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马连良对唱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马连良,又名尤素福,回族,于1901年2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十)生于

北京,字温如,是京剧老生,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是扶风

社的招牌人物。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父马西园与著名

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 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

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

行不衰。

艺德双馨

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戏,10岁登台演出。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排,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把老生表演艺术提到新高度.1949年后任北京京剧团团长等职.主演过《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剧被迫害致死。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

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

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

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

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借东风》、《甘露寺》、《十道本》、《春秋笔》、《四进士》以及其它马派剧目的唱段,几乎被到处传唱,可见马派唱腔动人的艺术魅力。马连良15岁变声后,侧重学习念工戏《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等,为其念白打下深厚功底。此后,马派代表性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或念重于唱。20岁时初演的《三字经》,自始至终全为念白,韵味悠然,念白如唱。

在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念白有时老辣,有时苍劲,有时是幽默风趣的声调,有时是忠告谏劝的语气,用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他善于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悦耳动听。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马连良早年除受叶、蔡、萧诸业师传授外,表演上还潜习做工老生贾洪林,在继承、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马派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丰彩。

  马氏早年即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即《雍凉关》接《骂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范仲禹》二戏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后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雪拥蓝关》、《安居平五路》、《天启传》(原名《南天门》)、《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胭脂宝褶》、《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同时,也有不少经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磬河战》、《秦琼发配》、《渭水河》、《火牛阵》、《大红袍》、《应天球》、《许田射鹿》、《要离刺庆忌》、《摘缨会》、《渑池会》、《楚宫恨》、《朱砂井》、《清风亭》、《龙凤呈祥》、《打渔杀家》、《八大锤》、《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九更天》、《打严嵩》等,其中多数久经锤炼,成为马派代表性剧目。马连良在其拿手剧目中,擅于分饰前后二个或三个角色,人物性格绝不雷同。20世纪50年代后,马连良演出的新编、改编的历史故事剧有:《将相和》、《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赵氏孤儿》、《青霞丹雪》、《秦香莲》、《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还有现代戏《杜鹃山》、《南方来信》、《年年有余》。马连良在科班时就重视演出服装的整洁。出科后,更不断有所改革。组成扶风社时,要求全体演员做到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亦加以改革。例如,黑绒罩面的纱帽,突出双龙的王帽,打破赭蓝二色、增添多种颜色的鸭尾巾,乔玄戴的香色素相纱,登坛借风的鹤氅,鲁肃的青绒官衣,蒯彻的黑色改良蟒,永乐皇帝的箭衣蟒,轻薄适度的髯口,甚至灰色的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设计。其它如圣旨、令箭、酒壶、文房四宝等道具,也都处处留意以使之既合理又美观。

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将旧式门帘台帐革新为后幕和边幕,以收简洁新颖之效。1936年新新戏院建立时,他亲自设计制成米黄色绸质后幕附侧幕四片,绣棕色汉代武梁祠石刻车马人图案,上挂帘幕,垂黄色丝穗,横悬小红灯五盏。另以同样图案的绸围,将乐队围起。戏院开幕时,观众反映强烈,赞美不已。这一设计,较前者更进一步,收到典雅、庄重、宁静、美观的效果。从此,此幕由他携带着赴各地演出,成为扶风社标志。20世纪30年代起,马连良对舞台上饮场、打扇、扔垫、换装等陈规陋习陆续予以剔除。

  马连良严格要求一台无二戏,欢迎同台演员尽抒所长,以取得交互辉映,相得益彰

的效果,他毕生坚持搭配整齐的艺术阵容,严谨严肃而认真的演出作风。包括音乐伴奏,一般配角,甚至龙套演员,都必须一丝不苟,向观众负责。

艺术成就

  代表剧目:《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

电影资料:20世纪40年代,马连良曾在香港拍影片《借东风》、《打渔杀家》、《游龙戏凤》,20世纪50年代后又摄制了《群英会、借东风》、《秦香莲》、《借东风》

桃李芬芳

  他善于发现人才,乐于提携后进。无论是谁,只要具有才华,他都给予重视和鼓励,给予其展露才华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为培养接班人招收学员,作为剧团团长的马连良,亲自挑选新人。

