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建 蒋昌建93年辩论赛

蒋昌建: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博士后,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总策划


蒋昌建 蒋昌建93年辩论赛

激情与荣耀的辩论世界

无须再重复那场激动了一代人的辩论赛,才华横溢的蒋昌建一夜成名,他的慧黠眼神儒雅风度被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看见光明”张扬到最高点,从此荣升大学男生的偶像和大学女生的梦中情人。但28岁的大三研究生蒋昌建依然沿着自己原先设定的道路走下去。

谈及当年的辉煌,蒋昌建一直是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出名要趁早的21世纪,他觉得丁俊辉周杰伦朗朗才是典型人物,“我不算早了”。那时他已经快硕士毕业了,对于自己事业的规划以及对待生活的理解都有了固定的方向和态度,28岁参加辩论赛的这段经历只是一个插曲,至今余韵犹存的美丽插曲。现在他的本职是搞教学和科研,每天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蒋昌建热爱校园是因为在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身上,他感受到生命永不凋零的新鲜和热度,这个社会细微末节的发展变革更替淘汰他都了然于胸。他说自己至今仍然保持不断学习永不停息的原因也在于此:都说3年是一辈,相互之间会有代沟。我从每4年一过的学生身上,不断拉近我自己和时代的距离。所以从他那里,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都无从搜罗到做学问的陈腐和学究气,有的是鲜活灵动的举止和年轻奔放的心。

谈到辩论,蒋昌建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可能再不会第2次遇到这样一个机遇:所有的镜头都聚焦在这一支队伍和这一个人的身上,甚至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来关注这个人这个事件。他珍惜这样的时光并冷静地把持自己,他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坚定地走到如今的典范。但又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从事着辩论这个事业,追逐每年相同的梦想?除了激情与荣耀,辩论赛还带给当代的大学生些什么?做过大专辩论赛评委的蒋昌建对现在的辩论大赛和年轻的辩手们,持有充分肯定的态度:现在的世界越来越缤纷多彩,人们的选择也多了,辩论赛当然没有我们那时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了。但是辩论已经成为越来越成熟的一个竞技项目,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跟我们那时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不再讨论那些宏观而哲学的命题,更关注与切实生活相关的有实际意义的话题。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话题,没有孰优孰劣之说。辩论是一场表达的交锋,无非有各种各样的技巧,而能够脱颖而出的那些一定是那些最自信的身影。

十五年对复旦的深厚情谊

2005年9月复旦百年校庆,穿着黑色中山装的蒋昌建作为复旦的象征和骄傲在体育馆主持了庆典大会的序场。在复旦学习和教学的十几年光阴,对于蒋昌建是美好的记忆和现实。他选择驻守在这样一片乐土跟复旦本身对他的深深吸引密不可分。

蒋昌建出生在厦门,11岁时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举家搬到安徽,由于环境适应原因,初中回返厦门就读,寒暑假便在厦门和芜湖之间来回穿梭。年少的他独自在这千里之外的两地奔波时,上海这个城市就作为一个交通的枢纽站让他中转。上海在童年记忆中成了暂时停泊的港湾,成了人潮穿梭高楼林立的影子。所以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蒋昌建希望追寻更高更远的目标时选择了这个城市。大学最后一学年,蒋昌建的辅导员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从这个老师的身上他并没有看到那种80年代传统的过于保守谨严、不苟言笑、不易亲近的形象,相反他非常随和,容易相处沟通,并且思路活跃、作风自由。当时蒋昌建就觉得复旦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确别具一格,开明和宽容的校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也是在这位老师的鼓励下,他毅然报考了复旦的研究生。

在进入复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一开始还是处于边缘人的位置。因为不是复旦本科直接上来的,没有经过这个专业系统的培养,对学校整个教学生活的环境不熟悉,在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中蒋昌建觉得自己是边缘的、非核心的。但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他就发现复旦这所校园体现出了他自由宽容的一面。从学校的设施到老师同学到生活细节,亲近起来都很容易。这样,外表俊秀性格好强的蒋昌建很快通过担任团学联的干部而溶入这所学校。他无穷的精力和多方面的能力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很快就在复旦名声大噪。蒋昌建虽然在学业和学生工作上出类拔萃,但是和同学却总能打成一片,从没有距离。同学之间无话不谈,自然情感问题的交流也不会少。

说到情感,其实蒋昌建是从来不缺人关注,早在初中的时候,他就是班长。那时就有女孩给他递纸条写情书,有次信到他手里还没打开,就被班主任没收了。于是班主任把他叫到走廊里,打开信看了两眼,说:“我念给你听听,你自己看看该不该收?”于是他便大声念开了,蒋昌建一边低头听着,一边点头。班主任在一边发觉了,立即停止了朗读:“你看你,还挺美!”小昌建赶紧解释:“我点头是说您收得对!”

