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與苗劉兵變始末 苗刘兵变

韩世忠与苗刘兵变始末

一、引子

1125年冬,宋金战争全面爆发后,金军一路攻城略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126年金军东西两路大军攻陷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府,次年春将开封城内的皇室贵胄及大量百姓裹挟前往北方,这就是宋人国耻“靖康之变”。1127年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是为南宋高宗。赵构于金军两次入侵时均作为宋人皇室代表出使金营议和。然而,赵构第二次出使金营的任务却并没有完成。他在金军渡河南下进军开封时,渡过黄河北上,进而来到河北磁州、相州等地。开封被围时,赵构接到耿南仲送来的钦宗密诏,并奉命组建“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然而受命开府勤王的赵构却在开府之后迟滞不前,坐视金军洗掳开封造成“靖康之变”。金军撤军之后,登基后的赵构在1127-1129年这两年的时间里一直疲于逃亡。他一路从河南应天府逃亡扬州,从扬州再逃建康,又从建康逃亡杭州,继而明州及东海之上。此间金军一路南侵,战火燃遍大宋东南国土,其最富饶的淮南和江浙地区沦为战场,经济和百姓生活遭到极大破坏。

宋高宗的一路逃亡固然有金军战斗力强悍而宋军不堪抵抗的因素于其中,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尤其是兀朮马家渡之战夺取建康之后,金军在江南的进军阻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赵构依旧逃亡不断,这便激起了国民和军队的不满。

在金军大军持续南下入侵,战火不断的特殊环境下,宋廷终于爆发了一场震惊内外的兵变,因为指挥发起这次兵变的两名主将叫苗傅、刘正彦。故而,这次兵变又被命名为“苗刘兵变”。

韩世忠是宋廷平乱苗刘兵变的首功,历来史料对韩世忠平叛苗刘的记载颇多,但也颇零散。今整合如左,以厘清韩世忠平乱苗刘的历史全过程。

二、兵变的导火索

赵构在河北西路开府建立“河北兵马大元帅府”以后,陆续搜集了来自各方的军队,这其中有他将相州和信德府(今河北邢台)的勤王兵,河北大名府派出的救援太原的宋军,以及太原、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辽州(今山西昔阳县)等地奔向这里来的一些溃兵集中起来,差不多一万人,分为前、中、后、左、右五军,组建了隶属于他的大元帅府部队。同时,赵构任命中山知府陈淬为元帅,相州知州汪伯彦和磁州知州宗泽任副元帅。此外,周边地域的宋军在接到赵构大元帅府集结勤王命令后,陆续朝北京大名府集结。这其中有一个叫做梁扬祖的人。他从信德府率领部队前来与赵构会合,加入赵构的大元帅府。将梁扬祖和河北其他一些官员率领的部队合并在一块,有一万多人、数千匹马。这一万多人里还有很多能征善战之士:比如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后来殿前司的杨沂中,还有苗傅。这其中便有苗刘兵变的主角苗傅。苗傅从河北并入了赵构大元帅府,他在赵构登基后,成为扈从赵构行辕的直属部队。刘正彦一样也是扈从赵构南下的行辕直属军官,官至“御营右军副都统制”。

随着赵构行营的一路南逃,各种矛盾也陆续产生并激化,尽管它们还深深埋藏在各种事件背后:

1、赵构刚登基时,曾短暂任命主战派官员李纲为宰相。李纲主持国政期间积极备战,其思想与赵构南逃的主旨相左。故李纲任职75天后被罢免。继而,赵构以黄潜善和汪伯彦主持国政。此二人在宋史上颇多骂名,他们积极符合赵构南逃举措,对于战守之策丝毫不屑一顾,因而引起了朝内外很多人的不满。黄汪二人主持南逃的行为必然遭到从河北、西北等地南下扈从军士的不满。国人多有乡土情结,眼见大军渐次南下,士卒距离乡土越来越远,士卒思乡之情日渐浓厚。而黄汪二人主持的南逃政策,便成为宋军扈从将士的矛头所指。

2、高宗所宠信的内侍康履南下时的言行举止遭致舆论微辞。康履南逃至杭州后,大肆铺排,引起朝野、御营上下一片指责。但由于赵构的偏袒,康履并没有在如此国难当头的危机当口遭到高宗的惩罚。这也激起了不少人的不满,成为日后兵变的矛头所向。

