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论“知行合一 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论“知行合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很早就读过。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学校放寒假,我无处可去,只好把自己关在一间寒冷的“闲间”(平时没什么用处,放点杂物,白天大门关紧,晚上有时供人闲聊或住人的房间,有点类似柴房、谷仓)里,捧着一本几毛钱买来的《宋诗注释》,装模作样地读起来。其实主要是翻注释里面的故事,对诗本身却不太感兴趣。那时也读了这首诗,只是读懂字面的意思,并不真正理解。
现在重读这首诗,感受深了好多。特别是后面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两句诗用来诠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简直是绝好妙词。因为我在本篇里把从书本上得来“知识”称为“间接知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种间接知识是真正的知识,我所定义的知识应该是在实践中已被多次应用、证明确实有效的东西,而且我所指的知识是针对个人而言的,这种知识是指个人知识,有点类似经验、能力、智慧之类的。
其实,我在这里玩了一个小把戏,在定义里就把知识定义为与实践不可分离,后面又接着论证知识和实践合而为一,事实上就是“循环论证”。
但是我想通过“知行合一”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对个人而言,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说白一点,就是为了应用。当然,是有些人学习“知识”是为了炫耀,为了装潢自己,为了忽悠别人,就像某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就到大学里混个高学历的文凭,弄两个新名词,装饰自己,忽悠大众。还有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据说肚里是有一大堆知识,叫做“满腹经纶”,但是,他们的知识从来不是为了自己用的,而是为了让别人照做的,比如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等等,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头衔,在社会上纵横捭阖,贩卖所谓的“知识”,跟利益集团暗通款曲,忽悠老百姓。这样所谓的专家学者写的东西也不能算是知识,而且,你心里一定要清楚,在读他们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有看“狼外婆表现”的警惕心态。
其次,虽然读了一大堆书刊杂志,参加了很多院校的学习培训,有很高的学历或拿了很高的文凭,读到了很多或真或假的书本知识,但是他们根本没有运用这些知识,用我们的套话,就是没有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也不能说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不算是真“知”。例如:
很多烟民口头上都同意“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没有戒烟的行动,其实,他们内心并不是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知”,所以才没有戒烟的“行”),只是嘴巴说说而已;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想把书法练好。买了一大堆字帖,按朝代分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宋朝的米芾、黄庭坚,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徵明、祝允明,基本上我一段时间就往古籍书店跑,跑一次就买几本字贴。还有一次在广州图书馆处理旧书时买了几本鲁迅的原稿样。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颜真卿的行书,把颜真卿的字跟鲁迅的字交融起来看,也曾经喜欢过欧阳询的险峻、米芾的老辣,但骨子里,我还是喜欢文徵明那种清朗俊秀的风格,我觉得宋朝皇帝赵构的字也秀丽,很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风格,我在其他的字帖都处理大半的现在,还藏着他的字帖。字帖是买了一大堆,但就是从来没有动手去临摹过,更不用说默写了,连毛笔、墨水、纸都没有,从来都是买回来了,翻了翻,说声“好字好字”,就锁进书柜里了。现在毛笔字不用说,连硬笔字都写得横七竖八、歪瓜裂枣的样子。虽然有帖,也有一大堆书法理论书,但是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从来没有动手临摹过),因此,纵使学了一大堆书法理论,可是还是不懂书法,写起字来还是上不了台面见不得人。
第三个例子是最著名的跟牛刀打赌的北大徐某某教授。他的那些所谓的经济学知识,全都是水货。他自己根压就不相信自己的论断。试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自己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不跌半分”论断坚信不疑,他自己到银行贷款来炒楼都赚大发了(不跌半分,只赚不亏,一点风险都没有),还用得着辛辛苦苦替人当吹鼓动手来忽悠大众赚那两分辛苦钱吗?!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了解一些书面的“理论知识”,但是不敢、不愿或根本就不打算把这知识付诸实践,所以这些“皮毛知识”也算不得真“知”,只能用来忽悠人。