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邯郸学步图片


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邯郸学步图片


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马新民

大家熟知“邯郸学步”比喻义中的贬义,却不甚了解“邯郸学步”引申义中的褒义;对“邯郸躧步”更是不甚了了。本文试图以全新的角度与大家一同赏析“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邯郸学步的出处与比喻义

“邯郸学步”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成语。

《辞海》《辞源》《成语词典》甚至普通的《汉语词典》对这条成语都有解释,而且众口一词:“邯郸学步”,本意是说燕国寿陵有一少年,仰慕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十分优美,于是到邯郸去学走路,结果没学好,反而自己连路都不会走了,只能爬着回去。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自己原来的东西忘了。

这则成语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诗仙李白也有诗作讽刺寿陵少年:“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当然,后人还有很多解释,大多还是嘲笑寿陵少年。甚至说“邯郸学步”和“数典忘祖”都有“忘本”的意思。但“数典忘祖”仅是忘本而已;而“邯郸学步”还有“寿陵少年不但忘了本,没有学会新东西,还有丢掉了本色,给人留下笑柄”的意思。

邯郸学步既学芭蕾及引申义

笔者认为:“邯郸学步”说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步”不是走路,而是“舞步”,而且是一种类似现代舞中的芭蕾舞步,需要踮起脚尖跳舞。

1980年代,笔者在一所学校教授语文,备课时,对成语词典中“邯郸学步”的解释产生了异议,认为燕国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走路的故事,应该是不存在的,“邯郸学步”就是一个寓言而已。

因为,走路是不用学的。即便是寿陵少年来邯郸没有学好走路,也不能笑话人家。那样,以后谁还敢来你邯郸学习?所以,就大胆地和学生讲授了“邯郸学步”的引申义,即: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笑话别人来向你学习。外地人可以笑话寿陵少年,唯独邯郸人不可以;因为寿陵少年是向邯郸学习的,应该褒奖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精神。

2006年,笔者先后在《赵文化》《花信风》《紫山》《今日中原》等杂志社担任编辑、主编、副社长等职,并成长为邯郸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和许多邯郸地方文化的诸多专家学者多有接触,吸收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大家谈起“邯郸学步”,观点多有不谋而合。

2010年,笔者在全国城市赋征集活动中,创作《邯郸赋》刻意用“回车巷窄和为贵,学步桥宽嘉寿陵”的对句来褒奖寿陵少年。一个“嘉寿陵”,颠覆了以往对寿陵少年的偏见,诠释了“邯郸学步”的新内涵。

对“邯郸学步”的考证,逐步印证了,“学步”就是“学舞”,而且寿陵少年学习的舞步,就是类似现代芭蕾的舞步。

大家知道,芭蕾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代名词,由法语ballet音译而来。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后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代表作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等。

中国的现代芭蕾舞起步虽晚,但亦有不俗的表现,中国也有多家芭蕾舞蹈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亦曾声名远播。

这些常识,不必做过多阐述,我们接着谈与“邯郸学步”有着渊源的中国芭蕾。

经过专家考证,中国芭蕾源自春秋战国时代,而且是源于赵国。

古文献记载:古代赵国女子的舞蹈有一种动作称“踮屣”。《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蹑跟为踮”;又引师古曰:“屣,谓小履无跟者也;踮,谓轻蹑之也。”这种穿着无跟小鞋而轻轻踮起脚跟而用脚尖舞蹈的动作,犹如现代从西洋传入的芭蕾舞。

赵国“踮屣”舞的出现,要比欧洲芭蕾中足尖舞的形成早了近两千年。

《辞源》缩印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没有收录“踮”字,收录的“跕”字注音“tiē”,解释为“足尖轻着地而行”。

《史记·货殖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

《集解》引臣瓒“蹑跟为跕也,此谓舞步。”

《汉书•地理志》作“跕躧(通“屣”),义同”。大概类似现代的芭蕾舞。

《汉语大词典简编》“踮屣”条也解释为“拖着鞋子,足尖轻轻着地而行”。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善群在河北省文史馆馆刊《燕赵文化》2006年第一期发表的研究文章《谈燕赵的歌舞艺术》,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类似芭蕾的舞蹈。文章中提到,相传寿陵的少年曾“学行于邯郸”,学习当地优美的舞步。但是他既没有学会赵国轻盈优美舞步,又忘却了自己原来行走步法,于是只好“匍匐而归”,爬行回去。这就是著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只是寓言,未必真有其事,但从这个寓言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邯郸人舞蹈艺术之高超,且又相当普及,成为当时的风行舞步。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等都曾予以报道过。

从以上专家考证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信息:

一、战国时赵国的舞步优美,这种优美的舞步,就是中国芭蕾的雏形,踮起脚尖跳舞。

二、这种舞步吸引了不少外地舞者来学习,寿陵少年来“邯郸学

步”,就是学习踮起脚尖跳舞。

三、踮起脚尖跳舞——学习“踮屣”是很艰苦的,难免摔倒,造成有人别有用心之人讽刺的口实,编造了一个寿陵少年“学步”都学不会的故事,以讹传讹了两千多年。

“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大家熟知“邯郸学步”,但对“邯郸躧步”却不甚了解。

“邯郸躧步”。“躧”音xi,通“屣”,本意是“鞋”,而且是没有脚后跟的鞋。“躧步”的意思是踮着脚尖跳着一种很轻快优美的舞步。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三都赋》,洛阳纸贵,其中《魏都赋》中有“邯郸躧步,赵之鸣瑟”的诗句,北魏张铣注解说:“赵地,亦多美女,善行步,皆妙鼓瑟。”这里的“躧步”、“行步“都是泛指“舞步”。

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女乃耀邯郸之躧步,媚北里之鸣瑟。”

南朝,齐、陆厥《邯郸行》:“赵女擫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

明代杨慎《新曲古意》:“凌波洛浦遇陈王,躧步邯郸缀舞行。”等等的诗句都是表达邯郸躧步之美的。

由此看来,“邯郸躧步”的美好,并不亚于“邯郸学步”。

鉴于此,邯郸市要加大“邯郸躧步”的宣传力度,借以彰显当今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大环境。再者,“邯郸躧步”对于丰富邯郸成语典故的内涵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建议各类词典为邯郸学步补充新内涵

综上所述,“邯郸学步”的内涵丰富了,也可喻作刻苦学习,忘却了自己的精神,值得褒奖。

寿陵少年来邯郸学习的是类似现代芭蕾舞样式的舞步,即战国时称“踮屣”的舞步,而不是走路。寿陵少年刻苦学习“踮屣”,把脚跳到了肿胀而无法走路的地步,这种精神不但不能耻笑,反而应该褒奖。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们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却了本性。但邯郸人绝对不可以以此来笑话前来刻苦求学的人。

是该加大给 “邯郸学步”的寿陵少年平反的力度了。

此文截稿之时,笔者得悉著名历史文化学者郝良真、孙继民二位先生早在1995年就在《邯郸社会科学》第2期上就发表了《“邯郸学步”析》,后收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邯郸历史文化论丛》,文中引用大量史料证明“邯郸步”为舞步。因此专程拜访了郝良真先生,达成共识。

自1980年代笔者对“邯郸学步”产生异议,向学生宣讲“邯郸学步”有舞步的意思;至2009年创作《邯郸赋》“回车巷窄和为贵,学步桥宽嘉寿陵”,一个“嘉”字,进一步颠覆了旧观念;乃至2012年笔者创作《邯郸学步》小品舞台短剧,发表于《邯郸文化》2012年第12期,《邯郸日报》2013年1月23日丛台周刊。

是该加大给“邯郸学步”正名的力度了。

《“邯郸学步”析》《谈燕赵的歌舞艺术》《邯郸学步》一系列对“邯郸学步”的新诠释,丰富了“邯郸学步”新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即:我们“邯郸学步”既不能盲目学习忘了根本,又要尊重学习者,踏踏实实学习。

建议《辞海》《辞源》《成语词典》《汉语词典》等所有收录“邯郸学步”词条的编著者,请您再编辑“邯郸学步”时,请为“邯郸学步”补充新的引申义;各位引用者,也请参考新意引用注释。

同时,请收录“邯郸躧步”为新词条。

特别是出生生活工作在邯郸市的人们,邯郸市作为国家级成语典故之都,更要为“邯郸学步”正名。学习引用宣传“邯郸学步”,更要注意选用新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1344.html

更多阅读

漫谈跨步、并步与侧跳步 克劳福德背后跳步过人

漫谈跨步、并步与侧跳步德瑞克先生曾经问过我:一般人說的跨步跟並步的差別在哪?指的是不是同件事情?並步、跨步距離遠一點,是不是就形成側跳步?他举例:在柳承敏的示範影片中,從反手側身位到正手位的大幅移動中,最後一步採空中擊球。自己也在

哪里找免费的高质量图片? ppt导出高质量图片

寻找高质量的图片是我做网站,更新文章作配图事常做的事,我通常是通过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这效率有多低,不仅找到的图片质量不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很难找到与主题相配的图片。今天看到lonelyfish和孙小小的文章,他们都是

天然奇石欣赏一 精品奇石图片欣赏

前不久看了一个奇石展,看着那奇形怪状的天然石头,感觉很神奇,同时感觉很开眼。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又说: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天然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

声明:《邯郸学步与邯郸躧步 邯郸学步图片》为网友未婚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