾有过,受到别人的人生威胁时,要打断你的腿,割掉你的耳朵、舌头,“把你埋起来”(要杀手来杀你)时,人家的钱亏了,要与你拼命。现在没什么苦恼了。
体验股市
——股评哲学家阮华
阮华的节奏快,也许节奏快的人都有压力,第一次见面就发现他的脾气大,看他发火,一个美国人写的《大人物的大脾性》书名跳进了我的大脑。
这是6月12日下午5时,阮华在振兴路的“潮州证券”二楼大厅解完盘,又要匆匆赶到香格里拉去参加河北“宝石电子”B股发行的新闻发布会,按预先约定,他解盘后我采访他,不料,我挤到前台时,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已不见他的踪影。
我赶紧冲到楼下,看到门口的一棵小树下站着高高大大的他,还有一个陪同他的证券业人士,几个股民正在对他提问,他一边解答一边焦急地打量着大门。很快他就认出了电话预约的我,他一边和我握手,一边继续向大门口张望,我知道他还在等另一个人。
这是北方来的一个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这个40多岁的北方汉子从楼上姗姗迟来,阮华指点着手表对他火道:
“你的时间概念哪里去了?现在已经5点过了,那边还等着,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你磨磨蹭蹭,把大家的时间都耽误了……”
就像老总教训总是出错的小部下,可这是他远道而来的同行朋友啊!
让我们对股评家多一些理解,包括他们的狂躁、激怒和厌烦,显示屏上的曲线每一次波动都紧紧牵扯着他们绷得紧紧的思维神经,每天他们要在早中晚发出三次日评传真到全国各地的168台,写1至3篇专栏文章寄给各大证券报刊,还要任电台、电视台、信息台的嘉宾主持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惜时如金,有压力。
和阮华至少约了5次,星期三打呼机他说没时间,星期四、星期五再约,仍然没时间,星期一呼他,他说这个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没有时间,要到星期六或星期天才有时间,我希望他能在3天内安排一下,哪怕是晚上,半个小时都可以。但不行,他说得斩钉截铁,毫无余地。
星期三上午,我正在采访曹海时,他呼我,说下午三点半他到“潮州证券”解盘,四点半解盘完了,他可以给我半个小时采访,然后一起到香格里拉去参加新股上市新闻发布会,断断续续我们可以有两个小时在一起。
我真为他对时间的精细计算和运筹而称奇。
现在我们坐在了一辆开往香格里拉的“的士”上,我期待中的那半个小时被股民占据去了,那么赶快在车上开始采访吧!
阮华说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一个股评家,小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一个音乐家,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可是他现在的全部空间都被股评占据着,忙得连欣赏音乐的时间都没有。
在我眼中,所有的才华中,音乐的才华是天才和奇才,否则哪有“天籁之音”一说呢?
小时候的阮华就是一个奇才和神童,读初中一年级时就写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铁水钢花》,寄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亲笔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退稿信。13岁时,他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第一篇作品——评论贺敬之诗歌的理论文章。高中二年级时,他在北京《少年文艺》发表第一篇小说,被评为该年度最受欢迎的小说。
那时,少年得志的阮华一心想当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萧洛霍夫似的作家。读书、写作、听音乐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哪里会想到,崇尚世界上最空灵最纯朴最幽雅的艺术精神的心灵,后来竟会和似乎是沾满了铜臭气的利之所趋的股票结伴而行呢?
阮华并不认为这是矛盾,相反,他认为他的股票生涯有着某种命运的必然性。他说:“股评不是人人都可以搞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股评家是需要灵性和天赋的,股评是作者多方面的素质的体现,它融汇了政治、哲学、经济、军事、心理学、美学、文艺的想象力等多方面的学问,所以写股评人人都能写,真要写好难度大。”
除了文学艺术,哲学对阮华写股评也有很大的帮助,他曾狠狠地钻研过哲学,报考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美学研究生,并初试录取参加复试。理性冷静凝重的思维和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的身上奇妙地融为一体,使他成了当今中国最有艺术风度的追求完美型的股评家。
听他讲股市,就好像听他朗诵诗歌,他的激情投入使他常常像一位交响乐指挥家,抑扬顿挫,行云流水,激昂处有铁马金戈,舒缓处见小桥流水……这种由音乐和美学的素质凝结的韵致,也许正是他数年来每周主持电视台股市沙龙节目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吧。
“深沪争斗,‘发展’好比国与国之间的原子弹,或者军队与军队之间的火箭弹,上海没有这样的原子弹。”阮华解盘妙语联珠,昨晚,上海方面和他通电话,说可以炒到1000点,乍一听来似乎不可能,阮华分析:“上海股票平均价可能8块多,不到9块,陆家嘴、长虹炒的太高,但远没有深发展业绩好,投资回报率低,风险高,支持他们的题材的是投机的题材,缺乏实在的东西。为什么陆家嘴可以炒到27块?因为它是上海。”
阮华挥动着手臂说:“上海股市,我很清楚他们的作派,说了的就要兑现。”顿了一顿,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一只大老虎:“你要套住它?你套住一个鸡没事,套住一个猫没事,你套住一个老虎就有事了,它会拼命挣扎,天天和你捣乱,闹得你不得安宁,它终会挣扎出来的,因为它的力气非常大!”
