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中古部分一 :《源氏物语》

东方文学史中古部分(一):《源氏物语》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978—1016)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开世界文明史长篇小说之先河。小说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比十四世纪左右中国首批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要提前三百多年,比十六世纪初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巨人传》要提前五百多年。日本中世文学家本居宣长称《源氏物语》“特为优异”,“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日本现代文学史家市古贞次称“《源氏物语》以不可动摇的权威君临一切”,《源氏物语》之后的日本文学“再也没有产生在质、量两方面堪与《源氏物语》相提并论的作品”。《源氏物语》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文学史中的峰巅之作,在东方中古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精品。

一、简述《源氏物语》情节:

《源氏物语》共54帖,写了桐壶、朱雀、冷泉和今上等四代天皇70多年的历史。桐壶帝宠爱出身卑微的桐壶更衣,招致弘徽殿女御的嫉恨。更衣生下光源氏后,郁郁而终。桐壶帝思念更衣,不久将貌似更衣的藤壶立为妃。光源氏12岁行加冕礼后,桐壶帝为给他找一政治靠山,安排他娶皇室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婚后感情不和,光源氏遂与貌似母后的继母藤壶妃子发生乱伦,生下一私生子,即后来的第三代天皇冷泉帝。藤壶妃子痛悔这种背德关系,拒绝与光源氏继续交往。光源氏无奈,,发现一貌似藤壶妃子的少女紫儿,将其带入宫中,精心培养。葵姬去世后,将紫姬立为正妻。在此期间光源氏与众多贵族妇女交往,如:空蝉、末摘花、六条妃子等。朱雀帝即位后,其母弘徽殿女御迫害光源氏,将其流放到偏僻滨海须磨。冷泉帝继位,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出生秘密后,尊光源氏为太上皇。卸位后的朱雀帝畏惧于光源氏的权利,将女儿女三宫嫁与光源氏。但少不更事的女三宫与青年贵族柏木私通生子薰,女三宫愧对光源氏而出家。光源氏则认为女三宫的不忠是自己当年乱伦行为的报应,在痛悔和惊惧中郁郁而终。

《源氏物语》最后十帖,是发生在宇治山庄的悲剧,统称为“宇治十帖”。主要记叙贵族少女浮舟的悲剧。

二、作者为什么把光源氏这样一个在道德上有着明显缺陷的人塑造成一个极富人性的理想化的贵族?

紫式部曾说:“作者乃女流之辈,不敢奢谈天下大事。”这就明确表示,此书的中心不在反映社会政治等重大主题,而是通过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展示一幅贵族社会的“人情的世界”。美国著名的东方学者本尼迪克特谈及日本文化时称:日本人的人生观包括忠、孝、仁、义理、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各自独立的部分都是互不相交的。论及某一部分内容时,根本不涉及其他部分的道德规范。《源氏物语》是一部集中反映贵族社会“人情”范围的小说。所以,它只谈人情之爱,而对这种人情爱不做任何道德高下的评判。光源氏的很多行为是乱伦、滥施情欲,是背德的。但在以展示“人情”为主旨的《源氏物
东方文学史中古部分(一):《源氏物语》

语》中,小说只表现光源氏情爱的丰富,而不去判断这种情爱在道德层面上的高尚和卑劣。至于其情爱的是与非,只能在忠、仁、孝等其他范围去评判。因为光源氏充溢着情和爱,所以在“人情”的范围内,他就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源氏物语》是一部单纯肯定情爱,而对情爱不做任何善恶评判的作品。

三、如何理解《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

《源氏物语》以光源氏为中心线索,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如雍容华贵的藤壶妃子、温柔宽容的紫姬、持重骄矜的葵姬、风韵娴雅的空蝉、真诚热烈的六条妃子、娇媚柔顺的夕颜、丑陋木讷的末摘花~~~~,《源氏物语》正是由于这千娇百媚的女性群像,才使它熠熠生辉。紫式部引用白居易《陵园妾》中的名句“颜色如花命如叶”,概括了她笔下女性那撼人心魄的共同悲剧。

1、紫姬:

是紫式部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她像藤壶一样的雍容华贵,但又比藤壶更温柔宽容。紫姬进入光源氏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极强的悲剧性。光源氏收养她,是因为她酷似藤壶,希望将来把她做藤壶的替身,满足自己对藤壶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恋。她被收养后,完全禁锢在光源氏的宅府,在“严加防范下”,几乎不能与任何人交往。她丧失了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由。按照光源氏的需要去成长。她像笼中鸟,是不折不扣的囚徒。她虽然过着奢侈的享乐生活,但充其量不过是个毫无个人意志的光源氏的附属品。她尽管表面上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但内心的痛苦是深重的。特别是当光源氏娶了女三宫以后,她彻夜难眠,深感自己生活的危机,但表面上却又不得不做出“和蔼可亲,毫无怨恨的样子”,和女三宫“和睦相处”。紫姬作为正妻,内心的悲酸、哀怨,可想而知。在无法解脱的苦痛中,她要求出家,但光源氏不允许,最后只能在悲苦中死去。紫姬在小说中是美的化身,她一生追求完美,“做什么事情都务求尽善尽美”。但这样一个极美的女性,却在男性主宰的中古日本被毁灭了。紫姬悲剧的一生,沉痛地控诉了日本中世贵族统治的冷酷和残忍。

