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之书:《百科全书》

狄德罗

达朗贝尔

孟德斯鸠

卢梭





[如果要问,十八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许多人无疑会说:法国大革命。如果再要问,为什么十八世纪的法国会发生这样的一个大革命呢,许多人就会说,那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各种矛盾在世纪末到了不可调和的激化程度,阶级对立和冲突一触即发,人民的精神思想已经得到了彻底的启蒙,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条件已经成熟。而如果再要问,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应该以什么为标志,为数不少的人会说:《百科全书》。]

法国启蒙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百科全书》问世至今,已经有四分之一个千纪即整整二百五十年了。

从词典翻译到编撰巨著

狄德罗等人在十八世纪中期编写的这部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有条理的科学、艺术和工艺辞典》(L’Encyclopédie,Dicti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

当初,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人受到 1728年在伦敦出版、由伊弗雷姆·钱伯斯主编的《百科全书,或技术与科学通用辞典》的鼓舞,决定用法文编写一本类似的百科全书,用[这部《百科全书》]来宣扬新思想,启迪法国人的心智,以适应当时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热情。当然,在当时,巴黎的出版商安得烈·弗朗索瓦·勒布勒东的本来意图是把钱伯斯的大辞典译成法文,但狄德罗却要通过重新编撰一部大百科,对人类历史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用先进的资产阶级新思想对法国人作大规模的启蒙,以改变人们普遍的思想方式。

所谓“有条理的科学、艺术和工艺辞典”中“有条理”一词,包含了两个层面上的意思,其一,它表示了辞书整体上的一种分类,具有了标准性,是一项有组织的工程;其二,表示在理性的指导下,辞书把哲学精神的各个不同范畴集合到了一起。于是,从一开始的创意起,《百科全书》就由一项翻译工程变成了一种集体创作行动。

从1747年接受勒布勒东委托之时起,以狄德罗等人就开始工作,确定词条,撰写并修改,监督领导。在狄德罗等人的努力下,1751年起,《百科全书》开始出版。

第一卷出版后,由于作品的启蒙思想,《百科全书》遭到了保守的耶稣会教士和部分官员的反对,在他们的指责和刁难下,狄德罗的一些朋友劝他别再冒政治风险,赶紧放弃这一计划,逃亡国外。但狄德罗坚持真理,一面说服出版者,一面也调整策略,在编印各卷的同时,先出版了不至于引起争论的图片卷。从1751年到1772年,《百科全书》出了二十八卷,停顿了几年后,1776年到1777年又陆续出了五卷,1780年增出两卷索引,共有三十五卷,六万多词条。

从1751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百科全书》共发行了两万四千册,其中一万一千册由法国读者购买。这一发行量自然不能跟今天的畅销书相比,但考虑到当年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识字者的数量,这两万四千册的数目还是相当大的。《百科全书》的价格不菲,也不是一般劳动者所能承受的。它每一卷的价格为25利弗尔,约合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整套预订价为980利弗尔,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两年多的工资。

强大的编撰者队伍

《百科全书》是当时法国思想界最活跃的一批人的精神成果,这些人在整个启蒙时期的法国,乃至欧洲,都是声誉如雷的人物:狄德罗、达朗贝尔、拉美利特、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伏尔泰、卢梭……即便在今天,即《百科全书》出版后四分之一个千纪后的二十一世纪初,谁又能说,这些人的影响和声誉仅仅界限于当时,界限于法国呢?

以狄德罗为首的这些编撰者,因志趣相同,都献身于促进唯物论、新科学、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都投身于《百科全书》的编写,而被史学界和后世人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的领袖人物是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团结启蒙运动思想家方面,他的作用无疑最大。而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的其他思想大师也都是《百科全书》的重要合作人。

狄德罗主持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当《百科全书》不止一次遭到当局的干涉和禁止时,狄德罗始终怀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接受《百科全书》不久,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书简》而得罪教会和当局,于1749年入狱,这一意外几乎使《百科全书》夭折,幸亏出版商一再干涉,狄德罗最终获释,得以继续《百科全书》的开创工作。1752年起,巴黎最高法院、耶稣会人士等曾联手禁止《百科全书》头两卷的发行。只因有一些名人作保,《百科全书》才得以继续出版。后来,某些大人物又有过几次封杀《百科全书》的企图,如帕里索上演的攻击百科全书派的讽刺喜剧《哲学家》,又如弗雷龙在《文学年鉴》上的刻毒攻击。

