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 〗明秦王墓之朱尚炳墓、朱樉墓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有明一朝,共13任秦藩王镇守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世,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


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


杜陵文管所即位于距杜陵西南侧不远的东伍村以北,此地据说是朱尚炳墓,亦有根据墓冢形制和墓前石刻认为冢是汉冢,而石刻为明秦王墓移置。文管所院内由南至北依次为石麒麟一对、石马两对、文官石人一对、武官石人一对、石马一对,不过三座墓冢位于院墙之外,后悔没在进来之前多拍几张了。


这件石麒麟是我的最爱。


西侧六件全貌。


文官。


马鞍刻的不错。不过细节没拍全。


告别文管所,向西前往大府井村。


朱樉(?~1395),明太祖朱元璋嫡次子。洪武三年(1370)封秦王;十一年(1378)秦王府营建工程告竣,正式就藩;二十八年(1395),洮州少数族人起义,受命率平羌将军宁正前往平定,以功受赏,是年三月卒,谥愍。


墓向南,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封土圆丘形,底径51米,高约15米。墓地原有围墙,内设享殿、寝殿、便殿等,已圮废。现神道两侧尚存石华表、麒麟、虎、马各1对,石翁仲、狮各2对,石羊、碑趺各1件。


遥望墓前石刻群。


目测僭越了。


主墓两侧另有陪葬墓共4座(现场看去明明是五座),均为圆丘形封土。其一底径24米,高约9米,位于主墓西侧偏南,当系秦王妃郑氏墓;其二底径21米,高约4米,位于主墓东南约50米,较主墓低一台地; 其三底径15米,高约5米,位于主墓东南约40米,较主墓低一台地;其四底径约30米,高约8米,位于主墓东南约70米处,较主墓低二台地。据文献记载,陆续陪葬朱樉的有秦王郑妃氏、烈妃王氏,隐王朱尚炳(二代秦王)及夫人唐氏、妃刘氏,僖王朱志垣(三代秦王),怀王朱志均(四代秦王),昭王朱秉欆(八代秦王)及夫人崔氏等。


石刻数量貌似与文物地图集所载不相符。


融雪后饱和的黄土,夹杂着秸秆,一层层沾在鞋底,踩不烂,跺不掉。这种高韧性的混合物,分明就是纤维混凝土的前身,或者说就是用头发糊炉膛的灵感来源。个子高了反而不会走路了,无奈把相机放回兜里,手里的武器换成刮鞋底用的砖头。


望柱。拍到这里还是很悠闲的。


石虎。然后就杯具了,脚底的黄泥已高达五厘米。


石马。腿好粗,找个盲人摸之他会告诉你他摸的是大象。


文官。之所以拍了这位,乃是发现混凝土台基可以用来代替砖块的作用,终于解放了一只手,掏出相机来!


碑趺。就剩个龟壳了。


黄泥作祟,大部分石刻都没拍,狼狈不已啊。

〖西安市[长安区]〗明秦王墓之朱尚炳墓、朱樉墓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朱樉墓冢也放弃登顶了。


据说周围有附属建筑残片,没有发现,倒是看到焚烧后的桔梗残骸。


东侧的陪葬墓。拜托,再挖就成了谷仓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6400.html

更多阅读

楊家將〖連環畫〗 杨家将连环画图片

《杨家将》系列连环画套册 《北宋杨家将》第一集:杨令公归宋本集主要内容:北汉主刘钧的部将杨业,人称“杨令公”,他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宋太祖赵匡胤十分赏识他,临终前再三叮嘱宋太宗,一定要设法使杨业归顺宋朝。宋太宗平定了刘钧的封建割

声明:《〖西安市长安区 〗明秦王墓之朱尚炳墓、朱樉墓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网友薄荷烟花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