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简介 列宁的资料简介及身份



列宁(1870-1924)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林创立的无产阶级学说及其事业的继承者。他创建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它劳动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朋友。

列宁故事系列

斗鹅

 列宁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不到五岁就识字了。上学前,他就成了图书馆的小读者啦!因为家里的书和杂志已经不够他读了。
  有一天,他正兴冲冲地捧着刚借来的新书回家,快到家门口了,遇上了邻居家养的一群鹅。大鹅不知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就跑着,叫着,朝着他扑了过来……
  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把书扔掉,随便抓起一根棍子,就可以抵挡了。可是,不能!那样会把书弄坏的。于是,他把书紧紧地抱在胸前。
  大鹅一步步向他逼近了,这时,他急得躺倒在地上,脸朝天,用两只脚抵挡这群大鹅的进攻(gōng)。
  姐姐听到叫喊声,赶来了,轰(hōng)走了大鹅,扶起了他。幼(yòu)小的列宁,衣服虽然弄脏了,可是看到手中的书保护得好好的,一本也没弄坏,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勤奋好学的列宁

列宁9岁多就上中学一年级了。在班上,他年龄最小,学习成绩却数第一。
  列宁有个好习惯,每天早晨很早就起床,洗脸,擦了身,整理好床铺,就抓紧时间把功课复习一遍。在中学的几年中,他几乎天天都是这样,生活很有规律。
  列宁上课专心听讲,门门功课都学得很好。晚上,他和弟妹们一起做作业。别人才动笔,他很快就做完了。爸爸看到这种情况,担心他养不成用功的习惯,经常提醒他说:“要刻苦学习,要认真地完成作业。”

  有一天,列宁听到妹妹奥里珈在隔壁练钢琴,一段很短的曲子,她弹了一遍又一遍,起码练到没有一点错儿才停下来,列宁感动地说“这种劲头真让人佩服!”他觉得应该学习妹妹这种刻苦的精神。从此以后,他做功课格外用功,而且做得比老师规定的还要多。他还经常找些参考书读,认真地做读书笔记。

  列宁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教师给打的分数往往不是“5”分,而是“5+”。每次作文时,老师在一两个星期以前,就把题目告诉学生。列宁知道作文题目后,马上就开始准备,读参考书,考虑文章的内容,写提纲,打草稿。他把稿纸折成两半,在左边起草把右边穿着。草稿起好以后,就在右半边补充、修改,或者写些必要的说明了。不几天,右边的一半也快写满了。等到交卷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认真细致地改过好几遍了,文章自然又充分又有条理。

  列宁不喜欢死啃书本,不论学什么,都肯动脑子钻研。同学们都不爱学拉丁文,觉得很枯燥。列宁却学得津津有味,因为他找出了拉丁文的特点,掌握了拉丁文特有的各种语法规律。有一天,拉丁文教师让坐在前排的一个同学翻译一篇很难的课文。这个同学站起来,翻译了一半就再也译不下去了。老师说:“下一个。”第二个同学站起来,也翻译不下去。老师说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大多数同学站了起来,才轮到列宁。同学们都轻松地透了口气,他们相信列宁准能答应答得不错,那么大家就可以坐下来了。教室里静静的,列宁声音不高,翻译得十分流畅。教师坐在讲台上一动不动地听着,等列宁翻译完了,他走到列宁跟前,紧紧地抱着列宁亲切地说:“谢谢你,我的孩子!”
  列宁还有一个好习惯,遇到不懂的事情,总要弄个明白。有一次,他和同学们挖到一个屎克螂的洞。屎克螂的洞很宽,洞深约有半米。洞里分几个格子,在一个格子里有一大堆粪,而另一个格子里地摆着许多工作圆溜溜的粪球。列宁读过一些讲昆虫生活的书,就跟同学们讲:“这些粪球是屎克螂从外面运进来的,屎克螂有个滚粪球的习性。”同学们问,屎克螂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干什么呢?这一下可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二天告诉大家。他回去问了哥哥,还读了有关的书。第二天,他果然带来了答案:“原来屎克螂把卵产在粪球上面,孵化出来的幼虫,就可以把粪球当食物。过了几天,他又告诉同学说:在古代的埃及,屎克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埃及人把石头雕的和泥塑的屎克螂放在庙里供奉,或者带在身上作护身符。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这几天,列宁翻阅了不少讲到屎克螂的书。
  列宁对各种知识都有兴趣。他不但学好了各门功课,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

