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技巧学案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高中记叙文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技巧学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少同学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开头法: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占、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

  如:放学的铃声早已在凄风冷雨中飘远,校园里空荡荡的,我孤独地在校大路上徘徊。突然,院墙边一株瘦弱却开着花的小桃树锁住了我的目光。——《就这样被打动》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

  2、描写景物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

  如:西风卷着落叶,飘向东,飘向西,我的头发也随风东西飘飞,风缝钻进脖子,冷瘦瘦。一只大雁,只一只,孤独地向南飞着,洒下一路哀鸣。——《孤独的心》

  运用时要注意几点:

1、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人物思想,渲染气氛,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2、描写要抓住特征,遣词用句要准确,要适合文章内容的展开和人物情感的抒发。

3、倒叙开头法: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吸引力。

  如:站在这充满荣誉的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羡慕的笑脸,听着他们真诚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两年前,他们——我的同学将我从孤寂的暗夜引向光明的经历。(《走出黑夜》)

  4、抒发感情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如:有一个身影时常在我脑海浮现,有一种声音总是在我耳边回响,有一份思念和祝福长久地驻在我的心里。你还好吗,我的鸟儿?——(《那一次,我曾与你邂逅》)

  5、揭示中心开头法:有的文章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

  如: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琐忆》

  又如:做一个大写的“人”,两脚永远踏踏实实踩在地上,不要轻浮、自大……这个道理让我终生难忘。——《现实改变了我》

  6、运用修辞方法开头(生动形象或增强气势):

  如:风雪,折断了大树的枝叶,却折不断大树的精神;暴雨,淋湿了苍鹰的翅膀,却淋不湿苍鹰的勇气;苦难,遮挡了我前进的视线,却挡不住我前进的信念。《生活因迎战苦难而精彩》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懂得宽容,你便拥有了一份心灵的晴空,你的生活将春暖花开。《我懂得了宽容》

  7、引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歌词俗语、名篇美句等开头: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拿破伦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想登上领奖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终于站到了领奖台上》

8、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如: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关键时候,他会背叛我。——《我的“死党”》

如:他点一支烟,猛吸一口,说:“你知道我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吗?”——《往事》

总之,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借助修辞,或引用诗文。

记叙文的开头技巧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1、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选自2002年陕西省中考满分文《感受生活之美》)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的一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技巧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1、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不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选自2002年广东省中考满分文《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技巧点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开门见山,摆明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议论打下了基础。

2、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选自2003年云南省中考作文《家,真好》)

技巧点拨:记叙文也能开门见山。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的表达出来,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3、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4、夕阳的窗前,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那儿,凝视着外面初春美丽的景色。她叹了口气,低下头,端详着手中的那朵插在蓝白瓷瓶里的粉色玫瑰。她闭上眼,回想着以前的事。(《粉色玫瑰》)

5、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6、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

7、“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这个开头既开门见山,又统领全篇,文章主体部分就着重介绍了自己拥有的一个好习惯。

8、“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技巧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1、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选自2002年河南中考满分文《当我面对“溶溶月色”的时候》)

技巧点拨:中考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需要考生追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导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月色,由溶溶月色引发了“我”的联想,使我回忆起同样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

2、“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选自2003年甘肃省中考满分文《常回家看看》)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从一首流行歌曲入手,引发文中人物的思考,使思绪回到从前,巧妙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技巧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1、“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选自2002年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民主墙”的风波》)

技巧点拨:记叙文的写作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这篇文章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冲突。目的是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今年夏天太热了,干脆明天去买空调!”妈妈边吃饭边说道。

“买空调,买空调,你只知道享受!应该节约点钱供孩子以后上大学,简直不会打算。”奶奶唠叨着,脸上没有了笑容。

“你这老人,应该享受享受,今年70岁了,还能活多久嘛?”妈妈随口答道。

我心里纳闷着:他们有时说话不投机,但很少闹矛盾,今天的气氛很紧张,人们常说婆媳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很难相处好。(选自2003年重庆市中考满分文《责任》)

