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

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2014年01月02日 09:10来源:《甘肃社会科学》(兰州)作者:张雷声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立足点、内容基础和内容主线,是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整体性是方法的整体性,整体性是逻辑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交融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最彻底的理论、最朴实的理论,因而也就是最能掌握人民群众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出来的,研究和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同样也是学科建设整体性的重要内容。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学科

  作者简介:张雷声(1954—),女,安徽芜湖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0)06-0007-05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说明了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它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说明了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

  一、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开展的。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提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完整性或整体性的思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逻辑整体性、方法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性。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要对整体性有所理解,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内容基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主线。搞清楚这三大基本问题是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立足点只能是世界观、方法论。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没有唯物史观的创立,没有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更不可能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没有世界观、方法论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了。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

  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容基础而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必须以世界观、方法论为立足点,所以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容基础,主要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没有这三大组成部分为内容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三大组成部分,还涉及了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等内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它们由此也就应该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整体性的主体内容。从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开始,到列宁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研究,为我们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同样也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提供了前提。

  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主线而言,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性上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在社会发展上的表现就是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当马克思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他以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的分析为思想宗旨,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形成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以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严密的逻辑整体,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探索、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话,那么,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成为马克思进行理论分析、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主线。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是高度统一的,没有思想路线,就不可能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反过来,逻辑主线又是为思想路线服务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为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路线和逻辑主线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立足点、内容基础和内容主线构成了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无法来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不讲世界观、方法论这个立足点,在理解整体性时往往会离开唯物史观,离开唯物辩证法的运用,离开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和利益;不讲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基础,就会否定三大组成部分来谈整体性,或者片面地以某一部分来谈整体性,或者抓不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讲思想路线与逻辑主线高度统一的内容主线,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时,可能就会产生偏离、误解,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充分反映了整体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2]。

  第一,整体性是方法的整体性。以世界观、方法论为立足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表明唯物辩证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首先具体化为系统方法的运用。系统方法在运用中强调的就是整体性,把要研究的对象放在它所属的整体中,说明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以部分为基础的,整体大于部分,是部分的集合,但不是简单相加。当马克思从对法学、历史学、哲学的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后,他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首先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运用了系统方法。从最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要从“整体的联系”上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构想开始,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五篇结构计划”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公开“六册结构计划”,直至《资本论》“四卷结构计划”的形成[3],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用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整体,而且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的内在关联,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整体、部分、要素的运动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唯物辩证法还具体化为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的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逻辑的方法就是思维推理的方法,就是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展现的各个范畴之间的辩证逻辑联系。而历史的方法是指按照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逻辑的推理、范畴的辩证逻辑联系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是用概念体系来理解历史。一般而言,思维的逻辑进程要符合和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也要看到,历史发展的跳跃性和曲折性,使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只能是大体的统一。无论怎样,逻辑反映历史,既可以展示现存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它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揭示社会结构整体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就是对这个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研究。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无论是“五篇结构计划”还是“六册结构计划”,在篇章结构的布局上对商品、货币、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市场、危机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反映了一国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而且还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

  第二,整体性是逻辑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理论构成的,而这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就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这就是说,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基础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但它又并不是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理论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三大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表现的是整体反映,对人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表现的是整体研究,而这种研究不仅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是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才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从理论体系构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次的理论、核心层次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实践结合层次的理论、这两个层次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实践结合层次的理论。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次性,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在理论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反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在于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正在于它具有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贯彻,既表现在世界观、方法论的研究和贯彻上,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反映的研究和贯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理论,无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或是其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发展和运用。

  第三,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内在整体指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表现在:一是马克思自身思想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以对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为己任,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形成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以其内在逻辑联系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二是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过程到叙述过程反映了从“生动的整体”到“思维具体的整体”的过程。马克思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是运用抽象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分析得出理论观点的过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生动的整体”,而研究得出的理论观点要通过构建理论体系叙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体系的构建,而这一过程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思维具体的整体”。

  外在整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马克思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整体性就是外在整体。外在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进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整体性。它的全部内容不仅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也要求人们始终要跟踪研究现实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的成果。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λ)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无论是在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中,还是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叙述过程中,都反映了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无论是在马克思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理论的形成中,也都反映了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因此也可以说,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反映了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

  整体性是方法的整体性,整体性是逻辑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本身就构成一个整体。讲方法整体时离不开逻辑整体,讲内在整体与外在整体统一时又必然要涵盖方法整体和逻辑整体。这三个方面的交织交融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