3、王渊在徽宗末年讨伐方腊的战斗中立有战功,尽管他并非良将。此后,宋军在河北平定叛乱的军事行动中,王渊率领大军也立有一定功劳。高宗登基以后,王渊追随高宗来到扬州。论资历,王渊并不比苗傅二人深厚多少。但是王履却因为各种原因骤然提拔到御营司都统制和枢密使。建炎时期的御营司是北宋亡国以后,宋廷组建的一个集军事和行政一体的战时机构,其功能有类于北宋时期的三衙。王渊官职御营司都统制和枢密使,已经位极人臣,乃是武官的最高阶。刘正彦在南渡之中先后荣立战功,论资历又与王渊不相上下。王渊凭藉结交内侍并高宗宠信而居高位,这让刘正彦很不满意。当然,王渊自己做得也不好。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数千骑兵在耶律马五的带领下直趋高宗行在扬州。高宗房事进行到一半受到惊吓慌忙逃命,落下个终身不举不孕的毛病。皇帝逃跑引起扬州的极大混乱,这其中也包括王渊。原本御营司准备了大量船只准备渡淮河,但是王渊将这些船只用于运送自己私财过河。这造成扬州军民撤退时交通工具的缺乏,大量军队阻滞在扬州无法渡河。我们都知道,金军在扬州大肆屠城,扬州沦为废墟。王渊作为宋军在扬州的高级军事长官,扬州败逃的责任,他是必须要承担的。

4、上述这些腐败和不抵抗确实招致了民众和士卒的不满。但是苗刘兵变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往往会被大家忽视。这就是宋军主力大军的战略安排情况:建炎三年金军南侵,宋军主力大军悉数撒在行在之外。韩世忠在镇江招降了张遇、李民等人的叛乱之后,与翟进金军河南与完颜悟室作战失利。此后韩世忠撤军到江苏沭阳,在金军的进攻下,韩世忠沭阳兵败,数万大军仅剩两三千人败逃阳城;杨惟忠在金陵驻守;刘光世在京口……宋廷主力悉数不在行在,全部押在长江一线抵御金军南下进攻。如此一来,南逃至杭州的赵构行营只有依靠扈从部队的保护,而这支扈从部队却是这次苗刘兵变的主力。

三、兵变

经过上述历史的铺垫,兵变在终于如期发生:

三月五日,兵变士兵在苗、傅的带领下,杀王渊,斩康履,并最终迫使高宗退位,让位于三岁的独子赵旉。苗、刘此后又改年号为明受,取代了既有的建炎年号。所以,这次兵变又被称为明受兵变,而赵旉也被称之为明受皇子。因为明受皇子年岁较小,所以,苗、刘又安排了隆祐孟太后垂帘听政。高宗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被软禁起来。

苗刘兵变发生以后,苗、刘发出了太后临朝、改元、新皇帝登基的消息到前线。这一信息立刻引起了宋廷在外统兵大将的不安,这其中也包括韩世忠。爲了安抚一线主力统兵官,苗刘僭越,发布了各种加官进爵的命令。这其中就有任命韩世忠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御营使专一提举一行事务、都巡检使,但韩世忠不予理睬。

四、南下平江

前文说到韩世忠此时刚经历了一场大败——沭阳溃败。这一次大败成为韩世忠平乱苗刘兵变的起点。金将粘罕在分兵追击宋高宗进攻扬州后,自领大军前来与韩世忠会战。韩世忠抵抗不住,被迫从淮阳撤退,然而,粘罕一路进逼,紧追韩世忠不止。当韩世忠撤退到了沭阳以后,金军很快抵达。拂晓,韩世忠发觉金军即将达到,赶紧命令指挥部先行撤退到宿迁。因为情况紧急,韩世忠来不及通知其他部队撤退,他和指挥部先行撤退,主要是爲了保护大军指挥机构不被破坏。但不料金军来得太快,韩世忠大军在沭阳遭到比淮阳更大的打击。韩军整体战败,并很快变成溃败、溃散。韩世忠在沭阳惨败以后,一时间成为宋军主力中最势单力薄者。此后,韩世忠在阳城收合散亡,又集合了几千人的军队。但与屯驻淮阳时相比,韩世忠遭到了很大打击。

金军长途奔袭扬州成功后,高宗南逃渡江去了杭州。韩世忠得知高宗在杭州的消息以后,便带领着残兵从水路向杭州集结。就在此时,大军收到了苗刘兵变的消息。韩世忠顿时手足无措。

