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二 一战奥匈帝国

1914年夏,奥匈普米热尔要塞共部署要塞炮兵两个团,共拥有12门240毫米以上口径重迫击炮和24门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

要塞共有12个炮台,核心阵地炮台5座,梅花形排列,外围东北向炮台5座,呈箭头状排列,西南部炮台两个,一字形排列,每个炮台都有数个升降式装甲炮塔,核心阵地外有一座3米高的钢筋水泥墙,厚达1米半,墙地基深达地下4米,墙顶向内弯折成45度角,墙内一米高处修成平台,担任防守的士兵可以趴在平台上向外射击,墙上密布射击口,担任守备的要塞炮兵团的步兵营居然没有步枪兵,全部是12人一组的重机枪班组和3人一组的轻机枪班组,特别是斯科达出产的轻机枪,奥匈军配备极多,防守时机枪子弹形成的弹幕几乎把核心工事外围变成了俄国人的地狱。

核心工事外围挖成2米半深的壕沟,宽达3米。

外围东北向5座炮台为核心,以野战工事为辅助,形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各炮台以交通壕连通,野战支撑点都是地下式,上面以粗大原木和波纹钢板层叠覆盖,不被大口径火炮直接命中基本无法摧毁,每个支撑点都配备一挺重机枪和数挺轻机枪。

9月11日奥匈伦贝格战役失败后,部分残兵退入普米热尔要塞,又给 要塞带来了大量的野战炮,这些野战炮被分配到各支撑点,给俄军后来的攻击带来了极大的杀伤。

奥匈在要塞地下构筑了巨大的工事,包括兵营和仓库,储存了大量的物资,准备在对俄战争中使用。

奥匈帝国参谋总部无视实力差距,一心进攻,伦贝格战败后本拟把要塞中的残兵撤退到匈牙利腹地整编,好发起反攻,然而德国担心俄军占领普米热尔要塞后,转兵向西北,攻击德国工业中心之一的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压迫奥匈不得放弃要塞,奥匈这才停止撤退,留下大约13万部队防守普米热尔要塞,撤出了26万余人。

奥匈军留下的部队,大都是匈牙利部队,后来要塞防御的核心是马扎尔部队,克罗地亚部队和宪兵部队,其他归属匈牙利部队名下的斯洛文尼亚人,乌克兰人,波兰人等则消极避战。9月28日,俄军彻底完成包围,奥匈参谋总部任命赫尔曼.库斯马内克将军(爵号:布格诺依施泰特骑士)为要塞防御司令,统一指挥要塞防御。

俄军担任攻击任务的是迪米特里耶夫将军的第3集团军,全军30万人。 “血染的3天”

俄军刚刚获胜,士气正旺,迪米特里耶夫无视自己缺乏攻城炮火的弱点,决心立即进攻。24日中午,在稀疏地炮火准备之后,随着三发蓝色信号弹升空,大批俄军高呼着“乌拉”,潮水般拥向最前方的8号炮台。

俄军的炮火准备没有任何作用,无论对核心堡垒内部地下工事营地内的奥匈军还是野战工事中的奥匈军,杀伤力都可以忽略不计。要塞炮火开始轰击,巨大的305毫米重迫击炮数百公斤重的炮弹,一发发砸入俄军的人潮中,每一发砸下,伴随着一声巨响,人潮立刻出现了一个空洞,尸体碎块随着爆炸的气浪漫空飞舞,几十上百人的生命立即终结,然后空洞立刻又被后面拥上的人潮所填补。

奥匈败军带入要塞的大量野战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口径加农炮被用来打平射,每一发炮弹都在俄军中打出一道血肉胡同,打口径榴弹炮则构成火网式覆盖。

由于只能沿着桑河河谷进攻,俄军的攻击正面极为狭窄,兵力过度密集,在炮轰中伤亡极为惨重。

24日晚,俄军停止进攻,退回出发阵地,没有前进一寸,却付出了6000到7000人的代价。25日临晨,俄军调来新锐部队,决心利用黑夜,使用渗透战术,直接攻击要塞核心阵地。

凌晨3时,俄军根本不作炮火准备,开始进攻,然而俄军组织极为混乱,居然24日进攻时已经探明的雷区没有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新调来的俄军部队不知道雷区位置,踩响了地雷,奥匈军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俄军不顾伤亡,利用黑夜中奥匈军炮击威胁较小的机会,从要塞东北面5座炮台的间隙中插入,拥向核心阵地。

第一批俄军在黑案中跌跌撞撞地掉入壕沟,后面的俄军不明所以,继续向前拥,直到人体将壕沟填满为止。

俄军踩着已死或半死的同袍尸体,冲向要塞外墙。

俄军没有梯子,没有爆破筒,只有步枪,刺刀,手榴弹和牙齿,指甲,拿这堵墙毫无办法,少数还携带有小口径迫击炮的俄军试图轰击,却绝望地发现迫击炮弹砸上墙壁只出个白印子而已。

这时墙顶的探照灯猛然打开,所有射口一齐开火,机枪喷吐着火舌,死神的镰刀般收割着生命,俄军士兵如同联合收割机刀轮横扫下的麦杆般倒下,在瓢泼大雨般的机枪子弹下,几乎任何直立的人生存时间不超过一秒,而东北方向的5座炮台的火力也回过来,向这些被夹在东北向炮台和核心工事间的可怜的俄军射击,按照早就测量好的射击诸元,要塞炮一遍又一遍地对这片地域进行覆盖。

接近早晨的时候,据说俄军的呻吟声和惨叫声已经超过了炮火机枪的声音,然后这种声音又慢慢沉寂了下去。

俄军在25日临晨的伤亡数字没有能统计出来,奥匈估计在1万2到1万5左右,俄军不予承认,但是承认:伤亡惨重至极,许多拥有巨大历史荣誉的团队损失惨重,有的团只剩下17人!

25日白天,俄军居然又发起了进攻,除了无谓的巨大伤亡外,俄军毫无所得,历史功勋卓著,然而目前却全部由深荷皇恩的圣彼得堡上流社会子弟组成的沙俄近卫军谢苗诺夫团在进攻中被几次炮火覆盖后崩溃,这些穿着华丽的士兵们抛弃步枪,一拥而回,拒绝再战。那些由老实而驯顺的俄罗斯农民组成的团队,这些从生下来就没有得过沙皇什么好处的士兵,却默默地奋战着,牺牲着,以上帝和沙皇的名义,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伤亡,他们的生命,就如同子弹和炮弹组成的风暴中的枯叶,片片凋落。

奥匈军7号,8号炮台的重机枪大量出现过热无法射击,连冷却水都不够用了。

奥匈军储备物资是丰富的,要塞本来就是对俄作战的后勤基地之一,仓库中各种物资堆积如山。

替换枪管迅速换上,重机枪继续收割生命。

奥匈军的轻机枪配备之多,几乎成了俄军的恶梦,俄军脚步蹒跚地在弹雨中前进,其坚韧令人震惊。

26日,俄军孤注一掷,调来24个团,分成6个波次,浪潮般地冲击,周而复始,被打残了的部队立刻撤下来重编,再次投入进攻。

俄军冲击的波浪如怒潮般一浪浪拥来,然后又一浪浪般在奥匈军的火力面前撞得粉碎。 26日晚,俄军终于停止进攻。

就算是俄国也无法承受如此严重的伤亡了,迪米特里耶夫将军终于神经崩溃,他的集团军在三天时间内损失了整整4万人!

普米热尔要塞攻防战的头三天被称为:“血染的三天”,俄军付出了4万条生命,却一无所得,事实证明,在现代化筑垒要塞面前,妄图只依靠冲锋战术就拿下要塞的企图不过是一种疯子的狂想而已。

俄军第3集团军损失惨重,士气更跌到冰点以下,不用担心西里西亚安全的德国兴登堡第8集团军和新整编后的奥匈博罗耶维奇第3集团军要开始进攻了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博罗耶维奇解围

在伦贝格战役中,奥匈第3集团军是受创最严重的集团军,其最精锐的第14军被歼灭,其余三个军也被重创,为了重建第3集团军,奥匈参谋总部将受创较小的第4集团军的三个军整体编入第3集团军,又以第1和第2集团军中完整的团队重建了第14军,应该说,奥匈参谋总部重整部队的效率是极高的,到9月下旬,第3集团军已经恢复了战斗力。

部队重建完成后,下一步就是重建指挥体系了,奥匈参谋总部任命在伦贝格战役中表现优异的陆军步兵上将冯.博罗耶维奇接替博德曼,担任第3集团军司令。

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爵号:波耶纳骑士,其军旅生涯在奥匈帝国军队中颇有代表性。1856年,博罗耶维奇出生于克罗地亚乌梅提奇的一个世代从军的东正教塞尔维亚族家庭,排行老大。

从民族属性上来说,本来属于应该极端仇视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族博罗耶维奇家族,却世代效忠哈布斯堡皇室,作为军人为哈布斯堡皇室征战,到小斯托扎尔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从在萨伏依亲王欧根麾下对抗路易十四的法军,到为了玛丽娅.特蕾萨女皇在西里西亚搏杀弗雷德里希大帝的普军,然后又在卡尔大公和施瓦尔岑贝格麾下战斗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在“老爹”拉德茨基的意大利军团编制内横行上意大利,最后,小斯托扎尔的父亲,奥匈陆军上士亚当.博罗耶维奇,参加了决定现代德国构架的萨多瓦大会战,并光荣负伤。这种民族属性和政治效忠的矛盾,在奥匈帝国内部,却是一种正常现象。

马克思曾经说过,奥地利(导师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奥匈帝国)帝国真正的统治民族不是德意志族,也不是马扎尔族,而是出身各个民族,但是共同效忠于哈布斯堡皇室的文武官吏。这些文武官吏,无论出身哪个民族,信奉哪种宗教,却都共同效忠于皇室,为了维护皇室的统治而劳心出力。将近600年的漫长统治时间,使皇室和这些文武官吏家庭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皇室赐予的爵位,官职,是这些文武官吏一切荣华富贵的唯一根源,是这些脱离了被压迫民族的世家将自己作为“上等人”和周围被压迫的同族区别开的唯一标志,如此,这些文武官吏如何会不死心塌地地效忠哈布斯堡皇室?

