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疗法 脚底按摩疼痛说明什么

足部反射区疗法

 足部存在着与人体各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同名反射区。反射区分布在整个足部(包括足底、足内侧、足外侧及足背,少数反射区延伸至小腿部),足部反射区按摩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足部的许多敏感反应点(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在足部的腧穴)与人体内脏(脏腑)的关系。如足厥阴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足太阴脾经的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通骨、至阴;足少阳胆经的丘墟、足临泣、地王会、侠溪、窍阴;足阳明胃经的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腧穴。刺激这些腧穴可起到治疗保健作用。在古籍中曾有“观趾法”及“足心道”的记载。足部按摩是用适当的手法对双足反射区进行刺激,促使病变部位特循环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体液的调节和神经的反射,改善全身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足部反射区疗法原理

  一、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阴阳的平衡被打破所致。足部反射区与机体各脏腑器官有密切联系,对反射区进行按摩刺激。可调节机体达到新的平衡,消除疾病,恢复健康。

  二、中医认为,人体存在一个经络系统,将脏腑组织器官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维系气血运行,使各部位功能协调平衡。主要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中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阴跷脉起于足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阳跷脉终止于足,都通往特定的脏器。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复杂联系,构成了足部与全身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脏腑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会反应到足部。对足部反射区按摩刺激可调理全身经络。


 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中”反射区”这一概念,是指”神经集结点”。人体每个组织器官在其双足都有其神经末梢的终末点而固定在一定部位上,即所谓”反射区”。也就是指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在其双足均有相对应的解剖位置,这一解剖位置称之为”反射区”。比如,肾反射区就是指肾脏在人体双足的投影被反射的部位。从可以看出,人体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在其双足均有相对应的反射部位。

  由于人体的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当一个人的某个组织器官或五脏六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将在人体双足相对应的反射区上产生组织变异。刺激这些有组织变异的部位就会有疼痛感,亦叫作压痛反应。比如肝脏有了病理变化,在这个人右足底肝脏反射区按揉下去,就会有刺痛感。如果肝脏功能正常,在其相对应的肝脏反射区怎样按揉(相同的力度),也不会有刺痛感。 适当刺激各反射区,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


  用足部反射区疗法养生调理,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准确反映疾病摸反射区就能知道身体的毛病。比如:摸到脚上的眼反射区有疼痛反应,那可能是眼部有问题;摸到三叉神经反射区时感觉酸疼或有软包,说明三叉神经很可能有问题。

  (2)不损伤肝肾,比药物更加安全、可靠用足部反射区来调理身体,说简单点,就是直接用手或按摩工具在反射区按摩、揉搓,这样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而且,用足部反射区来调理身体完全不会扰乱我们身体内部器官的机能,不会加重肝肾的负担,比较安全。


足底反射区
斜方肌反射区位置:双足趾第2.、3、4、5趾的后方,耳、眼下方的横带状区域。
甲状旁腺反射区位置:双足足掌内缘第1跖骨关节凹陷处。
甲状腺反射区位置:双足足底第1跖骨与第2跖骨缝处,向下延伸到第1拓骨与第2拓骨处,向内弯带状区域。
胃反射区:位置:甲状腺反射区的下边患者一横指
肝反射区位置:右足掌第3,4,5跖骨上半部,肺反射区后面。

心反射区位置:左足掌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肺反射区后面。
脾反射区位置:左足底第4,5跖骨体之间,离第4,5跖骨底部,心反射区向足跟方向约一横指宽。适应症:贫血,食欲不振,小儿厌食症,发热,炎症,免疫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对皮肤科疾病有特殊疗效.
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太阳神经丛)位置:双脚脚掌中心,分布在肾反射区与胃反射区附近。
升结肠反射区位置:右脚脚掌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域。从跟骨前缘,骰骨外侧上行至第五跖骨底部。
降结肠反射区位置:左脚脚掌中部,沿骰骨外缘下行至跟骨外侧前缘,与脚外侧线平行成竖条状。
横结肠反射区位置:双足足掌中间,横越足掌成一横带状区域。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置:左足足掌跟骨前缘成一横带状区域。
小肠反射区位置:被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包围的中央部位。