这种空白期并没有经历太多时间,前文我提到过,宋军主力大多押在长江一线。而张浚所在的平江府则是一线主力宋军的指挥枢纽。在得到兵变消息后没多久,韩世忠得到了张浚来自平江平乱勤王的消息。因此,韩世忠从阳城发水路朝平江靠拢。

此时的平江也是一团糟,平江的文武官员对于始料不及的兵变一时手足无措。张浚力挽狂澜,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一方面他好言安抚苗刘朝廷,并派出了冯轓前往杭州安抚苗刘;一方面他积极与朝中支持高宗的官员联系,甚至对他颇有诋毁的朱胜非,张浚也与之积极配合,国难为重;最后,他积极联系一线主力宋军将领,这其中包括关键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

张俊是比较早抵达平江府的兄台,他对于张浚勤王意见没有什麽异议;刘光世则不同。刘光世是西军世家出身。在与韩世忠、张俊共事的过程中,与二人有不少矛盾。他在接到张浚的勤王通知后并没有立刻动作,犹豫了许久。不过,经过考虑,刘光世也决定勤王起兵,以国事为重;最后是韩世忠,他的部队行军到常熟接到张浚送来的信,邀请他去平江集结。但是此时的韩世忠并不清楚张浚所处的阵营。因此,当韩世忠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站立船头,不肯在常熟登岸。张浚的使臣知道韩世忠有所顾忌,便拿出了张浚事先交予他带来的张浚本人与张俊之间勤王的通信给韩世忠。因为韩世忠不认识字,所以,来使便朗读给韩世忠听。至此,韩世忠知道张浚与自己都在勤王阵营中。他火速进军,带领部队来到平江府和大家会合。

五、战前准备

韩世忠登岸前,在军中做了广泛的战前动员。他倒酒洒地,祭神并发誓不与苗、刘共戴天。士卒都被韩世忠所感动。张浚在得知韩世忠参与勤王之后,长舒一口气。苗傅、刘正彦素来惧怕韩世忠。韩世忠早在西军与西夏交战之时便颇有威名,北宋末年,韩世忠东征西讨,战燕山,河北山东平乱,剿灭胜捷军叛乱,坚守开封……战功卓着,因而在宋军中名声很响。这一次,韩世忠加入勤王大军,必然对苗刘是一种军事上的威慑。

正在大家为这个消息而高兴的时候,韩世忠抵达了平江府。前来迎接的张浚与韩世忠会面以后,国难当头,不由得内心别样酸楚。两人以泪洗面,悲痛万分。韩世忠要立刻进兵剿灭苗刘叛乱。但张浚考虑到诸路勤王大军正在集结中,各种物资还没有到位,于是便安抚韩世忠说:“投鼠忌器,事不可急,急则恐有不测。已遣冯轓甘言诱贼矣。”韩世忠听了张浚的话,回营积极准备。

韩世忠达平江果然引起了苗傅和刘正彦的警惕。此二人本就对韩世忠有所畏惧,他们听说韩世忠大军沿江南下可能会去平江的时候,便假僭名义发布命令,任命韩世忠大军驻屯江阴。苗刘的想法其实是希望阻挠韩世忠进兵,减小军事压力。但是韩世忠则以自己沭阳新败,所部残零为借口,请求苗刘允许自己率部前往杭州行在。韩世忠回信语言谦卑,而韩军确实新遭大败。因此,苗刘接到回信以后信以为真,竟然答应了韩世忠的请求。然而,他们矫诏发布命令任命韩世忠为节度使而被韩世忠拒绝不受时,他们才终于发现,韩世忠与他们不是一个阵营的友军。因此,苗刘二人立刻将韩世忠留在杭州的妻子梁氏和儿子韩亮(此人不见韩王《忠武王碑》墓志铭记载)扣为人质,双方剑拔弩张,形势紧张。

这时候,支持高宗的朱胜非给苗刘出了个主意,让韩世忠不再有进军的后顾之忧。他对苗刘说:“今白太后,遣二人慰抚世忠,则平江诸人益安矣。”朱胜非这里其实在劝苗刘:你们现在跟韩世忠对立是不明智的。平江那边说自己是勤王之师,他们还没出兵,你先扣押人家的家属做人质,如此造成的舆论会认为你们是不正义的。如果是正义而名正言顺的,你们干吗要扣押勤王之师的家属做人质呢?