斯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从军,对他的人生职业规划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一种顺理成章的发展趋势。

彼得瓦尔丁陆军幼校毕业后,博罗耶维奇进入格拉茨的步兵预备军官学校深造,1874年11月1日,他以预备军官身份毕业。

75年5月1日,结束预官实习的博罗耶维奇被正式任命为陆军中尉,分配到驻扎在格拉茨的帝国国防军第52步兵团(匈牙利团)担任副连长。

78年,他所在的团参加了对波黑的占领行动,在占领萨拉热窝,镇压,解散并且缴械当地塞族武装的行动中,他表现优异,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出身塞族而手软,因此受到嘉奖。1880年,博罗耶维奇晋升上尉,并被推荐到维也纳帝国战争学院深造,这是一种信号,标志着,他已经被军方上层视为可造之材,通往军方高层的晋升之路,他已经踏上了起跑线。1884年,帝国战争学院的优等毕业生博罗耶维奇上尉,被吸收到总参谋部担任科员,这是帝国总参谋部从德国学来的,总参军官团就是人才储备团。

1885年,他被外放到第63步兵旅担任旅部的总参特派员,这是对表现优异的总参下级军官历练的一部分,让他们能够积累部队队部的工作经历,为将来转任部队带兵主官作准备。1887年,他又一次被推荐到维也纳的“玛丽娅.特蕾萨女皇军事大学”深造,这是奥匈帝国最高级的军官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将军。

1891年,博罗耶维奇以优异的成绩从“玛丽娅.特蕾萨女皇军事大学”毕业,完成毕业实习后,他于92年回到总参任职,晋升少校,95年晋升中校。

96年,获得“优异”评语的博罗耶维奇得到了他的第一个指挥岗位,他被任命为第17团步兵团第4营营长。在一连串的晋升(第17步兵团副团长,团长,第18步兵团团长,第27步兵师副师长)之后,1898年,他晋升为驻布拉格的第8军参谋长,兼任第八军管区军事部主任。由于在第8军参谋长和第八军管区军事部主任任上,他积极推行总参谋部的未来战争计划,不遗余力地为将来的战争作准备,表现优异,因此,于04年,晋升少将军衔,并获得三级铁王冠勋章,成为“铁王冠勋团骑士”,正式跨入帝国贵族行列。1905年,他得到匈牙利的波耶纳作为其骑士封地,其完整头衔变成了:斯托扎尔.博罗耶维奇.冯.波耶纳,不写封地单写姓氏的时候,就是冯.博罗耶维奇。

1908年,博罗耶维奇被任命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守备区司令,并被晋升为中将,获得利奥波德勋章,从铁王冠勋团骑士变成了利奥波德勋团骑士,封地不变。1913年下旬,他晋升为陆军步兵上将。

1913年12月11日,博罗耶维奇获得了所有德语区军人都梦寐以求的荣誉,他得到了自己的团,被任命为第51步兵团荣誉团长。

1914年9月下旬,他受命重建损失惨重的奥匈第3集团军,他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任务。1914年9月29日,德国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命令马肯森的第9集团军,沿铁路线向华沙急进,奥匈总参谋部电令博罗耶维奇配合。

博罗耶维奇一心要解除普米热尔的包围,现在,面对奥匈总参谋部的命令,他必须同时做到两件事:配合兴登堡攻击华沙和解围普米热尔。

博罗耶维奇巧妙地选择从里帕出发,沿着厝尔塔,绕出一个向西北方向隆起的弧线,进攻俄军第12和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这样,他就能同时威胁到俄军第12集团军的左翼和第3集团军的右翼,而俄军第12集团军右翼正在被德军第9集团军攻击,这样,博罗耶维奇就达到了协助德军的目的,同时,攻击俄第3集团军右翼,又可以达到解围普米热尔的目的。30日,奥匈第3集团军投入进攻,此时,俄军第12集团军正被德军第9集团军向华沙方向猛推,俄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俄军第12集团军左翼在奥匈第3集团军攻击下,略作抵抗,就转身向东北方向逃去。

博罗耶维奇立即向右转,全军攻击俄军第3集团军右翼。

俄军第3集团军本来就在普米热尔要塞下碰得头破血流,其配置更成问题,全军围着要塞部署成球型,侧翼掩护部队稀疏。

10月4日,奥匈军突破俄军第8军阵地,第8军本来是在对要塞攻击中损失惨重的部队,因此才调到侧翼来修整,没想到遇到奥匈的生力军,才2天就被突破。博罗耶维奇立刻指挥奥匈军向东迂回,企图卷击整个俄军的侧后。

5日,俄军第3集团军企图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敌前转向,将全军部署由主力向西南转向主力向西北,对抗奥匈第3集团军。

俄军的转向部署混乱不堪,奥匈军前卫第5骑兵师趁机插到俄军后侧,切断了俄军的供应线。 匆忙转向的俄军在奥匈军攻击下节节败退。

在西北方向上,双方展开逐村争夺战,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交通路口,都成为战场,炮火将房舍夷为平地,将田地炸成仿佛月球表面一般布满坑洞的荒原。

7日,俄军整个战线已经岌岌可危,3个军被重创,而要塞中的奥匈军也主动出击,在要塞炮火的掩护下猛攻俄军。

9日,俄军西北方向第62师被歼灭,两侧的第37师和第41师也被驱逐开,整个战线劐出了个40公里的大口子。

同日,西南方向面对要塞的俄军全线溃退,要不是奥匈要塞守备部队中的乌克兰,波兰和罗马尼亚部队作战不积极的话,俄军很可能被全歼。

11日,俄第3集团军趁着奥匈迂回部队还未到位(俄军阻击部队在劣势情况下作战十分顽强),沿着桑河河谷,向东北方向退去。

奥匈军胜利解除俄军对普米热尔要塞的第一次包围。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普米热尔要塞围攻战3-卡尔帕腾冬季战役上:利曼诺瓦突破

然而,实质上,由于奥匈帝国总参谋部的颟顸愚蠢与德国盟友的自私,奥匈第3集团军对要塞的解围并没有给要塞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要塞未来的防守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奥匈帝国总参谋部满脑子思考的还是进攻,根本无视实力的差距,总参谋长康拉德.冯.霍申道夫男爵命令将要塞仓库中的储备物资和野战阵地上的野战炮大部分运到匈牙利腹地,去装备在那里集结的新编部队,好继续发动他幻想中的进攻。

10月31日,德军马肯森第9集团军从华沙郊外开始退却,俄国人在波兰修筑的极端恶劣的道路现在成了最好的防御,以东普鲁士为基地的德军推进到华沙郊外之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在这里,补给困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德军被迫开始退却。

俄国西北方面军迅速集结3个集团军反攻德军,孤军深入的德军保持着宽大的正面进行机动防御,使俄军两个集团军的追击并不顺利,然而,德军毕竟不是神兵,马肯森也不敢过分延长他的正面,这样以来,位于德军正面最南方的俄第7集团军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从南向西北方向侧击马肯森薄弱的右翼侧后。

德国东线司令部紧急呼吁奥匈军支援,指明要奥匈第3集团军立即北上,填补德军战线的空缺,已经前进到卢森堡的德军总参谋部发往维也纳奥匈总参谋部的电报一日9封,先许愿打败法国后立即主力东调,再许愿从克虏伯补充给奥地利人重炮若干,然后又威胁说如果奥匈因为蒂罗尔争端和意大利开战德国就不管了,反正是好话说尽,坏话说绝,利诱威胁双管齐下,终于迫使奥匈总参谋部同意立即调派奥匈第3集团军北上,去遮蔽德第9集团军南线的口子。

11月2日,奥匈博罗耶维奇第3集团军转向西北,向威塞尔方向前进,9日,俄军趁虚而入,再次包围普米热尔要塞。

此次包围要塞的是俄塞里瓦诺夫将军的第11集团军,有鉴于迪米特里耶夫将军攻击要塞的失败,塞里瓦诺夫决定采取长围法,困死要塞。

10日,俄军开始大量土工作业,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大地上冻,土工作业就不可能了,将近30万俄军改行当了农民(入伍前的老本行),终于在大地上冻前,修成三道封锁线,死死困住普米热尔要塞。

12月,俄军巨大的兵力优势开始显现,西南方面军编制内再次齐装满员地配置了5个集团军,近130万人,然而俄军后勤灾难也开始出现冰山一角,部分新从俄国本土调来的团队手中,赫然开始出现陈旧的别旦式步枪,俄国人已经开始把军火库中的存底淘出来使用了。

奥匈军从国内搜罗来大量的补充营编成新部队,又从巴尔干集团军群调来部队,在匈牙利腹地拼凑成4个集团军,准备进攻。

奥匈军侦察到,在俄军鲁斯基第3集团军和勃鲁希诺夫第8集团军之间,位于利曼诺瓦和拉潘诺夫之间,有个30公里长的缺口,奥匈军决定从这个缺口楔入俄军中央。

12月3日,奥匈军几乎集中了其在东线的全部火炮,大约1250门重炮猛烈开火,瞬间,俄军阵地上土石横飞,烟尘滚滚,一线俄军伤亡惨重,3个小时后,炮火开始延伸,首先跃出战壕的,是担任箭头的一个秘密调来参战的德国师,还有奥匈最精锐的,来自上下奥地利和马扎尔地区还有克罗地亚地区的团队,奥匈此次是拼出血本了。

俄军本来在炮击中被轰得晕头转向,现在,奥匈军的箭头部队凶狠地冲了上来,他们绕过支

撑点,不顾一切地向俄军战线后方渗入,德军和来自下奥地利的部队战术灵活,而来自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部队则直接而凶猛,他们通常直接冲入战壕,用刺刀把俄国人消灭。

