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关于李白,有人说他是陕西人,有人说是甘肃人,有人说是四川人,而《新唐书》与《唐才子人传》则说他是山东人,还有人说他是碎叶人(今属吉尔吉斯,那时该地为唐朝安西都护府管理)。但不管说他是何处人,谁都不敢否认他就是真正的中国人。他的言论,他的行为,他的诗篇,他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无法改变地证明着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

李白在中国的知名度,我看是最高的,高过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孔圣人。试想,一个三岁的孩子,他母亲是教他背“床前明月光”呢,还是教他背《论语》?所以,对这位知名度如此之高的大诗人,我觉得可以为之写一部大书,一百万字也可以;可以搞一部电视剧,五十集也不够。

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以他的浪漫的天纵之才看,真是人间少有,疑是天上来客,从艺术与审美的层面上看,也未尝不可。李白如同许多有个性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样,身上包含着矛盾的方面——他有着道家的洒脱,又有着儒家的追求;有狂傲放达的一面,又有想攀附高枝登上政治舞台,一显身手的想法。

他是豪迈的是孤独的;他经常一人独自仗剑远行,却又喜欢与朋友相聚一起,喝酒纵论天下。

为了表现这位天才诗人的人生图景片断与性格特质,我将选取他的部分诗句子来设定几个场景,虽然这些场景的具体细节是推测而来,但绝对应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至少是与李白的处境与当时的心态是相吻合的。

场景之一:重情的李白。

桃花山庄。

傍晚时分,李白远行走到此地,知道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及美丽的庄名。这山庄与桃花岛主黄药师所居之地无关。

山庄前面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水上泛着落下的桃花缓缓向东流趟。

河边有家酒馆,那是桃花山少庄主汪伦先生开的,生意很好,过往客人大都在此吃上一顿,喝上几杯,再乘船而去。

那天晚饭前,当李白信步走进这家酒馆时,正好老板汪伦在店里。他见来者气度不凡,忙迎上前来热情相待。

当晚,汪伦命大厨做了几道拿手的好菜,又将店里所藏的几瓶好酒取来,与李白对饮到半夜。

两人酒量很好,谈兴甚高,颇觉投缘,怎奈第二天上午汪伦要去镇里开一个重要会议,只好停杯睡去。

第二天上午,李白睡到八点起来,吃罢早餐,等了一会,不见汪伦回来。他有点失望地登上了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主正准备拔锚起航,岸边突然响起了一阵歌声。李白抬眼望去,只见汪伦与众乡亲们赶来为他送行。“诗仙”的眼睛湿润了,他抱拳致谢,随口吟诗一首: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古佳作,瞬间吟成。此情此景,令人神往。

开小酒馆的汪伦因为热情地招待了大诗人,又赶来载歌载舞地送行,这说感到了重情重义的李白,并将他一席之交的朋友写到了诗里,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得以知道唐朝还有那么一个名叫汪伦的人。

场景之二:狂放的李白。有一天,李白正在屋里喝酒。喝酒对李白来讲如同写诗一样,那是生命里的一件大事情,诗不能不写,酒不能不喝。不喝酒的诗人怎能算真正的诗人?不喝酒的人能写出伟大的诗吗?嵇康喝酒,阮藉喝酒,曹操喝酒,陶渊明喝酒谢灵运喝酒,而且都是喝大酒的人,所以才写出美妙的诗篇来。

李白是“诗仙”,岂能少喝?

这一年,李白四十二岁了,按孔丘先生的观点,过了“不惑”之年,应当有点作为了,比如弄个功名什么的……

可李白一直不太着急,他的想法与众不同,总认为“天生我材必人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要着急慢慢来,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这不,他正在喝到第三碗时,好事来了。外面急急跑来一个人,满头大汗地推门进来,递上一个条子,说:李先生,恭喜了,皇帝要诏见您了。您当大官的日子来了。

李白看了看那纸条,那可不是一般的纸条,那比高考录取通知书还要珍贵呀,确认那条子是朝廷传下来之后,李白将大碗里的酒仰着脖子喝下去,喝完了就将那大碗摔在地上,随之高唱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蓬蒿”是什么?就是草堆、草垛子吧!李白感到自己出头的日子的确是到来了,怎么能一辈子都是“草堆”里的人呢?