他抬起双臂,双拳内扣,作出老虎在套中拼命挣扎的动作。我感到了他在作股评时心骛八极的开阔,神与物游的物我两忘。无怪乎股民们都凝神屏息,圆睁双眼专注地望着他,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因为阮华讲得精彩,他似乎不是在讲股,他是在唱歌,是在演戏,是在诵诗,美妙的节奏和韵律,都是从音乐中化出来的,枯燥的理论,通过他的口讲出来,就像看电影一样形象。
“B浪?还是5浪?当时很多人说是B浪,我说是5浪,大家都不相信股市上有的东西,就有了,大家都相信有的东西,也许就没有,市场总是和你对着干的。”听阮华谈股论市,时常听到哲学,他将辩证法运用在股市分析上简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在是第三浪,回调再冲,到月底冲到5浪。5浪容易走弱,容易走失败。凡是猛升的,一周就猛升上来的,跌得也猛,很快就会跌下去,凡是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基础打得扎实,不会一下子垮的。”
大势冲动,人人都看好消息——8月再次减息的利好消息。阮华有他的哲学:“股市有自己的规律,不一定说利好就涨。”
阮华有多年的股评经验,有时候,经验老到也是负担,阮华会不会被经验打磨得圆滑呢?
透过他的经验老到,我只看到了他未泯的童心和未凿的天真:“月底走出一个高峰的可能性大,但我再也绝对不会说到顶了,说到顶了吃力不讨好。”
他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神机妙算透露出来:“这个周期我估计在月底,在6月28日,大概会走出市场高峰。”
他不仅敢将半个月后某一天的行情预言出来,他还敢预测未来行情的具体点位:“按旗杆量,应在2130点左右,这一段升幅才能完,这是图表派。综合指数应在213点到220点。”(最后他说:“明天会突破2000点,升到2040点,有希望到2050点。”结果,第二天6月13日深成指收市为2044点,涨52.98点)。
近期阮华立于不败的一张王牌是“旗杆说”,解盘大谈旗杆,做节目不离旗形,随手打开一张证券报,“阮华答客录”专栏题目就是《旗形突破确立目标旗杆升幅》。可能有些预言说得太绝对太准确,竟然遭到某文的抨击,说旗杆说、旗杆的量度升幅是唯心主义,是先验论。事实证明,旗杆说大获全胜。
旗杆说这类高深的理论对于我来说太深奥了,我更愿意听阮华机智、俏皮、幽默、充满智慧和才情的股评语言。他说:
“买‘发展’就像雇了一个好工人,他身体好,力气大,不声不响任劳任怨地为你好好于活,要求的报酬低也不和你讨价还价,但他给你创造的价值却非常非常大。”
讲到成指和综指的状况,他将枯燥的指数拟人化了:“今天成指休息,综指活跃。”他说话的模样就像谈到自己两个既可爱、又调皮的孩子,他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这个行情走到最后会不会鸡犬升天?垃圾股活蹦乱跳翻一番?那时可能完成旗杆升幅?”“鸡犬升天”这个字眼用在这里简直神了!
在他这里,我还学到了“赶顶”这个词,他说:“6月2日后天天创新高,市场拒绝下调,是不是说一个高顶马上快要到了呢?赶顶?……”和黎东明的“抄底”站在一起,“赶顶”、“抄底”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他提醒股民:“还要提防主力机构在发动总攻时震仓,到了高位还会震荡,全体专家不约而同采取同样手法拉高、排放,再拉高、再排放,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冲动。”
下一个牛市有多长?阮华出语惊人:“如果真是牛市,短则5年,长则8年。”股民哗然。阮华正色道:“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来判断的,不要以为8年不可能,美国股史上20年的大牛市都有的。”
阮华仿佛是一个磁场,一站到讲坛上,就会成为凝目的焦点并带来笑声。有些根本不好笑的话语也有很多人笑。3点收盘,股民们耐心地等到3点45分他才进场,他行如风神雷电,匆匆几大步就飙到讲台,对着麦克风说:“对不起,车开到立交桥塞车,司机换一条路,又塞车。”股民们哄然发出轻松的笑声。在这笑声中,我听到了股评家和股民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还有宽容中的崇敬,理解与亲密。
阮华本来是当外交家的,他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即使是不当外交官,据他说也是当“间谍”。不料文革开始,他当了教师,后来又在河北省文联搞理论研究和文学编辑,然后当记者。他是1984年南下到《深圳特区报》当记者的。
一个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的文人,最初对股市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提到股票就使人想到金钱和投机,阮华更不能免雅。第一批“发展”他没有买,他觉得只有不理智的人才会买,“这么贵,怎么能买呢?”他是属于那种入股海较晚的深圳人,1990年才顺其自然地买股。
到了1991年,股市有了交易所,阮华开始发表股评,第一篇股评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那是一篇批评股市短命沦的股评,思维开放而敏锐的他看好新生事物,为股市鼓与呼。
当时,中国对股评管理严格,只有《深圳特区报》和《股市动态分析》能够发表,发表都要严格审查。在文艺部当编辑的阮华和经济部主管股评的编辑常常谈到股评,每谈到一个话题,股评编辑都觉得不写出来太可惜了,鼓励他写,这样他才一发而不可收,最终走上了职业股评家的道路。
当然,他读了很多股票方面的书,他说他的启蒙老师是台湾的《财讯快报》。
他喜欢股市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为了追求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为以后搞创作积累素材,他毅然辞掉了工作生活待遇条件都极好的特区报记者工作,一头扎进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茫茫股海。
他一直认为写股评比写任何别的文章都要难,甚至比他擅长的杂文都要难,因为股评是一种挑战,每天都要检验股评家说的对与错。股评家不是吹泡泡吹起来的,预言错一次错二次股民可以原谅,一连错了十次或错误百出,这个股评家当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就是不淘汰,股民也要把你赶下台。