技巧点拨:故事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将婆媳之间的矛盾展示出来,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巧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1、爱心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选自2002年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2、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便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选自2002年贵阳市中考满分文《诠释回报》)

3、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选自2003年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和善》)

4、常听老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那时,我就在想,桥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村西头的那两块老槐树叠加起来的、我们上学必须经过的“桥”吗?(选自2003年山西省中考满分文《美丽的桥》)

技巧点拨: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第一例运用比喻、排比手法,第二例运用拟物、排比手法,第三例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第四例则采用设问方式,先设下疑问,再展开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5、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6、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7、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扳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着,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雨的组曲》)

母爱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像清泉一样清澈甘甜。我也是一个沐浴在母爱阳光里的幸运儿。(《无尽的母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起那圆圆的脸,那笔下流动的圆,耳边又想起那钱氏英语。(《良师》)


技巧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1、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选自2002年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2、紫红色的去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示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选自2002年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3、晚风吹过河面上最的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逝过,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选自2003年安徽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

技巧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上面三段开头,第一段写一场急雨的降临,为的是为教室内的考试烘托背景,并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二段则写夕阳西下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写自己的人生感悟打下基础,是一个情思的触发点。第三段通过“晚风”“夕阳”“秋霜”的描写衬托出此时人物的心情。三段文字写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5、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6.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7.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8、“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着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

技巧七: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1、“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着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选自2003年甘肃省中考满分文《歌声与微笑》)

2、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选自2003年河南省中考满分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出一幅画来。(选自2003年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

技巧点拨: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如上面第二例;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如上面第一例、第三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再如: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3、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唐代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后留下的诗句。早就知道,‘叫谷交错’‘银瀑飞泻’‘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九华山奇美景象的,但这仅是听闻,想要真正领略美景,自然还得身临其境一回,于是暑假便参加了学校的九华山之旅。”(张磊《九华山之旅》)这个开头既有引用诗歌,又开篇点题。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如:

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女贞《夏之绝句》)

闻鸡宜起舞,对酒可放歌,伤怀堪酹月,感慨当临风。(张嵬《临风》)
2、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一只被剪断翅膀的小小鸟,我扑腾在凄迷的风雨中,却不想因此迷失方向。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要飞,要高飞……—题记”(《我要高飞》)
高中记叙文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技巧学案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作者以题记的形式写出发自内心的呼唤,“要高飞”,要当学习的主人,从不堪重负的作业堆里寻找回丢失的个性。这样的开头令人眼前一亮。

3.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

⑴运用形象的描写,如:

透过窗口,我看到槐树花又开了。开得依然那样洁白、晶莹、清香。(《槐树花》)
终于,在茫茫一片昏黄的路灯光里,出现了51路公共汽车那臃肿的身躯。在夜幕里等了一个钟头的人们开始活跃起来。(《挤车》)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我们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二、记叙文的结尾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下面介绍几种作文结尾方法:

1、祝愿法。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祝愿、愿望,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就是这样。再如,祝全家新春快乐等等。

2、评议法。记叙文结尾,篇末往往有个简短的评议或评述。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有这样的结尾: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潮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的结尾:“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诡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如《海市》:那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庙岛群岛。

如罗广斌、刘德彬、杨益京三人写的《挺进报》的结尾就是这样:“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组织。”这个结尾就交代了故事的终结。

3、道具法。文章始终贯穿着某一件事物,并以这件事物作为故事的终结。例如江耀辉的《红军鞋》:“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这个结尾就以贯穿文章始终的红军鞋作为故事的终结。

4、抒情法。文章结尾,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内心感情直接写出来。

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这样结尾的:“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这个结尾就表达了作者的希望。

有的抒情还带有议论。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题目《沉默的父爱》)结尾写道:今天,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再如(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蜡、粉笔、蚕》)结尾写道:你正是鲁迅赞扬的那种人:“将血一滴一滴地润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有的还表达深厚的怀念之情,给人们留下不尽之思。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就在结尾处表达了这种感情: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在他面前,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有的向读者发出呼吁。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5、绘景法。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道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如《一步与一生》: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如《草地晚餐》: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犹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如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象整个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呼声。