列宁批注阅读法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名乌里扬诺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主义的创始人。1887年中学毕业后入喀山大学学习,数月后即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被逮捕流放。从此开始职业革命者生涯,终身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有许多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加以对待,从不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其读书入神之态,跃然纸上。更有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将来重温此书,还可进行比较,看看当初的认识是否正确,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那么,列宁又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呢?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列宁的青年时代

 1887年春的一天,一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走到伏尔加河边。他一语不发,凝视着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猛然举起拳头,重重地击在旁边的小树上,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
  “不,我们不走这样的路,应当走的不是这种道路!”说完,年轻人庄严地向哺育他的伏尔加河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向远方眺望,两眼露出炙热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17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刚刚接到亲爱的哥哥萨沙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绞死的消息,心中异常的悲痛,才走出住在辛比尔斯克的家中,来到宽阔的伏尔加河畔。
  萨沙是参与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死的。在当时,俄国人民不堪专制、腐朽的沙皇统治,纷纷起来斗争。萨沙同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民意党”。他们斗争热情很高,但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因而就把国家落后、人民痛苦,归结到沙皇个人头上。1881年3月,“民意党”组成了一个刺杀小组,在街上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但没有过多久,亚历山大三世又上台了,仍然沿袭老沙皇政治制度,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单纯的知识青年,又一次组织一些骨干分子,其中就有萨沙。他们同仇敌忾,又一次行刺沙皇,可这一次沙皇早有准备,刺杀未成反被敌人抓住,萨沙表现得非常英勇,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自己一人承担下来,结果,对他们恨之入骨的沙皇。便下令绞死萨沙。
  消息传来之后,乌里扬诺夫全家非常悲痛,尤其是这位年轻的弟弟,听到自己尊敬的哥哥被沙皇杀害,心中充满复仇的火焰,但他是一个稳重而又勤于思考的青年,几天来,他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解救人民的苦难,改变祖国现状?
  弗拉基米尔来到伏尔加河旁边,面对流淌河水,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要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只有去发动千百万工农群众,用暴力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让劳动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他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哥哥被害的悲伤心情也好了许多。他暗暗在心中念道:亲爱的哥哥,你的鲜血没有白流,它使我擦亮了眼睛,更是懂得了做人的神圣使命。想到这,弗拉基米尔转身离开了伏尔加,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就在这一年秋天,弗拉基米尔全家迁往喀山,他随即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他发奋研究各种社会学说,并参加了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的反抗斗争。他斗争坚决,且对当前的政治问题非常了解,经常向同学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在同学中威望很高,大家亲切地称他列宁(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
  这年冬天,列宁因组织同学参加一个集会,被反对政府逮捕。在解往监狱的途中,一个警官看着走在最前面的列宁说道:“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警察似乎难以理解,接着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年轻的列宁毫不犹豫,勇敢而坚定的答道。这位警官一听,心中吓了一跳,但马上对这个年轻人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
  在监狱中,列宁与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同敌人展开了斗争。有一次,一位同学与列宁相互交谈时问道:“你出狱后想作些什么?”列宁回答:“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1887年12月19日,列宁被当局放逐到离喀山40多公里的柯库什基诸村。在村中,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利用这段时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来住。他刻苦学习,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的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列宁简介 列宁的资料简介及身份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使人民获得解放。因而,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与此同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但萨马拉远离无产阶级运动中心,他渴望到无产阶级聚集的地区去。终于1893年8月底,23岁的列宁来到了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
  一到这里,列宁便秘密地同马克思主义小组取得联系。他多次发表演讲,经常到工人居住区去,给工人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彼得堡很多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名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表现出他的非凡的组织才能。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尊敬,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成,使俄国第一次完成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组织越大,目标就越明显,不久,列宁便因密探盯梢而被捕。
  在监狱中,列宁一面进行斗争,一面又勤奋学习,写作,就在一间2米宽、3米长的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著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的大部分书稿。                              除此之外,列宁还在狱中写了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以指导外面的工人运动。为了把这些文字顺利地传出去,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字用牛奶写在要归还的书的空白处,干了以后一点也看不出来,然后乘家人来探望时把书带出去,用火一烘,字迹就出来啦!
  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便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地用它来写东西。有一次,列宁正沉浸在写作之中,不小心看守已开门走了进来,他急中生智,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了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就这样,列宁在狱中机智勇敢地坚持同敌人斗争。
  列宁在监狱中被关押一年零两个月后,于1897年5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的舒申斯克村。这是一个荒僻的村庄,距离铁路有600多公里,全村连一份报纸也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列宁依然充满着乐观精神,忘我地进行工作。在这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列宁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著作。此外,列宁还写了30多篇文章,翻译了2本书。期间,列宁还一直考虑着党的建设问题。这首先要办份报纸,才能把工人阶级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此,他勾勒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计划。
  流放期满后,列宁到了国外,1900年12月,这份名叫《火星报》的报纸,终于在法国莱比锡出版了。列宁写了大量文章,来论述党的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些报纸通过各渠道运回俄国,在工人手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到整个俄国。
  经过长期的筹备工作,俄国社会民工党代表大会,终于在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经投票选举出党中央机关,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了。从此,他开始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明天!