苗刘觉得朱胜非说得有道理,便允许梁氏见隆祐太后。太后是支持高宗复辟的一方,她对梁氏说:“俾迓世忠,速其勤王!”并加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就这样,梁氏得以离开杭州。可她离开杭州没多远便在路上被回城的苗傅弟弟苗翊拦截下来。梁氏告诉苗翊,她去平江是苗傅命令她去安抚平江的军心,归顺朝廷。苗翊没哥哥苗傅那么愚蠢,他半信半疑,却还是没有将梁氏扣留。因此,梁氏得以一日夜到达韩世忠军营。

没了后顾之忧的韩世忠终于可以放开手来做事儿了。而张浚那边因为勤王大军已经集结,便一改了对苗刘的安抚姿态,态度也强硬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苗刘渐渐趋于劣势,他们与平江主动联系,希望延缓平江方面勤王进兵。他们也联系了韩世忠,僭以高宗口吻对韩世忠说:“知卿已到秀州,远来不易。朕居此即安宁。苗傅、刘正彦为宗社,始终可嘉,卿宜知此意,遍谕诸将,务为协和,以安国家。”韩世忠一眼便看穿了苗刘的用心。他知道平江方面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因此,他便对苗刘施压:我不进兵可以,但是高宗必须复位。韩世忠并不是平江方面唯一要求高宗复位的人。苗刘也并不是因为韩世忠提出让高宗复位的请求而最终复位高宗。准确说来,正是平江方面诸人在军事和政治上对苗刘的压力,才使得高宗顺利复位。

然而,复位后的高宗依旧处于苗刘的控制之下。平江方面也不会因为高宗复位就停止进剿苗刘。

韩世忠在秀州期间,称病不出,积极制造各种攻城设备,准备全面进攻。这个消息让苗傅、刘正彦非常慌张。苗刘一边也在积极准备,爲了阻止勤王大军,苗傅、刘正彦命令马柔吉率领赤心队,苗傅的弟弟苗瑀、苗翊率领军队在杭州外围的临平构筑选择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现在史书大多集中介绍了勤王大军的准备工作,因而误导了很多读者,以为苗刘在战前没有准备。然而我们在读到此后的战斗时会发现,勤王大军的进攻并不轻松。究其原因,苗刘在战前的积极准备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就在双方战前准备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张浚将张俊和韩世忠找来。酒过三巡之后,张浚支走了身边其他人,张浚、张俊和韩世忠三人来到花园里。张浚很严肃地对这俩儿说:“今日之事,孰逆孰顺?”两位将军回答说:“我顺彼逆。”张浚接着又说:“若迷天悖人,可直取浚头颅归贼。闻以观察使求,即日富贵矣。不然,一有退缩,当以军法从事。”张、韩二人点头称是,表示一定尽力勤王。这时候,张浚对张俊说韩世忠刚刚经过沭阳溃败,手里部队不多,他请张俊将所部刘宝率领的2000人划拨韩世忠使用。张俊答应了。

刘宝这2000人划归韩世忠以后,韩世忠终于拥有了4000人的一支军队。但相比他此前屯驻淮阳的阵势来说,还是小得太多了。淮阳中,韩世忠有兵四万,有主力大军中最多的战马。一夕兵败,这4000人真显得形单影只了。不同史书上对刘宝这支部队人数做了不同记载,但人数从1000人到3000人不等。姑且存疑。而4000人的韩军规模则是韩世忠与苗瑀交战前,朱胜非所记录苗瑀对韩世忠评价中提到的。因此以4000人作为韩军此时的规模。

有了刘宝部队的补充,韩世忠部队恢复了一定规模。当韩世忠部队三月开拔,勤王杭州时,韩军的兵船绵延了三十里长,一路气势颇为雄壮。

六、临平之战

韩军一路水路南下,进兵神速。韩军又是勤王大军的前军部队,因此,有的史书上称韩世忠为前将军。其实,前将军并不是韩世忠的官衔。韩世忠拒受节度使的称号,他此时真正的官职应该是平寇左将军。

韩军开拔以后,爲了防止苗刘发自杭州的消息干扰军心,韩世忠命令副将张世庆将来自杭州的一切文书全部销毁,并投入水中。同时,因为刘宝部划归韩世忠的缘故,韩世忠对于刘宝这2000人并不信任,毕竟不是自己原出部队。因此,他这次行军以军舰运送刘宝军家属随行。此举只是为了提醒刘宝和2000将士,家属在前线,若不奋力作战,则国家不保的同时,小家也要遭殃。这一方法的功用果然在即将到来的临平之战中显现出来。

