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喜剧的笔法化解生命之痛·读《师傅越来越幽默》 越来越幽默

——读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一书有感

上个月去北京参加会议,朋友送我一本莫言亲笔签名的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获奖之后,被各种的仪式以及签名所累,很少答应,所以能够获得这些签名的作品集是很不容易的。朋友能够从中分出一本送我,体现着他对我的情谊,我唯有认真地阅读,以不辜负他的一份好意。

《师傅越来越幽默》收入的是莫言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新千年以来的中篇小说九部。包括《牛》、《我们的七叔》、《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师傅越来越幽默》、《野骡子》、《司令的女人》、《藏宝图》、《扫帚星》、《变》等。这些小说,写作风格多样,题材多变,语言诙谐风趣,洋溢着卓越叙事的艺术魅力。

(一)

翻开这部中篇小说集,打头的第一部小说《牛》立刻就将我吸引住了。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牛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很容易触动自己对童年生活、对那个贫困的时代的农村生活的回忆。

《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顽皮少年罗汉辍学在家,与生产队饲养员杜老汉一起放牛。因物质匮乏,生产队养不起更多的牛,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对双脊、大 小鲁西三头公牛施行阉割手术。割下的6只牛蛋被麻叔带回家炒成菜和老董一道下酒,而为了防止牛趴下导致伤口出血死亡,罗汉和杜老汉只能昼夜无休地四处遛牛。但双脊却终究由于手术中的大出血,以及术后的感染,在到达兽医站后不久死去。麻叔想把双脊运回村里,却被公社分管干部拒绝,公社里的很多干部及家属因吃了死牛的肉而引发了大面积的食物中毒……

在改革开放之前,牛是生产队里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积肥、耕地、播种、运输……几乎所有的力气活,都要靠牛、马、骡子、驴等牲畜来出力。在生产队里饲养这些牲口的人,也显得比其他人的地位高一些。小的时候,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之一就是牛棚,看着大人们用杀害刘胡兰的大铡刀切割牲口所食的玉米秸,帮着在牲口饲料槽里添加饲料或者水,趁着牲畜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在它们的尾巴上拽下一根尾毛来做捉知了的套圈,清除牲口拉下来的粪便,等等,都是我们常做的事情。那个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多添置一口牲口就会增加很多的负担,所以阉割雄性的牲口,不让它们随意和其他牲口交配,就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

牛的地位提升,是农村开始分田到户之后。很多家庭都开始饲养牲口,在农忙的时候成为干活的主力,在农闲的时候帮着农民赚一些小外快。但这样的日子没有很长久,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播种面积的减少,牛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逐渐成为历史。现在农民养牛的目的,基本上是养肥了卖奶或者肉。牛奶和牛肉逐渐走入普通百姓家的饭桌上,成为人们主要的动物性食品。

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变迁,与中国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变迁,以及中国的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变迁,是否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的商品化,改变了牛的历史地位,农民与牛的感情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尊重和敬意,不也随着这商品时代而发生着变化吗?

(二)

《师傅越来越幽默》讲述了省级劳模丁师傅为工厂卖了一辈子的力气,眼看再过一个月就可以退休,却突然被抛入了下岗的队伍。一点菲薄的积蓄又因一场伤病而囊空如洗,丁师傅走投无路的时候,将报废在小树林中的公共汽车壳子改造成“林间休闲小屋”,为男男女女提供幽会、野合的场所,从而使自己又富裕起来。小说的精彩之处是结尾。随着天气渐冷,丁师傅想收拾收拾等待来年再做时,不料一对爱得不能自拔的男女似乎在他的“爱巢”里殉情了。在向公安机关报案后,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虚惊:汽车壳子里根本就没人!老丁目瞪口呆,而徒弟也略带不满的说“师傅真的是越来越幽默了”。

是师傅越来越幽默了,还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幽默了?一个在工作中木讷寡言、只知埋头苦干的劳模,每天骑着“六十年代生产的又黑又顽固的大国防牌自行车”来工厂上班。厂长承诺就算厂里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会将他留下的话音还没有消失,他就上了下岗的红榜。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开着黑色奥迪来到工厂,握住师傅的双手,表示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找他。但当师傅来到市办公楼找他时,却被门口的一名可恶警卫推到了大街上。在上公厕要收费的启示下,他想到了谋生的新点子。然而事实证明,他还是一个太认真太老实的人,这个时代变化不是他能跟得上脚步的。当他怀疑里面有人自杀时,首先想到的是赶紧报警,而不是自己一旦坐牢会怎样,没想到那对情侣演了出戏,轻松地逃了房费。

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与自己生活的农村、都与高密乡有关,但《师傅越来越幽默》这部作品,却以城市生活为题材,通过他特有的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表现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和现实。