阮华喜欢冒险,喜欢股评成功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像文学作品变成铅字后的喜悦。
就像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股市中也没有不败将军,阮华说他的压力多于喜悦,“如履薄冰,真是如履薄冰啊!”他慨叹道,“股民对我们太信赖了,有时希望我们绝对正确,是万能的,实际上我感到我对市场的评价是有限的。”
作为完美主义者的阮华要比常人忍受更多的痛苦和牺牲,因为“追求完美就要剥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没有自己的时间,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股评机器,人格都异化了。”他苦笑着对我说,声音低婉而悲凉。这恐怕正是股评家受到万人崇拜和追捧的另一面,人们只看到了他们的辉煌,不知道成功付出的代价。
每天晚上,阮华凌晨3点钟睡觉,他只能睡4—5个小时,早晨8点以前必须起床,喝一杯牛奶,紧张的一天就开始了。中午没有午睡,下午收市后要打图表,分析,写股评,解盘,作股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主持9686888188“阮华每日股评热线”……每天回到家吃晚餐是8点,吃完晚餐就累倒了(年轻时他是短跑冠军,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已是51岁的人了)。倒在床上睡两个小时,闹钟在11点将他闹醒,他起床继续画图表、分析、写股评文章,4个小时后再上床。
有时候他太累了,闹不醒,或者隐隐约约听见闹钟了起不来,这一觉就会睡到天亮。休息好了,他又为时间浪费了而后悔,只得加倍拼命工作,把损失的时间弥补过来。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他更累。
这样,我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为等北方客人而大光其火的原因了。时间对于他就是生命,是黄金换不到的东西。
成名后的阮华已进入了大巧若拙的境界,出的错越来越少,有时发现错了,“就赶快认错”。问到他如何评价自己的股评文章,他说:
“我的股评态度鲜明,分析明确,点数多少,是升还是跌,升多少,跌多少,都陈述得一清二楚,我的原则是不能做一个滑头的股评家,不能说模棱两可的话。”回首5年的股评生涯,他敢于坦然地面对自己:“我是称职的,对得起股民,早期虽然有失误,但对的时候多,错常常是意外情况,这两年成熟一些了,我基本上捕捉到了股市的脉搏,相信能给股民一个满意的答卷。”
谈到事业和家庭的关系,阮华毫不犹豫地说:“事业为重。”为了事业,他36岁才结婚,太太是医生,现在从事贸易。他有一个读小学5年级的儿子,现在他就开始训练儿子了,因为“证券业的经验很重要”。
他建议我不要写家庭之类,我想这与他是纯粹的事业型男人有关,事业型男人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
还有很多事等着阮华去做,他集邮,有大量的早期清朝和民国的邮票,他还想投资艺术品,目前正在努力的是当一个基金经理,他手上已有几个涨幅达到110%的盘,还有以千万元计的盘等着他做。坐在飞快行驶在深南中路的小车上,他激情飞扬地对一位证券业同伴笑着说;“我们也开一个证券交易部吧!”
然而,不论干什么,股评他会一直做下去,当然他一生刻骨铭心的还是文学,“最后,留下时间搞文学”,他说。他相信他会写出一部好作品。
阮华答作者问——
作一个股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股德,诚实。做股评家和做学问一样,不因为自己买了股票就影响评价的态度。
作一个股评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读者打电话问:“怎么这段时间看不到您的文章了?在哪里能看到您的文章?”或者听到有的读者对我说:他买一份报纸是专门为了读我的专栏。
作一个股评家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太累了!你对大势判断越准确,越怕出错,你越是被股民重视,压力越大。
  制造硝烟弥漫
  ——帷幕后的战略家周明
一道厚厚的暗红色窗帘遮蔽了窗外的风景,也阻隔了滚滚红尘、喧嚣市声的侵入。没有阳光,甚至没有光线。
在朦朦胧胧的阴影中,周明一动不动地坐在里面,他说他喜欢这种感觉,什么也不看,只想,这是他最安静的时刻,最安静的时刻也是他思维最活跃的时刻。他喜欢保持这种始终是临战前的感觉。
在所有的职业中,周明最向往的是军事家的职业,在所有的军事家中,周明研究得最多的是林彪。他将他的办公室弄得一片幽暗,就是要营造出“像林彪那样”的氛围——惧光的、地下室的氛围,他的独处也是为了模仿林彪。可是,和平时期不需要军事家,周明只得当股评家,他将股市当作战场,他写股评的时候就像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他挥笔如剑,一阵风掠过,散发着浓烈的硝烟味。
只是,他太太不许他学林彪,他太太是他公司的董事长,而他公司的董事长是他任命的。他得意地说:“没有我,这个公司就停了。”董事长则以毋容置疑的口吻说;“在我们两人在一起的地方,你还是得听我的。”
果然,他太太扯掉了厚厚的暗红色窗帘,换上了裰满淡蓝色花纹的素雅的窗帘,股海狂潮中叱咤风云的周明只能眼睁睁瞪着,乖乖的没话。
深圳股评家中,最早到深圳的是周明。1978年,保安深圳银行招聘干部,惠州知青周明考到保安(他说当时还没有深圳,深圳是属于保安辖区的)。
最早的一批股评家中,学金融专业的也只有周明。
现在,周明坐在八卦一路鹏盛大厦22楼“周明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写字楼里,整整一层四分之三都是他买下的,共有7、8套。
红色地板、红色大班台、红色的真皮沙发,豪华装修配以暖红色的基调,使人置身在一种蓬勃的、志满意得的氛围中。周明个子并不高大,显得精明能干,热情有点夸张,讲话很快,像打机关枪,他常常带着惊奇和疑问的语气,似乎对很多东西都不相信,以一种茫然的神态。
周明他怎么会茫然呢?他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让员工包括高智力的股评人士拼命干活,让他们都以为是给自己干活,而且不会离开,因为他们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他让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投资者。
周明的茫然、惊奇、疑惑的神态都像是包装出来的,是他的一种处事风度。
