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辛弃疾 生不逢时的人

生不逢时的辛弃疾



我在中国古人中最崇拜的第一人就是辛弃疾,真正的文武全才。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大词人之一,是豪放派的顶级代表,其在词界位置差不多相当诗界的李杜。但实际上辛弃疾从本质上说并非文人,作词不过是他的业余消遣,他真正的理想是一代将星,他武艺高强,军事指挥才能更高,真正的帅才。而且在政治、经济、管理各方面均极具才情,真正的大英雄。只可惜生不逢时,胸中纵有天大报负,无处施展,无可奈何,只好以填词排遣心中郁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神勇战将
关羽斩颜良后,曹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
“于百万军中取上级首级”是演义形容,而辛弃疾却真有此等史事。
他年轻时参加耿京义军,曾介绍张安国入伙。不想张安国趁辛弃疾不在时,杀害了耿京,逃入金兵大营。辛弃疾闻讯大怒,“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高大的辛弃疾就像抓小兔似的,于五万金军中将叛徒生擒活捉,飞奔千里,带回南宋。可知辛弃疾的勇气和武功之高。



当然,关于这段史料还有些争论。不过更早一些,辛弃疾曾介绍和尚义端入伙,后义端窃取大印叛逃。辛弃疾单骑快马追上义端,砍下首级,带回大营交给耿京。
据说辛弃疾生得“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有负。”义端说辛的真身是青兕(青色犀牛),可知其身体极魁悟健壮。辛弃疾认为自己是将门之后,少年时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以习武报国为己任。
正如他在《念奴娇》中所言:“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饮酒作诗全是业余“余事”,习武从军才是正业。


二、目光如炬的战略家
辛弃疾不光是勇将,而且是帅才,目光超过当时南宋所有军事高层。
可惜生不逢时,刚刚从军,还没施展帅才,就率耿京义军一部投奔了南宋。辛弃疾大概以为这下可以大展鸿图了吧?谁知南宋小朝廷对北方投将并不重视,也许是猜忌,只给了个小小的文官“江阴签判”,并无兵权。
恰好,那时年轻的宋孝宗继位,一改高宗的消极避战,立志大张挞伐。辛弃疾看到机会,连续上书,先给江淮宣抚使张浚献上一条“分兵杀虏”的计策,用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调动金军主力,待江淮前线空虚之时,以数万精兵奇袭,可一举收复山东。此计正合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调虎离山”。
遗憾的是这位所谓“南宋抗金四大名将”之一的张浚志大才疏,完全不理解辛弃疾计策的核心,只取了他的”主攻山东“,却丢弃了最关键的“四路佯攻”,轻敌直攻,硬拼硬打,结果惨败于符离集。



辛弃疾为什么眼光如此之高呢?原来他知己知彼。还在少年时代,爷爷辛赞就命他佯装去金都考功名,实际搜集金军情报,观察山川形势,为日后抗金做准备。同时又辅导他熟读《孙子兵法》。可以说当时偏安避战的南宋,恐怕没有第二人比辛弃疾对金军更熟悉了。他深知金军战斗力强,但调动缓慢,所以才设计出“四路佯攻”之计,调开江淮对面的金军,以精兵猛攻,利用金军回援不及,可一举拿下山东。

可惜当时南宋所谓“名将”张浚,远不及辛弃疾的见识。


辛弃疾自小受爷爷辛赞培养,终成文武全才

三、兵书传世的军事家
此战后,辛弃疾也看出张浚这位“名将”其实是个草包。干脆直接给孝宗上书。献上了十篇关于抗金恢复的军事论文,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统称《美芹十论》。全面介绍了金国情况,设计了完备而长期的恢复计划。他的结论是:金军虽强,但国内民族压迫深重,只要军事一有失利,政局就会剧烈动荡,宋军趁机挥师北上,中原可定。




此《十论》其实就是专门指导如何抗金恢复中原的兵书,中国历史上能以兵书传世的很少,大概也就孙子、曹操、李靖、戚继光几位吧,可知辛弃疾还是个军事理论家。
《美芹十论》引起了孝宗的注意,但孝宗的军事素养恐怕比张浚还要差。他根本不了解恢复中原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只图速战速决。对辛弃疾养精蓄锐,厉兵秣马,做长期艰苦准备的计划完全不理解。所以君臣产生了严重分歧,《美芹十论》只好束之高阁。

四、牛刀小试

辛弃疾虽然没等到领兵北伐中原的机会,但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有了一次小小的施展机会。1175年,江西茶商军内乱,他们熟悉地形,运用山地游击战,政府军屡屡不能得手,茶商军威震湖北,湖南,江西,广东。上面只好派辛弃疾去征剿,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南宋政府军,才发现宋军腐败严重,方知为什么战斗力如此低下。他只好另行从土豪武装中征兵。在辛弃疾机动灵活的指挥下,只用三个月茶商军即被剿平。以辛弃疾的才华,小小的平叛战役实在不够他施展的。

五、建设“诸军之冠”的飞虎营
后来辛弃疾又遇到一个机会,皇帝批准他建立一支新军“飞虎营”。他雷厉风行,克服种种困难,只几个月就建立了一支上千人的精锐之师。据《宋史》记载,飞虎军成立以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不但很好地担负起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任务,而且还对北方边境的守备也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金兵对于这支作战勇敢的军队也是相当敬畏,称他们为“虎儿军”。


辛弃疾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率飞虎军北伐中原,建立奇功。遗憾的是,此时又有小人从中搞鬼,使辛弃疾不得不离开飞虎营,调往它省任文官。

