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横空出世,一蹴而就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 成果,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经过几代领导人探索总结的来的。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已进入第一阶段,为了克服学习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厌学”情绪,必须把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充分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究科学发展观的起源是必修的课程,要说清科学发展观的起源,必然先从“五位一体”的形成过程说起。

“五位一体”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凝聚人民意志的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可概括为“五位一体”,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形成过程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问题,先后从不同的阶段、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众所周知,由于走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没有进步,有些地方反而退步了,现代化一直远离我们的生活。

30年前,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带动神州大地的思想大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共产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出现,指明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了当时中国号召力、影响力、说服力最大的一句口号,挽救了濒临崩溃的中国经济,同时平息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姓社还是姓资"的无休止的争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当时的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国家财力的积累需要部分地区和少数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在1978年到2007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由提高到21737亿美元,排列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2006年减少到2148万人。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事实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

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贪污腐败现象增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被抛弃、崇洋媚外、拜金主义流行、腐朽思想露头、……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一个关口。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可能导致改革开放出现偏差的问题。他反复强调: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弥补了单纯经济建设造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滑坡的负面影响,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两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形成。

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又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里,政治文明是不能缺席的。于是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三位一体的”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原来的‘两个文明’被扩充为‘三个文明’,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终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基本目标。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治国概念,就是倡导民主与法制建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两位一体”发展为“三位一体的”布局。

此后中共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现在看来,三位一体的缺陷还很多,但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领导十三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深刻的意识到,如果缺乏重大的战略决策的能力,缺乏战略眼光,很难修正发展中出现的偏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收入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平衡等。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在90年代已经开始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江泽民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指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的科学理论。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的发生,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有了紧迫感。“非典”刚发生时,胡锦涛在广东视察,讲了这样一段话,“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其中的新话,是一个“观”字,这个“观”字很重要。所谓“观”,就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认识。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说明,此时胡锦涛已开始从全局战略高度思考发展问题.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使“四位一体”布局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这一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按“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长期探索的结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

后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社会建设”,它的出现,明确要求政府要转变观念,要由指令性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府机构,加大服务职能,关注“民生”,扩大公关财政,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民间服务体系。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的成果。从“两手抓”到“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它丰富了这个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可以这样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里程碑。至此,是否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已经圆满?今天回头看,当时的发展观仍然有需要完善的。鉴于在发展经济建设中我国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等情况,人们开始反思。理论界认为在四位一体的内容上,还要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达到“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才可以说“和谐”,面面俱到,全方位落实才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协调,给当代人发展提供条件,也为下代人留下生存发展空间。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胡锦涛江西讲话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理论界也以极大的热情从各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地探讨。2004年3月胡锦涛在召开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逐字逐句地作了系统全面的阐发。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全面体现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五位一体”至此形成,科学发展观宣告诞生。“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性”等新的词组被人们认同。

党的十七大更加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以民众福祉为代价,表明“民生”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从“经济总量”转为“人均指标”,提出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GDP转换成了“绿色GDP”。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彻底把“GDP”退出历史的舞台,《决定》中唯一的量化指标是“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这一指标的设定显示,经济发展的重心不仅是“国强”,更要“民富”,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大众,这是中国发展观的一个战略性转变。“科学发展观”成为了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身体力行的、振聋发聩的一句响亮的口号,它提醒着人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方式,思考为了谁、依靠谁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五位一体”的诞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从中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的实践中,在摸爬滚打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换来的。它表明我们对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发展思路、战略部署是在“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起来的,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充分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我们提高学习实践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无裨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362.html

更多阅读

光棍节是什么时候 今年情人节几月几号

光棍节是什么时候——简介光棍节是什么时候?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光棍节是什么时候—

ems是什么意思? wto的是什么意思

ems是什么意思?——简介EMS就是Express Mail Service的缩写。它是由万国邮联管理下的国际邮件快递服务,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主要是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一般来说,根据地区远近,1-4天到达。ems是什么意思?——EMS的优点ems

女性的排卵期是什么时候 女生不排卵

很多女性朋友想要了解自己的排卵期,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怎么推算。尤其是一些打算生育的女性朋友,特别需要知道排卵期的时间。那么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推算排卵期的方法。女性的排卵期是什么时候——步骤/方法女性的排卵期是什么时候 1、

电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人类将于2032年灭亡

1882年7月中国第一个电灯在上海南京路点亮。1861年之后,英领事官邸开全武汉市的先河,最先有了电灯。英国商人集资兴办的“汉口电灯公司”,火力发电,专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继供电。 上海是国内生产和使用照明电器最早

声明:《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什么时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网友夏末凉城空余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