采访还没有开始,电话、手提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江门……我?黎东明?珞珈?三个人讲课?找到车开到江门太累,你看有没有办法?广告?一个钟头没有跟你联系就做广告……要迟一点,我正在开会,我正在开会呀,啊?还要卖票?不要卖票,我最不喜欢卖票,什么?这个证券公司太坏了!我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讲课都不卖票,在郑州讲,几千个听众都不收门票……”
放下电话,他对我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现在请我写专栏的报纸我昨天晚上统计了一下,有33家,上海、北京、四川、山东、河南、湖北……每个省市到处都有,还有80多个城市要我们主持168电话股市咨询热线,请我们讲课的应接不暇,一般都没时间去。”
我看了一下这些报刊,有些题目就和他一样充满了幽默的夸张。《郑州晚报》头版消息:《周明开展咨询股市从熊转牛》,还有一家报纸写道:“泉州股民好消息:买股票,卖国债,先拨周明热线”……这都是报道开通168周明股评热线的消息。
早在1994年,周明就创了中国股评家讲课付酬的最高记录。那次是应香港致富证券公司的邀请,周明是作为两个演讲人之一的唯一的大陆股评家(另一个是讲大陆银行内容的),他讲深圳B股,一场两个小时,报酬是5000元。那次的收获不只是钱,更主要的是他看到了香港股民对股评家的敬重和热情,简直可以说是狂热。股民们围着他要他签名,有大老板请他操盘:“我给你钱,你给我操作。”
银行工作经历给了周明后来作股评很重要的经验,加之周明又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的暨南大学第一届国际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他回到深圳中行负责外汇结筹,包括证券业务。
1984年,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成立,周明作为行长秘书参加了筹建工作。然后任行长办公室科长、副处长,兼管新闻宣传。1987年,发展行发行“发展”股票,没人要,推销到人行来了,周明对行长说:“金融股作为原始股都是有前景的……”行氏作为支持新生事物买了,周明则买了几千股,是中国最早买股票的股民。
读暨大国际金融时,周明就开始研究股票,所以当很多人还不知道股票为何物时,周明就已先行一步,开始写股评文章了。1990年初,他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第一篇股评文章《股票正扣响中国大门》(当时他兼任《金融时报》深圳记者站站长),那时股票还没有上市,都不懂股票,也没有人写股票,此文一炮打响,一发表,十几家报纸争相转载。
此后,周明每写一篇股票文章都引起轰动效应。当时只有深圳发行股票,上海没有,北京没有,最直观地了解股票的还是深圳人。周明以《金融日寸报》记者的身份写的一篇《股票,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大特写,他还没有看到《金融时报》,就在1990年11月5日的《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了半版的转载。
“开始时是随便写,因为我在人行办公室兼管宣传,既要面向海内外宣传我们国家的股市,又要向管理层宣传,写了一些报纸就转载,一些书也收录,这样我就有了压力……”
当时有人提出中国股市能不能长久,周明观点鲜明,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正式写股评是在股票上市交易后,他间接加入了《深圳特区报》“余嘉元”股评写作班子。还和特区报的一个编辑合作以“凌正”的笔名受聘为《香港商报》写股评。
走上股评道路对于周明是偶然中的必然,读中学和下乡时,他就爱好写作,他办黑板报,写涛,写散文,一些作品还在《东江》文学杂志等报刊—亡发表,我要他朗诵一首那时写的诗,他大声地朗诵道:
“巍巍青山向太阳,五七战士向党……”他慷慨激昂的朗诵惹得我和他自己都哈哈大笑起来。
文学使他的股评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散文的一咏三叹,看他在《金融市场报》1996年1月19日发表的《95深市回顾与96展望》,文章一开头就劈面惊艳:
“无论怎样依依不舍,1995年还是别我们而去,揪心拉肺的荧光屏里,留下的是一条蜿蜒曲折、只有开台没有休止的K线图,令人感慨万千……”
军事使他的股评文章充满了硝烟味。6月3日日评:“当月深圳股市继续成为机构主力搏杀的主战场……深发展孤军深入的局画得到一些改观……收市前,多空双方有过一番激烈的搏杀……深发展走势如火如荼之际……”读周明的股评就像读毛泽东“我军占领南阳”、“横渡长江”的战争消息一样。他不管干什么都要干出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读大学时他非常刻苦,拼命读书,别人周末看电影去了,他在教室里背英语单词。“这将我的记忆力训练得非常好,后来我养成了背诵的习惯,刚开始写股评时,每天早晨一大早起来就是背上市公司的材料。”从净利润到总资产,从每股收益到每股净资产,从净资产收益率到股东权益比率,还有股本结构、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表等等,他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时只有几支股票,现在已有400多支了,每有新股上市,他还是背。他说:“当一个股评家首先就要不怕吃苦,想随便的作一个不吃苦的股评家是不称职的,股评家就是要人闲心不闲,天天时时刻刻都要想到股票。”
听他讲这些,我感到最早进入中国股评界的人仿佛就是盲人瞎马,随便撞到什么东西都是金子。一天,周明要写一篇世界股市历史的文章,他跑到图书馆蹲了半天,这个年代那个数据加来减去,最后计算出是300年历史。写在文章里面发表后,到处转载,甚至有些老教授讲课也讲300年,甚至有些知名专家学者写文章写论著也写300年。周明狡黠地对我悄悄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对的,这只是我当时写文章随便计算的一个数字。”他笑笑,又说:“这个你不要写进去。”
和黎东明截然不同的是,周明的股评十分注重消息面。这和他本身就是银行出身的有关系,他的关系广,消息来源多,当然,这决不是说周明就轻视技术分析,他是学金融出身的,技术分析自然也是他的擅长,这里只是说,他也许更贴近股市初级阶段的国情。
“我们错不到哪里去,我们说话谨慎,不会说得那么绝,每次遇到疑难和分歧,我们都要开一个会,就像林彪打仗一样,每次打大仗之前都有一个集体讨论,有一个智囊团,美国权威股评机构也是这样,都说要涨,就有小组集中研究要跌的趋势。”