背后射来的子弹——列宁遇刺始末

  深夜,司法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柯兹洛夫斯基来到了克里姆林宫,当时责成他对刺杀列宁的凶手进行第一次审讯。
  女刺客名叫范尼·卡普兰,35岁,社会革命党党员。她向列宁开枪后,便随着混乱的人群一起跑出工厂的大门。人们跑着,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向列宁开枪的人在什么地方,甚至不知道她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但行刺时呆在院子里的一些小孩却看清了刺客的面貌,他们一边蜂拥追赶着卡普兰一边喊道:“就是她!就是她!”
  一阵混乱过后,人们开始寻找刺客,米赫里逊工厂的一个工人终于抓住了卡普兰,愤怒的人们恨不得把她碎尸万段,后来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送到了肃反委员会。
  8月30日深夜,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第一次发表了列宁被刺的公报。由斯维尔德洛夫签署的这个公报说:“工人阶级应当更进一步加强它的力量,并对一切革命的敌人采取无情的群众恐怖行动来回答对领袖生命的谋害。”9月2日,斯维尔德洛夫在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发表演说之后,会议通过了一项“关于对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实行群众性的红色恐怖”的决议。
  遇刺两天后,列宁的状况开始好转。医生们对他进行了第一次会诊,为此甚至专门运来了一台手提式X光机。一位参加会诊的医生对邦契一布鲁耶维奇说:“只有交好运的人,才能在遭受这样伤势之后免除一死。他会活着,危险期已经过去了。是怎样过去的,原因是什么,我说不清楚。这里面真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毫无疑问,伤势是十分危险的,这种情形我未曾见过,也未曾听说过。”
  情况日渐好转,列宁可以会见他的最亲密的战友和听他的家人为他读报了。他的两眼又放射出深邃而严肃的光彩。总是微眯着的左眼闪动着激奋、快活和想知道一切的神情。他的脸上呈现出美好的一刹间的微笑,令人突然觉得他恢复了活力,感觉他全身又充满了深刻的创造性的思维。
  过了一些日子,列宁穿上衣服,被允许离开床铺坐到沙发上。在沙发上他认真地读起报来,亲自审阅特别重要的文件和电报,针对一些急件作了口头指示。
  又过了许多日子,列宁按照医生的嘱咐,可以在克里姆林宫内散步了。当时,俄国国内外盛传列宁死去的谣言,邦契一布鲁耶维奇决定在列宁本人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为列宁拍摄纪录片进行放映。因为列宁一贯讨厌过分地宣传自己,他不会同意为他拍照。摄影师门隐蔽在列宁散步时必经的路上,从各个角度拍下了列宁散步时的镜头。但是,列宁发现了偷偷地跑来跑去寻找最佳角度的摄影师,于是邦契一布鲁耶维奇只好向列宁解释。当列宁得知拍摄影片是给工人看,以便粉碎敌人的谣言的时候,才允许继续拍照。于是摄影师们便从四面八方走了出来,公开地进行拍摄。
  半个月后,列宁向医生表示,他不希望再继续病休,而希望工作。他感到寂寞,他这样无所事事比有病更坏。在人民委员会那里,“空气本身”都有助于医治他的病。
  在列宁负伤治疗休养期间,人民委员会每天都召开会议处理各种事务,会议由当时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斯维尔德洛夫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李可夫轮流主持。自从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人民委员会还是第一次在其主席缺席的情况下工作。最初,人民委员们显然感到困惑不安,他们不习惯在列宁不在场的情况下开会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人们必须面对现实,人民委员会必须对当前的现实要求作出回答。会议照常进行,议程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决议在经过仔细、慎重地讨论后更为周全,国家机器在其领袖缺席的情况下在正常的运转。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盼望列宁回到人民委员会来。9月17日,列宁带着尚未复原的身体出席了人民委员会会议。他准时来到了会议厅,如同往常一样,迈着急促、然而略微减慢了的步伐走到他的主席座位上。参加会议的全体人民委员、他的副手、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早已到齐,他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屏住呼吸,举目注视着列宁,不久前他还处于死亡的边缘。
  列宁以低而微弱的声音宣布了会议的议事日程。第一个要求发言的是李可夫,他表示,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请求把他的报告从议程上撤消,改在两次会议之后待全部资料汇集齐全之后进行。
  列宁带有责备意味地摇摇头,随后便交付表决。他可能已经猜到,这是同志们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在故意缩短会议的议程。
  第二个议程,报告人没有来,只好开始讨论第三个议程。这个议程用了不到10分钟,随后又听取了一些情况,非常巧妙地、圆满地结束了会议。这次在苏维埃历史上并非十分重要但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历时25分钟就结束了。同志们团团围住列宁。列宁也像往常一样,亲切和蔼地同大家交谈,然后安详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一个星期以后,人民委员会又像以往那样开始办公了。列宁经常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或在桌旁踱来踱去。自从左臂上的绷带安全拿掉之后,他就用这只胳膊做些轻微的活动,尽力用左手从后背去摸右肩胛骨,并经常、准确而有规律地做这种动作。