两军暴徒般扭打成一团,整个战线到处发生着近战甚至肉搏战,奥匈军宪兵架起机枪,催促着后续大部队从已经打开的缺口不停的涌入。

南翼,俄军勃鲁希诺夫第8集团军收缩很及时,战损不大,仅仅是被奥匈军压退而已,而俄军北翼鲁斯基第3集团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奥匈军突入后,立即向北方卷去,直接插到了俄第3集团军侧后,成群的身着彩色条纹裤的奥匈军骑兵捣毁一切他们见到的俄军设施,烧毁俄军本来就不多的储备物资。

鲁斯基将军不停地将部队投入战线,然而如同是将黄油投入滚水一般,除了给自己和敌人造成惊人的新的伤亡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效果。

然而奥匈军的突破并没有造成奥匈参谋总长霍申道夫男爵所期望的那种运动战的效果,由于运输工具的限制,奥匈军仅仅是打成了击溃战,整个战线在向俄国方向移动,然而两军仍然咬在一起,奥匈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而这些伤亡是奥匈军无法承受的,因为奥匈的精锐部队是一次性的,它的国家构成决定了它和其他国家不同,它的后备部队的质量和一线部队的质量是根本无法相比的。

10日,奥匈军将整个战线向前推移了60公里,俘虏了3万俄军,然而,到这个时候,奥匈军已经是前进乏力了,巨大的伤亡使大量来自不稳民族的人员被补充进部队,这对部队战斗力的消解甚至超过了伤亡本身,而俄国人仿佛拥有无穷无尽的补充兵源,尽管这些部队中,别旦式步枪开始大量出现,但是,这对习惯了苏沃诺夫“用子弹是傻瓜,用刺刀是好汉”的俄国士兵来说,所造成的困扰不大。

11日,奥匈军进攻的动能完全耗尽,战线稳定下来,俄军一个集团军被重创,然而,这个结果离霍申道夫男爵的期望值实在是太过遥远了

尽管在利曼诺瓦突破中,奥匈军占据了优势,收复了大片加利西亚领土,然而,精锐部队的巨大消耗使奥匈军得不偿失,虽然前线仍维持着近百万兵力,然而质量却无法和发动进攻前相比了,基层指挥困难,士兵士气低下,消极避战的情况开始蔓延,德意志,马扎尔和克罗地亚团队的兵力补充困难,在南奥地利的克恩滕州,神学院的学生们被补进骑兵团,在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开战初期的踊跃参军局面不复存在,征兵处门可罗雀,而在摩拉维亚,波黑等不稳地区,补充区征兵官带上宪兵四处抓壮丁,抓住了就套上地方后备队的蓝色制服塞进补充营训练,补充营的士官和老兵都被调上了前线,形成了由先前接受过初等训练的新兵训练后来补充进来的新兵的局面,这种训练对战斗力的帮助基本为零(如果不是负数的话),战前设想的用少数精干士官和经验丰富的老兵来带补充营新兵,以便迅速形成战斗力的计划和设想,毁于帝国参谋总长霍申道夫男爵的急功近利,他把本来用于补充营的士官和老兵全部放到一线部队去参加利曼诺瓦攻击去了,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12月中旬,沙皇不顾严寒,疯狂地向前线输送兵力,在沙皇看来,似乎被德国人打败是正常现象,被奥匈打败是无法忍受的耻辱,他一定要找回面子,而由皇家神棍拉斯普廷大仙传达的神谕也正是如此(我看沙皇和霍申道夫男爵倒是天造地设一对活宝),大批驯顺的俄罗斯农民被迫丢下他们嗷嗷待哺的妻子儿女,拿上劣质的步枪,走上战场(赤脚现象尚未出现)。1915年一月底,俄西南方面军再次补充完整,147万俄军在一片冰天雪地中,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然而,霍申道夫男爵居然仍然计划在宽大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让人怀疑他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或者他干脆就是沙皇的间谍。利曼诺瓦的突破让他兴奋异常,为了加大进攻力度,12月21日,他下令,将普米热尔要塞的全部野战炮和意大利方向布防部队的全部炮兵部队,甚

至,连在奥瑞边境担任防御的那支小部队的炮兵,全部调到加利西亚前线,充实野战部队。不知道他向卢森堡承诺了些什么,居然从德国总参谋部手中骗到了两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这是他预期的进攻矛头。

经过一番准备之后,1915年2月27日,奥匈全军以卡尔帕腾为枢纽,向着拥有巨大兵力优势的俄军发起了自杀式的全面进攻。

在卡尔帕腾城西,杀气腾腾,被寄予厚望的德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极端惨重的伤亡,终于在俄第3集团军的正面打出了个缺口,然而,后续跟进的奥匈第4集团军的部队却大部队是由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斯拉夫士兵组成,他们行动迟缓,作战士气低下,白白浪费了这个机会,同样迟缓的俄军终于徒步赶到,两支气喘吁吁的部队在战线上迎头相遇,筋疲力尽的那支一个试探性反冲锋,士气低落的那支就垮了下来,这种结果甚至连俄军都没有预料到,他们还以为需要苦战才能堵上缺口呢,反冲锋的俄军把奥匈军赶羊一样满山遍野地乱赶,直到把自己已经所剩不多的体力消耗光了为止。

奥匈军唯一的进展是由奥匈第2集团军取得的,集团军司令波姆-艾尔莫利将军是和博罗耶维奇一样,少数在一战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奥匈指挥官,再加上他是日尔曼人,所以在1940年,被希特勒授予荣誉元帅军衔,并且派凯特尔代表元首参加了波姆-艾尔莫利的葬礼,当然这是后话了。

波姆-艾尔莫利(他父亲姓波姆,母亲姓艾尔莫利,父亲是下级士官出身的职业军官,母亲是贵族,由于在1849的纳瓦尔战役中功勋卓著,其父被封贵族,并且被特许从此后使用波姆-艾尔莫利复姓,以示双贵族家族的荣耀)在进攻前,通过集团军所属骑兵部队的大规模威力侦察,基本摸清了当面之俄军第9集团军的兵力部署情况,他发现,俄军忽视了卡尔帕腾城东部的一条山脊的防御,该山脊从奥匈军的阵地一直延伸到俄军的战线之后,形成一道分水岭,将俄军分为两部,俄军认为,该山脊除了妨碍俄军连通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害处。而波姆-艾尔莫利则想到了麾下的蒂罗尔皇家猎兵部队,这些爬山涉水如履平地的山区子弟们是不是能把这条陡峭的山脊变成可以通行的小路呢?

27日晨,卡尔帕腾城东起雾,我们不知道波姆-艾尔莫利是否会大呼:“天助我也!”然而,他的确抓住了机会,5时,当奥匈军炮火准备还未开始的时候,蒂罗尔皇家猎兵第1和第2团的士兵们,只带步枪,子弹和手榴弹,猫腰窜上了山脊,他们各展所长,有的快步急行,有的甚至手脚并用却不影响速度,迅速地通过山脊,渗透到俄军后方。

7时,奥匈军第2集团军的750门重炮一起开火,炮弹集中落在山脊左右各1公里的俄军战壕上,由于在如此狭窄的地域内,落弹过于密集,加上天气严寒,俄军战壕挖掘不深,俄军一时伤亡惨重。

9时,奥匈军炮火开始向左右延伸,数发黄色信号弹升空,奥匈第一波进攻部队越出战壕,扑向俄军阵地,这个时候,隐蔽在俄军阵地后面的奥匈蒂罗尔山地猎兵部队的士兵,也根据信号弹的指示,扑向俄军背后。

腹背受敌的俄军猝不及防,陷入一团混乱中,不到一个小时,奥匈军就在俄军阵地上打开了将近两公里宽的口子,波姆-艾尔莫利驱兵从缺口潮水般涌入,下午5点,他的前锋骑兵接近俄军兵站策尔诺维茨,这是俄第9集团军的后方兵站,也是战前俄奥边境的界城。被夺取俄军军需物资和收复全部失地双重激情所激励的波姆-艾尔莫利于28日投入4个师猛攻策尔维茨,3月1日上午,他很顺利的收复策尔维茨,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俄军的军需物资少得可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奥匈军的突破太快,俄军的确没有时间运走军需物资,也就是说,整个俄第9集团军居然是靠着这么点少得可怜的军需品在作战。

更加讽刺的是,由于第2集团军夺取了策尔维茨,霍申道夫觉得波姆-艾尔莫利肯定缴获了用不完的军需品,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需要补充了,现在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向加利西亚的运输如此紧张,波姆-艾尔莫利集团军的补给顺序就排最后吧。

于是,这唯一达成大突破的奥匈集团军却由于缺乏补充而无法扩张战果。

3月3日,俄军就把整个战线稳定下来,奥匈军除了第2集团军外,基本没有任何进展,第4集团军反而被击退了近10公里。

卡尔帕腾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势崎岖,进攻部队展开不便,天气寒冷异常,而霍申道夫的总参谋部忽视了(居然会忽视)部队的冬装和冬季装备的储备,没有足够大衣的士兵们挤成一团取暖,火柴和柴草成了抢手物资,为了争夺柴草甚至有士兵互相斗殴射击,奥匈军士气进一步下降。

3月15日,俄军开始反攻,潮水般涌来的俄军迅速淹没了奥军的前沿,坚持抵抗的第2,第3集团军迅速被危险的突出孤立,而第1和第4集团则溃不成军,那些冻得半死不活的斯拉夫士兵,甚至连如他们早些时候的前辈一样抛弃武器,迎向俄军的力气都没有,他们三五成群的挤成一团,面对冲来的俄军,麻木地不抵抗,不逃跑,甚至动也不动一下。

