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歌运动概述 台湾民歌王

台湾民歌运动概述 台湾民歌王

原文地址:http://dongleilaw.blog.163.com/blog/static/204353015201231542220222/

台湾民歌运动概述

董磊

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民歌运动,是台湾现代流行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上承接流行音乐的发展,其后开启了台湾流行音乐商业时代的新纪元,对中国大陆90年代的校园民谣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台湾乃至中国音乐历史上重要事件,民歌运动值得回顾。

一、发端:余光中与《中国民歌大全》

历经半个世纪的日本文化的洗礼,台湾几乎没有自己的特有文化,低落的民族情绪更是弥漫整个社会。虽然光复以后台湾禁止使用日文日语,国民军退守台湾后,但台湾并不平静(如蒋公整军经武,台湾强调反攻大陆,与中共对峙持续多年。整个台湾社会的重点没有落实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台湾的本土文化没有得到发展,流行音乐更是如此。国民政府从上海,南京带来的流行文化,仍是带有欧美之风的外来文化,在经济欠发达的台湾,难以生存发展。如后来罗大佑所总结的那样,一个没有自己歌曲的民族是寂寞的。民歌运动开始之前的台湾,包括中国大陆(大陆的政治运动自50年末开始席卷全国,过度的强调意识形态问题,致使国民经济,社会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流行文化没有容身之地)都是寂寞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民歌运动,正值蒋公去世,经国先生执政,台湾经济社会起步,寻求大发展。民歌运动的开始,是要唱自己的歌,

由于对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喜爱,余光中作词洪建基作曲的《中国民歌大全》,无疑是中国民歌运动的发端。余光中的出现和创作就是在最寂寞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由此说来,余光中作为诗人,知识分子的意义是多重的,对于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的发展,他的贡献是巨大。

就是从余光中开始,台湾的知识分子到一般民众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民族的共鸣,音乐是最好的载体,发展自己的流行音乐,是在找寻民族自尊。

二、兴起:杨弦、李双泽与胡德夫的贡献

(民歌之父杨弦) (民歌之父胡德夫)

杨弦倡导中国民歌运动兴起,其创作的《现代民歌集》是代表之作。1975年9月底,唱片以《中国现代民歌集》的名称公开出版。在1993年台湾百家专辑的评选中,《中国现代民歌集》位居15名的位置。《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之后,杨弦陆续在台北、台中举行演唱会。1977年以《西出阳关》为名出版赴美深造前所出版的最后一张唱片。杨弦虽然后来退出了歌坛,但杨弦是真正的音乐人,在余光中之后继续中国民歌事业的代表,与余光中不同的是,杨弦是真正的歌者,真正的音乐人,是民歌运动的主将,是当之无愧的“民歌之父”,是民歌运动的有力推手。正是在杨弦的影响下,台湾产生了一大批歌手,台湾的流行音乐人开始进一步思考和创作,他为民歌运动作出的贡献是基础的,但这种奠基性的准备是深远的。

“唱自己的歌“是认可自己的族群文化,罗大佑的总结是民族共鸣。胡德夫同杨弦一起,在70年代推定了民歌运动的兴起。1976年李双泽在淡水大学的“西洋民谣歌曲演唱会”上提出“唱自己的歌”的呼号。他创作的歌曲虽然有限,包括《心曲》、《我知道》、《红毛城》、《老鼓手》、《愚公移山》、《美丽岛》、《少年中国》、《我们的早晨》、《送别歌》等9首歌曲,李双泽的早逝并不影响他在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李双泽的呼吁明确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方向,李双泽是民歌运动的呐喊者,中国流行音乐的呐喊者,民族共鸣的倡导者。胡德夫1972年首开演唱会,他创作的《牛背上的小孩》(1974年)、《枫叶》(1977年)、《匆匆》(1978年),《最最遥远的路》(1984年,鼓励青年学子重视自己的部落与家园)、《为什么》、《大武山美丽的妈妈》、《飞云.云豹.台北盆地》、《Standingon my land》、《太平洋的风》、《最后的猎人》等歌曲,胡德夫是民歌运动的践行者,发展者,推动者。如果做个总结,可以说是他们俩的倡导,践行共同用行动领导了台湾的民歌风潮。

三、推动:四届金韵奖

1977年—1980年台湾新格唱片举办了四届金韵奖民歌大赛。。1977年新格唱片举办的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大赛在台北诞生,从而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改造中,加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金韵奖合辑,迅速扩大了民歌运动的波及面。四次大赛,推出了齐豫、包美圣、邰肇玫、李宗盛、李建复、王梦麟、黄大成、郑怡等一大批年轻歌手,这些人在其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中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因此,金韵奖的作用就是选才,推广民歌运动。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两个作用,金韵奖更为重要的是为民歌运动奠定了创作者和听众的文化基础和素养。以青年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的创作群体、听众群体,就是从金韵奖开始的。年轻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的音乐审美素养,塑造了金韵奖下歌曲的主流思想,换言之,金韵奖满足的是更具文艺性的青年。当然,这个时候的创作主流是清新的,很多的歌曲都是以校园为背景,以年轻人为主,这些一把吉他, 一副纯洁的嗓音完成歌曲与后来罗大佑的创作相比,似乎是暴风雨前的平静,逃避现实,社会担当不够,年轻人的社会思考不够。或许也可以说,这时期的民歌运动发展,是为后来的大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的积攒力量才有后来的爆发。

