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之别——评好莱坞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雅俗之别

——评好莱坞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黄绍坚

倘有人看过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后,请他写个故事梗概,他大概只能这么说:“在Verona城,有两个势力很大、却互相敌对的家族:Montague和Capulet。一天,两个家族的马仔,又在街头大打出手,幸亏被当局及时制止。由于市长的儿子Paris向Capulet家的女儿Juliet(朱丽叶)求婚,Capulet家举行了盛大的化妆舞会。Montague家的儿子Romeo(罗密欧)混入舞会,与Juliet一见钟情。舞会后,Romeo偷偷来到花园,与Juliet私订终身。在奶妈和神父的帮助下,他俩偷偷结婚。但婚礼刚一结束,Juliet的堂兄Tybalt就来找Romeo的麻烦。争斗中,Romeo的好友Mercutio被Tybalt杀死,愤怒的Romeo又杀了Tybalt,并因此被当局驱逐。Romeo走后,Capulet逼着女儿尽快嫁给Paris。神父为Juliet出主意:让她喝下药水假死,骗过大家,待醒来后再与Romeo白头偕老。然而,神父叙述真相的信却没有被及时送到Romeo手里。Romeo得知Juliet的死讯后,赶回了Verona。他以为Juliet真的死了,于是,在她身边饮毒药自尽。Juliet虽然准时醒来,却见Romeo已死在自己身边,于是也殉情自尽了。”

雅俗之别——评好莱坞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下这些,是因为这部影片近来颇遭国内舆论的批评。这些批评,倘要简而言之,就俩字儿:“不像!”其实,只要看过莎士比亚的原著,你就会发现:就故事梗概而言,其实“很像”。

甚至就细节而言,影片与莎翁的原著都“很像”:例如,朱丽叶的堂兄Tybalt在舞会上认出罗密欧后,当场就想挑衅,而Capulet却以不想当着客人的面惹麻烦为由,阻止了Tybalt;例如,朱丽叶请奶妈出面,与罗密欧联系俩人偷偷结婚一事,奶妈回家后,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但奶妈却只顾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急得她直跳脚,等等。这些,都是莎翁原著里的情节。

“不像”的地方当然也很多:譬如故事的发生地Verona城,不再是中世纪意大利的小城邦,而成了美国的现代化都市;譬如两家马仔街头的比剑,成了驾驶汽车的枪战;譬如罗密欧的好友Marcutio,不再是Verona亲王的亲戚,却成了充满后现化狂放而茫然情绪的黑人;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私订终身之处,也由花园的窗户内外,换成了私家游泳池里(顺提一句:男主角LeonardoDicaprio似乎很喜欢和年轻漂亮的女人泡在水里谈情说爱,《泰坦尼克号》一次,这部影片里又一次,呵呵)……

但产生这些“不像”的原因,并非如那些批评舆论所认为的:制片人必须考虑到影片的市场收入——这仅仅是表面。在我看来,深层的原因是:此片与莎翁的原著,存在着“雅”、“俗”之别。

文艺中的雅俗之别,其实争论已久。我甚至认为,文艺史应该分开写:《雅文艺史》和《俗文艺史》。因为两者的评价标准,差异是如此之大,几乎不可调和。

简单地说:雅文艺的作者多是社会精英;其读者是社会的知识阶层;作品揭示的“母题”(借用神话学研究的术语),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的永恒矛盾(例如生死、例如爱情、例如忠诚);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凝练和修饰的书面语。而俗文艺的作者,多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包括编剧、导演);其面向的读者,是尽可能多的社会大众;作品中的语言,应尽可能地口语化;而作品揭示的矛盾,只要是当时社会大众认同的矛盾就行。因此,从结果看:雅文艺具有恒久性,而俗文艺则多追求即时性(应强调的是:这只是标准不同,并无“好坏”之分)。

若从雅俗之别的角度分析,便容易理解影片的编导为何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换成现代,因为这更容易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但恰恰是故事梗概、甚至部分细节“很像”莎翁原著,于是影片中便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情节:如男主角罗密欧,原是位生活在中世纪、有固定田赋收入的贵族青年,因此既受过系统教育、又有充足的时间谈情说爱,而影片中现代版罗密欧,却更像是没有正当职业、无所事事、只会打架和泡妞的街头小混混;如罗密欧杀了Tybalt后,原著中由Verona亲王宣布对他的驱逐令,而在影片中却成了警察局长宣布驱逐罗密欧,而不是法制社会里的逮捕并移交司法审判,这未免十分滑稽;又如朱丽叶喝下药水假死后,神父派人送信给罗密欧,因送信人被怀疑染有瘟疫(这在当时甚至会将一座城市变为死城),而被拒之城外,罗密欧因此没有收到那封重要的信件——莎翁想说明的是:在谁也没错的前提下,命运的阴差阳错能酿成多大的悲剧;而影片中,却成了不负责任的邮递员,没有将特快专递送交罗密欧亲收,随手塞在门缝下就走了——我想,Montague家族完全可以据此将邮局告上法庭,让它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最荒唐的一点是,影片中安排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做爱一场戏,实在令人大倒胃口。在我看来,莎翁原著讲述这一悲剧故事的“母题”,是“拷问爱情”:人类因生殖的需要而有了性,性因此成为男女相爱的生理基础;但人类同时具有感情,爱也是男女间感情的共鸣和升华。那么,感情和性如果分离,还是“爱”吗?这才是莎翁的悲剧永恒迷人之所在,因为它将每一代读者都拖进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爱情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灵魂的结合而与肉体无关的话,那么,从感情的角度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应该是喜剧——求爱得爱,生死与共,是最高的情感。但是,为什么所有人读完这个故事后,大家都认为它是悲剧呢?也就是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来得及完成性的合一与恒久(即俗说的“喜结良缘”、“白头偕老”),才是悲剧的原因。那么,沙翁问:他们俩是因为“有爱”而死?还是因为“无爱”而死?更深一层的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回答的难题。而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悲剧。或者换句话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仅仅是悲剧的开幕;其 后,每一位读完这部作品、对“有爱无爱”这个问题露出尴尬表情的读者,其实,都在续演着这部悲剧。

所以,对那位安排了床上戏的导演,我呸!(1999年6月17日01时49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7665.html

更多阅读

微电影《夜明前的微不足道~破》:沉默的呐喊

2014年3月1日,一部名为《夜明前的微不足道~破》的微电影相继在新浪、优酷等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上映,并掀起一股观看热潮。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微电影,何以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联系到了该片的主创人员。(影片海报

一部好的电影《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 妻子的故事

总体说是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开头剧情挺平淡的,看到后边我都哭的不行了。影片介绍:《我和妻子的1778个故事》(『仆と妻の1778の物语』)是2011年1月15日上映的日本电影。时长139分钟。是描写SF作家眉村卓和200

对电影《罗拉快跑》中的女权主义及主题意义的探讨 罗拉快跑

摘要:《罗拉快跑》是导演汤姆·提克维的作品,自1998年公映以来,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导演尝试了一种新颖的拍摄手法对影片的制作进行了创新,为不少影迷和批评家津津乐道。我们无法一一阐述影片中的创新手法、拍摄艺术等,所以本文仅从

声明:《雅俗之别——评好莱坞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为网友仰起头不流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