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

一、教育学原理试题的答题基本思路
1. 选择题
会的题目:直选或排除法
不会的题目:第一印象猜答案
2. 辨析题
判断正误:正确or 错误(不说:片面、不全面、不完全正确等)
说明理由:(1)答出相关概念,说明关系,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2)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错的多对的少。基本是四错一对或三错两对。

3. 简答题
列出知识要点,并简单解释;
尽量多写要点;
注意逻辑(分点)。
4. 分析论述题
按照题目要求回答;
一般思路为: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原理或问题?
2.这个原理是什么?
3.这个原理为什么?
4.材料中反映的问题错在什么地方?

5.应该怎么办?或者正确观点是什么?


二、辨析题举要


1.教育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

2.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观点。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如果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正确。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正确。
所谓个体因素就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6、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
错误。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7、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错误。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8.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9.教育制度就是学制。
错误。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教育制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在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教育设施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制度是一个大概念,学制是一个小概念。教育制度包括学制,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10.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错误。
终身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阶段的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它强调教育的不间断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二是从横向讲,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各种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教育的整体性。由于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校外教育机会的不断增加,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限于学校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进修培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经验、闲暇等各个方面,终身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教育机会和内容、
彼此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突破口,但不是终身教育的全部。


11、课程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设置若干课程,因此,课程目标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2、课程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错误。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而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由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课程目标指导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13.教学就是教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14、教学就是智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15、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教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263.html

更多阅读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16—20套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16套)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1、19世纪德国教育家____的代表著《____》第一次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学说是确定社会主义____的理论基础。3、对年轻一代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法律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法律部分)法律是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最重要的内容,每年占卷面分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见附表),因2006年起增加25-30分的主观题,法律的分值有所下降,但其在试卷中占分量不容轻视。可以说法律分数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公共基

144篇 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运用题复习指导

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运用题复习指导--发表在2012年10月17日《考试指南报》(高考语文)第14期(总第4974期)责编:王才焕(郭吉成)---144篇俗语是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

诗歌鉴赏题 复习要领2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如唐代

声明:《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为网友血屠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