3月18日,面临被切断后路危险的奥匈第2集团军开始掉头狂奔,最左翼的第3集团军则逃向德国东普鲁士,整个前线全部崩溃,成千上万的溃军不顾一切地逃向喀尔巴纤山的各个隘口的铁路隧道,使铁路运输为之中断,他们在自发组织起来防守喀尔巴纤山各隘口的匈牙利地方防卫军部队惊异的眼光注视下,抛弃了武器,辎重,一切妨碍逃跑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匈牙利腹地奔去,整个第1,第4集团军完全散架,集团军司令部找不到各军部,各军部找不到师部,师部找不到团部,甚至连班长也找不到自己的士兵!无论是将军,还是校官,都被溃军的浪潮裹胁着,满山遍野地乱跑,晕头转向,一直奔到匈牙利腹地,才渐渐收住脚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撤退,位置也最靠前的奥匈第2集团军却是最先也最完整撤下来的部队,一直维持着组织的部队在司令波姆-艾尔莫利的指挥下,利用骑兵的短促突击利索地和当面俄军脱离接触后,迅速逃到利曼诺瓦,然后利用利曼诺瓦火车站的军列,把部队完整而快速地抢在溃兵塞满隧道之前运到了匈牙利。

3月22日,处于绝望中的普米热尔要塞守军投降,11万守军放下了武器,然而死硬的普米热尔监察宪兵队则在投降前炸毁了所有炮台,以防被俄军利用。

整个卡尔帕腾冬季战役中,奥匈军死伤12万,被俘20万(包含要塞部队11万),俄军死伤27万,被俘7万。

奥匈在独力对俄作战的8个月时间里,损兵74万,基本把军队的精华打光,从此完全丧失了独立对俄作战的能力。

布科文纳第41步兵团,荣誉称号:“欧根大公步兵团” 建团:1701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11军第30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27乌克兰人,百分之54罗马尼亚人,百分之15波兰人,百分之4其他民族。

驻扎:全团驻策尔诺维茨 补充区:策尔诺维茨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冯.韦德普尔耶 领章色:姜黄 纽扣:银色

荣誉团长:欧根大公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波希米亚第42步兵团,荣誉称号:“布仑瑞克和吕纳堡公爵奥古斯特步兵团” 建团:1685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9军第29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86德意志人,百分之14其他民族。

驻扎:团部,第二营,第三营驻特丽萨城,第一营驻卡登,第四营驻讷维耶 补充区:特丽萨城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沃勒尔 领章色:橙黄 纽扣:银色

荣誉团长:布仑瑞克和吕纳堡公爵奥古斯特

匈牙利第43步兵团,荣誉称号:“巴伐利亚王储鲁普内希特步兵团” 建团:1814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7军第34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74罗马尼亚人,百分之20马扎尔人,百分之6其他民族。驻扎:团部,第一营,第三营,第四营驻白教堂城,第二营驻卡兰思贝补充区:卡兰思贝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施里希廷 领章色:樱桃红 纽扣:金色

荣誉团长:巴伐利亚王储鲁普内希特

匈牙利第44步兵团,荣誉称号:“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步兵团” 建团:1744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4军第31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88马扎尔人,百分之12其他民族。

驻扎:团部,第一营,第二营驻维也纳,第三营驻卡珀斯瓦尔,第四营驻比勒卡 补充区:卡珀斯瓦尔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冯.弗兰肯哈特 领章色:桃红

纽扣:金色

永久荣誉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大公

加利西亚第45步兵团,荣誉称号:“斐迪南大公步兵团” 建团:1816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10军第24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46波兰人,百分之47乌克兰人,百分之7其他民族。驻扎:团部,第一营,第四营驻普米热尔,第二营驻塔夫尼克,第三营驻萨诺克补充区:萨诺克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乌尔斯派格尔 领章色:色拉红 纽扣:金色

荣誉团长:斐迪南大公

匈牙利第46步兵团,荣誉称号:无 建团:1762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7军第17步兵师

驻扎:团部,第一营,第二营,第四营驻泽格德,第三营驻阿夫托瓦奇 补充区:泽格德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塞尔特维奇 领章色:鹦鹉绿 纽扣:金色 荣誉团长:无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施蒂尔马克47第步兵团,荣誉称号:“雷兹科夫伯爵步兵团” 建团:1682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3军第28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77德意志人,百分之23其他民族。

驻扎:团部,第二营,第四营驻果尔茨,第一营驻奎斯卡,第三营驻马尔堡 补充区:马尔堡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麦耶 领章色:钢绿

纽扣:银色

荣誉团长:雷兹科夫伯爵

匈牙利第48步兵团,称号:“洛尔步兵团”(地名作为荣誉称号) 建团:1798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5军第14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82马扎尔人,百分之18其他民族。

驻扎:团部,第三营,第四营驻奥登堡,第一营驻萨拉热窝,第二营驻纳戈尔卡扎 补充区:纳戈尔卡扎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冯.鲁普雷斯特 领章色:钢绿 纽扣:金色 荣誉团长:无

下奥地利第49步兵团,荣誉称号:“海斯男爵步兵团” 建团:1715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2军第4步兵师

士兵构成:百分之98德意志人,百分之2其他民族。

驻扎:团部,第一营,第二营驻布仑,第三营萨拉热窝,第四营驻圣普尔滕 补充区:圣普尔腾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亨克 领章色:深灰 纽扣:银色

荣誉团长:海斯男爵

匈牙利第50步兵团,荣誉称号:“巴登大公弗雷德里希步兵团” 建团:1762年

隶属(截至1914年8月):第7军第35步兵师

驻扎:团部,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驻卡尔斯堡,第四营驻斯脱拉克 补充区:斯脱拉克

团长(截至1914年8月):陆军上校冯.扎帕尔 领章色:鹦鹉绿

纽扣:银色

荣誉团长:巴登大公弗雷德里希

取得胜利的俄军,尽情地在加利西亚享受着他们的胜利,粮食,牲畜,女人,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当时的俄罗斯一名随军记者曾经引用托翁《战争与和平》中的原话形容说:“正教军队变成了一群无法无天的匪徒。”

这种情况使俄军高层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的是,士兵自发的抢掠大大缓解了俄军后勤的压力,担心的是,部分俄军部队完全跑散,收拢极为困难。

4月上旬,俄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将部队收拢起来,此时,俄军在进攻方向上发生了争论,部分俄军将领主张,转兵西北,攻击德属西里西亚,而部分俄军将领则希望继续向西南进攻,攻击奥属匈牙利腹地。

时间,在无益地争论中一天天过去,俄军并不知道,德军新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上将已经决策,先东后西,西线已经形成的堑壕战格局不利于德军发挥其运动战的长处,因此,德军主力将在1915年5月完成东调,力争于俄属波兰这个天然的突出部内聚歼俄军主力,迫使俄军退出战争。

4月中旬,整个德国东西向的铁路线上,挤满了军列,德军西线精锐纷纷向东移动,由兴登堡元帅的东线总司令部统辖,秣马厉兵,准备进攻。

此时的俄军,才开始步履蹒跚地向奥匈喀尔巴纤山各个隘口发动试探性进攻。

由于俄军的暴行,造成了奥属加利西亚的难民潮,这些难民极大地阻碍了俄军的前进交通,同时,奥军对铁路的彻底破坏也给俄军的运输造成了非常大的苦难,1个月前,波姆-艾尔莫利撤退的时候,就是撤一段就拆毁一段铁路,桥梁涵洞车站设施甚至路基都一概炸掉。庞大的俄军跟在难民后面,身穿从波兰人那里抢来的衣服鞋袜,吃着抢来的黄油熏肉,赶着抢来的牲畜拉的木板大车,滚滚向前,仿佛也是一支难民队伍一般。

4月12日,俄第13集团军发现前面的难民不走了,把交通完全塞死,于是派出哥萨克骑兵部队驱赶,当终于清出一条道路的时候,俄军才傻眼地发现,极具战略意义的塞姆加隘口的铁路隧道已经被奥匈军炸毁。

早在4月10日,根据奥匈参谋总部的命令,喀尔巴纤山所有隘口的铁路隧道全部被炸毁。守卫塞姆加隘口的是奥匈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第91步兵师(新建)和第131独立步兵旅(新建),兵源来源全部是隘口附近几个县的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补充营,这些后备补充兵都是当地人,在耳闻目睹了俄军在加利西亚的行径后(守军和难民队伍有接触),不禁毛骨悚然,尽管士兵中的波兰人和乌克兰人对奥匈帝国政府没有什么忠诚度,可是他们也实在不希望自己的家人遭受加利西亚人曾经遭受过的一切,他们决心死战到底,决不让俄军通过,因为背后就是家乡!

战斗在13日打响,俄军决心不顾一切,穿越隘口,守军一个营固守由被炸毁的铁路隧道形成的瓦砾堆,其余部队占据隘口两厢的高地,对隘口中央的鞍部地带形成覆盖性交叉火力。俄军在雨中三步两滑地攀登着鞍部的瓦砾堆,不停的被两边高地的交叉火力所覆盖,伤亡极为惨重,当俄军终于攀上瓦砾堆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则是雨点般的手榴弹,俄军被硬生生地砸了下去,由于交通条件的及其恶劣,俄军没有能够携带任何重炮,而守军因为是新编部队,

师炮兵营也没有大炮,其实是当步兵营使用,双方展开了一场奇异的轻武器对抗。一直打到下午,俄军高层才反应过来,应该先扫清隘口两侧的高地上的奥匈军!于是俄军开始转而攻击隘口两侧的高地,奥匈军占据高地地利,利用猛烈的机枪火力,压得俄军根本抬不起头来,没有炮火支援的俄军仰攻陡峭的山壁,十分吃力,就算没有守军,在雨中攀登如此陡峭的岩壁,也是吃力,更何况上面机枪火力极为凶狠。

俄军第一天的攻击无果而终后,第13集团军参谋长当晚赶到前线,亲自部署第二天的进攻。第二天,俄军根据集团军参谋长的统一部署,利用兵力优势,开始进攻,俄军用两个团的兵力,正面硬冲隧道废墟,以三个团兵力向左侧高地冲击,以三个团兵力向右侧高地攻击,以三个团作预备队,集中集团军下属第17军和第23军的全部迫击炮进行火力支援,力争拿下隘口。