6、总结法。文章结尾处把全文内容作个总结,有的还把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出来,也叫画龙点睛法还叫卒章显志法。如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的结尾:四川的党政军民,在这次抗洪救灾向自然作斗争的总体战中,为了抢救国家物资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作文材料:丛飞的故事。题目《落红》):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话题“2007年全国卷Ⅰ漫画‘摔了一跤’”,题目《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当我成功了,再来回顾摔的这一跤,我心中成功的喜悦将会把疲惫吹尽。让我摔一跤,继续前行。

如《驿路梨花》: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委婉含蓄,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题目《季节》:冬季的智,冬季的爱,冬季的锐……此季是漫长的,而此季给予的情意,是绵绵的……

如题目《淡笑无痕》:时光易逝,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决绝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次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的寂寞。当破晓的光晕驱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晨晖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淡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

7、照应法。文章结尾时,为了使前后呼应,中心明确,线索清楚,结构紧凑,常常要对前文加以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线索,照应主人公。

如戈果理的《泼留希金》。结尾时就照应了主人公:现在站在乞乞科夫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人!

如《变色龙》的结尾就照应了开头:“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再如(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开头]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结尾]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再如(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开头]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结尾]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颤一颤的手……

文章的结句与标题呼应相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结尾,就用了这样手法。请看:……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8、自然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如(题目《季节》):今年的秋天不一样,林子里没有落叶,小根带着他离开后学校寄来的学费全免通知书上学去了。他相信,明年的夏天是凉爽的,愉快的……

如(话题“行走在消逝中”,题目《石榴树》):今夏,我又回去了一次,在快到外婆家拐弯的那个路口,一株枝叶繁茂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红星点点,生机盎然,我的童年的记忆之门在刹那间被打开。有外公慈祥的笑容,有小东西的成长,还有又红又大的石榴和我的眼泪,它们都化成了树上的红星,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着、飞舞着,只是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外公亲手为我种的那一棵。

  如: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 《月光曲》

9、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

如: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枣核》  

如: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

如:金翅膀的蝴蝶一定有,只是我没查找到。但我想:即使世间没有,老师心里也装有。因为她教会我用一只眼睛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睛不停寻找。——《蝴蝶的金翅膀》

阅读理解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而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专家青睐。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都对记叙文阅读能力进行了考查,无一例外, 可见记叙文阅读是中招语文考试的重头戏 , 也是检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点。

新课标对记叙文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 :

(1)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概括要点 , 用心体会写作意图 ,把握文意

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体裁入手。叙事散文有两种类型 : 一类通过叙事表达作者的感悟 ,如《走一步 , 再走一步》,通过回顾自己在悬崖上一步一步爬下来的事 ,表达在困难时候应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的感悟;一类是通过叙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抒情散文包括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写景散文往往融情于景,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感情。如《春》。咏物散文常常将物人格化, 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如《白杨礼赞》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总之,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记叙文的特征,用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生活哲理或情感,这就是文章的思想。

(二)从分析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如《白杨礼赞》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练概括了叙述的主要事件 ,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 ,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

(四)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六)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态度。例如《变色龙》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发展令人一览无余。作者通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

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七)从作品写作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内容是社会背景的产物。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有的文章,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概括出中心思想。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分析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同样便于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常用以下方法: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按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

二、筛选、提取记叙文重要信息

(一)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记叙文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还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是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三)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记叙的顺序较常见的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2.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则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或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 , 在结构更紧凑。

(四)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五)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1.记叙文中的描写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2.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总之,叙事类文章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人类文章要把握文章所刻画人物的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变化及表达的感悟等;写景散文要抓住浓墨重彩描写的景物、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弄清写作主旨。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淘汰无用信息句筛选、提取有用信息,并按题目要求摘出语句、调整顺序、整合文中的有用信息,准确表述。

三、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课标》提出“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要求。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招考查的热点。

(一) 词语理解与赏析

1.准确理解词义。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意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理解和解释这个意义,要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进行综合理解。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体味词语的作用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