上颌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下颌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扁桃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置: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
肋骨反射区位置: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胸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横膈膜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肩胛骨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足部反射区疗法 脚底按摩疼痛说明什么
内耳迷路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腹股沟反射区位置:双足内侧,内踝尖上方二横指胫骨内侧凹陷处。
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尾骨外侧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下腹部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膝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肘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肩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肩胛骨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足部反射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理解各个反射区的相对位置。

把双足并拢一起,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坐着的人。



  足的拇趾相当于人的头部;足底的前半部相当于人体的胸部,其中包括肺与心脏。

  足底的中部相当于人体的腹部,有胃、肠、胰、肾等器官,右足有肝、胆,左足有心、脾足跟部相当于盆腔,有生殖器如子宫(前列腺)、卵巢(睾丸),以及膀胱、尿道和肛门等。叙述如下:

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额窦:位于两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八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

脑垂体: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适用于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病症。

三叉神经:位于两足拇趾趾腹的外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鼻: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眼:位于两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耳:位于两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重听等病症。

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呈带状。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一趾骨与第一趾关节处,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

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适用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根球部溃疡等病症。

胰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

肝脏: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胆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与第四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及其周围。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病症。

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适用于生殖系统疾患、哮喘、关节炎等病症。

肾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

膀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度处。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适用于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

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烧、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

喉:位于两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的外侧缘。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病症。

上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下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适用于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足部反射区从足的侧面看,相当于一个人的侧面像。

  拇趾相当于头部,拇趾背侧为面部,拇趾跖侧为头后部,拇趾根部相当于颈,向下依次为颈、腰、骶、臀等部位,踝关节相当于髋关节。

  足内侧构成足弓的一线,相当于人体的脊柱,依次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




足部反射区按摩手法

  (一)单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二)拇指指腹按压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生殖器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

  (三)单食指刮压法

  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

  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

穴位详解

1、大脑

部位 : 位于双足大拇趾第一节底部肉球处。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 平肝潜阳,清头明目,镇静安神,舒经通络;

主治 :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脑性偏瘫、视觉受损、神经衰弱、帕金森氏综合症等;

手法 :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2、额窦:

部位: 位于双足的五趾靠尖端约1cm的范围内。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主治 前头痛、头顶痛,眼、耳、鼻和鼻窦的疾患;

手法 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压3次,其余各足趾各点按3次。

3、小脑、脑干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近节基底部外侧面。左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小脑、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

功能 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 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及小脑萎缩引起的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综合症;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垂体

部位 位于足底双拇趾趾腹的中间偏内侧一点(在脑反射区深处)

功能 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内分泌失调的疾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调等,小儿生长发育不良、遗尿、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点按压3~5次。

5、三叉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的外侧约45度角,在小脑反射区前方。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面颊、唇鼻之诱发的神经痛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鼻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腹内侧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间关节前。左鼻的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通利鼻窍;

主治 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衄、鼻窦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7、颈项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大拇趾根部。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疏经通络,柔颈止痛;

主治 颈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软组织损伤、高血压、落枕、颈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 沿拇趾根部,向内侧推压3~5次。

8、眼

部位 位于双足第二趾与第三趾中部与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眼反射区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清肝,养肝,明目;

主治 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变;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3~5次或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刮压3~5次。

9、耳

部位 位于双足第四趾与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两个位置)。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功能 补肾,开窍,聪耳;

主治 各种耳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等)及鼻咽癌、眩晕、晕车、晕船等;

手法 压趾根部敏感点,点压、按压3~5次。

10、肩

部位 位于双足足底外侧,小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缘与凸起趾骨与跖骨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

功能 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肩周炎、肩颈综合症、手臂麻木,习惯肩关节脱臼、髋关节疾患;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

11、斜方肌

部位 位于双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宽约1指的横带状区域;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 颈、肩、背疼痛、手无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外向内方向刮压按摩3~5次.

12、甲状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以及第一跖骨远侧部连成带状(见图1. 2);

功能 调节激素分泌,平衡阴阳;

主治 甲状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能促进小孩长高,治疗心脏病、肥胖症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压推按摩3~5次(注:拐弯处为敏感点)。

13、甲状旁腺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功能 补肾养肾,柔肝养筋;

主治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佝偻病、低钙性肌肉痉挛、白内障、心悸、失眠、癫痫等疾患;

手法 在关节缝处定点按压3~5次。

14、肺、支气管

部位 位于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支气管敏感带位于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区带;

功能 补肺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 肺与支气管的病变(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哮喘等)、鼻病、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压刮按摩3~5次.