守军全部兵力才6个团,而俄军投入攻击的兵力就有8个团,还有3个团担任预备队,应该说,俄军是具备了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的。

俄军用迫击炮轰击两个小时后,冲击开始,进攻铁路隧道废墟的俄军进攻正面极为狭窄,兵力雍塞成一团,刚开始进攻就被打得伤亡惨重,然而俄军不顾伤亡,踩着尸体,疯狂地向前拥;进攻两侧高地的俄军甚至抛弃了步枪,赤手空拳,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

俄军对高地的进攻基本没有任何效果,然而毕竟牵制了高地上奥匈军的注意力,减小了奥匈军两侧交叉火力对隧道废墟的支援,正面进攻的俄军不顾伤亡,反复冲击,下午14点,俄军发动第4次进攻,踩着尸体堆成的慢坡冲上了废墟顶端。

出乎俄军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守卫废墟顶部的奥匈军并没有崩溃,他们以十倍于以往的英勇冲出战壕,和俄军进行刺刀见红的白刃格斗,甚至参谋军官也挥舞着没开锋的礼仪军刀,红了眼的扑上来,刺刀断了,就用枪托砸,营部的勤杂兵也拿起工兵刀进行搏斗。

血肉横飞的白刃战仅仅持续了20分钟,然而双方伤亡都惨重至极,奥匈军一个营基本拼光,俄军起码付出了一个半营的代价和宝贵的时间。

增援上来的奥匈军对废墟上所有还站立着的人进行无差别射击,将俄军硬打了下去。

被打下去的俄军迅速又冲了上来,在隘口的铁路隧道废墟上形成了绞肉机式的反复争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士兵们,这些或者四十出头胡子巴沙的半老头子们,或者17岁以上不到21岁胎毛还没退净的少年们,以超出所有帝国精锐部队的战斗精神英勇地战斗着,甚至是疯狂地战斗着,战斗一次又一次倒退回冷兵器时代,刺刀的碰撞声和士兵的嘶喊声盖过了枪炮的轰鸣。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俄军终于退却了,守军利用堆积在隘口后面村庄中的枕木和石料(奥匈军在炸毁隧道之前居然预备了重修的工料,真不知道是高瞻远瞩还是愚蠢透顶),重新构筑了工事。

这种战斗周而复始地又进行了3天,俄军每天都感到自己似乎是接近胜利了,然而却总是差那么一口气,被守军击退,当然守军兵力也被大量消耗,俄军判断,守军不超过8个团(倒是满准),耗光守军兵力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18日,守军全部预备队已经顶了上来,再也无兵可调了,俄军根本不顾伤亡,3比1甚至4比1都赔得起,集团军参谋长仍然沿用第一天地兵力部署,发动进攻,今天,一定要淹没奥军,跨越隘口,广阔富饶的匈牙利平原就在眼前了!18日下午13时到15时之间(具体时间有争议),突然,重炮的声音响了,炮弹散乱地飞入俄军的进攻队列,尽管炮击十分散乱,然而对俄军士气打击是巨大的,俄军进攻部队立刻垮了下去:守军哪里来的重炮?

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炮击又停止了,俄军顾不得疑惑,突破就在眼前,重整后的俄军再次发动了进攻,高呼着乌拉的人潮扑向确定无疑的毁灭。

炮声又响了,然而落弹却不再散乱,而是准确而凶狠地落到俄军进攻部队的头上,密集的炮

弹完全淹没了俄军,瞬间的急剧伤亡甚至让俄军不知所措到忘记了逃跑,由于欺负守军没有重炮,俄军的出发阵地非常靠前,现在一起被炮轰,集团军参谋长重伤,担任预备队的部队也伤亡惨重,俄军士气终于崩溃,第13集团军开始溃退。

原来,隘口守军的5天坚守,给奥匈军野战部队争取了宝贵的重整时间,17日,本来就在撤退中保持完整的波姆-艾尔莫利集团军完成物资补充后开始向隘口靠拢,18日下午,他将自己的重炮部队部署在隘口后的村子里,眼看战况紧急的他下令不等测量和计算诸元完成,也不等炮位固定完成,先开炮再说,这就是下午那阵散乱炮击的由来,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炮兵技术支援部队迅速完成了固定炮位,储备弹药等作业,终于开始正式炮击俄军,久攻不克的俄军被炮击打垮。

随着奥匈军野战部队的重整和增援,俄军趁胜夺取喀尔巴纤山隘口,进入匈牙利腹地的时机也就丧失了,这个时候,德军已经完成部署,准备进攻了。

1915年4月底,东线德军完成最后的战前准备,组成了用于进攻的马肯森集团军群,由前第11集团军司令冯.马肯森将军指挥,后来的德军重建之父冯.西克特担任集团军群总参谋长,全集团军群下辖德第11集团军,奥匈第4集团军。由于德军选择的突击方向既不是东普鲁士正面,也不是加利西亚正面,而是位于东普鲁士和加利西亚之间的西里西亚方向,所以奥匈军参战的是自己现在的最左翼部队第4集团军(原最左翼的第3集团军已经由于边境的极端紧张局势而开始向奥意边境运输),该集团军在卡尔帕腾损失惨重,刚刚重整完毕。其中,德国第11集团军由3个军又两个师组成(普鲁士近卫军,第10基干军(战前常备军部队),第41后备军(战前预备单位),第118和119巴伐利亚志愿步兵师)。

其中,德军普鲁士近卫军是名义上的普王兼德皇的近卫部队,平时主力驻扎柏林和波茨坦,这次除了留下宫廷警卫连和皇帝贴身侍卫分队以外,全部拉上了前线,德军也算拼出血本,志在必得了。

德军普鲁士近卫军编制如下: 近卫军军部 第1近卫师 第2近卫师

近卫骑兵旅

第1近卫机枪分队,第2近卫机枪分队 近卫步兵炮兵团(无挽马)

近卫工兵营

近卫火车旅(下辖火车头分队,和第1近卫火车团,第2近卫火车团) 第1近卫电报通讯营 第1近卫飞艇营 第2近卫飞艇营近卫重型卡车营近卫铁道营

实验性近卫野战交通分队

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以一战技术角度来看,技术支援部队空前强大的作战部队,基本带有实验部队性质,其中的所谓“步兵炮兵团”,没有配备挽马,却决不是人力拖曳,而是和近卫重型卡车营,实验性近卫野战交通分队配合使用,利用机动车拖曳,带有很浓的未来机械化部队味道。

德军为了增加进攻实力,甚至把近卫军后方单位中的近卫野战炮兵训练队(挽马炮队)和近卫步兵炮兵训练队(机动车拖曳)两个训练单位都投入了战场,决心之大,令人咋舌。

卡尔帕腾战役失败之后,德军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上将就计划毫不客气地剥夺奥匈总参谋部的军令指挥权,他命令自己前任小毛奇的副手前往奥匈参谋总部担任“顾问”,同时又要求奥俄前线的奥军服从德军东线总司令部的指挥,这样双管齐下,将对俄作战的奥匈军全部纳入德军的指挥之下。

4月29日,德军东线总司令部向马肯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达了攻击命令。

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二 一战奥匈帝国

德军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元帅敏锐地发现,面对东普鲁士的俄军西北方面军和进入加利西亚的俄军西南方面军,这两个重兵集团,由于俄军西南方面军持续地向匈牙利方向进攻而拉得太开,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仅仅部署了俄第3集团军,就是那支第一次攻击普米热尔要塞失败的部队,兵力薄弱,战线绵长,是突破的最好选择。

5月2日,马肯森集团军集中齐装满员地18个步兵师(德军10个,奥匈军8个)又1个骑兵师(奥匈军),猛扑向迪米特里耶夫将军的18个步兵师(不满员)和5个骑兵师(不满员)。虽然双方兵力差距不大,然而技术兵器差距极大,德奥联军拥有334门超大口径重炮(155以上口径),俄军拥有4门;德奥联军拥有1272门大口径重炮(105-155口径),俄军拥有675门;德军还拥有52具掷雷器,这种弓形的弹射装置可以将100磅重的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混合包裹投入对方堑壕中,将堑壕成段地系统摧毁,飞溅地金属碎片几乎可以在一瞬间杀死一个连的人,而俄军不要说拥有,就是听说也还没有听说过这种武器。

德奥联军在前线,每130米就部署一门大炮,每40米就部署一挺机枪,为了增强奥匈军战斗力,德军拨出4个师担任奥匈军的进攻箭头,担任第一突击波次的每个步兵营都配备4具掷雷器担任支援。

5月2日6时,德奥联军恐怖的炮击开始了,在东线的俄军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凶猛的火力,俄军构筑的不符合西线标准的浅战壕被成片的夷为平地,掷雷器成为堑壕中俄军步兵的死神,而德军的超重型大炮则将俄军的坚固支撑点一个个化为齑粉。