(二) 语句的理解与品析

1.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课标》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

(1)文眼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

(2)主旨句: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 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3 )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

(4) 过渡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

2.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常考查那些除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可以传达出字面所没有的意思,即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2)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

(3)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一一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

(1)不要拔高地理解: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理解出来,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意思往上加,造成答案的牵强附会。

(2)不要单一地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应该全方位地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探求,根据出题者的问题指向,确定最合题意的理解。

(3)不要孤立地理解: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只看到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忽视了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摒弃了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对语句的理解只会片面肤浅,贻笑大方。

3.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以欣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2)赏析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

四、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 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

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对比、铺垫、烘托、卒章显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欲扬先抑等。要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是指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着眼于全文的构思,也用于文章的局部,至少是一个段落、层次,绝不是一个句子;“对比”是文章前后形成的鲜明的比照;“烘托”也叫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题突出分明;“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两句话揭示文章主旨;“借物抒情”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托物言志”是托意于“物”,借“物”言“志”;“以物喻人”是用“物”来比喻人;“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是通过抑扬来设置 “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了解了它们的基本作用,体会起来就能准确把握了,进而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一篇文章究竟运用哪些表达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选用的体裁确定。无论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在解答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类题时,可参照这样的模式:这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主要内容或全文的中心)

五、联系自己或现实生活实际,感悟生活 , 开放思维

新课标更注重对考生的自我体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因此,一些解题思路多元化和答案多元化的试题应考而生,给了考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一)评说题。中考中常要求考生对文中人物、人物的做法、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或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说。在评说时,要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时须紧扣文中透露的信息,切忌随意。评说要做到观点独特,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不偏激而且有文采,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1.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时,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评价优劣,分析形成的原因,透视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表达自己的看法。

2.对文中人物做法进行评说时,直接评价做法的优劣。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赞成这种做法”、“我不赞成这种做法”。然后阐述做法的优劣所在,分析原因,说明这一做法的效果。如果能从做法优劣两方面对比来说,会使效果更明显。

3.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展开评说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社会现象是新风尚还是令人不满意,要直接分析它们的好(坏)处,或在社会上产生的良好(不良)反应,对于新风尚要积极推行,对不好的地方要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揭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遏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4.对作者的观点评说要表明自己的立场。看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对作者的感悟观点的评述,可以与作者保持一致,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有正面的指导意义,且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二)推理和想象题。中考命题,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合理的推理。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推理、想象。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特点,人物生活的时代,符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一定要在表述正确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但要避免过于追求创新,以致谬误百出,荒诞离奇,令人哭笑不得。

(三)体验题。此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情感的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考生通常可以赞同作者的体验和感受,但要有理有据。对考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给予鼓励。陈述理由应紧扣文中透露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材料探究题。根据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或在阅读文章中形成的能力,对相关材料进行探究,要能总结出材料说明的现象,或从材料中把握观点、获得启示。在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的共同点,对共同点进行概述,或者对材料所述事件进行分析,找到结果和原因,提炼出观点,并由此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得出启示。

典型例文分析

例文一: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 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己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 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 结合语境 , 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 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这是一篇写人散文 ,刻画了一位为儿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形象,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思念。解题时要整体感知,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前提下做题。第1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合文章对人物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的描写,提炼出人物性格特点。答案示例: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第2 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答案示例:(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第3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品析,解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并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答案示例:(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秧苗的动态之美,“一行行”、“整齐匀称”突出了母亲插秧技术之高, “嫩绿”突出了秧苗的生机盎 然, “像块绿色的地毯” 则用比喻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用“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等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了母亲此时的劳累和体力不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第4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答案选 D 。第5 题考查文章线索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示例“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 “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及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例文二: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飞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蜒缀满树枝一一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一一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11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2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13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灼抒情散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洋槐的特点,体会它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洋槐品格的赞美。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章,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答案示例:春天的洋槐只有隐绿,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天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树干却始终声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女口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的理解,抓住文中描写性最为突出的语句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就可看出。答案示例: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第3题考查表现手法的作用。答案示例:用狂风暴雨来烘托洋槐的坚强,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第4题考查对句子的品析能力,可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现力等角度赏析。答案示例: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如临其境。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大意正确即可。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我最佩服松树,它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或:我最佩服杨柳,它柔软飘逸,用生命的绿色装扮了春天。