15、胃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幅宽;

功能 降逆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溃疡、胃胀气、胃肿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16、十二指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区之下方;

功能 理气和胃,养气止痛;

主治 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等)、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体中下段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交汇处。

功能 降糖清胰。

主治 胰腺本身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消化不良和糖尿病。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18、肝

部位 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肺反射区的下方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见图)。

功能 舒肝利胆,清热解毒,补益肝血,平肝潜阳。

主治 肝脏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功能不会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伤、眼疾、眩晕、指甲方面的疾病、肾脏疾患等。

手法 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19、胆囊

部位 右足底第三、四趾间划一竖线,肩关节反射区划一横线,两线的交界处即为胆囊反射区。

功能 清热化湿,利胆止痛。

主治 胆囊本身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肝脏疾患、失眠、惊恐不宁、肝胆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痤疮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20、腹腔神经丛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间,肾与胃反射区的周围。

功能 调理三焦,提高痛阈。

主治 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生殖系统疾患、更年期综合症等,对失眠亦很有效。

手法 围绕肾反射区两侧,由上向下按摩5~6次。

21、肾上腺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三跖骨与趾骨关节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的稍外侧。

功能 补肾填精,活血祛风,搞休克,搞过敏。

主治 肾上腺本身的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或低下)、各种感染、炎症、各种过敏性疾病、哮喘、风湿病、心律不齐、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22、肾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功能 补肾填精,壮阳,温经通脉,醒神开窍,清热利湿,利便通淋。

主治 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石、肾肿瘤、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内折、斑秃、耳鸣、眩晕、水肿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3、输尿管

部位 位于双足底自肾脏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之间,约1寸长呈弧线状的一个区域(见图)。

功能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泻火解毒。

主治 输尿管结石、尿道炎症、输尿管积水狭窄、排尿困难、泌尿系统感染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4、膀胱

部位 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

功能 清热泻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 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膀胱炎及其他泌尿系统的疾患。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旋压3~5次。

25、小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楔内到跟骨的凹陷处。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区域。

功能 消食导滞,健脾行气。

主治 小肠炎症、腹泻、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

手法 快速、均匀、有节奏地从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6、盲肠、阑尾

部位 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

功能 抗炎。

主治 阑尾炎、下腹胀气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点按压3~5次。

27、回盲瓣

部位 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

功能 导滞,通便,消食。

主治 下腹胀气、回盲瓣功能失常。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28、升结肠

部位 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的外侧与足外侧缘平行,从足跟前缘至第五跖骨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 行气,通便。

主治 结肠炎、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结肠肿瘤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29、横结肠

部位 位于双足底中间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次楔骨(即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

功能 导滞,通便,去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手法 从右至左方向按摩3~5次。

30、降结肠

部位 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

功能 导滞,通便止泻。

主治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

手法 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3~5次。

31、乙状结肠、直肠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

功能 清热,补虚,通便,消炎,通血。

主治 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手法 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方向按摩3~5次。

32、肛门

部位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约近于足底内侧拇展肌外侧缘。

功能 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 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肛门脱垂。

手法 从足外侧至足内侧方向定点按压3~5次。

33、心脏

部位 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4、5跖骨头之间与肩关节反射区平行(见图)。

功能 补气,益气,生血。

主治 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高血压、失眠、盗汗、舌炎、肺部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点按摩3~5次。

34、脾

部位 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正下方一横指。

功能 健脾化湿,统摄血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主治 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

手法 点按3~5次。

35、膝关节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与跟骨之间凹陷处,为足后跟骨之三角凹陷区域(见图)。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 膝关节受伤、膝关节炎、膝关节痛、半月板损伤、肘关节病变等。

手法 膝关节反射区分膝前、膝两侧和国窝三部分。先由足跟向前上方呈弧形按压3次后,再在国窝处,定点按压3~5次。

36、生殖腺(性腺)

部位 位置之一位于双足底跟骨的中央;另一位置在跟骨外侧踝骨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女性此三角形的直角边为卵巢敏感区,此三角形的斜边为附件(输卵管)敏感区。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男女性功能低下、男女不孕症、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量多、经期紊乱、闭经、痛经等)、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手法 卵巢敏感区和足跟中央处做定点按压3~5次。