7时,由德军上尉冯.洛伊贝尔指挥的两个由掷雷器掩护的近卫军步兵营悄悄潜入俄军前沿,潜伏在德奥联军预定进攻正面的俄军一线支撑点附近。

3个小时之内,德奥联军当面的俄军阵地几乎完全不复存在,最前线的6个团平均伤亡超过百分之70,在炮火掩护下的德军已经渗入俄军最前沿阵地而没有受到任何抵抗。

10时,德奥联军炮火开始延伸,早已等待多时的冯.洛伊贝尔命令所有掷雷器向俄军堑壕密集投掷高爆炸药包,在15分钟内,几百个高爆炸药包集注投入俄军第一线堑壕中,当德军近卫军开始冲锋的时候,几乎没有活人向他们射击,他们遭受到的最大抵抗只是崎岖不平,弹坑密布如同月球表面的地形而已。半小时内,冯.洛伊贝尔的两个营竟然前进了6公里,损失轻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1时,4万多德军就已经涌入这个缺口,给他们造成最大伤亡的原因居然是友军误击而已,德国士兵们几乎是在行军而不是战斗,头3公里在德军看来简直就是无人区,在这片蛮荒之地上,除了弹坑什么都没有,连尸体都没有看到,因为在这种火力下甚至尸体都不会存留,随后的3公里路程则呈现出地狱般的景象,半毁的堑壕和倒塌的堡垒中,俄军尸体堆积如山,掷雷器投掷的炸药包爆炸后的金属碎片流横扫之下,距离爆炸点近的俄军被搅成一团肉酱,而距离稍远的俄军则残肢断臂四处飞散,许多倒塌的堡垒里面伸出手和脚,仿佛还在试图逃命,血浆和尸体碎块几乎要淹没脚背,连一些在西线作过战的德军老兵也不禁呕吐起来。德军在进攻中还投入了飞艇进行轰炸,德军代号为“奥本通信部队(德军对外宣称这个军邮运输飞艇)”的20艘轰炸飞艇轰炸了戈利斯城的俄军后勤基地,将其完全摧毁。战役开始的第一天,俄军战线就全部被突破,德奥联军前进了14公里,俘获17000俄国俘虏,2天之内,俄军战线缺口被扩大到35公里,成千上万的德奥联军从缺口涌入,溃退的俄军从堑壕和堡垒中逃出逃向原野,却更加方便了德奥联军的炮兵和飞艇的轰击,俄军第10军在头两天内损失了3万人,这个战役开始前4万人的军几乎是全完丧失了战斗了,而第9军也损

失了1万人,遭受重创。

位于白俄罗斯斯特夫卡的俄军总司令部却下令俄军不准退却,因为俄军第3集团军一旦退却,俄军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就会完全被割裂,俄军在战略上就等于被中央突破了,此时无论德奥联军向左旋还是向右旋,面对的都是俄军柔弱的侧翼和后方,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政治因素也不允许俄军后退,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已经是如此的接近参战了,协约国不希望这些未来的伙伴们被一次大败所惊吓,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严令俄军死守。

没有任何办法的迪米特里耶夫将军只得把自己的部队成师地投入缺口,由于交通的恶劣和德军的飞艇轰炸,俄军只能添油般向缺口投入兵力,而这些可怜的部队如同向堤坝溃决的缺口投入的小石子般地迅速被德奥联军的进攻洪流所淹没。

随后的3天里,俄军整个第3高加索军被投入缺口,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似乎连个水泡都不冒一个。当第3高加索军终于获准后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多少部队来执行这个命令了。5月7日,德奥联军兵不血刃占领俄第3集团军后方兵站杜卡拉,科尔诺夫将军的俄第48师全师投降。

5月8日,实质上俄第3集团军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的部队了,德奥联军中央突破的态势已经形成,德奥联军前锋进抵维斯瓦河。

河东侧的俄军惊惶失措,没有工事,没有武器,甚至没有指挥。

迪米特里耶夫将军向西北方面军司令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甚至俄军总司令部求援,却仅仅得到一个师的增援部队,还是口头承诺,直到战役结束才就位两个团而已。

7日,俄军勉力投入第3高加索军残部和第24军部队进行反攻,这次俄军总司令部寄托极大希望的反攻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和德军近卫军迎头相撞的俄军第24军被撞成碎片,随即两翼的德军第10基干军和第41后备军包围上来,俄第24军被成建制全歼。而俄第3高加索军残部则被奥匈军歼灭,这是奥匈军第一次成建制消灭俄军一个军,尽管只是军部和少量战斗部队而已。

8日,俄军第9和第10军残部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开始溃逃,德军则力求追歼,奥匈军转向西南方向,切如俄军西南方面军侧后。

9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开始收缩,然而速度缓慢,奥匈第4集团军在俄军后方地域纵横驰骋,歼灭俄军后方部队,破坏俄军仓储运输,忙得不亦乐乎。

9日下午,俄军战线全线崩溃,21万人被歼灭,其中14万人被俘,被缴获大炮160门,机枪400挺。

9日晚,发现德奥联军有全军右旋,将自己部队全歼在奥属加利西亚企图的俄西南方面军司令伊万诺夫将军在电话中向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苦苦哀求准许撤退,却不被允许。

10日,德军也开始右旋运动,奥匈军收复战前界城布科维兹,向奥匈-罗马尼亚边境急进,如入无人之境,一旦德奥联军抵达奥匈-罗马尼亚边境,整个俄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就全部被包围在奥属加利西亚无处可逃了。

11日,尼古拉大公终于同意西南方面军后撤,百万俄军如同漏斗中的水一般,从辽阔的加利西亚内地涌向唯一还畅通的撤退孔道:桑河河谷,还未能控制河谷的奥匈军只能用炮火无情的轰击河谷,根本不需要瞄准,因为俄军人数太多,道路太狭窄,每一发炮弹都能带来惊人的伤亡。

撤退的俄军无法还击,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他们烧毁了河谷两侧的所有村庄,杀死牲畜,杀死男人,强奸女人,整个河谷呈现出地狱般的场景。

13日,俄军全部退出奥属加利西亚,9个多月血战得来的战果全部丢光,还赔上了维斯瓦河以西的小半个俄属波兰,俄军死伤24万人,被俘33万人,损失大炮1300余门,几乎丢光了西南方面军的所有技术兵器,逃回的部队甚至连军服都不全,而沙皇再也找不到足够的军火来重新装备他的部队了。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意大利参战

在意大利国内,对于奥地利的仇恨是一种无可化解的民族情绪,专横的奥地利帝国曾经分割意大利,阻挠意大利的统一,扼杀意大利的革命,甚至,现在还占领着意大利的领土(特兰托,蒂罗尔和迪里雅斯特)。

虽然由于在北非和法国争夺利比亚产生的矛盾使意大利不得不投向三国同盟,然而随着1910年意土战争的胜利和意,法对北非的利益划分完成,意大利重新回到了对奥地利的仇恨中。随着战争的爆发,意大利国内舆论日益趋向两个主张:

1. 代表工人和左翼知识分子的意大利社民党主张不要参与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厮杀”2.代表意大利民族主义的主张则是: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土地没有任何人主张履行三国同盟条约,站在德奥一方作战。

出于对奥地利的仇恨,早在1914年,就有意大利志愿者参加了法国军队,意大利民族英雄加利波第的子侄们拉起了4000多人的“意大利志愿军团”参加法军,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在法国。

意大利执政的萨兰德拉政府采取了机会主义策略,他们一方面进行局部动员,征召了大约150万士兵,一方面向奥地利讨要特兰托,南蒂罗尔,乌迪内和迪里雅斯特地区,声称如果奥地利将上述地区归还意大利,则意大利将站在三国同盟方面参战。焦急的柏林力促奥匈接受上述建议,并且保证奥匈将在巴尔干和乌克兰得到极大的领土补偿,然而维也纳则态度含糊,不置可否。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正式和协约国签订伦敦协定,规定意大利参战的报酬不仅仅是上述地区,还包含伊斯特拉半岛,阿尔巴尼亚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发罗拉,和德国在非洲的几块殖民地。

1915年5月24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然而出于恐惧,意大利人没有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当时总共拥有170万人,然而除了人数的巨大以外,意大利的战争准备及其低劣,除了阿尔卑斯山地步兵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部队做好战争准备,意大利大炮严重不足,机关枪仅仅够装备两个团,没有手榴弹,很多军官不得不自己花钱购买手枪。意军就连头盔也很短缺,要由法国来提供,上面印有字母RF(意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士兵既无炸药,也无钳子,只好用园艺剪刀来切割铁丝网。

然而此时的奥匈帝国也是准备不足,他的大量部队被拖在加利西亚和塞尔维亚前线,而军事运输十分混乱,博罗耶维奇的第3集团军已经在向意大利前线的运输路上了,然而在博罗耶维奇集团军就位之前,只能依靠奥意边境诸省的地方防卫部队了,其中支柱就是“蒂罗尔射手部队”。

蒂罗尔射手部队,隶属于奥匈帝国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并且受蒂罗尔州议会的监督(其人员和军费都来自蒂罗尔州)。

1871年,随着奥匈的军事改革,地方防卫军被从预备役部队提升到了正规军的位置,整个蒂罗尔州建立了总共10个营的轻步兵部队,由于历史原因和部队没有炮兵和骑兵,所以被命名的“射手”,每个营由4个野战连和1个补充连构成,而这10个营按照帝国参谋总部的计划,将在总动员时期扩展成20个野战营和10个预备营。

1893年,这10个营被编成3个团,及蒂罗尔射手1团,蒂罗尔射手2团和蒂罗尔射手3团,然而由于经费问题,3团在1903年被撤销了。

1906年,蒂罗尔射手部队被纳入帝国山地部队体系,专门进行山地作战训练,1909年,蒂罗尔射手3团被重建,各团都增编了山地炮队,和隶属于帝国国防军的蒂罗尔猎兵部队4个团以及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第4团和第27团一起构成帝国山地部队。

根据蒂罗尔州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蒂罗尔射手部队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州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州有利的作战行动。

1915年意大利宣战的时刻,蒂罗尔射手部队共拥有3个野战团和1个基干团。

蒂罗尔那些剽悍的山民们迅速动员起来,第4团从空架子基干团短时间内扩充成军。

第一场战斗在卡索打响,仰攻的意大利部队几乎是一触即溃,奥地利地方部队惊奇地发现,他们只需要派出机枪班组控制各个山峰,并且在鞍部的棱线上部署少量轻步兵,就能轻易的打败那些人数巨大无比的意大利士兵,这些羊群般的士兵们气喘吁吁地向上爬山,遇到射击后就开始溃退,而溃退时遭受到的背后射击造成的伤亡极大。

意大利人浪费着宝贵的时间,庞大的一线部队共70万人,投入进攻的部队共30万,却是无法突破4个奥地利地方部队团的防御,而且奥地利人遭受的伤亡还很小,这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