除了反对派的进攻外,狄德罗还遭遇了同一阵营中的“内讧”和“背叛”。1758年,狄德罗最得力的合作者达朗贝尔退出编写工作,后来,大名鼎鼎的卢梭也与百科全书派闹翻,致使狄德罗几乎独自领军。1764年,出版商勒布勒东擅自删去了圣朗贝尔、杜尔果、霍尔巴赫、若古尔等人撰写的许多词条,这一“叛变”行为使狄德罗心中感到莫大的痛苦。但是,他并没有倒下,在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中,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全书的组织工作,而且自己还撰写了工艺、哲学、美学、伦理学方面的一千多个条目,可谓功勋卓著。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和伏尔泰(Voltaire,1694-1788)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文艺批评和历史学方面的词条,他们的工作量虽然不多,但他们崇高的威望无疑为《百科全书》增添了光彩。卢梭(Rousseau,1712-1778)一开始也积极投入到《百科全书》的编写中,是音乐方面的专题作家。但后来,卢梭隐居到巴黎郊区的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后,由于过于清高,加之脾性落落寡欢,跟狄德罗以及其他百科全书派人士产生矛盾,一度关系极度紧张。另外,由于对戏剧的意见不一,卢梭和达朗贝尔也进行过相当激烈的争论,甚至伤了和气。实际上,卢梭没有参加《百科全书》的后期工作。

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是让·达朗贝尔(Jean d'Alembert,1717-1783)。他跟狄德罗同为《百科全书》两主编之一,同时负责撰写并编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条。他提出,《百科全书》应以统一的观点反映当代知识,追溯历史的发展,研究各学科分支间的关系,并显示出它们如何融为一体。达朗贝尔本人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颇有声望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但是,后来达朗贝尔因为与霍尔巴赫不和而退出了《百科全书》的工作,

霍尔巴赫男爵(Holbach,1723-1789)不仅以其财力资助了百科全书派,还身体力行地撰写化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词条(大多翻译自德语)。他的家是百科全书派经常举行聚会的地方。爱尔维修(Helvétius,1715-1771)也跟霍尔巴赫一样资助启蒙思想家,自己也写过不少词条。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1780)本人是一个修道院长,但在宗教上主张自然神论,对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为《百科全书》撰写哲学词条。

当初,在《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中,除了狄德罗、达朗贝尔、卢梭和霍尔巴赫,其他人都不太有名。但随着《百科全书》的声誉与日俱增,它逐渐地吸引了一些名人为它撰稿,他们中还有经济学家杜尔果(Turgot,1727-1781,写经济学词条)、文学家马蒙泰尔(Marmontel,1723-1799,写文学批评词条)、伦理学家杜克洛(Duclos,1704-1772,写艺术批评词条)、语法学家杜马尔塞(Dumarsais,1676-1756,写语法学词条)、植物学家多本通(Daubenton,1716-1800,写自然科学词条)等。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路易·若古尔(Louis Jaucourt,1704-1799),这位博学的学者被《百科全书》宏大工程吸引,满怀激情地投入其中,撰写了全书六万多条词条中的近一万七千条,堪称埋头苦干的实干家。

传播知识之书

《百科全书》总结了到当时为止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成果,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是对陈旧的封建意识形态体系的全面否定,也是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体系的大规模建设,确实是启蒙运动的一项宏伟工程。它宣扬科学精神、思想自由、宗教容忍、政治平等资产阶级范畴的新观念,为即将来到的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传播科学的、理性的知识,是《百科全书》的首要任务。

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写的“前言”阐述了此项事业的本质、内容和目的。他写道:“我们着手的工作(且我们希望完成的工作)有两个目的:作为《百科全书》,它要尽可能地展现人类知识的范畴和序列;作为《有条理的科学、艺术和工艺辞典》,它要包含各个学科的,每种艺术的,无论是自由艺术还是工艺,作为它们基础的普遍原理和构成它们实体及内容的最基本细节。”而狄德罗亲自写的“百科全书”这一词条,更是通过对该词的希腊文词源的研究,说明所谓的百科全书,便是“知识的系列”。“一部百科全书的目的是汇集分散在地球表面的知识,向当代人展示其总体系,并将它传给我们的后人;使得过往世纪的成果对未来世纪不会无用;使得我们的后代更有知识,同时变得更有道德,更加幸福。”