没有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不能说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再次,“行”本身就是“知”,实践本身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间接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实践这个大的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为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两种途径:一是按部就班,先学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涉足这个行业、这个领域;一是直接进入这个行业、这个领域,边干边学,边干边积累经验,从基层干起,慢慢成为这行业这领域的专家。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多是班科毕业,很多都是日本、德国的留学生,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满肚子的战争理论,共产党的将领,多是泥腿子出身,“从炮洞里钻出来的”,从兵士做起,如果能在战争中活下来,最后熬到将领的位置,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现在看来,“泥腿子”也未必比“啃洋面包”的差。
其实社会上的行多行业,特别是需要技能的,基本上是边学边干,从低级做到高级,在干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干的过程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缺什么补什么,补充理论知识,检验理论知识,把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的智慧,甚至成为自己的直觉。
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都是这样边干边学过来的。当初对股票一窍不通,别人神气活现地谈什么股份制改造,我只能在旁边干瞪眼,心里不服气。当即往股市里扔了二万元,接着就是恶补相关知识,结果,跟广大散户一样,很快成了“半个股市专家”。进期市也是一样,一个期货公司的女经纪人请俺参观他们的营业部,接着对俺的女儿很好、很有耐心,俺一感动,就扔下五万块,上了他们的贼船,做起了期货。在此之前是根本没听说过什么是期货,入市之后才边干边学,缺什么补什么,把理论知识跟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对照,相验证,知道什么是金科玉律,什么是忽悠人的胡说八道。个人感觉,在投机市场里,做得比较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的,然后边干边学,成为一个行家,很少科班出身,按部就班的人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高手。而且,学历越高的人干得越差,写研发文章可以写得天花乱坠,但是操盘多数差得一塌糊涂。一来因为他们自负,以为自己过五关斩六将才读到这个文凭,对自己的智商极为自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轻易认错,殊不知,高学历只是代表诸君是读书机器、考试机器,并无其他过人之处,并不代表智商高人一等;二来因为在一级级的传统教育中,灌输了僵化的观念、知识、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而且因为自负,难以接受新东西,结果反而不如一些没受过传统高等教育的人。美国一些企业的经历中,《海龟交易法则》讲的那些“海龟们”,都显现出这种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把“学习”这个大概念细分一下,如果是光听讲、光阅读,不作练习,不作模拟试验,也就是说,不去“行”,也是很难学到真“知”。如果上语文课不写作文,不朗读课文;上数学课不做练习;上美术课不画画;上书法课不临摹;上音乐课光讲理论不练唱,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吗?霍英东讲过一个很有趣的事:他的孩子们要学游泳,教练请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们都还是怕水的“旱鸭子”,因为教练光给他们上理论课,然后在陆地上比划比划动作。霍英东急了,亲任教练,拿起一杆竹竿,把这些旱鸭子一个个赶到水里,结果,短时间内他们全都学会游泳了。
我本人的看法:“行”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的过程。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用通俗话说,“行”的过程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一个参照物,可以开拓视野,可以激发思维。书本上的知识用得好,可以让一个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书本上的知识用得不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呵呵,战国时代的赵括,三国时代的马谡,国共内战时期的博古王明,就是例子,会害死人的。
“行”是“知”的检验。我们有句很有名的语言,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对于个人来说,是不是真理,我一点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这知识有没有用。譬如,我的操作系统,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科学的,这一点真的很不重要。我关心的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有效的,能帮我赚到钱,这就够了。而系统是否有用,除了要在电脑中进行模拟测试,更重要的是,你在实践应用的效果如何。你应用得好,它对你来说,就是真“知”,就是知行合一;你应用得不好,它对你来说,就是毒药,那怕它理论上讲得再好听,ABCD的理由罗列了一大堆,1234的分析头头是道,都没有用处,你赔钱了呀,效果才是硬道理呀!