37、放松腹部

部位 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足外侧踝后起向上延伸四拇指的带状凹陷区域。

功能 补肾益精。

主治 痛经、月经期紧张、月经周期不规则、男女腹部冷痛、性冷淡以及其他生殖的疾病。

手法 自外踝关节后方起向上推压3~5次。

38、髋关节(外髋) 股关节(内髋)

部位 位于双足踝下之弧形区域。外踝下为髋关节,内踝下为股关节。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髋关节疼痛、股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手法 沿外踝和内踝关节下缘向前向后推压3~5次。

3

9、腹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骨间构成之凹陷之部位。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按压3~5次。

40、盆腔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内侧踝关节前,由距骨、舟间骨构成之凹陷部位。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下肢浮肿、踝部肿胀、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手法 压入骨缝中出现胀感,按压3~5次。

41、胸部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缝处。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癌症、肿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等疾患。

手法 沿第一跖骨外侧由近心端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

42、平衡器官(内耳迷路)

部位 位于双足足背第四、五跖骨间缝的远端1/2区域。

功能 平肝益肾,调理阴阳。

主治 头晕、晕车、晕船、美尼尔氏综合症、耳鸣、内耳功能减退、高血压、低血压、平衡障碍等。

手法 定点按3~5次。

43、胸(乳房)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二、三、四跖骨形成的区域。

功能 清热解毒,抗癌护胸。

主治 胸部疾患、肺部疾患、食道疾患、心脏病、乳癌、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囊肿、胸闷、乳汁分泌不足、胸部受伤、重症肌无力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44、膈、横膈膜

部位 位于双足背跖骨、楔骨、骰骨关节形成的带状区域,横跨足背左右的部位(见图)。

功能 降逆和胃。

主治 打呃、膈肌痉挛引起的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

手法 自横膈膜中央向两侧刮压3~5次。

45、扁桃体

部位 位于双足足背拇趾第二节,肌腱的左右两旁。

功能 消炎,增强体质。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本身的疾病(扁桃体肥大、化脓等),可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之功能。

手法 直按压3~5次(注意不要向趾端方向挤压)。

46、下颌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趾骨关节横纹下方的带状区域(见图)。

功能 消炎,活血,止痛。

主治 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牙痛、下颌发炎、下颌关节炎、打鼾等。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方向按摩3~5次。

47、上颌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趾骨关节横纹上方的带状区域。

功能 消炎,活血止痛。

主治 龋齿、牙周炎、牙周病、牙龈炎、牙痛、上腭感染、上颌关节炎、打鼾等。

手法 由足内侧向足外侧方向按摩3~5次。

48、喉、支气管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关节靠拇趾下方区域。

功能 调理气血,泻火清音。

主治 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感冒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49、腹股沟

部位 位于双足背盆腔淋巴腺反射区上方约一指宽距离之处。

功能 温肾壮阳,回疝。

主治 生殖系统方面的病变、性功能低下、前列腺肥大、抗衰老等。

手法 压揉3~5次。

50、前列腺、子宫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内侧踝骨之下方的三角形区域。

功能 补益肾精,活血养宫。

主治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频、排尿困难、尿道疼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异常、痛经、子宫癌、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高血压等疾患。

手法 由足跟端向上推压或压刮3~5次。

51、尿道、阴道、阴茎

部位 位于双足跟内侧,自膀胱反射区向上延伸至距骨与跟骨之间隙。

功能 消炎解毒,通淋利尿。

主治 尿道炎、白带增多、生殖器官系统疾病。

手法 由足内侧缘斜向足踝后方向,滑按3~5次。

52、直肠、肛门(痔疮)

部位 位于双足胫骨内侧后方与肌腱间的凹陷中,踝骨后方起约四指幅宽之长度带状区域(见图)。

功能 宽肠,通便,止血,消痔,解毒。

主治 痔疮、直肠癌、便秘、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手法 自内踝骨后方向向上推按3~5次。

53、颈椎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拇趾第二趾骨远端内侧1/2处。

功能 舒筋活血,和脉。

主治 颈椎病、颈项僵硬或酸痛、落枕等疾患。

手法 从拇趾向足跟方向按压3~5次。

54、胸椎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沿第一跖骨下方至与楔骨的交界处。

功能 活血,通脉。

主治 背痛及背部各种病症,胸椎间盘突出及胸椎各种病变。

手法 由拇趾端紧压跖骨内缘向足跟端推压3~5次。

55、腰椎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接骶骨反射区。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从骨神经痛以及腰椎之各种病变。

