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到底什么是佛?佛的含义

提示:本文转载自凤凰网>佛教,原文链接地址为:

http://fo.ifeng.com/dushulz/detail_2012_07/17/16082701_0.shtml

所谓“具指的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故在本节所简称之“佛”,均指释迦牟尼佛。

一、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为梵文音译,意译为释迦族之贤人。“释迦”是其所属的族名,意译为能;“牟尼”意译为寂默、贤人。故释迦牟尼在很多经典中,又被意译为“能仁、能寂”。而“释迦牟尼”是在其出家证悟成道之后,族人对其的尊称。

佛在出家之前,本名叫作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北印度迦毗罗卫城,该城位于今尼泊尔南部境内。佛的父亲就是迦毗罗卫城城主,名叫净饭王。净饭王年届五十才有了悉达多太子,所以他本意是想让这个儿子将来继承王位的。迦毗罗卫是一个很小的城国,本为萨罗国的属国,是释迦族的聚居地,当时就面临着很大的政治危机。在佛出生之后,净饭王就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让他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以图改变和重振释迦族的命运。这种巨大的压力,以及自幼丧母的童年经历,越发使他感受到人世间的各种苦痛,最终导致其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妻儿,出家修道。

二、 八相成道

佛的一生简要总结起来,经历了八个重要阶段,被称为“八相成道”。

(一) 兜率降凡

按照佛经记载,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不止有一尊佛,一尊佛去世后就会有另一尊降世。而在前一尊佛去世,后一尊佛还没有降世的这段时间里,即将降世的佛会在欲界第四天之兜率天里候补。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住之处,此时的候补佛就是以菩萨身份在那里说法度化天人。

佛因于过去世曾在迦叶佛处修习,持戒精严,梵行清净,所以在命终之后就以正念往生兜率天。佛在兜率天智慧饱满,教化天人,但不为天宫殊妙五欲快乐所迷惑,而忘失自己的本缘。佛在兜率天住满四千年后,以天眼遥观下界众生种种恶业,为了拔济众生种种烦恼痛苦,使其获得根本解脱快乐,决定要下生人间。而佛通过观察,唯有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种姓尊贵,德高聪慧,且王后贤淑,适合作为投生的对象。

(二) 乘象入胎

净饭王的王后名叫摩耶夫人,她在一天夜里,梦见佛乘坐着一头六牙白象,从空而降,并经自己右胁进入到体内。摩耶夫人梦醒之后,感觉身已有孕,于是就将此瑞相告知了净饭王。净饭王请来婆罗门予以占卜,得知摩耶夫人所怀太子,将来必定能够光大释迦族。

(三) 树下诞生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即将分娩之际,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要回到娘家去生产。当她与随行宫女走在途中,忽然腹内阵痛难忍,于是就在兰毗尼园停下来休息。摩耶夫人在举右手攀扶园内的一棵无忧树时,太子就从她的右胁降生出来。太子一出生就会走路说话,他向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之后,其所踏过的地方都会生出一朵莲花。太子停住脚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一句话:“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当时大地产生六种震动,天上出现九条神龙吐水,地下涌出温、暖两个水池,用以给佛沐浴。

净饭王得到消息之后,急忙将摩耶夫人和太子接回城中。由于印度地处热带,没有冬季,为了给太子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净饭王建造了温、暖、凉三时宫殿,并派宫女全天不离地贴身侍奉。净饭王还请来了当时最好的老师,在文学、哲学、算术、武术等方面给佛以全方位的培养。据说佛当年聪颖过人,体格健壮,其所学各种知识技能的水平,均超过了教他的老师。

(四) 逾城出家

由于净饭王的极度呵护,太子在十八岁成年之前,从没有接触过人世间负面、阴暗、痛苦的事情。有一天,太子想出城去散散心,于是就在随从的陪侍下,驾车出了城东门。出城不远,就看到路旁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举步维艰地走着。太子就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回答说:“这是老人。”太子又继续问道:“每个人都会老吗?”随从回答说:“每个人都会老,包括尊贵的您也是一样。”太子听完这话心情十分沉重,顿时没了游兴,于是就返回宫中。

第二天,太子又带着随从驾车出了城南门。出城不远,就看到路边树下躺着一个病入膏肓、全身溃烂、痛苦呻吟的病人。太子就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回答说:“这是病人。”太子又继续问道:“每个人都会生病吗?”随从回答说:“每个人都会生病,包括尊贵的您也是一样。”太子听完这话又心情沉重地返回宫中。