  20世纪60年代初他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演出工作之外,还教授在校学生《白蟒台》、《审头刺汤》等戏。

  一生收徒很多,南北各地多有马派传人。

  较著名者有王和霖、迟金声、尹月樵(女)、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梁益鸣、安云武等。

灭顶之灾

  马连良在舞台上塑造的海瑞形象特别成功,除了精湛的表演艺术外,还因为是正直的艺术家。他热爱海瑞,是用赤诚的心来拥抱角色,人们看到的是个活海瑞。可以说《海瑞罢官》是马连良在晚年推出的极具光彩的巅峰之作。

  然而,政治斗争风云变幻,谁能料到,这两个海瑞戏竟成为“文革”首先开刀的对象!心怀叵测的江青早就对《海瑞罢官》虎视眈眈。

  1964年下半年,她找北京的评论家批判《海瑞罢官》,人家没同意。1965年2月,江青来到上海,在柯庆施的支持下,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由姚文元执笔炮制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活动非常秘密。文章写好后,送给毛泽东审阅。此时毛泽东正在酝酿发动一场重大的政治运动,对文章表示了肯定,意图从北京市委打开缺口。

  这样,1965年11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首先向《海瑞罢官》发难。文章一开始就给《海瑞罢官》下了政治结论,说它“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接着分“《海瑞罢官》是怎样塑造海瑞的”、“一个假海瑞”、“《海瑞罢官》宣扬了什么”、“《海瑞罢官》要人们学习什么东西”四个小标题进行了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分析批判”。

  文章指责作者塑造“假海瑞”目的是宣扬“地主资产阶级国家观”、“阶级调和论”、“美化作为地主阶级专政工具的清官和法律”。剧中写了“退田”,就是要人民公社向地主退田,就是搞复辟,刮单干风;剧中写了“平冤狱”,就是要为地主、资产阶级翻案;剧中歌颂海瑞刚直不阿,就是反对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这篇黑文一出,一场批判《海瑞罢官》的运动随之而起。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同陈伯达等人谈话,在肯定姚文元文章的同时,指出:但是没有打中要害。他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已经掀起的批判《海瑞罢官》的运动更加升温,完全从学术问题转向政治问题,调子也越来越高,从刮单干风到替庐山会议上罢了官的彭德怀鸣冤叫屈,一直到骂皇帝就是骂毛主席。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马连良墓地文章诬称1960年演出的《海瑞罢官》支持单干风、翻案风,然而批单干风、翻案风,那是1962年的事了。

  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完全是“四人帮”为了政治斗争需要所制造出来的一起冤案。在这场冤案中,吴晗、周信芳、马连良、许思言以及一批领导干部、著名艺术家被牵扯了进去,被打成黑帮、反革命、牛鬼蛇神等等。

  马连良从1966年8月开始,家庭遭到洗劫,自己被囚禁,家属遭株连。在半年多时间里,马连良在精神上、肉体上受尽侮辱与折磨,忧愤成疾,于1966年12月16日含冤去世,终年只有66岁。马连良原是回族,按照伊斯兰教风习应予土葬,但当时造反派却强迫将他火化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马连良等分别得到平反昭雪。《海瑞罢官的冤案也得到平反。这个戏还由北京京剧院重新搬上舞台,焕发出了璀璨的光彩!


(转帖)《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马连良对唱)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37937.html

更多阅读

《空城计》诸葛亮--京剧欣赏 诸葛亮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京剧欣赏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西城外街道打扫净,准备着司马好屯兵。西城外街道打扫净,准备着司马好屯兵。我诸葛并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

声明:《(转帖)《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马连良对唱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为网友我本凡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