例文三: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1)

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

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摘录内容(2)

批注(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解析: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阅读时要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第1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文中那个孩子的行为和老师的心理活动。答案示例: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第2题考查对刻画人物方法的判定,解答此类题要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心情。答案示例: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是鲜明、更丰满。第3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要注意表达的效果。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答案示例:(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2)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感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表述准确即可户答案示例:(1)示例一 :“的确”“必须”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示例二:语言朴实,精神伟大。 (2)示例一 “我的”“和我的不一样的”, 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示例二 :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 完成下列各题。

————————

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一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母亲盼呀盼,终于得到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家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的饺子,专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是精心调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母亲看着两屉包好的饺子,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支注射器,调好了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里,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支注射器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的,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了。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欢畅地啄食、尽情地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上为文章你写一个简洁的标题。

2.“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儿子吃到了饺子,饺子的缺陷也几乎无法察觉。可是,儿子为什么哭呢?

3.细读文章,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智”的?

4.下面两个问题,任选一题作答。

(1)文中横线处,“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指的是什么?

(2)文中横线处,“这人间的珍馐”指的是什么?

选 题

答:

5.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6.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母爱无价。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二、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③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④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⑤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⑥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⑦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⑧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⑨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⑩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11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12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指 ,又指 。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11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3):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5.仿照下面例句,结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恶小而为之”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不以善小而不为--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不以恶小而为之

6.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摘录:

赏析:

四、闲读梧桐

①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②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③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④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⑤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⑥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⑦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⑧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⑨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

不同: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

1.爱的盛宴

2.“哭”是儿子真情的流露,是被母亲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

3.表面上看,这体现了母亲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体现了母亲为了儿子不惜一切代价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母爱的至真至纯。

4.(1)融入的母爱及关怀,难得的亲情

(2)爱的盛宴

5.借助文章结尾的议论来揭示文章的中心。

6.略。要求扣住“爱”与“智”,有真情实感。

二、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 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6、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三、

1.(1)心理老师给丑女孩温暖的拥抱,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2)“我”在医院滴眼药水暂时失明时得到了热心人的搀扶。(3)“我”的先生真诚地施与路边乞讨的老人。

2.提示:可以就“外表美和心灵美”的道理来说服开导,要求: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语言流畅

3.因为他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觉得帮助可怜的乞讨老人是不理顺应当的,所以他“并不骄矜自喜”;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予更多更好的帮助,所以“觉得羞愧”。

4.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用火热的心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融化冰冷的现实。(意思正确即可)

5.一个鄙夷的眼神,一种歧视的态度,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风狂雨骤、天昏地暗。

6.示例:摘录:“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点评:呼唤人们给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用温暖的心融化冰冷的现实。“春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爱的力量的巨大,又巧妙地与下文的“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相照应。

四、

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

茂"亦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湖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

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红衣女孩:"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伴奏: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阳光、旧书: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和生活。以上各题,意对即可)

4.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618.html

更多阅读

找工作的方法 找工作的方法技巧

找工作的方法——简介 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要投入社会,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怎样让我们首选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接下来跟着梁小编去闯荡职场。找工作的方法——工具/原料简历 找工作的方法——方法/步骤

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 幼儿教育方法

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简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在家里的举动,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发展孩子的优良品德和教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的好习惯。下面小编具体说一下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孩子家庭教

如何快速去痘印的方法 如何快速去痘印和黑头

如何快速去痘印的方法——简介痘印痘疤怎么去除呢,很多人脸上长了痘痘之后都会留下难看的痘印,有些人痘印不是很明显,还不至于那么影响面容,但更多的人没那么幸运了,留下的痘印和正常皮肤的颜色有很大差别,还会出现坑洼和凹陷,造成许许多多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简介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ppt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简介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

声明:《高中记叙文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技巧学案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为网友从新来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