四、时代典型

(一)侯德健与《龙的传人》

侯德健是民歌运动杰出的代表,70年代他完成了《捉泥鳅》、《归去来兮》等颇具清新气息的歌曲。1978年侯德健为歌手李建复推出《龙的传人》,这首歌虽然有台美断交的背景,亚细亚孤儿的不安,但整首歌表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豪,以龙的传人自居,表现出歌唱自己民族的热情,真正唱出了民族的歌。侯德健作为民歌运动时期一位追求自由,民族自尊的歌手,他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正是在民歌运动时期养成的音乐品格和自由精神,侯德健参与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他的政治热情或许可以和罗大佑一比。

(二)罗大佑与《闪亮的日子》、《童年》

罗大佑于1973年组建洛克斯乐队,罗大佑与1974年完成首度创作《歌》(1978年重新配以徐志摩对英国诗人罗塞蒂《歌》的译词),后为刘文正的节目《刘文正时间》担任音乐总监。1976年完成《乡愁四韵》。经过洛克斯乐队鼓手王振武的推荐,为张艾嘉和刘文正主演的电影《闪亮的日子》配有多首乐曲。1981年又以监制的身份参与制作张艾嘉的《童年》。这一时期的罗大佑还没有变”黑“,在民歌运动大背景之下,罗大佑的创作仍是清新,更具文艺性的歌曲。

(三)新时期的集体合作《搭错车》

1983年电影《搭错车》由侯德健、罗大佑、李寿全、梁弘志、陈志远等创作其主要插曲,由苏芮演唱。歌曲的主要创作者都是从民歌运动时期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在1983年的聚首,不能说是民歌运动的终结,而是在新时期的发展。

(四)其他代表

(刘文正)(凤飞飞)

当时,新格海山是主要的唱片公司,以歌林为代表的一批小型公司也纷纷致力于民歌歌手的发掘。歌林捧红的凤飞飞,芮河推出的陈淑桦这个人的歌也听过,好像和成龙合唱过吧,宝丽金的刘文正、综一的黄仲昆、王振敬股份公司的费玉清,以及陈芬兰等都在民歌时代有着极大的影响。

五、新时期的来临:音乐教父的崛起

随着罗大佑加盟滚石,1982年《之乎者也》的推出,民歌运动结束,由此进入了商业大发展阶段。罗大佑的出现,是一座丰碑,但不是终结的界碑。罗大佑的贡献可以说是开启新时代,但并不意味结束旧时代而否定民歌运动的成就,相反,罗大佑是在经过民歌运动洗礼之后,带着厚重的积淀,向世界宣告,中国流行音乐的独立成型。因此,这个成就不能完全归功于罗大佑,这是几代中国流行音乐人努力的结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3878.html

更多阅读

2011-03-2623:17台湾金曲奖历届金曲歌王歌后列表1990-2013

2011-03-26 23:17台湾金曲奖历届金曲歌王歌后列表(1990-2013)第一届台湾金曲奖(1990年)最佳男演唱人奖殷正洋/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王杰/飛碟企業有限公司周华健/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姜育恆/飛碟企業有限公司费玉清/天下唱片事業有限

施孝荣《拜访春天》1977年 拜访春天原唱

施孝荣-著名台湾民歌运动歌手之一,曾经入选台湾百佳唱片。  他有着豪迈的演唱风格、经常唱些有气节的民歌。《拜访春天》却唱的非常有诗意,我记得张明敏自84年春晚走红以后在大陆出版的专辑里有这首歌,相比之下,施孝荣的演唱要好很多

純真年代,在台灣?—台灣校園民謠 台湾 校园民谣 全集

純真年代,在台灣—台灣校園民謠制作人:kctan有人說,校園民謠就像一首素淡的小詩,充斥著唯美主義;也有人說,校園民謠的本色即應-"素淡",惟其如此,才能體現校園的特色。當下,流行歌壇迫切需要一批新生力量,以創-作出一批真正富有時代感的新校園

回忆那些老歌手-民歌时代及他们 中学时代的回忆

■象我这样上了一把年纪的人,样板戏没赶上。开始听的时候就是成方圆啦、张行啦、王洁石谢丽思啦等等,就是觉得好听,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比较,后来知道很多的台湾歌手。一直觉得除了摇滚之外,台湾的国语音乐是非常优秀的。最近不知道为什

声明:《台湾民歌运动概述 台湾民歌王》为网友发奋图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