张灵在评价中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

(三)

知识青年下乡,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在文革时期,我的家乡有一片果园,当时由知青所管辖。我对这片果园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来是因为知青的生活,本身就是我好奇心所在;二来是果园里的果实,在物质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那可是我们馋涎已久的美食呢。因为这样的兴趣和好奇,我们常常在田地里劳动的时候,借着要喝水等理由,战战兢兢地走进果园,想一探究竟。现在想来依然非常有趣。

《司令的女人》讲述的就是知青下乡的故事。七男五女一打知青来到了村子里,白净美丽的“茶壶盖子”、高大英俊“宋鬼子”,犹如来自外面先进世界的美之标本,唤醒了乡村小伙子和姑娘们的自我意识、审美意识,扰乱了他们的心灵和青春期。“宇宙”、“尊容”这样的字眼被传播到没有文化的农民口中;青年们拿着剪刀刮牙齿企图像知青们的牙齿一样洁白。原来平淡无奇的、按照自己固有的节奏慢慢行进的乡村文化,因为这些知青所带来的城市文化的介入,一下子产生了碰撞和冲击。简单、朴实的乡村文化,很难让城里来的知青所接受;城市文化的在乡村的传播和蔓延,又让村民们感到是那样的不真实。也正是因为如此,当返城的机会来临的时候,知青们一个都不愿放过。

“茶壶盖子”虽然出于报恩心理成为了“司令的女人”,并在返城后把“司令”也接到城市,可在她的心里究竟是否真正接受和爱着“司令”呢?这很难说。两种异质文化必须返回到自身的纯净,才能取得各自的自由,否则矛盾将会显现出各自的大丑陋并遮蔽了各自的大美好。

知青是我们一个时代的记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酸甜苦辣,也成为人们反思和写作的重要体裁。除此之外,《司令的女人》还有两点很值得人们品味。一是莫言所进行的独特的语言实验,即四言句的伴随式运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精华式的表达形式,在这里奇怪地成为一种孩童游戏式的语言形式,在一种滑稽而跳跃的叙事节奏里,表达着乡村文明的一种姿态。二是开放式的结尾。“司令出事啦!?”当你将这部作品读完的时候,你会有很多的猜想,“茶壶盖子”真的死了吗?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凶手究竟是谁,是“司令”,还是“司令”的同学吴巴?或者……

(四)

这部作品集压轴的作品《变》,是一部类似于自传体的小说。以莫言的成长地——山东高密为背景,描写了1969年至2008年“我”以及“我”身边几个同学的生活、成长经历,截取了几个主人翁上学、入党、下海做房产商等富有社会意义的片段。

用喜剧的笔法化解生命之痛·读《师傅越来越幽默》 越来越幽默

在这本书中,莫言提到了很多生长故地的人与物,包括许多“莫迷们”熟悉的国营胶河农场。莫言曾拿另一篇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为例说,“那是一部小说,里边许多事是我瞎编的,”“而这一篇(《变》),则基本上是回忆录,如果有与历史事实不符之处,那也是因为事隔多年,我的记忆出了偏差。”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确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每个人对“变”都有深刻的感受,因此,不需要我再多做啰嗦。

为什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部作品呢?因为莫言在其中详细交代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始末和学习经历,以及关于代表作《红高粱》的背后故事。他写到自己谈恋爱时,公社书记的侄子与他竞争同一个姑娘。他们俩都是眼睛小,姑娘说:“书记侄子眼小无神,小莫的眼小放光,不一样的。”以至于当莫言有了一定的名气后,熟悉的人都说莫言的夫人有眼光。他写到在拍摄电影《红高粱》时,张艺谋赤膊上阵;乡亲们说巩俐不好看,“像个小村姑”;县招待所举报,姜文一打长途电话就是四个小时……

因为莫言,中国文学开始融入了世界。而最让国外读者关注的作品集中,《师傅越来越幽默》就是其中之一。

《师傅越来越幽默》 莫言/著作家出版社2012.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0792.html

更多阅读

读张之路新作《弯弯的辛夷花》未完 弯弯的辛夷花读后感

读张之路新作《弯弯的辛夷花》(未完)樊发稼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短文,里面两句话,好像深获一些朋友的认同:“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决不依傍他人,也绝不重复自己。”“一个有出息的作家,总是将不懈的艺术追求精神深深渗透在自己的每一部新作中

读译庄子之三:《庄子·逍遥游》之三《大用与无用之用》

●读译庄子之三:《庄子·逍遥游》之三大用与无用之用【关键词】大瓠;用大;不龟手之药;浮于江湖【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

声明:《用喜剧的笔法化解生命之痛·读《师傅越来越幽默》 越来越幽默》为网友靠谱的小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