在辩论赛过后的日子里,蒋昌建在复旦校园经常被人认出来,对他倾慕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为此对他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许多浪漫的联想,如选修他的课的女生一定很多,给他来得很多信大多是表示爱意的……对此,蒋昌建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我到还是认真数了一下选课学生,男女生各一半;至于收到的信件,大多数还是和你探讨人生观和哲学问题,其中相当数量,还是请我像律师那样主持公道和正义的。”

影响你一生道路的事情可能是很寻常的一个人或者简单的一句话,比如在蒋昌建雄心壮志名噪一时的年轻时光,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他非常敬仰的老师说的:成就你的未必是你原先计划好的。

“阳光卫视”与杨澜的携手

作为一个拥有才能、声名、地位、学识和智慧的优秀成功男人,蒋昌建涉足影视媒体做高端人物的访谈其实并不奇怪,更何况做政经类的风云人物跟他本身的专业国际政治经济也是相吻合的。有了这样的基础,蒋昌建便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完美结合,开始了与“阳光卫视”杨澜长达五年的合作直到今天。

作为一个节目的总策划,蒋昌建的工作主要是选题寻找合适的人物来做访问。当然其他工作还包括了片子拍摄完成后从政治正确性和舆论导向性的角度进行一些审核与把 握。自2001年栏目正式播出以来,已经策划采访了2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奥尔布赖特,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李显龙,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泰国总理他信,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索尼公司全球董事长出井伸之,美国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台机电董事长张忠谋,eBay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NBA明星球员姚明等。站在这些巨人肩膀上的蒋昌建感觉到了工作的激情与充实,他负责搜集海外媒体对他们的种种评论,越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的资料就越全面地发现他们的立体丰富。比如克林顿,作为一个美国前总统,他拥有温和专著的眼神,和蒋昌建交流的时候会友善耐心地一直看着他,并且非常及时地对问题做出反应。后来蒋昌建发现,不仅对自己,哪怕对灯光师,这个显赫一时的名人也是神情专注、笑容可掬,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样子。

说道“杨澜访谈录”这个团队,蒋昌建流露出了赞许的神情。他说这是一个高素质有效率的团队,虽然人不多,但是每个人都精通外语并且非常敬业,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谈到杨澜,蒋昌建表达了高度的敬意。这是一个聪明刻苦而又天真率性的女性。很少看到主持人会自己亲自参与片子制作的各个环节,并且做二度三度的加工,她像做学术那样的研究一个个案例。

与杨澜这样一个精英媒体人的合作拓宽了蒋昌建的视野,也将他的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中得到了更新的快乐和成就感。蒋昌建说:做媒体就是阅读过去,观察现在,思考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你沉浸其中,就会得到愉悦。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蒋昌建一直是作为精英来被我们认识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年幼时并不是如我们想像中凭着一支优异的成绩顺畅地走到现在的。他小学开始就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被迫要转学,适应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变成他生活的重心。第一次高考时他甚至落榜,进入补习班进行复读。经历过这种日子的人都知道那时学习的压力有多大,而且那时的他还面临其他的机会。高考前蒋昌建的父亲去世,他有机会可以顶父亲的职直接去单位工作那时的一个工作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当时考大学的目的也无非是等到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个在国家单位吃皇粮的好工作,但是他还是顶着种种压力继续坚持要上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大蒋昌建两岁的姐姐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着他。在父亲去世后,姐姐一直坚持着照顾母亲,支撑着这个家庭。在蒋昌建念大学时,虽然姐姐工作挣钱也不多,但仍然会不时地寄钱照顾他的生活。后来母亲生病,动了脑部的大手术,生活不能自理,也都是姐姐在细心地照料着,一直到母亲去世毫无怨言。

谈到蒋昌建的个性,他笑称没个性是他最大的个性。他睿智敏感的眼神透出坚定的光芒,都说好辩论的人理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自己历来是该理智的时候感情,该感情用事的时候又理智,理智和情感就像和弦,关键不在琴键是否按对,而在耳朵是否听出。生活没有截然的非此即彼,他对待事物已经不会执著,学着放手是很好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蒋昌建有着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刚满2岁的孩子和家里的事务都是太太在料理。蒋昌建一直期望的妻子是一个平和安静、性格温柔的女性。他们的相识是在一个PARTY上,嘈杂的人群中蒋昌建看到一个人影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心里突然一动:大概就是她了吧?于是故事就顺利地拉开帷幕。太太的个性和蒋昌建迥异,他自己比较松散浪漫、随心所欲,而太太却十分严谨,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他们都拥有广泛的兴趣、自己的事业,经过岁月的磨合,已经成为默契而互补的组合了。

蒋昌建现在的真正家园可能是他在复旦大学文科楼的那间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在这里,他生命的大半时光平静度过。他这样一个能言善辩的专家保持沉默,独自享用自己的现实和理想天地。办公室对于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内心力量源泉,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具体的触手可及的依靠。其实知识和智慧本身并不形而上,它真实存在可见可闻从蒋昌建身上,我们见到了它的无穷力量和深厚内涵。(摘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167.html

更多阅读

多目怪*李鸿昌资料 李鸿昌

李鸿昌同志194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文艺系,先后在总政文工团话剧团、山东话剧团任演员。山东UFO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话剧院老干部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2月12日早8时,在济南病逝,享年73岁。李

普宁勤建学校十年校庆李侠校长发言稿 校庆发言稿

普宁勤建学校十年校庆李侠校长发言稿2008-08-3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 进入论坛 李侠校长十年校庆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家长、老师、同学们: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共庆勤建十年盛典,做为勤建人,一个同大家经

声明:《蒋昌建 蒋昌建93年辩论赛》为网友任性不认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