周明的股评满天飞,一天,澳大利亚的朋友打电话告诉他在Internet网上看到了他的股评。据说这是中国股评家第一个上Internet网的。“是Internet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它,我现在也不知道Internet在哪里。”周明摊开双手,无辜地说。他经常听到有人说在哪家哪家报刊上看到了他的文章,而他并没有向那家报刊投稿,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家报刊。
梦想当军事家,连兵也没有当过,周明还是将自己的生活尽量安排得像一个军人。每天早晨起床后跑步,保持旺盛的精力,随时保持一种竞技状态,因为搞股评的节奏快劳动强度大,“如果反应不灵敏就跟不上。”他说。
周明的身旁永远有各种版本的林彪传记,还有一本《孙子兵法》,他天天研究林彪,天天研究孙子兵法,他的追求是当一个战略家:“在战略上不能错,什么是战略?比如买卖股票,买还是卖,决定买就是战略;比如打仗,打还是不打,打就是战略,先打哪里?什么时间打,就是战术,这是小问题,我不关心。比如你买股票,跌的时候买,天天都买跌,看来你买了个最低价,但你战略上错了,你还是被套住了。”
谈到战略战术他就入迷,他侃侃而谈:“战略上对了,战术上错了都没有关系,我常常对股民说:‘看准大方向,小波浪随它去也。’”
电话不时打断我们的谈话,有的是朋友问行情的,有的是请讲课的,有一个是汕头168台联系要他的股评的,他一律匆匆说:“开会,正在开会。”挂断了。还有一个电话问他发展怎么一下子从13块冲到了15块?他对我说,这是一个银行的处长。银行家向股评家打探消息,可见股评家的无跟风光。
当股评家前,周明也有过风光,早在1984年,周明在全国金融系统“振兴中华”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那次演讲中他就大讲银行的根本出路在于电脑化,要完善全国的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就包括证券系统。
注重大方向和战略,周明名气也是在几波大行情中打响的,1993年和1994年的几次顶部和底部他都捕捉到了。“这次行情的抄底我们也说对了。”周明欣慰地说。
在我看来,周明对股市最大的贡献还是他的两大秘籍:《每日一题股票知识介绍365讲》(他已写到300讲了,每天在全国各大城市168股评热线和电台中播出),另一秘籍是《股票买卖十条成功经验的分析》。
十条经验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一千多字。可不要小看这一张纸,它对中国股民的价值绝不亚于一本厚书的价值。周明常常在全国各地证交所看到有人复印了这张纸在卖,2元钱一张,股民蜂拥抢购,人手一张。
周明的股评观念也是他的策略说的延伸,他重势,提出:“顺势者昌,逆市者亡”。“涨时重势,跌时重质”。“股票买卖不可能每次都赚钱,如果已判断出股价总趋势是下跌,这时要有壮士断臂的毅力和决心。”对于成势的股票,“不能领先,就参加它”。
周明在股评上搞得狼烟四起,回到家里却会变得温情脉脉。学理科无线电专业的爱人是处处呵护着他。11岁的女儿活泼可爱,有一次两个会等着周明去开,一个是股评会,一个是家长会,周明说:“再忙我都要参加家长会,男人要有事业,但我很看重家庭。”
谈到自己的股评风格,周明说:“我的股评文章专业性强,一个消息出来人家说这个消息是利好,我们就会分析,专业性地解释,文采上偏重战争词汇,有战争气氛,吸引人,有紧迫感,使股民专注、投入,身临其境。”
身穿一件红色体恤衫的周明在办公室中接电话,听手提,动作敏捷、迅疾,看着他,就像看到一团飘忽、跳荡的火焰。
他瘦削、精干的身子后面是一只大老虎——一幅大大的中国画《啸日图》猛虎出山,我听到了猛志常在的狂歌在他的心中呼啸!
周明答问——*股评家最重要的素质?
——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你没有参加操作,怎么能教人操作?就像你没有打过仗,你怎么去指挥打仗?还要公正、公平,否则就是不道德,明明自己买股票套住了,他还拼命说好,教人家去买,他好走,这就是不道德。还要不怕吃苦,因为证券市场就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一切智慧都可以在这里发挥出来,有挑战性,很辛苦,有人就是因为太辛苦坚持不下来,淘汰了。
*作一个股评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能捕获到好的机会——底部、顶部,能通过我的文章分析捕获到,让股民受益。我讲课时,有股民对我说,最近看我的股评赚了很多钱,要请我们吃饭,我感到很开心。
*作为一个股评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有时说得不太准。
梦中情人是股票
——“牛市中战无不胜”的陈钢
问陈钢最后一个问题时,他停顿了一下,突然双手抱着头说:“对不起,头痛,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了,我的大脑要爆炸了。”
他对司机说:“停车,我就在这里下车。”
推开车门?他对我说:“对不起,我先下车了。”
他的司机在送我回去的路上对我说:“他很直爽,他过得很累,公司有十几个人,他要自己写股评。”
回头望着陈钢魁伟壮实的背影,摇摇晃晃地穿过大街,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被汹涌的人潮湮没,谁能想到,他就是全国各地股民们追捧的陈钢。
陈钢是到阳光大酒店去赴一个专请他的宴会,一个当大老板的朋友炒股请他顾问赚了大钱,要对他表示感谢。
“深圳陈钢证券分析小组”和“周明证券分析小组”、“安妮投资顾问群”已成为深圳股评家注册公司专事股评的三大巨头。陈钢的优势是他开通了全国各大城市110家的168或968声讯台系列股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股评家之首,陈钢的头衔有:深圳万事灵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天沪深股市系列评论”总编辑,《投资导报》、证券研究股评专栏撰稿人,深圳电台、深圳电视台特约股评嘉宾,中亚深圳证券部、广西信托深圳证券部高级顾问等。
在深圳股评界,陈钢是一个啸傲股海的侠客,以豪爽、坦荡闻名,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一股旷野的厉风所撼动。电话约访,他没有那些股评家的推托和婉拒,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好,下午4点吧!”