  苏维埃俄国在1918年发生的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就这样结束了。刺杀列宁的凶手卡普兰被带到莫斯科卢比扬卡街肃反委员会的大楼两天之后,又被带到克里姆林宫,关押在一个半地下室的房间里。9月3日,肃反委员会的领导之一瓦尔拉·阿瓦涅索夫把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利科夫叫去,向他出示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决定:“枪毙卡普兰。判决由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利科夫执行。”
  1958年,马利科夫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
  “枪毙一个人,特别是枪毙一个女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一项困难的、非常困难的任务。但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执行过如此正义的判决。
  ‘什么时间执行?’我简短地问阿瓦涅索夫。
  ‘今天执行,立即执行。’
  现在流传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谎言和无稽之谈,说什么卡普兰还活着,说什么列宁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判决。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目击者’,他们一会儿在布特尔‘见到了’卡普兰,一会儿又在索洛夫卡‘见到了’卡普兰,一会儿在沃尔库特‘见到了’卡普兰,一会儿又在连我也不知道的什么地方‘见到了’卡普兰。这些谎言是由人们的一种庸俗的愿望产生的,他们想把列宁说成是一个善良的、仁慈的、能够宽恕敌人罪恶的人。决没有这样的事!……对卡普兰的判决,谁也没有撤消。1918年9月3日执行了判决。执行这个判决的就是我——共产党员、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警卫长帕维尔·德米特里耶维奇·马利科夫。”
  在1918年9月4日的苏俄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上发表了一项官方的通告:“昨天根据全苏肃反委员会的决定,向列宁同志开枪的右派女社会革命党人范妮·罗伊德(她就是卡普兰)已被枪决。”
  一位俄国的老社会主义者、列宁的老朋友安热利卡·巴拉巴诺娃写道:“当我从斯德哥尔摩回到莫斯科时,列宁还在哥尔克养伤。我去看列宁,列宁正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我一见到他,一想到他曾经差一点死去,我就激动不已,于是我默默地拥抱了他。”“只是在我快离开时,我们才谈到所发生的事情,并间接地谈到了已经实行的恐怖。当我们提到范妮·卡普兰这个年轻的妇女因向他开枪被处死刑时,克鲁普斯卡娅表现得很不愉快。列宁本人不想多谈这个问题,他只是说,处死范妮·卡普兰是中央委员会决定的。”
  内幕尚待查清
  列宁遇刺至今已经75年了,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69个春秋。在过去的70余年里,没有人怀疑是社会革命党的女刺客在1918年8月30日向列宁射出了两发罪恶的子弹,这似乎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结论。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密文件和历史档案的公开,人们发现刺杀列宁事件本身和对它的处理有着许多疑点。为了彻底弄清这一事件,俄罗斯检察院和安全部已决定重新调查列宁被刺一案。
  负责重新调查工作的俄罗斯安全部官员说,他们一得到当年写的调查报告就发现,它的内容不充实,不严谨,有的地方甚至文理不通,而且看不出这份报告是否写完了,在类似的情况下通常要做的鉴定当时也没有做。长达124页的报告中还有5页不翼而飞,谁也不知道在这几张纸上写的是什么秘密。
  另外,除了马利科夫的回忆之外,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材料证明马利科夫是根据谁的指示,在既没有经过法院审讯,也没有得到人民委员会的正式命令,而且在肃反委员会成员不在场的情况下枪毙了卡普兰。这样,马利科夫的回忆则成为卡普兰被处决的唯一证明。然而,长期以来却一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即卡普兰没有被处死,而是长期被关在监狱里。
  与刺杀列宁案的真相紧密相关的另一件重要证据是现在保存在列宁博物馆中的那支卡普兰刺杀列宁时所用的手枪。目前,这支在出事地点找到的手枪和子弹壳以及从列宁的身体内取出的子弹都被送去研究鉴定,其结果还不得而知。即使最后确定刺杀列宁的就是这支手枪,也还需要进行指纹鉴定以断定是否是卡普兰开的枪。因为有的专家认为,行刺列宁者不是女人,而是一个要比卡普兰身材高大的男子。
  子弹本身也引起了怀疑。卡普兰加入的社会革命党武装队伍的头子谢苗诺夫证实,卡普兰所使用的子弹上涂有箭毒,这是一种强烈的、可以致命的植物毒,发作很快。按照常理,即使身体比列宁好的人中了两颗毒弹后也难以活命,但列宁在遇刺后却恢复得很快。即使在近6年后列宁逝世时,这次刺杀所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列宁被刺一案决非当初所透露的那样简单。如今虽已重新开始调查,但若将其内幕查清并昭告天下,恐怕仍需耐心的等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29457.html