第三天,太子又带着随从驾车出了城西门。出城不远,就看到路边有一个死尸,被芦席卷着,蚊蝇围绕,散发着恶臭。太子就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回答说:“这是死人。”太子又继续问道:“每个人都会死吗?”随从回答说:“每个人都会死,包括尊贵的您也是一样。”太子听完这话仍然心情沉重地返回宫中。

第四天,太子又带着随从驾车出了城北门。出城不远,就看到路边有一位比丘,正在安详地经行。太子就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回答说:“这是一位出家的沙门。”太子又继续问道:“沙门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吗?”随从回答说:“沙门出家修行,可以了脱生、老、病、死各种痛苦,获得安隐解脱之道。”太子听后,心生欢喜,决定也要出家修道。于是就在当天深夜,太子避开宫女、护卫,乘坐马车,越城出家了。

(五) 降伏魔众

太子出家之后,遍学当时印度各种外道,历经六年苦行,但都觉得不是终究解脱之道。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洗净身上多年积累下来的尘垢。但由于苦行时间太长,身体过于羸弱,险些无力上岸。此时恰巧有一位牧牛女经过,给太子乳糜滋养了身体。太子于是来到河对岸的一棵菩提树下,铺好座位,并发誓如果不成正觉,决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

在太子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派出魔军和魔女对太子进行威胁诱惑。太子端坐在菩提树下不为所动,魔军不战而溃,魔女全都变成很丑陋的老太婆。魔王见状亲自拔剑威胁,太子严词向其重申本誓,顿时大地震动,魔王昏厥。

(六) 成等正觉

太子在降伏众魔之后,继续静坐思维,他经历了初禅到四禅之间的种种境界。就在一天凌晨,当他抬头看到天空中启明星发亮,当下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至此,太子就从一个凡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了。

(七) 转妙法轮

太子逾城出家之后,净饭王就派了五个人去将他追回。但由于太子信心坚定,没有办法,净饭王于是就让这五人随太子出家,侍奉太子修道。在太子放弃苦行,接受牧牛女的供养时,这五人认为是太子道心退失,于是就离他而去了。等太子证悟成佛之后,首先到鹿野苑为这五人说法开示,使他们获得法眼清净。这五人也就成为佛所度化的第一批弟子,史称“五比丘”。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佛说法教化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蒙佛得度的人也不计其数。

(八) 入般涅槃

佛在八十多岁时,身染恶疾,整个脊背十分疼痛。他已感时日无多,便让弟子搀扶着,想走回自己的故乡。由于身体十分虚弱,走一段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这样佛在抵达拘尸那揭罗城时,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佛就让弟子在娑罗树林中,结了绳床,他躺在上面,为弟子演说了最终遗教之后,就去世了。佛去世之后,弟子将佛的遗体火化。火化之后的遗骨,被印度当时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别迎回国内建塔供养。

以上就是对佛一生化仪简要叙述。

佛法:什么是佛的含义

http://fo.ifeng.com/dushulz/detail_2012_07/12/15970095_0.shtml

一、 佛是觉悟了的人

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略称,意译为“觉者”、“智者”。什么是佛?这一问题,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佛是觉悟了的人”。

所谓“觉悟”,指彻底觉察、了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既然佛是觉悟了的人,那觉悟了的人是不是佛呢?由于觉悟者在认识和境界上,存在着差异,所以“觉悟了的人”不一定就是佛。

觉悟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自觉”,就是自我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属于阿罗汉境界。其次,在自我觉悟的基础上,也能使他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种既能“自觉”,又能“觉他”的行为,属于菩萨境界。第三,在“自觉”、“觉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觉悟的行为做到尽善尽美,断除自我及他人的一切迷惑,这叫做“觉行圆满”,属于佛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佛教术语中称为“三觉”。声闻“自觉”而不能“觉他”;菩萨“自觉”、“觉他”,但觉行不圆满;只有佛才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完全具备“三觉”。由于本章讨论的是佛,而声闻和菩萨的具体内容,会在以后的章节中专门讨论,故在此不作解说。

二、佛的名字

(一)通号与别号

佛的名字,一般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通号”,一个叫做“别号”。

所谓“通号”,就是通称,不具指。比如一个男人,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我们可以称他为先生、同志、丈夫、爸爸、哥哥、弟弟、爷爷、首长等等。但如果我们在人群中,要想找某一个具体的人,光叫“通称”是不行的,最起码要在前面加一个姓名,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同志,或者干脆就将“通称”省略,而直接叫“某某”。这个“某某”,就是“别号”。