“3点收市,3点好吗?”
“那就3点50吧!”他顿了一下,很干脆地说。
这是6月10日,下午3:45分,我走进了金福大厦广西信托深圳营业部一间摆满了电脑的小房间里。陈钢坐在中间的一张电脑台上,头上戴着报话设
备,和电台节目主持人一样,正在日评,每天他都要在早中晚作3次股评,传往全国各地。我坐在沙发上,这时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将接受采访的时间安排在4点和3点50,而不能接受3点,原来他是将每一分钟都精打细算了的。当面听他作股评,你的大脑也要紧张起来才能跟上他的节奏。
陈钢接受采访爽快,然而采访陈钢要有耐心。上周我约他几次,每次听电话的都说他出差了,或说到北京参与举办推荐深圳市场的活动,或说到石家庄推介去了。现在我面对着他,又得等,等他搞完日评,他又要复几个呼机,他一边拨电话一边对我说;“抱歉。”
复完几个机,刚讲几句他这次到北京和石家庄参与深交所举办推荐深圳市场活动的盛况,股评家受到外地股民追捧崇拜的热烈,约8分钟后,一位小姐送来了一份传真,那边的电话又响了。他对我说:“这就是刚才我作的日评,我一边口述,那边一边打字,半个小时一篇3000多字的日评就写出来了。”对此他十分得意:“每天如此,我的打字小姐都是经过我的专门训练的。”
陈钢1986年从广西山区岑溪县来到深圳,当时岑溪还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县城,至今陈钢还保留着对一切都新奇、易激动爱思考的个性,这使他敏锐,对股评事业永远充满激情和兴趣。
在广西那所省重点中学当高中语文教师时,陈钢怎么也想不到10年后他会成为全国著名股评家。读师范专科,读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当教师,到深圳旅游总公司进出口部作业务,1989年重执教鞭,三年后入迷股市,辞职专门炒股,1992年底开始写作股评文章。
陈钢的第一篇《反弹反转与目前深圳股市》出手不凡,1992年12月20日在《深圳特区报》上一经发表就成为他的经典。陈钢说深股220点是当时的大底,后市会在这个点位上大幅攀升,果然,两个月后,深股狂升到368点!
这篇股评奠定了陈钢在股评界的地位,用陈钢的话说:“第一篇股评是抄底,代表了我后来股评的风格,也奠定了我研究的重点。”
为什么陈钢的第一篇股评就能打响呢?在进入股评界前,陈钢阅读了大量的股市理论书,又在股海中摸爬滚打2年多,理论——实践,实践——理论,所谓厚积而薄发。该文一发而不可收,香港《今晚报》、《深圳商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报刊到处发表。
回首股海沉浮,每一个股评家都有值得自己眉飞色舞的回忆。陈钢的第二大成功是1994年夏天,7月,他认为深沪两市会见一个中期底部,出现一个中期反弹。文章见于北京《证券市场周刊》“下周走势专家预测”专栏。当时从97点升到171点,又回到145点,很多人都认为行情结束了。8月27日,陈钢在《证券时报》上出惊人之语:《何不劝人逢低吸纳》,认为还要涨80点。行情大涨。
1995年元月,陈钢在北京《证券市场周刊》发表文章认为沪股在530点左右,深股在125点左右是一个中期底部。接着两市蠢蠢欲动,缓缓上扬,5月爆发大行情。
1996年1月到2月,陈钢又在北京《证券市场周刊》上撰文,号召大家买发展、长虹“半仓过年”。结果当时听他的话买了发展100万的,现在变成了430万。
尽管陈钢在股评生涯中战绩辉煌,他也不讳言自己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很看重失败,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了多少次,而是失败过无数”。他虚怀若谷:“在市场面前,股评家永远是学生,不管他是多么有资历的股评家,他都和股民一样是学生。”
美国最著名的波浪理论家柏彻特1992年到1993年预言美国股市会在3200点到3600点见顶,结果,1995年美国股市破3800点,今年5月,美国股市直追5800点,进入1929年以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
纵览中外股市,陈钢感慨万千,美国花了99年时间才将道琼斯指数推到了3800点,仅用1年半时间就创下了5800点的历史新高。美国盖茨电脑股票不到20年涨了1000倍,这使他对股市前景看好。“股市跌了3年,应无风险,现在不是防风险,而是要防预防空头思维。”
电话和手机的铃声不断,半小时内,陈钢接了3个北京的电话。
“星期5吃饭要你买长虹50万股,你不买,今天就涨了百分之十几。(一拍大腿,孩子般得意地哈哈大笑)发展不要动,逢低吸纳,那天我不是讲长虹可能是沪市龙头股嘛要创新高嘛……那个于总我跟他交情不深,如果交情深我就会命令他9块钱买发展,跟你,我现在就是命令你了,北京藏龙卧虎,没有问题,绝无风险!……那天幸好我喝了点酒,我骂他20元钱你通杀!他要送一辆奔驰给我,(拍大腿)哈哈哈,玩笑玩笑……”
陈钢的笑声狂放豪迈,震得小房间嗡嗡响。有一个老板听他的话买了35万股“发展”,赚了100多万,还有一个股民向他咨询后买股赚了40万。这些电话打来他听得哈哈大笑。
我说,陈钢你的感觉这样好,是不是战无不胜啊?