你看,中国的传统武术,以太极拳为典型,拳理一套一套的,书出了一本又一本,在舞台上表演,行云流水,煞是好看,可是真的在擂台上见真章,呵呵,没了踪影。你看外国的拳击、泰拳,没有什么玄而又玄的五行八卦的理论,没有什么好看的花招,可是人家敢于在擂台上来真的。体育理论界做了测试,一个简单的动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可是把两个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速度就慢了57%。我们的传统武术,理论上讲得很巧妙,又是可以长生不老,又是可以四两拔千斤,如何如何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攻势,如何如何应付各种不同的攻击。但是,在千分之几秒的瞬间,那复杂的招式根本无法施展,人家也不会按你设定的动作进攻。所以奥运会没有把中国传统武术纳入比赛项目是对的,论技击,不如拳击和柔道,论美观,不如体操。
之所以举传统武术的例子,就是想证明,“行”可以检验“知”,可以把许多华而不实、胡编乱造的“知”过滤掉。
再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投资操作例子。我现在用的是最简单的趋势系统,在此之前,曾经锲而不舍、废寝忘餐地追求“圣杯”,追求一种可以冒最小风险,又可以获最大利润的、一劳永逸的方法。很多所谓的“波段操作”书籍、“日间操作”书籍就迎合我这种不良心态,编造出大量繁杂的、美妙的所谓“波段操作”、“日间操作”的书籍。这些书籍,内容繁芜,挑选了大量的经过精选的图来说明他们的所谓方法,号称你采用他们的方法后能够日进斗金。但是,我试过他们的天衣无缝、神奇无比的方法,无不亏钱,直到运用了现在这个最简单的趋势操作系统,才第一实现了持续赢利。
所以,实践可以揭开那些胡编乱造、胡说八道的所谓“知识”、“理论”的画皮,让它们的真面在阳光下曝光。知行合一的“知”才是真知,知行脱节的所谓“知”是垃圾。
推而论之,我对一些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确有实绩的人如军事领域的拿破仑、毛泽东,汽车行业的亚科卡,投资行业的巴菲特、索罗斯、林奇、丹尼斯等写的著作、推出的理论,会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去阅读,去学习,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在行业内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能力的再现。即便观点不太一致,我还是会怀着尊敬的心情去阅读,去了解。但对那些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吹得天花乱坠的文章、书籍,还有类似的“理论”、“知识”等,一概以垃圾视之,对作者必唾其面而后已,因为他们误人不浅。
一个人,不学习书本知识,一样可以成为行业内的顶尖高手(如《三国演义》的王平),但如果他再辅以书本知识,再多与同行交流,他会更成功,更伟大。而一个人,如果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或者他没有把书本上的东西跟他的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三国演义》的马谡),他的书本知识一钱不值,甚至会误事。我从来不把一个人的书本知识看到多重要,我甚至认为书本知识越多,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的天分的话,他的书本知识会妨碍他事业的发展。我把从实践、从行动中得出的经验看得远比书本理论知识重要。现在的科技发展到可以把几千本几万本书放在一张碟、一个U盘里,将来或许有可能把这些所谓的“知识”转化成信号输入你的大脑里。但是,经验是无法代替、无法速成的,人的一生就只有那么多时间,只有那么多经历,也只能参加那么多实践活动,他们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是最弥足珍贵的财富。如果这些经验,跟书本知识有机结合的话,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个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能够从行动中取得成功,这“行”将会使他培增自信,使他在面对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平稳的心态,让他相信,他有能力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信心,也是他能力和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心态不稳,遇到突发事件就失去冷静,“虽有智术,无所施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39839.html

更多阅读

史鑫书法作品-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卜算子咏梅陆游书法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

小学语文积累 小学二年级积累

一、名句归类:序号类 型例 句作 者诗 题1劝学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冬夜读书示字聿》2

名言名句 全记录 名言名句大全励志人生

【400条古今中外名言佳句】1.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读《中华经典诵读》有感 中华经典诵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读书,并且喜欢上了读中华经典类的书,因为它们经典,简练,有哲理。学校发了许多古诗文诵读让我们背,刚开始我觉得有些枯燥,但后来,慢慢的,我懂得了古诗文的意思,并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我很喜欢陆游写的《冬夜读

声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论“知行合一 此事要躬行》为网友王与賤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