(二)十一号

“佛”就是通号。为了完整而全面地描述“佛”所具备的各种功德,共有十一个通号。

1. 如来:又作“如去”。佛以觉悟真理,而达到涅槃境界,称为“如去”。佛为觉悟真理,而在世间成佛,称为“如来”。

2. 应供:由于佛已经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应该、也有资格接受人间和天上的众生,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供养。

佛语:到底什么是佛?佛的含义

3.正遍知:“正”是正确的意思,“遍”是普遍的意思,“知”是了知的意思。“正遍知”指佛已经正确而普遍地了知世间一切道理和宇宙、人生之一切真相。

4.明行足:“明”是相对于“暗”而言。佛教以“暗”表征愚昧无知,以“明”表征智慧通达。这里的“明”,是指“三明”。所谓“三明”,指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所谓“宿命智证明”,又作“宿命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过去无量世的生死情况。所谓“生死智证明”,又作“天眼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未来无量世的生死情况。所谓“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明”,指通达知晓自己及其他一切众生,在现在世的一切痛苦烦恼,以及灭除这些痛苦烦恼的方法。“行”,是行为造作的意思。在这里指“二行”,即身、口所造作的行业。“足”,是具足、满足的意思。那么“明行足”,指佛在“三明”及身、口二种行业上,已经全部圆满具足。

5.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以智慧,通达真理,断除一切烦恼,彻底了脱生死,到达涅槃的彼岸,故称佛为“善逝”。

6.世间解:世间指“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所谓“有情世间”,指有生命的各种生物。所谓“无情世间”,指无生命的各种物质。由于世间中的一切事物,不论“有情”还是“无情”,都是要毁灭的。既然世间中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值得留恋,应当追求“出世间”的解脱。“解”,是了解、通达的意思。那么“世间解”指佛解了世间的一切生灭道理,以及出离世间的方法。

7.无上士:“上”是最高的意思,“无上”是没有比其再高了,“士”是对男子的美称。由于佛是证得涅槃境界的,而涅槃是各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没有比涅槃更高的境界了,故称佛为“无上士”。

8.调御丈夫:“调”是调伏的意思,“御”是制御的意思,“丈夫”指可以被度化的人。佛既度化男人,也度化女人,但以男人为尊,所以在此用“丈夫”代称。那么“调御丈夫”指佛可以调伏、制御一切可以度化的众生,使他们解脱烦恼,证得涅槃。

9.天人师:“天”指天道的众生,“人”指人道的众生,“师”有“为师”与“教授”的两重含义。天道与人道的众生,都以佛为老师,故称佛为“天人师”。佛又为天道与人道的众生,教授如何分别善恶、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令他们断除烦恼,修习正行,故称佛为“天人师”。

10. 佛:前面讲了,佛是觉者的意思。即指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并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称为“佛”。

11.世尊:“世”指世间,“尊”有“尊贵”和“尊重”两重含义。佛所成就具备的智慧德行,是世间最为尊贵的,故称佛为“世尊”。由于佛成就具备了世间最为尊贵的智慧德行,所以佛被世间一切众生所尊重,故称佛为“世尊”。

在经典中,通常是将“佛”和“世尊”合为一号,也有将“世间解”和“无上士”,或“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的,故有“十号”之称。

三、佛的身体

以上所述之“佛的名字”,下面来介绍一下佛身体的情况。关于佛所具备的身体,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二身、三身、十身之说。

(一)二身

所谓“二身”,指从两个角度来对佛身进行分类阐释。虽然是二分法,但如何二分,历来又有不同的分类。其中主要的有两种分法:

1. 生身与化身

(1)生身:指佛从母胎托化降生出来的这个身体。

(2)化身:指佛为了教化众生,凭借神通力量,而应化出来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身体。

2. 生身与法身

(1)生身:指佛生出来的这个人身。

(2)法身:指佛通过对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而证得的功德之身。

(二)三身

所谓“三身”,指从三个角度来对佛身进行分类阐释。其中主要的有两种分法:

1. 法身、报身、应身

(1)法身:指佛证悟的法性之体。

(2)报身:指佛在证悟后,身体所具备的各种相貌体征。

(3)应身:指佛 为了教化众生,而显现出来各种身体。

2. 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1)自性身:指佛证悟到的法性之身。即同于“法身”。

(2)受用身:指佛在证悟之后,对自己证得的法性,进行享受的那种状态。这里“受用身”又可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两种。所谓“自受用身”,指佛自己享受自己的法性之乐。所谓“他受用身”,指佛教化他人,令他人也享受此法性之乐。