他摔了酒碗,推门大笑而去,直奔都城长安了。

到了繁华似锦的长安城后,李白在有关方面负责人的安排与引领下,很快就接触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之后,他以其惊天地震鬼神的才能,博得满朝文武的喝采,被惊为“天人”。

但是,“谪仙”李白不是亦步亦趋的人,不是拍马溜须的人。他的硬脾气,他的狂傲之个性又使他开始处处受阻。他把什么高力士、杨国忠,还有他妹妹等非常厉害的角色全不放在眼中,还想着法子去戏弄人家,那后果自然是相当的严重。很快他受到了排挤,不得重用了。

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罢罢罢,官可以不做,长安城可以不呆了,我李白走吧!此处不留爷,爷到别处去。

场景之三:孤独的李白。

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明月当空照,院里菊花香。莫明其妙的孤独涌到了李白的心窝里,他看着一轮明月,闻着阵阵菊香,却想到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身边,深感人在天地间行走的无奈与孤寂。

他从屋里拿出一壶酒,走到院里,坐在花丛中,望着明月,开始独自地喝了起来,而这次的独饮,诞生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而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远离故土飘泊在他乡的旅途中,在没有亲人朋友相伴在身旁的月明之夜里,伟大浪漫而又孤独多情的李白举起了他的酒杯,找到了一个新的朋友,那就是月亮。他要举杯邀请明月一起共饮,可惜的是月亮清冷地看着他,无法陪他畅饮这杯美酒,不过月亮对他不离不弃,跟随在他身边,在他酒醉舞动之时,月亮的影子也随之零乱地舞动。此时,他不顾一切地纵情高歌,在月光的陪同下,他载歌载舞,然而月儿不解酒意,影儿空随其身,彼此的交欢只是暂时的瞬间的,终究是要分散的。几杯美酒入肠,胸间愁绪翻动。这个晚上的他难道还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吗?但愿不是,因为毕竟还有明月,此时虽不可与你长久相处,只愿和你永结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

场景之四:好酒的李白。

李白的朋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唐朝八个酒仙,而李白的形象自然是最为鲜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圣”笔下的“诗仙”,那可是豪气冲天,独放不羁,桀骜不训、傲视王公的形象,这一切皆由于他的才气、他的酒气和他的大气所决定的。

以一个场景是无法描写李白与酒的故事的,诗酒人生应是他一生的写照。我读《李白全集》,大致数了数,在其九百多首诗中,提到“酒”或“醉”字的,绝不少于三百次。没有酒的李白似乎就没有诗,而没有诗的李白,也就不成其为李白了。

请看吧——“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他要活到一百岁,每天都要喝上三百杯,这是何等的酒量与气势?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在他看来,人生没有时间去忧愁,如果去忧愁,还不如登上高楼畅饮美酒,那是何等的快事!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也有喝多的时候,醉了怕什么,醉了我倒头大睡一场,朋友你想再来,明天抱着琴来吧,让咱们一边再喝,一边唱歌跳舞。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身后之名何所有?那是一场黄梁梦,怎如这眼前一杯酒?酒入肚肠,我还有感觉,可身后之虚名呢?让他滚开!

“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外出旅游,不要别的东西,只要携带一樽好酒即可。青山绿水都在醉眼中。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我酒都喝上了,你干吗还不肯将心中的话向我倾吐?这也太不够朋友了吧?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我喝高了,管你是萧何曹参,还是什么大官的,老子醉了,不伺候你。

如同上面这类带酒的字句太多太多,但这些有点抽象,还是让我们再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个姓纪的酿酒老汉去世了,李白听说后,大哭了一场,哭后为老汉写出了一首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他希望这位死去纪老汉,到了黄泉之后,还能酿造一种名叫老春的酒,只是即使那美酒酿制后,又能给何人相饮呢?

故事二:更为精彩的幕上演了。那是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与好友崔勋一起到了嵩山,拜见另一位好友元丹丘。他们三人登高宴饮,狂喝了一场。这场大酒让诗人挥毫写一下了震古烁今的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慷慨豪迈,欢乐兴奋,狂傲放达,忧伤悲愤,感悟叹息,天下人间,宇宙时空,全都包含在里面,这一顿酒真是喝得天昏地暗酣畅淋漓。而那样的千古绝唱也只有他李白在酒后乘兴方能呤诵出来。诗酒人生的李白,到此达到了最高的境地。

李白的胸襟浩瀚博大,李白的精神高远深遂,李白的人生层云起伏。李白是怎么说也说完的,通过他的诗与酒,我们可以多层面地见证他的世界、他的孤寂与他的狂放,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在里面。但是,李白年轻时,在他欲有所为而还未能有所作为时,他也曾真诚地拍过别人的马屁。(此前我就曾在博客上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李白在《大鹏赋》中评价庄子是“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其实李白身上有许多庄子的影子——蔑视权贵、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萧洒行事。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撷天地之精英,唱奇妙之浩歌,发仙人之高论,树诗坛之巅峰的一生。

附录:《李白曾拍过人家的马屁》

李太白一生仙风道骨,才大气傲,天子来了不下船,敢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为之脱靴,曾高喊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会将什么人放在眼中吗?他会是一个拍马屁的人吗?