2、六条妃子:

紫式部对六条妃子的态度否定多于肯定。六条妃子性格刚烈,充满强烈的复仇心理和嫉恨心理。她恨到极点,能生灵出窍,加害于对方。夕颜、葵姬、紫姬都是她的生灵或死魂迫害致死的。紫式部对她结局的设计是相当残酷的。她死后孤魂飘荡,与人作祟,永远不得超生。但通读全书,六条妃子的一生是很值得同情的。她出身高贵,乃皇太子妃,是光源氏的婶母,端庄、美丽,气质高雅。能诗善画。她16岁入宫,20岁守寡。她别无所求,只想带着孤女,了此一生。24岁时,遇到比她小7岁的光源氏。是光源氏燃起了她已经死亡了的爱情。她出于传统的道德,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爱是背伦的,她坚决地拒绝了光源氏。但光源氏不甘罢休,不断纠缠。六条妃子毕竟是个感情丰富的女子,她经过痛苦的抉择,最后接受了光源氏的爱。但光源氏在感情上是不可信赖的。他很快又轻待了六条妃子,开始追逐夕颜等女子。这使专一挚爱的六条妃子十分绝望,并由绝望变成强烈的复仇心理。生灵出窍是无法遏制的复仇心理的艺术再现。从此意义上说,六条妃子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性格的贵族妇女。只不过她反抗的对象错了,她反抗的是跟她一样可悲的葵、紫姬,和比她还悲惨的夕颜。

在《源氏物语》的女性世界中,六条妃子的自我意识最强,思想最清醒。个人生活的悲剧,使她对男权社会的本质,对女性命运的必然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她临终前给光源氏留下遗言:“我有切身经历,痛感女子身罗情网,必多意外之苦”,她表示决心要女儿“屏绝情思,以处女终其身”。这里既包含了她痛苦的人生感受,又孕藏着她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绝不屈辱偷生的倔强性格。

可悲的是,六条妃子清醒地透视了社会,了解了光源氏任情而动、渔猎女色的本质,甚至也担心死后光源氏会把她女儿“列入恋侣”。但她临终前仍将女儿托付给光源氏做她女儿的保护人!光源氏是她结识的最不可信赖的男子之一,但她无可选择地仍然将女儿寄托在最不可信赖的光源氏身上!作家这样的构思是令人沉痛的。在六条妃子生活的世界里,最不可信赖的光源氏是她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这一构思多少蕴含着作家紫式部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

3、空蝉:

空蝉是光源氏最早遇到的中等贵族妇女。紫式部评价她为:“温柔中含有刚强,好似一支细竹,似看欲折,而终于不断”。这概括了她性格的基本特征:柔弱而又坚韧。她个人的遭遇很不幸,父亲早亡,于是嫁给比自己大得多的老丈夫。丈夫前妻的儿子对她心怀叵测。光源氏避邪来到她家,被其美貌所吸引,当天晚上就占有了她。这对传统观念极强的空蝉来说是很痛苦的。尽管她并不爱她的丈夫,但因为自己“身份已定”,就必须守住为人妻的“贞操”、因此她坚决拒绝光源氏的纠缠,对于光源氏的追逐,空蝉从来没有就范过,这也可以看到她作为柔弱女子,对男性贵族不妥协的韧性。

另一方面,空蝉又是紫式部笔下“解情味,懂风雅,有风度,知分寸”的自持、自重、有自尊的理想化的妇女。在光源氏的不断纠缠中,空蝉一直处于深重的矛盾痛苦中。她的痛苦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想爱而不能爱的痛苦。因为她并不爱丈夫,从感情上她更倾心于光源氏,但从理性上她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有夫之妇,身份已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迫使她不能接近光源氏,所以她一直处在情感和理智相矛盾的痛苦中。另一方面是怕被误解的痛苦。她唯恐光源氏认为自己是个“不解情味,不懂风雅”的粗蠢女子,为了不被误解,她甚至付出了肉体的代价。她对光源氏是每信必复,而且选用上好的纸、墨,杜撰最动人的词句,表达最坚决的拒绝。她的所作所为,就是要暗示光源氏尽管不能接受他的爱,但自己却是懂得爱,也是能优雅地表达爱的。真因为此,空蝉虽然拒绝了光源氏的无理,但却又与他长时间地保持着暧昧的书信往来。

空蝉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丈夫死后,前妻之子要占有她。为了躲避兽性的残暴,她为自己选择的唯一出路就是出家。如此多情而风雅的空蝉,最后在孤灯青烟的陪伴下了此残生,这无疑是最大的人生悲剧。