(3)变化身:指佛为教化众生而应现变化出来的种种身体。即同于“应身”。

(三)十身

所谓“十身”,指佛所具备的十种佛果之身。

1. 菩提身:指佛于菩提树下,证悟成就之身。

2. 愿身:指佛依本愿之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说法度众之身。

3. 化身:指佛为度化众生,随类示现之身。

4. 力持身:指佛以神通之力,能使灭后舍利永久不坏、住持佛法之身。

5. 相好庄严身:指佛证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庄严实报之身。

6. 威势身:指佛具有广大威德势力,于道场中,一切外道天魔无不归伏。

7. 意生身:指佛为度化众生,能够顺应众生之意而随处受生之身。

8. 福德身:指佛福德具足、广纳一切之身。

9. 法身:指佛清净真常、周遍法界之身。

10. 智身:指佛以圆明智慧,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之身。

四、佛的相貌

前面讲的“佛的身体”,只是从大的方面对佛身进行的分类,但还是不能从中了解到佛身的具体样子。佛的身体,从各个部位来讲,都是与众不同的。佛身所呈现出来的微妙殊胜的相貌,大致可分为“相”和“好”两个方面。

所谓“相”,指佛身比较粗显易见的形相。所谓“好”,指佛身比较细隐难见的形相。而佛身总共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

(一)三十二相

所谓“三十二相”,指佛身具有的三十二种微妙殊胜的形相,又称“三十二大丈夫相”。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必须经过漫长而艰巨的修行历程,这就是佛的“因位”阶段;而最终证悟成佛之后,就是佛的“果位”阶段。正是由于佛在“因位”时,修行了各种法门,具备了各种功德,才而感召了成佛后“果位”的各种相貌。

1.足下安平立相:指佛两足足底平直柔软,没有凹凸弓曲。而且当佛赤足走路时,无论地面多么不平整,其足底都与地面严密相合,没有一丝一毫的空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财布施,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引导一切众生,平等利益之德。

2.足下二轮相:指佛两足足底的纹路,呈现出一个千辐轮样子。所谓“辐”,指连接轮子外圈与轴之间的辐条。所谓“千辐轮”,指有一千根辐条的轮子。佛两个足底呈现出的这个“千辐轮”,形相虽然复杂,但纹路根根清晰,丝毫不乱。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摧伏魔怨,照破愚痴无明之德。

3.长指相:指佛两手两足之指,皆顺直纤长。这是佛在因地,常礼敬师长,破除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常为众生归依之德。

4.足跟广平相:指佛两足之踵圆满广平。这是佛在因地,常修行业,持戒闻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度化利益未来一切众生之德。

5.手足指缦网相:指佛两手两足各指间,均有缦网联络,在手脚张开时,才显现出来,犹如大雁之蹼。这是佛在因地,常修四摄法,摄取一切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自在无碍,出没三界摄取六道众生,令离烦恼恶业,达至无为彼岸之德。

6.手足柔软相:指佛两手两足,极为柔软,犹如棉絮。这是佛在因地,常以上妙衣食供养父母师长,并于病时亲侍榻前,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以慈软之手,接引摄取亲疏一切众生之德。

7.足趺高满相:指佛两足之脚背,隆起圆满,犹如龟背。这是佛在因地,常修福业,勇猛精进,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无上大悲,利益众生之德。

8.腨如鹿王相:指佛的两个小腿肚子,犹如鹿王,纤细圆满。这是佛在因地,专心闻法,常行演说,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一切罪障之德。

9.正立手摩膝相:指佛在站立之时,双臂下垂,手可过膝。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惠施,离我慢贪著,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降服众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0.阴藏相:指佛之男根,密隐体内而不外露,犹如马阴。这是佛在因地,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寿量久远,得多弟子之德。

11.身广长等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犹如尼拘律树。这是佛在因地,常施无畏,劝化众生行于三昧,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永离血肉之身,具足法身,获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2.毛上向相:指佛全身所有毛发,其色绀青柔润,皆右旋向上。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一切善法,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瞻仰,心生欢喜,而获无量法益之德。

13.一孔一毛生相:指佛全身毛孔,一孔只生一毛,不相杂乱,毛色犹如青琉璃,毛孔常散微妙香气。这是佛在因地,尊重师长,亲近智者,供养有情,诲人不倦,修治道路,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蒙其光者,悉灭二十劫罪障之德。