6月中旬,奥匈就近调来了5个步兵师(第90-94步兵师,二级部队,全部由补充营新建的部队),从边境各省动员了39000后备兵,使奥意边境前线部队增加到接近10万人,虽然奥匈军仅仅拥有49门大炮,却完全把战线稳定了下来,意大利70万大军几个星期来仅仅前进了不到5公里。

随着奥匈博罗耶维奇集团军的逐步就位,意大利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却反而决定要在伊松佐河流域发动大规模进攻了,等待他的,将是血淋淋的失败。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1915年6月23日,意大利第3,第2集团军集中37万步兵,111个骑兵中队(真不知道意大利人在如此崎岖的地形上如何使用骑兵),700门大炮,企图渡过伊松佐河,穿越边境群山,突入巴尔干方向,如果仅仅考虑意大利军和其当面的奥匈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奥匈军84000人,13个骑兵中队,34门大炮),应该说意大利军的企图并不算过分,然而,如果考虑到意大利军的素质和伊松佐河地区的地形的话,这个企图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一个空想。

意军的计划是,第3集团军从蒙法科纳到萨格拉多之间发起突破,然后拾级而上,仰攻多贝尔多,同时,意大利第2集团军将在萨波托诺横渡伊松佐河,争取在戈尔茨占领一个稳固的桥头阵地,然后攻击托明诺,突破整个奥匈军的防御体系。

23日晨6点整,意军开始发起大规模弹幕射击,炮击整整持续了7天,然而对群山中的奥匈军各个支撑点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0日7点整,随着一声刺耳的哨子声响起,意军从战壕中蜂拥而出,冲向确定无疑的毁灭。如果说意军的7天炮击还是产生了什么效果的话,那就是使奥匈军准确地判断出了意军的主攻方向,29日,博罗耶维奇带着集团军司令部赶到贝尔多,接管了整个该方向上负责防御的第20军的指挥权,就近指挥,他明白自己的资源并不多,必须保持弹性,幸运的是,他拥有如同台阶般向上延伸的防御地形,可以分级部署防御,他将主要预备队部署在阿尔卑斯的群峰的后面,这样的话,如果需要发动反击,奥匈军将获得居高临下俯冲而带来的巨大动能。意军第2集团军在萨波托诺的6个渡口开始横渡伊松佐河,他们面对的地形十分不利,陡峭的岩壁就在河的对岸,他们一过河就必须开始攀爬,没有任何比较平缓的河滩能够让他们集结和建立桥头阵地。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这是血淋淋的一天,他们根本无法接近峭壁,缺乏大炮的奥匈军无法摧毁意军的渡船,这个弱点却变成了意军的死亡陷阱,一批又一批的意军渡过了伊松佐河,却根本无法在机枪火力面前攀上峭壁,被成片地扫倒在河中,而意大利军官只是麻木不仁地催促部队渡河,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到奥匈军的机枪口之前,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打死

在河里,尸体漂浮在伊松佐河中,整个场景仿佛人间地狱一般。

意军第3集团军的攻击目标是从蒙法科纳高地延伸到萨格拉多高地之间的20公里的比较低矮的鞍部,当然这个低矮也是相对于周围高峻的山峰而言的。

意军仿佛大群乱哄哄的羊群,蜂拥而出,步履蹒跚地向鞍部攀爬,从蒙法科纳河萨格拉多两个高地交叉的火力构成了一个火力陷阱,部署在鞍部棱线上的奥匈军则不管不顾地只是把成捆的手榴弹向下砸去,意军处于根本干挨打不能还手的境地,无法达成任何突破。

然而,意军巨大的兵力优势毕竟还是有些效果的,经过三天苦战,意大利第3集团军终于突破了山脊棱线,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轻松和休息,而是:下一道更高的山脊。

奥匈军在给意军巨大杀伤后,有序地撤退到更高的山脊阵地上,轻松地等待着意军。士气极度低落的意军被军官驱动着,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开始冒着枪林弹雨攀爬,一名下级军官由衷地感叹道:“以这种前进速度来看,不等到我们攻到维也纳,地狱都结冰了。”然而博罗耶维奇连第一道山脊也不想留给意大利人,7月5日晚,他命令他拼凑起来的不多的预备队:第94后备步兵师第1旅,蒂罗尔射手第3团,第4团,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等部开始从群山中向第一线移动。

7月6日下午,奥匈军开始发动反击,第94预备步兵师和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都是属于三流部队范畴,然而他们却在意大利人面前首次品尝到了势如破竹的快感,从山上俯冲下拉的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而意大利人一旦发觉奥匈军开始了反击,就开始溃散,奥匈军迅速击破当面意军,开始转入追击,7日上午,奥匈军收复全部失地,恢复了战前阵地,其顺利程度令博罗耶维奇震惊,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后辈,我本不该置疑拉德茨基伯爵元帅的功勋,然而,以帝国主力部队攻击意大利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困难的事情,相比之下,元帅在莱比锡会战中担任施瓦尔岑贝格亲王的参谋长才是其辉煌而漫长的军事生涯的顶峰。”作为大军统帅,面对敌方将近4比1的兵力优势,居然有纵论战史的闲心,实在不是博罗耶维奇有什么过于突出的军事天才,而只能说是意军实在是太垃圾了。

7日下午,意军完全退回出发阵地,苦战半月,付出伤亡3万,面对仅仅兵力为自己四分之一的敌人,没有前进一寸。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笔者在这里直接叙述第二次塞尔维亚战役实属无奈,因为奥匈军的所谓第一塞尔维亚战役简直就没什么可以叙述的,奥匈巴尔干集团军群的20几个师都是三流部队,1914年8月开始,这些部队在同样三流的指挥官,前波黑军事总督波梯雷克的指挥下,两次进攻塞尔维亚,被塞尔维亚和黑山联军打得狼狈不堪,一直到1915年9月,仍然维持着隔界河对峙的态势。这里扯句题外话,有国内战史称波梯雷克同时兼任奥匈军炮兵总监一职,笔者查阅了很多奥地利战史资料,都未能找到波梯雷克曾经担任奥匈炮兵总监职务的任何信息,最后还是在波梯雷克的军衔上找到了线索。波梯雷克在奥匈波黑军事总督任上,军衔是:“Feldzugmeister”,Feldzug是炮队的意思,Meister有大师,主人,统帅,冠军等多重含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炮队总队长的意思,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到1914年的奥匈军中,已经不再设立这个军职了,不过这个职称作为军衔保留了下来,用来授予炮兵出身的将领,相当于中将,被授予该军衔的将领,可以指挥炮兵,骑兵,步兵,或者如同波梯雷克一般,指挥一支联合部队,并不局限于炮兵部队,只用来说明该军官的出身,也就是在军校的专业,或者第一次任职的部队类别,如果要准确翻译的话,可以翻译成:“炮兵中将”。笔者私下揣摩,大概是国内一些译者看到了波梯雷克的军衔,也读懂了该军衔的原始含义,却不知道这个军衔的意思在1914年已经不再具备其最初的含义了,于是就自做主张地给波梯雷克炮兵中将加上了个“奥匈炮兵总监”的职务,其实,德语系国家的军种总监职务都是用“军

种名Inspekteur(监察官)”的格式,不会使用“Meister”这个词的。

言归正传,40多万奥匈三流部队隔何对峙45万塞黑联军,虽然狼狈,不过,也算从某种意义上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塞尔维亚300多万人口的小国,动员到40万人,已经是极限的极限了,尽管两次打败奥匈军的进攻,然而自身毕竟也有损耗,塞尔维亚的野战部队一度下降到27万左右,后来经过首相巴西奇的疯狂征兵,并且大量合并裁撤省略和升级地方团队,河防和要塞部队,才将野战部队维持在35万人水平线上,在塞尔维亚的乡村,城市,从16岁到60岁的健康男子基本绝迹,巴西奇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国家经济不至崩溃,保障前方供应,其痛苦可想而知,我想,他一定在苦撑的同时千百遍地在心中咒骂惹祸的“黑影”,估计这也是他在撤退到萨洛尼卡后对“黑影”成员痛下杀手,斩草除根的重要原因。塞尔维亚已经虚弱到极点的经济,却不仅仅要维持本国4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还有负责来助战的5万黑山军的后勤保障,黑山是塞尔维亚的铁杆小兄弟,这个除了山还是山的贫穷小国,在土耳其统治时期一直维持着一种半独立状态,其山民强悍善战固然是原因,其地盘根本榨不出什么油水也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不想发动大军征伐的重要原因,因为根本就是赔本买卖。于是黑山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反扫荡的根据地和跑反的目的地,每次塞尔维亚人揭竿而起,土耳其大军征伐之时,就是大量塞尔维亚仁人志士,残兵败将,强盗匪徒,农牧平民等各色人等一窝蜂逃奔黑山躲避土耳其兵锋之日,可以说,黑山人民和塞尔维亚人民在400年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里结下了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乘着“欧洲病夫”衰落的东风,借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吉祥,黑山也终于彻底独立了,其国王扬眉吐气地是正式国王了,不再是:“真主在人间的影子,奥斯曼的后裔,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皇帝,哈里发,苏丹”的封臣了。

只不过独立后的黑山依然穷困潦倒,几乎到了无法立国的程度,大哥塞尔维亚也好不到哪里去,两次巴尔干战争固然胜利了,可惜除了扩大了领土,提高了民气之外,却没变出什么现钱,塞黑这对难兄难弟几乎要去当乞丐了。

不过幸好黑山国王很争气,努力生下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号称“巴尔干夜莺”,艳名远播是无人不知,这国王心一横,抱着牺牲两女儿幸福全国人的觉悟,把女儿嫁给了年纪足以当自己哥哥的两位俄国大公,这两位大公可不得了,都是沙皇的嫡亲叔叔,在朝中是权高位重,其中尼古拉大公更是后来的俄军总司令。

这俄国大公抱得美人归后,俄国朝廷立即慷慨地负担了黑山的全部预算开支,每年还有大笔的额外补贴,军火装备更是供应充足,是以黑山以70万人口,居然能动员5万兵力投入战争。

可是随着战争的继续,俄国人是自顾不暇了,财政补贴,军火装备一概没有了,黑山本国这些年来花的都是俄国钱,本国自己的财政收入都当私房攒起来,还能撑一段时间,这派到塞尔维亚境内的5万人,人吃马嚼,军火供应可全指着塞尔维亚了,塞尔维亚是苦不堪言,可是又没办法,人家是来帮你打仗的,总不能让人家自带饭票吧?