手法 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紧压足弓骨骼内缘推压3~5次。

56、骶骨

部位 位于双足弓内侧,从距骨下方到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内尾骨反射区。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骶骨损伤(挫伤、摔伤、跌打伤等)、便秘。

手法 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紧压骨骼内缘推压3~5次。

57、内尾骨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内侧的一带状区域。

功能 活血,通络,消痔,止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手法 由骶骨反射区后方,向足跟方向按摩,拐变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压刮3~5次。

58、外尾骨

部位 位于双足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向后方外侧的一带状区域。

功能 活血,止痛,消痔。

主治 坐骨神经痛,尾骨受伤后遗症和生殖系统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拐变处向上停顿并加压至发胀,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压刮3~5次。

59、肩胛骨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四五跖骨的近端1/2位置,与骰骨关节连成一叉状。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抬举与转动困难)。

手法 由足趾向近心端按至骨突处,左右分开反复3~5次。

60、肘关节

部位 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和楔骨之关节凸起范围。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肘关节外伤、脱臼、网球肘、肘关节酸痛、膝关节痛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61、肋骨(内肋骨、外肋骨)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楔骨与舟骨之间区域为内侧肋骨反射区;在第三楔骨与骰骨之间凹陷区域为外侧肋骨反射区。

功能 平肝止痛。

主治 肋软骨炎、肋膜炎、肋骨之各种病变(如胸闷、胸痛、肋骨受伤等疾病)及肩痛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62、从骨神经

部位 位于双足内、外踝关节沿胫骨和腓骨后侧延伸近膝、月国窝位置。

功能 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从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膝和小腿部疼痛、糖尿病等。

手法 自足远心端向近心端缓慢压推3~5次。

63、臀部

部位 位于双足底跟骨结节外缘区域,连接股部反射区。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臀部疾患(外伤、疖肿等)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手法 按压3~5次。

64、股部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外缘结节,后连臀部反射区,上接骰骨与第五跖骨连接处的带状区域。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股部疾病(外伤、扭伤、疖肿等)、偏瘫等。

手法 按压3~5次。

65、上臂

部位 位于双足底外缘结节腋窝反射区的下方,第五跖骨的外侧的带状形区域(见图)。

功能 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颈椎病、肩周病、臀部受伤、偏瘫等疾患。

手法 按压3~5次。

66、闪腰点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二跖骨与第二楔骨关节的两侧凹陷中,即肋骨反射区后方。

功能 益肾健腰,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67、血压点

部位 位于双足颈反射区的中部。

功能 调整血压、平衡阴阳。

主治 高血压、低血压。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68、食道、气管

部位 位于双足底第一跖内与趾骨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

功能 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主治 食道肿瘤、食道炎症、“梅核气”、气管的疾患等。

手法 按压3~5次。

69、腋窝

部位 位于双足底、足背的肩关节反射区下方,呈香蕉状,从足外缘斜向上行至于第四、五跖骨间隙的远端。

功能 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节。

主治 颈椎病、肩周炎、腋部淋巴结肿大、上肢酸麻痛。

手法 由足内向足外侧方向按揉3~5次。

70、头、颈淋巴结

部位 位于双足各足趾间的趾骨跟部呈“凹”字形,足底足背两面都有。

功能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 治疗跟、耳、鼻、舌、口腔、牙齿等疾病,还可治疗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力低下。

手法 各点揉按3~5次。

71、舌、口腔

部位 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底部内缘,靠在第一关节下方,毗邻血压点反射区的内侧。

功能 生津利咽,利喉舒舌,消肿止痛。

主治 口腔溃疡、口腔唾液缺少、口干、唇裂、唇燥、口唇疱疹等。

手法 由外向内侧缘刮压3~5次。

72、牙齿

部位 位于双足各趾的两侧。

Ⅰ 第一切牙(门齿)反射区在拇趾,位于拇趾远节和近节的关节处,远节为上牙反射区,近节为下牙反射区。

Ⅱ 第二切牙反射区在第二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的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Ⅲ 尖牙反射区在第二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Ⅳ 第一尖牙反射区的在第三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Ⅴ 第二尖牙反射区在第三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Ⅵ 第一大磨牙反射区在第四趾内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Ⅶ 第二大磨牙反射区在第四趾外侧,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Ⅷ 第三大磨牙(智齿)反射区挟于第五趾(小趾),远节和中节的上半部为上牙反射区,中节的下半部和近节上半部为下牙反射区。