他大声地说:“我在牛市里是战无不胜,在熊市里——我就投降。”他一拍大腿,又是哈哈大笑。
在石家庄讲课时,有一个老人告诉他,年初想买发展,一直犹豫,后来听了他的168股评热线,感到他分析得有道理,就买了发展,现在也没有抛,老人对他的股评赞赏不已。
我对陈钢问到:“据说国外有一个股评家说过:通过技术分析买股票和随意买,两者的最后获利的比率是一样的,对吗?”
陈钢说:“像这次的牛市行情还有人亏钱,我是100%的赚钱。你看懂技术分析和不懂的人获利的比率是不是一样?西方的随机漫步理论也是建立在学识上的,就像毕加索、徐悲鸿画画一样,随便画几笔都是好画。”
三年多的股评生涯,陈钢深感作股评压力之大。在股评家的指导下,股民赚了钱是不会分钱给股评家的,股民亏了钱就会骂股评家。几乎每一个股评家都遭受过“不得好死”的詈骂。当然,随着中国股市的成熟,股民渐渐也变得成熟,这样的骂声正在越来越少。
“我希望给股评家一点宽容,一点理解,这个市场不可能不要股评家。”陈钢说。
陈钢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的股评是用心用血写的。”他认真地说:“我7天以上不在股市的话,我的梦才会与股市无关,每天我的梦都是股票,就是中午打个盹梦见的也是股票……”
陈钢自认为是中国最勤奋的股评家,每天他至少要写早中晚三篇日评,还有全国各地报刊的专栏文章,每月至少要写80篇文章。就这样他已连轴转了两年多,写了2000万字以上的股评。
他相信天道酬勤,对名利淡然。“就像李嘉诚说的,一个人只要勤奋,名和利就都有了。”陈钢答作者问——
*作一个股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勤奋学习,不断思考,要能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还有对上市公司非常熟悉,要对股市个股股性和历史走势非常熟悉。
*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看到股民听我的股评赚了钱。
*最大的苦恼?
——得不到股民理解。
中国女性股评家第一人
——神秘的安妮
安妮点燃一根香烟,猛吸两口,仰靠在经理座椅背上,徐缓地吐出。安妮吸烟很凶,她一边吸烟一边回答我的问题,突然她想到了,拿起桌上的烟递给我:“你抽不抽烟?”
在我眼中,安妮有点神秘。第一次见到安妮是在我们的月刊上,一篇《款款而来的’96投资机遇》署名安妮,署名旁的玉照明眸皓齿,妩媚亮丽,第一印象给我的是“美女安妮”。
美女、洋名,加上“深圳资深股评家”的头衔,安妮耐人寻味。
第二次见到安妮是在一辆中巴车上,准确地说是在下车后,我座位旁的一个女子下车了,我的同伴朋友神秘地告诉我:“刚才坐在你身边的是安妮。”顺着他的手指,我看到了安妮的一个背影,竟是很苍凉的感觉,与书上的“美女安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正站在路口,一副茫然的、无所适从的样子。她在等待和寻觅什么?
直到见到安妮,面带微笑的安妮从里间卧室走出来,才感到了成熟的安妮其实是很青春的,比较起那简朴笨拙的背影,多了些雍容华贵的气质。
后来在香格里拉“钻石B股”新闻发布会上,我和安妮同桌,对面的安妮娴雅而随意,与众男士股评家对谈从容自如,谈笑风生,她容光焕发、光彩照人。只是在她离座时,我又看到了她的背影,突然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正面的安妮是轻松优美的,背影的安妮是沉重的。
安妮拒绝采访。“不要写我,没什么意思,你写别人吧,他们是老一辈股评家,我太忙,也没有时间,不想宣传自己……”第一次在电话中联系,她就不客气,说话的语气急促,毫无余地,不像在股评热线中的声音那样温婉动听。
坐在安妮对面了,她仍然说:“我拒绝所有的个人采访,曾经有很多报刊记者想写我的报告文学,我不想抛头露面,现在还没有划上句号呢。”
安妮文笔优美,出过几本书。“是不是要把你自己作为你的专利,像刘晓庆一样写《我的路》?”我对她笑问到。她说是的,她要留着以后自己写自己。
安妮是深圳股评家中唯一的女性,这种性别与职业的选择本身就应该有很多故事。问到她是怎样走上股评道路的,她秘而不宣,“以前的事都不想讲,不想公开什么东西。”在她的股评中,有文学,有哲学,有政治学当然还有经济学。我很想知道她以前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对这种最远离“私人性”的问题安妮都不愿触及:
“我说过,过去的事不谈,只谈现在。”
这并不意味安妮是一个没有过去只有现在的女性,只能说现在的安妮是一个现代型女性,现代型女性都有一种不沉湎于过去的洒脱大度的风度,这样才能赢得未来。当然这样的类型都会有很多失落,这是赢得未来的代价。
中国股评家群落(上) 股评家
女性的优势似乎已在各行各业中显露出来,脱颖而出的都是那些善于发现自己优势的人。对于自己与男性股评家在竞争中的长处和短处,安妮一目了然;她说:“女性敏锐,对市场的感觉较好,善于融合、整合;男性注重技术分析指标,理性的东西多……”
安妮作股评5年,92年在香港商报开辟专栏,越来越成熟。4月15日她在《中国证券报》发表《投资中国股市的马家军》,推出“发展”。4月27日,她又写出《B股市场面临启动》。发表后,深沪两地股市B股上涨20%以上。95年上海4月?日的几次大行情也都抓到。
安妮的成功并不在于她的股评有多少次命中率,而在于她的股评文章华茂的文彩和盎然的诗意。如果说阮华的股评切近哲理小品并融汇杂文的锋芒,周明的股评弥散着战争的硝烟,犹如战地随笔,那么,安妮的股评就是文学散文,文中有一股自然流淌的灵气,一份超然脱俗的清气。她正在形成她的股评独有的风格。未来股评的竞争都应该是风格的竞争,没有
风格的股评,只有干巴巴的分析和预测的股评会自然淘汰。现代读者看股评将不仅只看分析和预测,还要看到美,看到情感和人格,看到文学。
股评风格的形成其实是预示着新的文体的诞生。
只要看安妮股评的标题就可以感知到她文学的功底:《七月黑马知多少?》——令人想到“花落知多少”的古诗韵;《主力休息散户看戏》——展开的是一组画面和镜头;《马背上“牛仔”》——好像是西部文学中的一部,《平淡中见神奇》——或许这正是她对她股评文章写作的追求?……
她说:“只有超凡脱俗才能成为为数不多的嬴家”,所以,“看似无为,却是大有作为;看似平淡,却孕育着惊人之举。”“以平常心对待平淡市,不求惊天动地,但求平安过冬。”这些话,使她的股评中渗入了某种淡淡的禅意,这不只是在谈股市,而且是在谈人生。