除了知识本身的传播,《百科全书》还特别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方法、理性的逻辑来对待知识和学问,反对对前人、大师的盲目迷信。

狄德罗写的词条“斯基泰羔羊树”,十分明显地体现了反对盲目迷信、提倡独立思考的哲学精神。在当时,斯基泰羔羊树被许多人说成是一种能捕食其他动植物的神奇植物,甚至连许多从来就没有见过它的学者,都在一些场合中大谈特谈其神奇的属性。人们为什么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呢?因为,当年,博学多才的德国耶稣会教士基歇尔(1602-1680),还有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博物学家尤利乌斯·凯撒·斯卡利杰都谈到过它,这便由不得人不信。不信邪的狄德罗便拿这一“人云亦云”的盲从现象开刀,选择“斯基泰羔羊树”这一词条作为一个突破点,展开批评,揭露那些毫无根据的判断,那些偏见,那些对神奇之物的盲目轻信,提倡“一种带思考精神的推理”。狄德罗甚至呼吁:“必须对证明本身进行考察(……)考察它们(……)是不是没有矛盾悖理之处,证人是不是有知识有教养(……)证人们是亲眼见过还是道听途说(……)”

狄德罗写的词条“撒拉逊人”是反迷信、讲科学的另一个好例子。该词条中的反宗教迷信的倾向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出版商勒布勒东认为它可能会得罪当权的教会,给《百科全书》的正常出版带来麻烦,便从中删去了不少段落。从它被删除的段落文字来看,狄德罗的思想,跟伏尔泰某些政论小册子的思想,完全是一脉相承的。狄德罗要强调的是,在哲学和被错误理解的宗教之间,不存在什么兼容性。他认为,要想避免宗教狂热,就得坚持思考和知识的必要性。让我们来看一段被出版商小心删除的战斗文字吧:

“随着哲学的发展,宗教越来越贬值,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人们将得出人们所愿得出的结论,或违背哲学的效用,或违背宗教的真理。但是,我可以预先宣告说,在君士坦丁堡越是有思想者,在麦加就越是缺少朝拜者。穆罕默德是那么地坚信哲学与宗教的不兼容性,他下令,谁要是敢于从事自由艺术,就处以谁死刑:这同一感情,在所有的时代中,在所有的民族中,促使教士们贬低理性。”

哲学的精神

这样一部科学的《百科全书》,只能在一个哲学的时代中,由一些具有哲学家头脑的人,或者哲学家本身来编撰。它处处要求编撰者的头脑中有更多的大胆创新,而不应该有丝毫的怯懦。狄德罗本人在十数年的编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就充分显示出这种可贵的哲学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种精神就是“必须审视一切,撼动一切,没有例外,没有情面。”

那么,在《百科全书》中,“哲学家”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词条“哲学家”的作者杜马尔塞看来,一个哲学家应该是一个原型,浓缩了正直的人、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所有品质的人。“其他人受自身的激情左右,行动之前不事思考:他们是在黑暗中行走的人。而哲学家,即便在自己的激情中,也只在思考后才行动;他们在黑夜中行走,但有一把火炬指引。”

因此,哲学的精神应该是一种“观察的”和“恰如其分”的精神,它把一切与它们的真正本原联系起来。但是,哲学家决非仅仅培养这种精神,他还有更多的关注和挂虑。

在阶级矛盾十分复杂的十八世纪,哲学家应该为政治的平等、个人的自由、宗教的宽容而呼吁和奋斗。这些“平等、自由、宽容”的概念,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已经是过时的陈词滥调、老生常谈了,但在当时的法国和欧洲,确确实实是振聋发聩的战斗口号,是启迪世人精神心智的基本要求。

仅仅以宗教迫害与宗教宽容的对立为例。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了取消当年亨利四世对新教徒作出担保的南特敕令,开始了新一轮的宗教迫害,近三十万新教徒因此流亡到瑞士和德国。百科全书派人士强烈地谴责王朝当局方面“排斥异己”的错误,为受迫害的新教徒们辩护。在词条“流亡者”中,佚名作者认为,对新教徒的种种盲目、轻率、狂热的迫害,迫使他们流亡国外寻求居留。这样一来,法国实际上丧失了众多优秀的公民,还给敌国带去各种各样的技艺、才华和资源,使他们回过头来对付法国。尽管作者的笔调基本上还是一种“上疏奏表”式的进谏,但他认定,宗教迫害确实是一种“从政治的角度、从情理的角度都决不能采取的最有害的措施”,是“我们世纪的耻辱”。