功能 生津敛液,舒筋活络,固齿,消肿止痛。

主治 牙痛、牙周病、牙周脓肿等。

手法 按揉3~5次。

73、声带

部位 位于双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第一跖骨近端处。

功能 散风熄风,利咽舒舌,消肿止痛。

主治 声带息肉、失音、声音嘶哑、气管炎等。

手法 按揉3~5次。

74、子宫颈

部位 位于双足足跟内侧踝骨之后方,尿道、阴道、阴茎反射区之延伸部位。

功能 益肾兴阳,调经止带,利水消肿。

主治 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手法 按揉3~5次。

75、失眠点

部位 位于双足底跟骨中央,在生殖腺反射区上方。

功能 益肾,安神宁心。

主治 失眠。

手法 定点按压3~5次。

足部反射区疗法注意事项

  1、饭后1小时之内不作按摩。

  2、按摩前,应先检查心脏反射区,以确定对该病人用力的标准。

  3、疗后30分钟内饮用温开水300——500毫升;严重心、肾病者不宜超过150毫升。

  4、按摩后,注意双足保温(尤其冬天),夏天勿对按摩的双足直开风扇。

  5、避免在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施以重按,以免造成肿胀。

  6、一月余治疗,双足反射区敏感度减低时,用42度至45度温开水并放一勺盐浸泡双足20分钟,使按摩效果更好。

  7、坐骨神经反射区不可重按。

  8、慢性病、疑难病症病人按摩治疗,应告诉病人有时因体质差异,要经过10次以上按摩治疗才能出现疗效。

  9、娠期慎用本法,月经期间禁止按摩刺激生殖腺反射区。

  10、实施部反射区疗法,患者要有信心、耐心、恒心,这是治疗任何治病的前提,是见效的内因。

  11、在治疗疑难病症时,会出现“马鞍形”或“驼峰形”,这是治疗中出现的正常反应。


延伸阅读

一百天改变命运的方法

仅仅3天,孩子的命运从此不同!

与佛与爱同行,相遇美好生命

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母亲改过积善,儿子神奇转变

《心经》的神奇能量让她直升博士!

愚者拼命,智者改命!(学生必看)

泄露给有缘人的“天机”

人长得漂亮的原因

如何修行来化解冤亲债主心中的仇怨

每天早晨含姜片出现三大奇迹千金难买的民间治病秘方秘方精选按揉小腹是慢性病康复的灵丹妙药

教你冬天不怕冷

大白菜是排毒良药但要会吃才行

至简速效的止痛按摩法

肾脏是生命之本☞补肾秘法

教你不用带眼镜(治疗近视特效)

养肾万能粥

防治脱发的最简单方法

点穴治疗中风瘫痪

梳头保健养生,可防中风

道门秘传医疗点穴术

各种水果的药用与食用禁忌

原始点疗法讲座(2011年6月于吉林)

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的治疗

古人的10个长寿秘诀

随时随地修大福报的方法(不花一分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9468.html

更多阅读

足跟痛的原因及按摩疗法视频资料 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的原因及按摩疗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

★足底按摩穴位图及手法 脚底按摩疼痛说明什么

  作者:白浩言 整编:Niuniuyumami脚底按摩的功能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脚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之顺畅。疏通人体能源循环管道之障碍。促进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与各器官系统间的协调。增进内分泌之平衡,缓和趋於紧张之系

杨奕足疗之如何进行足部健康自测 杨奕足疗

2010八月23杨奕足疗之如何进行足部健康自测养生堂 养生专家杨奕, 养生堂, 养生堂 杨奕, 手到病自除, 杨奕养生堂知足常乐, 杨奕足疗, 足疗, 足部健康, 足部健康自测 0 Comments今天我分享一下杨奕足疗之如何进行足部健康自测:一、主

声明:《足部反射区疗法 脚底按摩疼痛说明什么》为网友深夏夜未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