14.金色相:指佛全身皆为真金之色。这是佛在因地,离诸忿恚,常以佛眼慈视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瞻仰众生,灭罪生善之德。

15.丈光相:指佛身光四周发散一丈,然可任运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在因地,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满一切众生志愿,摧伏魔障之德。

16.细薄皮相:指佛全身皮肤,细薄润泽,一尘不染。这是佛在因地,常以清净衣服、卧具、房舍等施与众生,亲近智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17.七处隆满相:指佛的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起充满,清净柔软。这是佛在因地,常不惜己爱,行施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令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18.两腋下隆满相:指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无虚。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医药、饭食施予众生,又自能看病,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善晓诸病,明了药性,广疗众生之德。

19.上身如狮子相:指佛的上半身身量广大,举止威仪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常行仁和,教人善法,未曾两舌,远离我慢,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20.大直身相:指佛之身体,于一切人中最为广大端直。这是佛在因地,常为一切众生问医施药,不杀不盗,持戒坚固,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见闻止苦,生起正念,修十善行,身心安稳之德。

21.肩圆好相:指佛两肩圆满丰腴。这是佛在因地,常行法施,修塔造像,施无所畏,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惑除业之德。

22.四十齿相:指佛有四十颗牙齿,齐等平满,色白如雪。这是佛在因地,远离口业、瞋恚之心,常以慈悲平等化益众生,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止众生口业,灭罪受乐之德。

23.齿齐相:指佛诸齿不粗不细,齿间密接不容一毫。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化益众生,称扬功德,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清净和顺,能得同心眷属之德。

24.牙白相:指佛四十齿外,嘴中上下各长二牙,锐利如锋,坚如金刚,鲜白光洁。这是佛在因地,常思善法,常修慈心,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三毒之德。

25.狮子颊相:指佛两颊隆满,犹如狮王。这是佛在因地,远离两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见闻众生,灭除百劫生死之德。

26.味中得上味相:指佛口中常得最上之味。所谓“上味”,三千大千世界第一妙味。纵是粗味入佛口中,亦化最上之味。这是佛在因地,视众生如一子,常以善法回向菩提,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妙法,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27.广长舌相:指佛舌薄软广长,出可覆面,伸至发际。这是佛在因地,修善赞叹,发弘誓愿,教化众生,常以大悲回向法界,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灭众生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值遇八十亿诸佛菩萨受记之德。

28.梵声相:指佛所演说之声音,洪声圆满犹如天鼓,微妙最胜犹如迦陵频伽鸟。这是佛在因地,常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使闻者,随其根器而得利益,生起善法,大小权实亦可惑断疑消之德。

29.真青眼相:指佛双眼,目色绀青,犹如青莲。这是佛在因地,常随乞者之意,欢喜布施,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以慈心慈眼,照看众生之德。

30.牛眼睫相:指佛两眼之睫毛,齐整而不杂乱,犹如牛王。这是佛在因地,以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父母,以孝子之心慈愍爱护,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令众生灭七劫罪障,眼根常净之德。

31.顶髻相:指佛头顶,有隆起之肉髻。这是佛在因地,常以十善法,自受教他,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顺应众生根机,示现其形,演说妙法之德。

32.白毫相:指佛两眉之间,有一缕白毫,光洁如雪,柔软右旋,伸直长一丈五尺,常放光明。这是佛在因地,称赞守护众生常修三学,遮制谤毁,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佛能除众生百亿那由陀恒河沙劫生死之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7643.html

更多阅读

一钵大师 :什么是看破红尘?

作者:一钵法师什么是“看破”?“看破”者。就是看透、看穿也。什么是红尘?“红尘”者,就是烦恼喧嚣、名利情执的世间。来源于过去的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看透凡尘世间,世间的一切恩恩恩怨怨,喧嚣浮躁的生活不再恋著,

什么是家?家的含义是什么? 奕字取名含义是什么

家是什么?社会学家的说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是宝盖下面养着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

胃病知识全集:什么是胃病?胃病如何治疗?胃病饮食要注意的11原

胃病知识全集:什么是胃病?胃病如何治疗?胃病饮食要注意的11原则:胃病五养:如何养胃:养胃秘诀:养胃食物:养胃食谱:温胃祛寒食疗剂:养胃记住“红黄绿白黑”:养胃美食精彩推荐:什么是胃病?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炎是胃

清华教授彭凯平:什么是爱?心理学的探索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彭凯平。什么是爱情?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家、宗

声明:《佛语:到底什么是佛?佛的含义》为网友哥不帅但很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