六、最后一次将军梦
待到辛齐疾晚年,又出现了最后一次机遇。朝廷权臣韩侂胄主张北伐,而且看中了辛弃疾的军事才华,终于委任他为镇江知府,靠近江淮前线,离他的将军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他一上任立刻招兵买马、搜集情报、制定行军规划。这位情报专家深知情报的重要,不惜重金购买了一幅详细的金军部署图,得知金军仍然强大,北伐仍然任重而道远。
不但如此,辛弃疾还就北伐的军事问题向韩侂胄提出过四点非常具体的“四要”建议:招兵要择(要在前线另招勇壮之兵),屯兵要分(新招精兵要跟“恐金症”的老兵油子分开),军事要张(并分两路,互相配合,形成张力),谍候要明(又一次强调情报的重要)。
但不幸的是,这位韩侂胄,跟前面的张浚、宋孝宗都是一样的猪脑子,盲目乐观,自大轻敌,与知己知彼、头脑清醒的辛弃疾发生了冲突。辛弃疾有感而发,在京口北固亭写下了他的不朽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京口北固亭赋词《永遇乐》


辛弃疾在词中列举了数位历史人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赞扬了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成功北伐的壮举。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则讽刺了刘裕的儿子宋文帝盲目轻敌,草率出兵,大败而归。实际上就是提醒韩侂胄应以宋文帝为鉴,千万不要轻敌浪战。
可能因为韩、辛意见不合,或者就因为这首词,辛弃疾又被调到后方,远离了北伐前线。最后一次出征的机会被剥夺了,辛弃疾无限悲愤。



韩侂胄完全不听辛弃疾忠告,轻率浪战,果不出辛弃疾所料--,一出兵就大败,望风而逃,反倒招引得金军兵临长江,朝野震动。这时韩侂胄又重新起用辛弃疾,命他任兵部侍郎,其实并无兵权,不过让辛弃疾分担战败的罪责。辛弃疾岂肯上当,力辞不就。
金军气势汹汹,指名要韩侂胄的脑袋,韩被逼只能硬头皮准备再战,无奈只好请辛弃疾重新出山,任枢密院都承旨,这才是真正指挥北伐的关键职务。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任一方统帅的机会。遗憾的是,这时辛弃疾已重病倒下,无法到任了,几天之后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宋刘克庄词叹李广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如果辛弃疾生在杨业或岳飞时代,也定是一代名将。

七、文、武、政、经全才
辛弃疾的才华不光表现在军事和文学上,搞政务,搞经济都是把好手。这在中国古代众多文学家中,几乎是个特例,大概只有曹操可与之比肩。
辛弃疾曾任淮南滁州知州,滁州经多次兵火,早已荒凉破败,几成一片废墟,无商无旅,百业凋零。辛弃疾一到便实行“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当年夏粮便获得大丰收。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税赋只按原来的30%征收,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简直就是我们现在的特区政策。只几个月,滁州面貌便焕然一新,根据一篇叫做《滁州奠枕楼记》的文章记载,当时的滁州“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



后来他又任湖北安抚使,以雷厉风行的铁腕手段,很快就把盗贼横行的湖北治理得“奸盗屏迹”,百姓拍手称快。
由此可知,辛弃疾确有出将入相的大才,只可惜天不佑才。

八、目光超远的预言
辛弃疾在出任滁州知府期间,曾指出:“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惊人准确的预言。
其一,“仇虏六十年必亡”,“仇虏”指金国,说这话的时候是1172年,果然,62年之后,也就是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亡。正负误差只有两年!
其二,“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意思是说金国灭亡后中国的忧患才变得更大了。又是果然,金灭亡后蒙古成为中国新的忧患。又过了四十五年,到1279年,南宋被蒙古所灭。



辛弃疾说这话的时候,恐怕整个南宋朝野没一人相信,没一人能看得这么远又这么准确。
为什么只有辛弃疾才能做出如此预言?我想两个原因:
一是他从北方来,而且专门对北方军情民情、山川地理做了翔实的侦察,这是任何一位南宋官员所不及的。
二是他极高的智慧和才情,因而具有神仙一般的慧眼。虽然他预言时,成吉思汗还是个十岁小孩,蒙古民族还是金国统治下的一盘散沙,蒙古帝国更是远未出现,但他却早已看出金国背后的蒙古正在悄然崛起,这是一支将要横扫世界的力量。六十年后亡金势在必然,之后必将成为中国更大的忧患。


生不逢时的辛弃疾 生不逢时的人
1279年蒙古灭宋

恐怕当时连金国人都不一定能看出蒙古将会崛起,更别说宋人了。唯独辛弃疾看出六十年之后的更大危机,我们不能不对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惜宋朝没人理会辛弃疾的预言,六十年之后,蒙古崛起,威胁到金,目光短浅的南宋不晓得其实这时的金国正是宋的挡箭牌,居然还联蒙灭金,以图收复中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连金带宋全部被蒙古所灭。
由此预言我们可知,辛弃疾具有顶级政治家的非凡洞察力,南宋朝野,及至整个东亚,一人而已。

总之,辛弃疾远非一介书生,除了文学,他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非凡能力,假如历史能给他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我们无法想象辛弃疾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9598.html

更多阅读

把栏杆拍遍——读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在线阅读

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的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上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

《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笔记 金戈铁马的意思

金戈铁马辛弃疾·湖南师大·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01_少年英雄_赵晓岚.2009.08.12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1162年,靖康之变过去了三十多年,在金人占领区,宴会进入高潮,张安国宴请金人,外边有人见他。带几人去,看见一个高大身影,一把拎起他,

声明:《生不逢时的辛弃疾 生不逢时的人》为网友看透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