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的原因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進入耶路撒冷舊城區,站在哭牆旁的以色列士兵
日期:1967年6月5日–6月10日
地点:中東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 戈蘭高地, 和週遭地區
結果以軍獲勝
參戰方
以色列 埃及,
敘利亞,
約旦
伊拉克
指揮官和领导者
列维·艾希科尔
摩西·達揚
納賽爾,
阿萨德,
胡笙·賓·塔拉勒
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
兵力
250,000人
1,000台坦克
1,500台武裝車輛
290架飛機
328,000人
2,300台坦克
1,800台武裝車輛
951架飛機
伤亡与损失
680人陣亡
2,600人受傷
15人失蹤及被俘
400台坦克損毀
40架飛機遭擊落
4,300人陣亡
6,100人受傷
第三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的原因
7,500人失蹤及被俘
960台坦克損毀或被俘
440架飛機遭擊落
显示▼隐藏▲查·論·編中東戰爭

1920年巴勒斯坦暴動 – 1921年的賈法 – 1929年巴勒斯坦暴動 – 阿拉伯人起義(1936年–1939年) – 內戰(1947年–1948年) – 阿拉伯-以色列戰爭(1948年–1949年) – 蘇伊士運河危機(1956年) – 水權爭奪戰爭(1964年-1967年)六日戰爭(1967年) – 消耗戰爭(1968年–1970年) – 贖罪日戰爭(1973年) – 南黎巴嫩衝突(1978年) – 黎巴嫩戰爭(1982年) – 南黎巴嫩衝突(1982年–2000年) – 巴勒斯坦大起義(1987年–1991年) –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2000年-2008年) – 黎巴嫩戰爭(2006年) – 加薩戰爭(2008年–2009年) – 加薩船隊衝突

中东地区战争冲突(二战后)
1948年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埃以消耗战争
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82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7年 巴勒斯坦大起义
2000年 阿克萨群众起义
2006年 以黎衝突
2008年 加沙戰爭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埃及、叙利亚及約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6月5日开始,共进行了6天,结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背景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就一直被埃及和周边同时期建国的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建国占据了他们的家园。在以色列的南部有敌对的埃及,东部有控制着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的约旦国,北部有同样敌对的叙利亚。在东边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约旦河西岸,不断和以色列发生低度冲突;在以色列東北部,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附近,不断向以色列炮击。

埃及总统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联合约旦和叙利亚,准备和以色列决一死战,把整个以色列国全部摧毁。[编辑]戰事過程

導火線(阿拉伯联军好像榔头瞎度)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出动陆军和空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平民开火,叙利亚的6架米格戰機被以色列擊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勒令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由埃军占领

两天后,埃及外交部长勒令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3天后,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能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為二。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

1967年6月4日,以色列軍的軍事情報部(Aman)得到绝密情报

埃及将在48小时之内展开攻击。

[编辑]空戰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餘的南北和東面被敵國包圍。就在敵人攻击开始前12小时,以色列軍隊迅速行动,决定先發 制人。不然等到阿军先进攻,以色列一个小时就完蛋了。

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起飞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发动生死一击。

以色列時間清晨7點10分,第一波183架戰機分批升空,分別撲向埃及10個機場。埃及的時間比以色列晚1個小時,所以以色列戰機起飛的時候,埃及空軍的官兵們正準備到餐廳吃早餐。

埃及時間7點45分,超低空飛行,依託地形做掩護的以色列戰機突然出現在埃及空軍基地的上空。一時間,炸彈與飛機的呼嘯聲四起,火光閃閃,煙霧瀰漫,彈片橫飛。機場跑道瞬間被摧毀,整齊的排列在停機坪上的飛機一架接一架爆炸,衝起一根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在一批以色列戰機離去後,埃及空軍地勤官兵迅速衝出掩體,搶修跑道,但不到10分鐘後第二批以色列飛機又鬼魅般的殺到,地勤人員來不及躲藏,在開闊的機場上被以色列飛機的機關炮干掉。

就這樣,第一波空襲以色列摧毀埃及飛機197架、6個機場、16個雷達站。返航途中又搂草打兔子干掉一批地對空導彈。以色列空襲開始後,埃及有12架米格-21和8架米格-19飛機升空作戰,結果8架在空戰中被擊落,12架逃回去时機場已经遭摧毁無法著陸燃料烧光墜毀。