苗刘军此刻已经在韩军前进的必经之路上构建了完整的工事,只等韩军为先锋的勤王军前来。依山构筑阵地,因为江流路经此地,因此山、水将临平战场分割开来。苗刘军作为防御方,占据了相当的地形之便。爲了阻挠韩世忠战船进攻,苗刘军在江上安置尖锐大木,以防止韩世忠的大战船从水面发起攻击。

应该说苗刘军的防御工事确实给韩世忠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正因为工事构筑得非常完善,因此苗瑀才破口扬言要在临平击败韩世忠。

四月三日,韩世忠行船到临平后,发现江流被阻断,大军无法继续行舟进攻。于是韩军开始弃舟登陆作战。此时防御临平的是苗翊和马柔吉。这两人在韩军登陆后也发起了反击作战。韩军作为先锋,必须在苗刘大军的防线上打开缺口,后面的张浚和再后面的刘光世才能顺利进军。然而登陆时滩涂的泥泞却严重阻挠了韩世忠大军的进攻。在苗刘军的压力下,韩军开始退却,军队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韩世忠毕竟是百战出身,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命令将运载随军家属的战船停靠到江边督战;他严厉地斥责了麾下略有退却的将领马彦溥,遏制了部队退却的势头。韩世忠大声命令士卒:“今日当以死报国,面不被数矢者皆死。”;他本人则鉴于滩涂地况不利马匹奔驰的实际情况,带头下马,步战攻击苗刘军控制的滩头阵地。此举收到了实效,韩军经过短暂的退却,立刻在韩世忠的带领之下,重新发起了冲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臣的吕颐浩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他身披甲胄站在水中,亲冒矢石,协调各路大军和督战。作为中军指挥之一的吕颐浩,他的英勇行为也对战场宋军有激励作用。

苗刘军修筑在剪刀山下的工事里准备了大量的神臂弩用以防御作战。但因为韩世忠率领部队进攻太快,本就操作不是很灵便的神臂弩甚至来不及开火,韩世忠大军便已经冲到了阵地前。

韓世忠與苗劉兵變始末 苗刘兵变

临平之战将苗刘军在杭州外围的防线击溃,韩世忠作为先锋将军,无疑在此战中立了大功。

临平的败报传来,苗傅、刘正彦遭到了当头一棒。而勤王大军的进逼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逃跑。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勤王大军的推进速度很快,苗刘来不及做太多考虑,勤王军便已经抵达杭州近郊。是日夜,一场大雨下个不停,苗刘率领精锐亲兵两千多人并一部分临平溃卒,还有苗瑀、苗翊、张政等将领开杭州涌金门逃跑。乱军所过之处一片混乱,纵火、大雨、血腥、泥泞、哭喊之声伴随着建筑物轰然倒塌后,被大雨浇淋而出的水汽充斥在乱军所过之处。

勤王军进入杭州以后也并不太平,各种乱军作为层出不穷,史料中甚至依稀看得到勤王军抵达行在宫殿后拉扯皇室窗帘的情况。不论是交战的哪一方,这次勤王杭州,对杭州的百姓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七、安定行在

苗刘从杭州逃跑以后。韩世忠率领前军很快进入杭州城,紧随其后的是张俊和刘光世。韩世忠先到一步,来到行宫准备觐见高宗。但是韩世忠麾下一名小将提醒他:“不可。虽闻二贼已去,尚未可知。”应该说,这个提醒是有道理的,毕竟苗刘仓促出逃,他们是否在宫中留有残余还不好说。

听了这个意见后,韩世忠便暂缓进宫。但是宋高宗赵构等不及了,白天勤王军在临平作战时,他便在宫中看到了临平方向战火腾起的黑烟。眼下苗刘败逃,最想恢复统治和自由的自然是他。尽管韩世忠犹豫,没有进宫,但是当高宗知道韩世忠已经率领大军来到宫外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宫门外迎接韩世忠。

君臣两相见,滚滚热泪流淌在面颊上。韩世忠一脸尘土,黑脸一经泪水冲刷,泥土和血污更加千沟万壑起来。韩世忠这幅模样被高宗永远记在心里,绍兴十年宋金大战结束之后,当高宗褫夺大将兵权时,韩世忠因为苗刘兵变救护有功,终于免于一死,而岳飞就没这幺幸运了。