4、末摘花:

在《源氏物语》的女性世界里,末摘花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形象。她也是一个与“解情味,懂风雅”的理想化妇女空蝉相对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使我们了解贵族社会的变化无常,也揭示了贵族妇女在经济上的依赖性。

末摘花乃没落贵族后代,父母早亡,坐食父母留下的祖产。末摘花从儿童起,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是老式的贵族教育,时代尽管变了,但她却改变不了过时的生活原则。她古板、孤独、麻木,和一切不熟悉的人疏远。她毫无风情可言,说话、写诗,都是些僵死的陈词老调。举止古朴,与世格格不入。她为表示爱和风雅,送给光源氏一件新衣,那是一件“贵族用的长礼服,颜色是当时流行的红色,式样古陋,光彩全无,不堪入目,缝制的又是平凡拙劣的手工”。光源氏一看,即兴味索然。可见末摘花毫无风情之趣。

光源氏从未对她动过真心,尤其知道了她的丑陋后,后悔异常。吟诗讽刺道:“明知此色无人爱,何必栽培末摘花?”对光源氏的无可奈何,末摘花心知肚明,她极力讨其欢心。更可悲的是,光源氏离她而去,数载不归。末摘花处境极为凄惨,本来就不多的仆役大都离她而去,但她却守着日益颓败的庄园,死等光源氏。但光源氏早就把她忘得一干二净。出于偶然,光源氏才想起她,出于同情,开始接济她。光源式的宅院建成后,也将末摘花接到宅院。但光源氏很少光顾她的居所,她也成为众人嘲弄的对象。末摘花的晚年尽管又得到了贵族式的优裕生活,但却是用屈辱做代价换来的。在《源氏物语》的女性世界中,末摘花是个可怜的弱者。传统的贵族式的教育没有给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的愿望和能力,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对自己毫无感情的光源氏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末摘花是贵族教育的牺牲品。紫式部对末摘花极尽嘲讽,因为作家自己作为一代才女,轻蔑末摘花在经济上的依赖,另外,还因为她是个“不解情味,不懂风雅”的粗蠢女子。但读后我们对她的感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结构:

《源氏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顶峰之作。关于物语文学,日本著名文学史家吉田精一说过:“一般看来,物语这种样式乃是平面的,并列性的。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展开,同性格的发展缺乏有机的联系,部分同整体结合并不严密,各个场面各自独立,照应未必密切。”

就《源氏物语》而言,确实如此。作品基本以光源氏一生经历为线索,串连进众多妇女的悲剧。主人公光源氏性格没什么发展,而且众多妇女形象之间也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作为整部长篇小说,每个人物的个人命运,似乎与光源氏的命运主线联系也不大。每个人物也都是游离的,各自独立的。所有人都想走马灯一样,完成了各自的情节任务后,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虽然最后这些女性又都集中到六条院,然而作为个性的人,在此后的情节中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源氏物语》似乎是由若干独立的短篇拼凑起来的,这种结构上的不连贯和松散,就使得整部小说显得过于冗长。

吉田精一谈到日本文学的特点时说:日本的长篇小说“缺乏思想的统一性和结构的逻辑性”,但是“在琐细的局部性感觉方面却光彩熠熠,发挥其优秀的才华”。《源氏物语》虽是日本长篇小说的雏形,但也很具备吉田精一评价的这一特点。在细节的刻画上,个别人物的塑造上,具体情节的安排上,表现出作者的才华,但这一切又都被淹没在冗繁的叙述中。日本文学结构上的弊端,在《源氏物语》中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212.html

更多阅读

《源氏物语》/第五帖,紫姬《12》 光源氏 喜欢 紫姬吗

[顺便把东对屋年龄小的带几个过来。]来了四个童侍女,紫姬骨碌着小姬鹬的眼珠,噘嘴和衣头埋在翅膀里般赖叠席上不起。光源氏好话说尽半哄半拉:[起来呀,她们几个会打陀螺哩,一会儿我教你。]光源氏使个眼神,四个童侍女便在渡廊木地板上甩白棉绳转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源氏物语的作者

《源氏物语》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整理/梅子君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名著,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有日本《红缕梦》之称,它比《红缕梦》问世早七百余年,是世界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不仅永载于日本文学史册

我收藏的各版《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电影完整版

序:再不拿出来炫一下就真的对不起我满架子的书和如流水般花掉的钱了。癖好谈不上,顶多算爱好吧,毕竟在孤独、悲伤、彷徨、无助的时候,是它们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今天显摆的只是冰山一角,我的原则是细水长流。对《源氏物语》的执着

《源氏物语》:绚烂之极终归平淡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这是我看完《源氏物语》之后的第一个感想,本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极写光源氏的富贵荣华、绝代风采,为的只是衬托紫夫人的辞世以及光源氏的隐遁,而紫式部为了不破坏心目中对光源氏的敬仰和爱恋,竟然用了

声明:《东方文学史中古部分一 :《源氏物语》》为网友甘美的过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