以色列第二攻擊波於9時34分出擊,出動164架,其中115架繼續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又擊毀埃機107架;13架襲擊埃及雷達站;其餘的執行巡邏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第二攻擊波轟炸了埃及14個空軍基地,其中6個是第一次未去攻擊的埃及飛機轉場著陸的機場。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埃及空軍全军覆没。

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約旦和敘利亞的戰機相繼起飛,對以色列機場發動襲擊,以支援埃及。但空襲規模很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毀埃及空軍後,当天下午转过来收拾約旦,約旦空軍瞬間消失。第二天,以空軍又撲向大馬士革、達米爾等叙利亚空軍基地,空战中消滅了叙利亚一半飛機。

至此,3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完全覆灭,以色列徹底掌握了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编辑]陆战

[编辑]西奈半岛

西奈半島戰役示意圖

在空袭后半小时,以色列地面部队5个师向西奈半岛进攻。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攻: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虽然埃军顽强抵抗,发动了两次反攻,但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

攻击开始48小时以后,以军攻堵住了埃军退路。把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包了饺子并一举歼灭,次日挺进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当日埃、以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编辑]约旦河西岸

約旦河西岸戰役示意圖

约旦最宣布参战后,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参战部队有11个旅共约5.5万人,配备了大约300辆现代西方坦克。其中的9个旅(45000人,270辆坦克,200门大炮)被部署到约旦河西岸,包括精锐装甲第40旅。约旦的阿拉伯军团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但是约旦皇家空军的实力十分弱小。他们仅有24架英国霍克猎人式战斗机。该战斗机的基本性能与以色列空军的幻影战斗机相同。[1]

为了对付约旦军队,以色列部署了大约4万人的部队(8个旅)和200辆坦克。[2]以色列中央司令部部队包括五个旅。其中两个部署靠近在耶路撒冷,这两个旅被称为耶路撒冷旅和机械化哈雷尔旅。第55伞兵旅也从西奈前线被召唤到西岸。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摧毁了约旦皇家空军。到当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没有空中掩护的约旦守卫部队和增援部队不堪一击。几个小时之内,约旦的全部有线通讯线路都遭破坏。当日深夜,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灯把约军的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以色列炮兵轻松地摧毁了约军阵地。6日凌晨,以军突入城区,7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对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发起了总攻,上午10时就推进到了犹太教中著名的哭墙脚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时,也同步展开了对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进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6日凌晨占领杰宁。6日夜晚占领纳布卢斯。7日,约旦和以色列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紧急发出的停火决议,而此时以色列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编辑]戈兰高地

戈蘭高地戰役示意圖

在6月7日及6月8日分别与约旦和埃及实现停火后,以色列的视线转向了东面的叙利亚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长达60多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戈兰高地上公路纵横,交通便利。库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也是高地上的战略要地,从这里有一条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高地居高临下,海拔600到1000米。而戈兰高地上驻守的叙军炮兵阵地,被以色列视为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所以,虽然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已经宣布接受联合国的立即停火决议,但以色列仍于6月9日中午对叙利亚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叙利亚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激战到夜晚,以色列占领了卡拉、扎乌拉和巴尼亚斯三个城镇。6月10日,叙利亚一方面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违反停火决议,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兰高地抵抗的军队迅速回撤以保卫大马士革,使以色列轻松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当天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再次宣布停火。

[编辑]結果及影響

至此,第三次中东战争落下帷幕。以军死亡近千人,3个阿拉伯国家死亡近2万人。以军损失战机26架,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而沦为难民,成为中东局势至今仍不可收拾的根源。四个月后,即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战争后占领的它国领土,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这个决议是解决阿以冲突的纲领和蓝图,但是巴勒斯坦人继续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组织对以小规模战争和针对平民的击杀活动,以色列也藉口不撤出西岸占领地,双方形成多年僵局。所以说,1967年的六日战争是中东戰爭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之一。

[编辑]附錄

  1. ^ Pollack, "Arabs at War", p.293-294
  2. ^ Pollack, "Arabs at War", p.294

[编辑]參考

[编辑]外部連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07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总的预测 第三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结果预测我认为,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迄今为止世界政治版图最为彻底的一次重新划定过程,是世界分离性政治力量的一次大调整。通过这次大调整,世界将矗立起一种关于国际对冲性实力的全新的全球平衡结构。战后的中国、俄国和美国

声明:《第三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的原因》为网友哥在夜喝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