更多阅读

法国梧桐与中国梧桐简介及区别 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中此梧桐为何树呢?它常被大家误以为是平常所见的法国梧桐,实际上它却是中国梧桐。法国梧桐与中国梧桐简介及区别将为大家详细说明何谓法国梧桐,何谓中国梧桐?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法国梧桐简介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

人一生要读的60首古诗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下 古诗及其赏析

人一生要读的60首古诗【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下)  蜀相杜甫(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

京胡、二胡、板胡、高胡、中胡的简介及异同 高胡和二胡

京胡、二胡、板胡、高胡、中胡的简介及异同1、二胡:二胡是胡琴类中流行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的音色柔美,富于表现力。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在民族管弦乐中,二胡处于重要地位。高胡:高胡是拉弦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

李大同简介及《帕米尔的春天》演奏提示!! 帕米尔的春天

李大同简介及《帕米尔的春天》演奏提示!!作者:音乐使者(李锡杰)时间:2008.03.23一,李大同先生简介  李大同,著名笛子演奏家,新疆军区歌舞团副团长,北京市人。早年师承小提琴手兼竹笛演奏者谭玉泉先生,主要学习赵松庭、陆春龄、刘管乐等人的

声明:《列宁简介 列宁的资料简介及身份》为网友姑娘大步向前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