 三、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内容,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强调在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必须具备整体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地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彰显其价值和力量,就必须大众化。在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面。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则是通过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学术价值魅力反映出来的,是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出来的。理论界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分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研究和宣传,似乎理论研究者可以专门从学术上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宣传工作者则可以专门去讲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区分既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有碍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大众的生活,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学术含量和学术品味的。学术研究是宣传教育的前提,宣传教育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载体。加强宣传教育不等于削弱学术研究,相反,宣传教育中遇到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则会推动学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加强宣传教育也不等于以削弱学术研究为代价,相反,宣传教育则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延伸和展开。理论只有走向人民大众,才会有影响力,理论只有深入人心,才会有价值和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握宣传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统一,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推崇区分“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合适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大众的生活,把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从大众生活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人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要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世界、完善自身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反映其精神实质的理论,是抓住了事物的最根本性质的理论,因而就是最彻底的理论,是最能掌握群众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要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是反映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探索并被实践所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是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彰显时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是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理论,是大众化的理论,因而也就是最朴实的理论。理论的朴实性与理论的艰深性不是矛盾的,不能认为艰深的理论就不具备朴实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理论先被理论研究者理解掌握,然后再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理论研究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而人民大众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在大众化过程中,理论研究者只有在完整准确地研究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理论接受者叙述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研究者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掌握“批判的武器”,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才能产生“武器的批判”的功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对理论的群众化作了诠释。他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7]只有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根据人民群众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引导人民群众积极认同并主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整体性,体现了方法的整体性和逻辑的整体性,而从历史的整体性来看,它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部分。整体不排斥部分,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也会蕴涵着整体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排斥在一定时期一定情况下,根据实践的需要、根据对象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整体性理论中的部分理论成为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四、从整体性角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在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三个分科性学科的同时,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际意味着从整体性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这个学科的重要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的基础、合理存在的条件[8]。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的逻辑体系,六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内涵、研究范围上存在差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正是存在这些差别,才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内在逻辑联系,这些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正是在它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得到阐明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中,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二是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该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就六个二级学科中每个二级学科的内容研究而言,也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下来发展自身的。

  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为前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性提供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四门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呈现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整合,要求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放到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不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近代以来中国在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整体阐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则是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融为一个整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综合教育。

  整体性特点不仅从各门课程的教学指向上得到反映,而且还从“05方案”与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理论教育史上实施过的“85方案”、“98方案”的比较中得到充分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对“98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整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对“98方案”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对“85方案”中的“中国革命史”和“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则是对“98方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整合。“05方案”中的任何一门课程对“85方案”、“98方案”课程的整合,都反映出了学习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反映出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因此,也就给我们提出了对“05方案”四门课程整体性特点进行研究和贯彻的任务。

  “整体性”不仅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进行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能够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体性”中得到发展,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整体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寻求发展,就必须要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和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性。只有从整体上搞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教条化,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服务,才能运用到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体现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中文第3版[M].人民出版社,1995:309.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文第2版)[M].人民出【】版社,1995:31.

  ④列宁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90:464.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51.

  ⑧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特征[J].理论视野,2010,(8).

  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录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和《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附录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简介》。

分享到: 0 (责编:焦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015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今日首推 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

直接冲击50后60后70后的消费社会学观原文地址:【今日首推】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作者:申万研究80后“非主流”亚文化促“视觉系”互联网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火爆。80后人

吕加平:从战争角度看文-革一

(第三次修改稿和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 一 部 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一、在越南实行“特种战争”的肯尼迪总统在生命最后时刻突然决定从越南撤军结束越战  二、已下达撤军命令的肯尼迪在达拉斯突然遇刺身亡  

张近东:从纯电商到移动互联的转型

      上榜理由:  2013年,张近东以395亿元,名列胡润百富榜第9位。这一年,张近东又一次力排众议,坚持转型云商,为苏宁的“去家电化”之旅落下点睛之笔,再次显示出“创优自我、主导变革”的勇气。未来的零售业,张近东将围绕物流、资金流

张五常:从成都学得的创作定律

四月二十二日从深圳飞成都,准备二十三日在那里讲话。飞机误点三个多小时,抵达成都的宾馆时是晚上了。很累,正想休息一下,招待的朋友说书记先生李春城要造访,倾谈一下。我当然乐意。过了不久李先生及几位朋友进来,大家坐下后,我问:是“春城

张茵:从废纸大王成为造纸大王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薪和住房,仅带了3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闯荡。    “创业之初确实艰苦。”张茵回顾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至今让她难忘的是把她领进这一行业的“师傅”——内地某造纸厂的厂长。“开始我并不愿意

声明:《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为网友飞过有你的城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