前几天看一个博客上说李白才是官瘾很大的人,我没看那文,只是从这标题上知道他的意思.一代诗仙到底有没有官瘾,官瘾有多大,我暂没考证。

但,在中国古代,在封建专制大一统的社会里,在到处都鼓吹着儒家思想,提倡人们读好四书五经,然后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从政,治国平天下,封妻荫子的那样的大环境下,李白有点官瘾,想着在官场上有番作为,伸展一下拳脚,弄出一番事业,那也完全正常。

所以有一次,当听说玄宗李隆基要召见他要重用他时,他兴奋的睡不好觉,高兴地起来喝着小酒,喝着喝着,越想越高兴,高兴之余也就忘乎所以,将酒杯一摔,推开自家大门就出去了,故而才有了我上面所说的那两句很是刺激后来读书人的诗句传世。

按李白的性格,他可以有官欲,因为他想干大事,但他似乎不应当去拍马屁呀!一般人他怎么会瞧在眼里呢?

可很不幸,李白确实是拍过一个人的马屁,说过那人的好话,那不是一般的好话,那好话过头了,过头了就是拍马屁,就是露出了一种让人看后感到不舒服的意味,而这种感觉更令我有些痛苦,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他在我心中原来的形象。

我心中的李白或理想中的李诗人,应当是那种真正的铁血男儿,是磊落大丈夫,咬钢嚼铁,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我行我素,慷慨豪迈,可以为人说好话,但绝不做拍马溜须之勾当.可李白真的是说了至少在我看来是疑似马屁的话。

好了,诸位可能着急了吧?他到底对谁说过什么样的话呢?让我慢慢道来。

话说诗人李白年轻的时候,很想有点作为,想着 寻件大事做做.要做点大事,就必须要有人提拔重用才行呀!人,不要一定的位置上,就难以整合一定的资源,利用各种势力去有效地为自己的理想服务,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这样的道理李白懂得。可是,他一路行走,写了不少好诗,有人赏识那是一回事,可人家也没有说他怎么伟大,或者说要重用他一下?

更为痛苦的是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现代这各式各样的媒体,他的诗文仍有许多人包括官场上的人不知道,而他李白在全国的知名度,显然还无法与现在的什么韩寒或郭敬明或木子美或芙蓉姐姐等相比。谁认识他李诗人是弄么的?他为此而苦闷过,焦心地考虑过。

有一天他走到了荆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的那个地方,该地方可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特别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当都明白那块地方的重要性,刘备曹操孙权三家,谁不红着眼盯着那地儿呀?

当时,也就是在唐朝李白年轻时的荆州的最大官姓韩.许多人以为那姓韩的人叫韩愈,那完全错了,这是不懂历史的表现。那姓韩的多了,就他韩愈厉害吗?况且韩愈比李白晚了许多,李白怎么可能与他打交道?

那荆州最大的官,名叫韩朝宗。这人很有点名气,据说特别喜欢有才能的人。

李白走到这里,听到人们的议论后,就动了心思,就想着看看这位大官,就想让他重用一下。可是一介布衣怎能说去见大官就能见到呢?怎么办?李白不是会写文章吗?还是先写封信给这位韩先生看看,说不定他看了信后就会喜欢上李白。

正题终于来了,李白的马屁也就在这封信中。

这封信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

老辈子时,谁在那里做大官或出生于那个地方,人们往往出于尊重就将那个地方名冠在他的姓之后,直到近代还延用着,比如,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人们就称他为李合肥。

李白,在这封经过精心考虑的信中,一开始就把马屁送上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看看吧,这马屁拍得多得劲多到位,多能让他韩朝宗看后心花怒放呀!

我李白听天下那些喜欢谈天说地的人讲,人这一生,封不封上个万户侯,那没什么,如果你不认识韩荆州,那这辈子算是白活了。

李白很巧妙,他没有说这话是他自己说的,他是说那是天下的“谈士”那样说的。天下,意指全唐朝的人,而不独是荆州这一个地方。你看,这影响力有多大?这有点类似金庸先生在他的《鹿鼎记》一书中所说:“为人不识陈近南,就是英雄也枉然。”

当然,李白在后边又讲了许多,拍完那姓韩的马屁,肯定是再说说他自己的本事了,虽然很谦逊,可明眼人一看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

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许多,此处我就不一一表明了。总之,李诗人这封自我推荐的信,没有起多大作用,人家当官的不可能因为你写了那样一封信就重用你。若是那样,那还叫中国的官场吗?若是那样好使的话,后世多少人,不都可学之效之?所以,这信只是显现出年轻时的李诗人急切求官之意念与不成熟的做人原则,是件很让人脸红的事。

倒是那韩朝宗这小老儿由此名声大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4577.html

更多阅读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常见的神奇宝贝

谈到“青年有为”,我想起了《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有为青年,并不是只知道长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不思进取的人。智慧只在心中,流露在脸上的聪明不是智慧,而是浅薄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神回复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话出处是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在10次考进士不中,自感前程渺茫,堕落牢骚之时,写的这首《自遣》诗句,表达他的心中的愤懑。一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辈岂是蓬蒿人全诗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

声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为网友帅气小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