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学习笔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赫兹伯格: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行为科学家,双因素理论创始人

主要著作: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

《工作与人性》(1966)

《再谈一次:你如何激励员工》(1968)

《丰富工作内容,大有好处》(1969)

《管理的选择:更有效还是更人性》(1976)

2、理论背景

通过问卷调查,赫兹伯格先生总结了导致员工不满意和满意的原因发现:

*导致员工非常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工作周围的因素有关,成为保健因素

*而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则往往是工作本身,称为激励因素

3、保健因素:

满足了这些因素,不能使员工十分满意,只能保证员工不会出现不满意,所以只能称为保健因素,可以理解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买菜斤两足,达不到就会导致不满意,达到了不能让人十分满意,而是一种没有不满意,也没有十分满意的中性状态。

影响职工的非常不满意的因素有:

公司的政策和制度工资

技术监督职务保障

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个人生活

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条件

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职位

4、激励因素

这些因素的改善,将大大激发员工的热情,对职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作用。如果这些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职工不满,但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要有:

成就工作本身

人口发展前途

提升责任

有时因素会互相重叠,如工资有时可能会是保健因素,有时会是激励因素。

5、因素对比表

6、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关系



7、双因素理论的贡献

指出了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严格对立的,中间还存在“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的状态。

为职工的激励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要保证员工满意还是要保证员工没有不满意的激励方式和关注点是不同的。

再次证明了中国的那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不是激励因素,无法使员工达到非常满意),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保健因素,不满足则导致不满意)”。除了工资待遇方面,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和所得到的认可才是真正能激励员工的内容。

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互相印证,是该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有助于该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7、双因素理论的缺点

双因素的理论基础是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但调查的结果覆盖面有限,而且未对调查对象进行合理的分层,其代表性有限,所以其具体的因素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会相互转换,甚至可能会有新的因素,需要根据员工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具体分析和应用。

高满意度并不代表高绩效,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相关资源的配备,但高满意度必然会带来更高的稳定度和主观能动性,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会带来更高的成功率。

8、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的激励是组织高绩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正确的激励使得事半功倍,员工和组织都有高绩效表现;反之则事倍功半,员工应付工作,浮于表面,组织浪费了资源,绩效更差。
不是采取了激励措施后都会使员工感到满意,满足各种需要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同的。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除了保证物质条件的前提外,更主要的是要调动其内在因素,满足其高层次的需求。

9、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要保证员工的物质基础,杜绝骨干员工和重点人员出现非常不满意的现象,减少离职现象;

其次是分析其性格导向和需求类别;

最后是根据分析结果,在工作的安排和分配上进行调整,如有成就导向的,应加强其结果的期望,督促其多进行成果的输出和发表,给予其表现的舞台,并经常给予精神奖励和认可;对于权利导向的,应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安排其从事一些计划、规划和控制等管理性工作,给予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对于关系导向的,应协助其创造良好的关系氛围,并增强其协调技能;对于专业导向的,应加强其技术的培训和成长,使其成长为技术专家类型。

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希望一个员工不满意(如裁员),可削减其保健因素,如减薪。

10、附送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位妈妈

--赞赏的力量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 ,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

over,学习笔记,欢迎讨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47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SPSS学习笔记之——生存分析的Cox回归模型比例风险模型

原文地址:SPSS学习笔记之——生存分析的Cox回归模型(比例风险模型)作者:王江源一、生存分析基本概念1、事件(Event)指研究中规定的生存研究的终点,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已经制定好。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事件可以是患者的死亡、疾病的复发、仪器

双因素理论在管理激励中的优缺点 现金激励优缺点

双因素理论的贡献(1)它不仅揭示了人的需要对于激励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意义,而且区别了不同需要对于人的活动的不同作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醒管理者,采取某项激励措施以后也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满足各种

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斯皮尔伯格的最新电影

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太阳帝国》应该属于较为没有名气的一部了吧。这部电影诞生在经典的《E.T外星人》和《星球大战》之后,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之前,风格也显得"离经叛道”,没有斯皮尔伯格式的惊心动魄,只是异常的朴实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

浅谈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浅谈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

声明:《学习笔记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网友十八里街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