恸哭之余,高宗告诉韩世忠。御营司中军统制吴湛是苗刘二人的帮凶,因为苗刘跑得仓促,吴湛不及逃跑。高宗请韩世忠消灭吴湛。哭诉间,张俊和刘光世相继赶来。至此,杭州勤王战斗告以段落,高宗安全复位。

吴湛时任御营司中军统制、权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职务。在苗刘败逃之后,吴湛深感不妙,但此刻逃亡已不可能。于是,吴湛便在住处纠集叛军残余,以防万一。韩世忠在进城后的次日去找吴湛。韩世忠的突然出现尽管吴湛有思想准备,可毕竟还是紧张得要命。吴湛的卫兵剑拔弩张,做出一副要保护吴湛的姿态。只见韩世忠拔剑出鞘,一阵训斥,吓得在场的卫兵没人敢做声。见到吴湛以后,韩世忠谈话间伸出手来跟他握手。吴湛不提防,伸出手来。世忠一发力,当场将吴湛的中指折断。武士一拥而上将吴湛拿下。

此后,韩世忠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工部侍郎王世修家中,将王世修夫妇全部捉拿。王世修是苗刘兵变的主谋之一,一直给苗刘出谋划策。世忠将夫妇二人送交刘光世处理。经过审判,吴湛和王世修都被凌迟斩首于市。

在平定了杭州市内的叛军以后,韩世忠因功被授予武胜军节度使,实现了自己的开府建节,获得宋时武将的最高荣誉。此后不久,世忠请求厚葬王渊。他本人则自掏腰包给王渊家人资助不少。

考王渊虽为官不正,并激起苗刘兵变,但他对于世忠则有知遇之恩:韩世忠追随王禀从西军平叛方腊时,始于王渊结识。当时王渊已经统军,而韩世忠不过是个高级军士而已,两人级别相差很大。两人初次见面便在杭州,当时,方腊的叛军气焰嚣张,积极进攻官军。王渊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世忠不顾王渊训斥,为王渊出谋划策,以少击多,获得了北关堰之战的胜利。战斗结束后,王渊感到世忠是个人才,将随身携带的白金器皿都送给了世忠。两人结交。世忠在宣和四年第二次北伐失败后,追随王渊在河北山东等地讨贼,屡立战功。后因为梁方平跟朝廷申请韩世忠,韩世忠与王渊的隶属关系方才结束。可不想,两人从京东一别之后,竟成了永别。

韩世忠对王渊的知遇是心怀感激的。因此,熊克的《中兴小历》上便将韩世忠积极南下勤王的原因与王渊挂上关系。尽管这一观点被现代宋史泰斗邓广铭恭三先生否认,但我觉得,以世忠耿直的性格,为王渊复仇应该也是他坚定勤王的重要原因。

一切事宜结束之后,宋军便开始了进剿苗刘残余的军事行动。

八、血战渔梁驿

建炎四年四月三日,宋廷发出诏书正式宣布追缴苗傅、刘正彦及其余党,同时颁布的还有赏格。韩世忠被任命为江浙制置使,负责追缴叛军的 军事行动。临行前,韩世忠觐见高宗询问高宗的想法:到底是要活的苗刘,还是不论生死,灭了他就行。

高宗告诉韩世忠说:“能杀之足矣。”应该说,这个要求不算高。只要将苗刘消灭就可以了。但是,韩世忠对高宗起誓:“臣誓生获贼,为社稷刷耻。”他看到高宗身后站了两个威猛的甲士张小眼和宋金刚,用手指指他们,“乞殿前二虎贲护俘来献。”看来韩世忠给自己的要求并不低。

苗刘一路出逃以后,南下福建。韩世忠为了防止苗刘祸害到闽、广其他地区,便主动发起对苗刘的进攻。其实韩世忠此时手中也就才几千人,完全不能称得上“大军”。与韩世忠同期出发的还有王德、乔仲福和巨师古等人的部队。5月10日,韩世忠进入福建浦城地区,拦住了苗刘的退路,同时也遇到了御营司前军统制王德。王德后隶属刘光世,是刘家军麾下的一员得力将领。刘光世被褫夺兵权以后,王德代替刘光世主持淮西刘家军防卫,成为日后淮西兵变中的重要人物。

王德与韩世忠有私仇。就在前不久,两军在浙江信州相会,韩世忠很欣赏王德,很想将王德招入麾下。于是他便派了麾下裨将陈彦章前往,希望可以将王德纳入麾下。陈彦章领命去了,可王德本人傲慢得不得了。陈彦章感到受到侮辱,拔刀便与王德过招。王德技高一筹,几个会合便将陈彦章砍杀。这一下,韩世忠和王德算结了仇。