宗教迫害是如此,政治压迫更是如此。百科全书派对政治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也作了猛烈的抨击。狄德罗宣告:“任何人都没有从自然界获得指挥他人的权力。自由是上天的一个馈赠,每一个个体一旦具有理智,就有权享受自由。”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统治权,都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人为的,它们或者是权力者通过暴力得到的,或者是受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或假定的一纸契约的允诺”。《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地告诉人们,人人生而平等,政治上的不平等来自暴力和契约,而要改变这种不平等,同样可以通过暴力和契约。法国大革命的硝烟,我们已经可以在《百科全书》中闻到其味道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模式,也可以在这里见出端倪了。

《百科全书》的新与旧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已经有了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若是再来读它,恐怕会对它所包容的知识的序列不屑一顾,甚至有人会嗤笑它的浅显。关于原子能技术的,它没有,关于电子技术的,它没有,当然更没有什么语言学批评、模糊科学、基因破译、克隆技术、计算机信息等等了。毕竟,这是四分之一千纪前人类先进思想和知识的宝库,现在回头来看,肯定已经落后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是人类知识发展和更新最快的时代,尤其是二十世纪下半期,用一些人的话来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好,《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已一版再版。查阅几年前的法国《拉露斯词典》,里面还没有关于“互联网”的一切信息,但在2001年版的新辞书中,读者已可读到关于“互联网”的种种词条了,甚至还有整页的图解。

现在,恐怕哪一家出版社都不会再去翻译或重印二百五十年前法国人的《百科全书》了,因为它实在太旧了,无论从知识结构、编撰程式来看,它都已经老掉了牙了。但是,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的历史地位是无可置疑的,更何况,它的批评精神、哲学精神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今天,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汲取知识,我们使用的还是百科全书派一再强调的逻辑的、理性的、概括的、科学的、批评的方法;我们要反对的,依然是那些迷信、盲从、不假思考的全盘吸引、不经消化的生吞活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百科全书》之后二百五十年的今天,我们这一地球上仍然还有人在宣扬迷信,盲从伪大师,其愚昧与猖狂,足以令往日的反科学人士小巫见大巫。可见,《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启迪心智的历史使命依然没有彻底完成。

《百科全书》的最后一个词条之后,引用了培根的一段话。我愿在此引用这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相信科学与理性的力量最终将战胜迷信与愚昧的力量:

“为了扩展科学与艺术的帝国,但愿每一个专门行业的博学之士之间都有所交往;他们的联合将会给科学与艺术的世界带来一道灿烂的光芒。噢,令人赞叹的团结一致!一个时代将要来临,愿那些在一种如此美妙的计划激励下的哲学家,大胆地为此飞跃吧!那时候,从诡辩家和嫉妒者的卑下地域中,将升腾起一大群黑压压的蜂蝶,看到那些鹰隼飞翔在天空中,却既不能追随又不能阻止其疾飞,便会竭力以它们自己的增殖,去诋毁翱翔者的事业与胜利,然而一切将是枉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680.html

更多阅读

《猎影之狼:暗夜》攻略

《猎影之狼:暗夜》攻略——简介 以前一直没有写游戏类类的经验,最近因为读者的需要,我花时间玩了一下这个游戏,现在将我所学到的全部奉献给大家。希望跟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一下。《猎影之狼:暗夜》攻略——工具/原料游戏安装软件份电脑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转载 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

原文地址: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作者:吴泓工作室《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与训练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作者精辟阐述了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巨大贡献,热情地

佳片U约 电影:《英雄》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电影:《英雄》[影片海报][热诚推荐]不知道<英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

郑愁予:《错误》

中国大学生在线 ->>化成天下 ->>采桑诗苑 ->>赏析郑愁予:《错误》来源:水清浅的博客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6 08:36:13 编辑:陈绪元 点击次数:12846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声明:《启蒙之书:《百科全书》》为网友乄人情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