安妮是股评家中最早将地理学、人文学、民俗风情学,甚至气象学运用于股评中的。1995年上海股市的下跌正好发生在立冬时节,即11月8日。有人用江恩理论预测11月7日有大行情,安妮分析:年内沪股低点应于12月21日——即冬至前后到达。这一点中国的节气与江恩的年轮是一致的,时间上恰好是44天。“中国的节气与国外的江恩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不谋而合说明了时间窗对于人类的共同心理折射。”安妮的股评真是别有洞天。
安妮信奉法国年鉴派的观点,她说她“不光用政治学、经济学,亦须用地理学、人文学、心理学甚至民俗学的观点去分析这一充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金融市场。”
安妮常常对自己忠告:“多看少做,以静制动。”她深知股评人士除了顺势前为,又有什么权利指点江山呢?在熊市中,坐冷板凳只看不做是非常难受的,但她认为:“高明的投资者总是把等待也当作一种投资策略,让自己的脑子在熙熙攘攘的地球上保持一片宁静常常有异乎寻常的好处。”
安妮1991年来到深圳,她来的时候中国股市刚刚揭开序幕,仿佛就是为了等待她的登场,却并没有为她安排股评家的位置,而她进场的时候恰逢熊市,凭着她南下深圳闯荡特区的激情,她对中国股市前景信心十足,看得一片光明,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大牛市,又经历了三年漫长的熊市,安妮看盘已大彻大悟:“指数只有跌出‘空头陷阱’才会造出‘多头陷阱’,‘空头陷阱’是为恐惧者所设,‘多头陷阱’是为贪婪者所设。所以有人说股市是针对人类两大弱点制造的游乐场……”
在平淡之中,即使是1995年11月沪股首次攻破多方苦守一年多的“马其诺防线”的一片萧条惨景中,安妮也顽强地坚持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因为无论是大B浪说、整理三角形说还是波浪大师柏彻特都是绝对看好中国股市后市的,并且认为经过这一次下跌之后上海股市会比以前更加辉煌。不信可以拭目以待——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她说。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裁判结果已经出来了。
安妮对她的过去只字不提,我们是通过她写的《股票投资技术分析方法与应用》等2部书认识她的。这两部书1995年和1996年都名列深圳“最畅销书”排行榜。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出版股评书的股评家。
安妮是“安妮投资顾问群”的首席顾问,“深圳市安妮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安妮证券市场报告》总编辑,还是很多条“安妮投资咨询电话”的主持人,她主持的专栏遍及全国各大证券报刊。
安妮只能在中午接受我的采访,在新地酒楼4楼摆满电脑和传真机的办公室里,她不断地应付电话和向她请示一些事项的同事。安妮常常显得急躁,我知道这是忙乱中的急躁。其实走近她,她还是善解人意的。我希望她送一本书我,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据她说是“最后一本”。我请她推荐几个股评家,她耐心地为我找出了周明等股评家的电话,并对同业周明、陈钢的公司颇有嘉誉,丝毫没有同行相妒相轻的小气。
最后,我问她是否有长久立足深圳的打算,她对我说:“深圳是一个充满了神话和奇迹的城市,这里观念开放、充满活力,是中国最好的一片土地。”
作为中国女性股评家第一人,在她制造的神秘气氛中,安妮在深圳的出现本身就仿佛是一个神话和奇迹。
安妮答作者问——
*股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知识,还要有人文学、地理学、心理学、文学甚至民俗风情学方面的知识。
*作股评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看到特别好的文章时,选中黑马时。
*作股评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有时说错了,投资者按我们说的去做了,感到责任重大时。(内文摄影 沈 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9272.html

更多阅读

外蒙古惊现罕见决定:回归中国已经提上年度计划

几天前,蒙古国官方加快了促使蒙古推行回鹘蒙文的步伐。回鹘蒙文是中国内蒙古蒙古族使用的官方文字。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蒙古强化民族意识,在文字上去除俄罗斯影响的表征,对中蒙关系存在一定“利好”。蒙古国总统办公厅和巴彦洪戈尔省政

中国命相学上的名言很好很全面 拿破仑全面战争名言

中国命相学上的名言“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第一、出生时间(先天之命):时也命也。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各具其命,形

世界上最大的言论广场在中国 图 世界上最大广场

世界上最大的言论广场在中国文/侯召迅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麦克风最多?答案是中国。中国至少有4.2亿个麦克风,因为中国有4.2亿个网民,世界最多;很快要增加到7亿个,因为中国有7亿个移动电话用户,也是世界最多。互联网时代是麦克风时代,使用无形

2050年中国真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吗? 2050超级大国

2050年中国真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吗?最近我在网上浏览,突然发现一篇挺长人士气的文章。文章摘录的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撰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因为摘录文章嘛,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不过本人明知道文章有断章取义之嫌,也愿

声明:《中国股评家群落上 股评家》为网友爱你地老天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