浦城两军遭遇后,王德觉得韩世忠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当他得知韩世忠大军前来的消息后,立刻摆出了防御的架势准备与韩家军大干一场。韩家军士兵也对王德极其愤慨,也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作为主帅的韩世忠却对王德军主动避让,不希望宋军内部发生手足相残的惨剧。应该说,韩世忠这一表现非常有度量。王德的度量就非常不值得一提了,尽管他此后也没与韩世忠发生冲突。但是绍兴七年的淮西兵变之所以会发生,其中重要的导火线就是王德与刘家军副都统制郦琼之间关系不融洽,在郦琼主动示好的时候依旧不领情。这结果导致了郦琼等人的不满,遂发生兵变。此为他话,这里不多赘言。

韩世忠主动率领军队退让至浦城以北十公里处的渔梁驿。不想,这一退让竟然与苗刘叛军不期而遇。双方都措手不及,黑夜中,双方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人。韩世忠新到浦城地区,苗刘对于这一情报根本不知晓。因此,当双方打起遭遇战之后,苗刘甚至以为对阵的敌手是先期抵达浦城的王德御营司前军。

苗傅军防御在溪南,刘正彦军在溪北,这两人的部队借助地利排兵布阵,很快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从这上面说,苗刘两人绝非泛泛之辈,并不是很多史书上说的那样:当韩世忠一来,他们便被“惊溃”,“遂败”。这样的记载都太不负责了,渔梁驿之战的真实情况是,韩世忠损失惨重,以巨大的代价才最终获得胜利。

因为苗刘有地利之便,且相互配合呼应。韩世忠率军力战依旧很难打开局面。韩军两员猛将李忠信和赵竭节希望打开局面,因而指挥所部奋勇进攻。但是他们很快便被叛军包围,处境艰难。韩军右军统制马彦溥眼见战友被围,便又挥军前去救援。可他也被苗刘包围住歼灭。三位统制奋勇力战,最终全部阵亡。

苗刘军乘胜进攻,很快便与韩世忠的中军完全遭遇。《宋史韩世忠传》曰:“世忠步走挺戈而前,贼望见,咋曰,此韩将军也!皆惊溃。”正如我前文说的那样,《宋史》上的这段记载实在过于平淡,而实际的战斗场景远超过我们在读这简单文字时产生的想象。

苗刘是怕韩世忠的威名,但是苗刘此时乘胜进攻,战斗也发展到双方全面交战的地步,即便苗刘心存对韩世忠的畏惧,也并不足以改变双方的战场态势。当然,这态势中,韩军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韩世忠身先士卒,挥舞长矛,亲自率领军队迎战。韩世忠一边与叛军作战,一边大声呼喊。这声音吸引了叛军的注意,韩军士兵也感到了主帅的存在。韩军又一次绝地反击成功。苗刘的进攻逐渐被韩家军反击回去。正在此时,叛军后方出现了一支骑兵。这支骑兵是由朝散郎刘晏率领。刘晏这一百人的骑兵突然出现,造成了苗刘军被韩军前后夹击的态势。苗刘的防线开始动摇,而这时候,韩世忠的威名发挥了作用。叛军惧怕韩世忠的心理开始动摇苗刘军的士气。刘正彦本人也大惊失色,他紧张地对身边人说:“吾以为王德,乃韩将军也!”刘正彦在乱军中摔下马来,被韩世忠生擒。

刘正彦部被击溃以后,苗傅部孤掌难鸣,无法支撑。苗傅带领弟弟苗瑀趁乱逃出战场。而苗傅另一个弟弟苗翊走投无路,兵败投降。

渔梁驿之战彻底击溃了苗刘残余叛军,基本结束了这次勤王平乱的战斗。

九、结局

渔梁驿战败后,苗傅、苗瑀兄弟和不多的几个随从四处逃亡:苗瑀一路搜罗溃卒,又纠集了1600人的军队,进攻剑川和虔州。王德一直追击苗瑀。《建炎以来纪年要录》卷23上记载了两条与苗瑀结局有关的史料:

“有举子程妥者,为傅谋,与苗瑀、张逵收余兵入崇安县,统制官乔仲福、王德追之,尽降其众,傅夜脱身去。”

又“苗瑀收余卒一千六百人,进破剑川县,又犯虔州。”

这两条记载之间的关联究竟怎样,我只能做简单的猜测:苗瑀在剑川和虔州纠集军队以后,又与哥哥苗傅会合一起,然后在崇安人程妥的帮助下进入了崇安境。然而王德和乔仲福一路紧追不舍,并最终在崇安将苗傅等人又一次击溃。

崇安一战,苗瑀阵亡。苗傅和心腹张政趁着夜色再次逃出。此后,苗傅乔装改扮,改变姓名,以商人模样逃脱官军的追捕。他与张政两人逃到了福建建阳后,被当地土豪詹标识破。张政为人聪明,他发现詹标已经识破他俩,便找到詹标告密。他希望告发苗傅,保住自己性命。

詹标将发现苗傅的情况告知了当地长官南剑州同巡检吕熙。吕熙将消息火速报给福州宪臣林(木巳:该字打不出来,左木右巳)。林长官是个有心思的人,他知道抓获苗傅是大功,但是张政告发了苗傅,则张政也是立功人员,得分大家的功劳。

因此,林大人便与吕熙密谋,杀死了张政。但也有说法是张政在被押解到崇善境内时逃跑,结果被卫兵杀死。但是不论那种说法,反正张政是没活命下来。

韩世忠大军在渔梁驿之战获胜后,得朝廷命令开始班师回朝。因此,苗傅被抓以后,当地押解苗傅一路追赶韩世忠大军,最终将苗傅送交韩世忠押送行在。三个月后,7月5日,苗傅、刘正彦和苗翊在建康腰斩于市。至此,持续数月的苗刘兵变最终以官军平乱,高宗复位,元凶被斩杀而落下帷幕。

韩世忠在平乱中战功卓着,在旧有官职的基础上,朝廷又加授他昭庆军节度使的称号,使之成为拥有武胜、昭庆军两镇节度使节钺的高级将领。

此外,韩世忠的妻子梁氏也被加封“护国夫人”,成为古代女子中级别最高的“夫人”。同时,朝廷给梁氏发放俸禄,以示奖励。梁氏此前,朝廷从没有过给一品夫人发放俸禄的先例。自从韩世忠和梁氏开始,开创了先河。

壬辰中秋啓靁于海上补拙轩落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8631.html

更多阅读

秦桧与韩世忠戏说岳飞之死图文 岳飞韩世忠

话说岳飞死于风波亭后,韩世忠心中愤懑不平,便气呼呼地来到秦桧府上。二人屏退左右入座之后,韩世忠劈头盖脸地责问道:“请问秦大人,你为什么要杀岳飞?!”秦桧勃然大怒:“放屁!!!什么叫我要杀岳飞?他岳飞就是和我有天大的过结,我也杀不了他。像你

安踏老版叫丁志忠还是丁世忠 安踏老板是谁

安踏老版叫丁志忠还是丁世忠我和安踏老版丁志忠是十多年的朋友了,他原来叫丁志忠,不晓得现在怎么变成丁世忠了?1998年亚运会我是先认识安踏老老板丁和木,然后才认识他儿子丁志忠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安踏的发展很牛叉,很为安踏高兴。为

黄天荡之战后的韩世忠 黄天荡战役

苏州胡伯诚韩世忠墓是宋孝宗为他重建的,碑高三丈余,碑文一万三千余言,均为天下第一。1936年6月,被风吹倒。1946年灵岩山主持妙真倡议重修,但碑额与碑文成今日模样。黄天荡之战是南宋的一次机会,但这个机会韩世忠没有抓住,南宋也没力量抓住,

韩世忠 岳飞墓前的四个铁人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韩世忠(公元1090年1月26日),南宋抗金名将,南宋中兴之将,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韩世忠身体魁梧、风度潇洒、双目有神,年轻时勇气过人,能骑未驯服的马驹,好喝酒、赌博,没有正当的职业,行事不受约束,是个嗜酒无赖,被称为“泼韩

韩世忠与秦桧的对话 韩世忠么死的

韩世忠与秦桧的对话 我从小恨秦桧,因为秦桧是汉奸,是杀害爱国将领岳飞的劊子手,是奸臣。我喜欢岳飞,因为岳飞是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将领,是英雄。这是我上小学时,在小人书店看的小人书知道的。五十年代一分钱能看二本小人书,每次去小人书店

声明:《韓世忠與苗劉兵變始末 苗刘兵变》为网友帅气爷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