综上所述,到了1915年9月,这个西南前线虽然维持着对峙状态,可是塞黑一方却已经是如同“包裹在铠甲中的一具枯骨”了,似乎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地,不过毕竟还是需要推上那么一把的,而奥匈的巴尔干集团军群却没有这推最后一把的能力,于是,救场专家德国人和新跑龙套保加利亚人该上场了。

第二次塞尔维亚战役(下)

1915年9月6日,怀着复仇的雄心,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同盟国,投入战争。这个传统亲俄的斯拉夫国家,之所以义无反顾地参加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不过是因为第二次巴尔干战

争被塞尔维亚击败产生的巨大仇恨和失落而已,保加利亚的目标有三:拿回属于自己的巴尔干解放者荣耀(保加利亚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打败土耳其的主力);拿回属于自己的巴尔干最强国的荣耀;拿回属于自己的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认为,塞尔维亚窃取了这三样东西,必须付出代价。

将俄国人打得惨不忍睹的德国陆军元帅冯.马肯森再度出马,担任同盟国巴尔干集团军群总司令,下辖奥匈第3集团军(在7月份原奥匈第3集团军改称阿尔卑斯集团军后,第3集团军这个番号就给了西南战线前线部队),司令为奥匈步兵上将冯.科维斯;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炮兵上将冯.加尔维茨;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司令为保加利亚陆军中将鲍加迪杰夫。

1915年10月5日,塞黑联军终于领教到了什么是毁灭性炮击,同盟国军集中了1700门重炮,72具掷雷器对塞黑联军阵地进行覆盖,在长达两天的炮火轰击之下,塞黑军一线阵地被摧毁百分之90,伤亡惨重异常。

10月7日,奥匈军在贝尔格莱德北郊渡河,仅受到轻微抵抗,德军随后渡河,向塞尔维亚腹地猛插,科维斯将军命令留下一个军“清扫”贝尔格莱德市区,其余部队跟随德军向塞尔维亚腹地挺进。

然而,在瓦砾遍布,几乎已经是废墟了的贝尔格莱德市区,残余的塞尔维亚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些来自几乎27个不同单位的残余部队自发组织起来,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和奥匈军进行了惨烈而艰苦的逐房逐街式地巷战,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废墟,都要铺几层尸,染几层血,才能决定最后的归属。

奥匈第3集团军司令科维斯将军一度向集团军群总司令马肯森元帅请求,再调一个军去贝尔格莱德,马肯森拒绝了这个要求,他正全力捕捉塞黑野战部队,兵力是越多越好,不希望为了一个废墟般的城市浪费太多的野战步兵资源,不过,那些机动不便的重炮部队尚未过河,而贝尔格莱德正好是在射程之内的。

9日临晨,奥匈军退出贝尔格莱德市区,然后,地毯式炮轰开始了,15个小时之后,当奥匈军再度进入贝尔格莱德市区的时候,已经是一片寂静了。

塞黑联军一窝蜂地向南奔逃,首相巴西奇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逃出多少部队就是多少,为塞尔维亚保留一点种子。

巴尔干糟糕的道路制约了德军前进的速度,马肯森如章鱼般伸开的几个军合围之后,只围住了大概15万塞黑联军,其余20余万塞黑联军狂奔向萨洛尼卡。

协约国无法承受西南战线的崩溃,一支英法联军在萨洛尼克登陆,接应塞黑联军,将战线稳定了下来。

前线崭时出现了英法塞黑联军对峙德奥联军的场面。背靠大海的协约国联军拥有充分的海运补给,而德奥联军由于重炮尚未运到,也无力发起进攻。

在对峙期,发生了巴西奇对塞尔维亚军内极端民族主义秘密派系“黑影”的清洗行动。然而,随着德军重炮的运到,和保加利亚军平定马其顿之后的加入,同盟国德奥保联军拥有了巨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马肯森开始发动猛攻,协约国战线摇摇欲坠。

无意和同盟国在巴尔干死拼的英法最高统帅部决定撤出部队,英法军由舰队撤离,而由于船只不够,塞黑军只能由陆地退往阿二巴尼亚,在德奥保军追击下,塞黑军再度蒙受了巨大的伤亡,最终,塞黑军在巴尔巴尼亚被腾出了船只的英法舰队运往科孚岛,能够到达科孚岛的人,算上伤员,也不及同盟国开始进攻前的塞黑拥有的兵力的一半了。

第二次塞尔维亚战役,同盟国军扫清了整个巴尔干大陆地区,实现了和土耳其连通的战略目标,对土耳其参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奥匈在参加三国同盟,积极备战未来的欧洲总决战之后,就制定计划,意图建立能够在战时

不依赖于外国进口马匹的国家军马饲养计划。

作为传统的山地国家,奥地利的骑兵一直不强,奥地利也缺乏足够的军马,然而二元体制实行之后,匈牙利得到了安定,广袤的匈牙利大平原给奥匈的军马饲养计划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在皇王治下的众多民族里,匈牙利和波兰拥有优秀的骑兵历史和传统,也具备丰富的马匹饲养经验,当然,在这个大炮超前发展,牵引工具相对滞后的年代里,军马不仅仅是骑兵的必备,也是野战炮队能够机动的前提条件,甚至野战运输,也需要依赖于马拉大车。奥匈于1879年在各军管区的经理部下建立马匹饲养办公室,设立一名后勤饲养专员负责马匹饲养工作,其下属的军官和士兵从组织关系上来讲,都是隶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或者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到了战时,则该专员改称军司令部后勤处饲养主任,负责随军马匹的管理,饲养和保育业务。

负担马匹饲养工作的军管区经理部马匹饲养办公室的军官和士兵,都隶属或者被算作技术支援人员,属于炮兵技术支援部队范畴(有趣吧,是炮兵不是骑兵),着炮兵制服,佩戴炮兵军衔,享受高于一般同级士兵和军官的额外津贴。

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奥匈军方在普比尔,拉道茨,斯塔尔,格拉茨,博丁,皮泽克和多霍维泽建立了7个大型军马场,在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军马饲养场里,采用的是集中饲养的策略,类似养鸡场,牧草由人工集中供应,马匹每天出厩时间短,放养地块狭小,如同监狱放风一般,这里军马,基本无法作为骑兵马使用,都是作为挽马或者驽马。在外莱塔尼亚地区(匈牙利),奥匈军发建立了8个大型军马场,这些军马场都是牧场型的,地域宽阔,马匹处于放养状态,人工供应的草料仅作为补充,主要靠马自行在牧场吃草,这些军马场由于地域宽阔而巨大无比,其中Sepsi-Szent-Gyoergy(对匈牙利语发音实在头疼,就不翻了)军马场地跨三县,面积最为广大。这些军马场的马,大部分是作为骑兵马使用的。

另外,帝国还在阿加姆设立王家克罗地亚军马场,为什么单独提到,笔者下面会说明。所有军马场都由军方人员管理,然而其土地,马种选育,技术后勤支援等等事务,则分别由奥地利农业部(内莱塔尼亚地区)和匈牙利农业部负责,唯一例外的是克罗地亚的阿加姆军马场,该场的土地和后勤业务由克罗地亚地方政府负责,尽管该地方政府脑袋上还套着个克罗地亚王国政府的帽子,然而实质上,这个克罗地亚王国政府不过和上下奥地利州政府,施蒂尔马克州政府一样,是个地方政府,隶属于维也纳的奥地利帝国政府(不是奥匈帝国政府,在维也纳还有一个超越奥地利帝国政府和位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王国政府的奥匈帝国政府,当然这个全帝国的政府只有外交,战争和财政三个部,不过从实质上讲,帝国宰相,三个帝国部的部长,奥地利总理和匈牙利总理,这6个人是最牛的,也是御前会议的参加者和真正决定整个奥匈帝国政务的人,可以被视为核心内阁,或者真正的全帝国政府的成员)。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1915年7月17日,意大利军重新集结35万人,840门大炮,再次在伊松佐河流域发动进攻,意大利第2集团军进攻方向是圣米歇尔山,意大利第3集团军则继续进攻戈尔茨桥头堡。对意军比较有利的是,当面奥匈军素质下降十分剧烈,为了维持在俄属波兰的攻势和准备对塞尔维亚的进攻,奥匈军较精锐的部队都被调走,补充上来的部队基本都是全部由补充营建立的新建部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士气不振。

意军此次仅进行了两天炮火准备就发动进攻,由于当面奥匈军战斗力低下,意军此次进攻较为顺利,苦战8天后突破了奥匈军第一道战线,兵力捉襟见肘的博罗耶维奇紧急调来25个营的零碎部队,添油式地投入战场补漏,这更加增大了奥匈军的伤亡。博罗耶维奇果断地决心放弃部分阵地,把部队转到更适合防守的高山阵地上去,依赖于仅存的精锐部队:蒂罗尔射

手部队的逆袭,奥匈军终于和当面意军脱离接触,结束了血腥的持续性消耗,兵力仅为意军三分之一的奥匈军是经不起这种消耗的。

8月3日,意军停止进攻,在付出42000人的损失之后,意军在4公里长的战线上前进了100到500米,并且占领了2163号高地,和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相比,总算有所成就。受到此次“胜利”的鼓励,意军决定继续发动进攻。

经过两个月的准备,意军集中了空前的兵力,45万步兵,130个骑兵中队,1372门大炮,于10月18日发动进攻。

意军当面的奥匈军仅有13万余人,40门重炮。 意军的进攻线路和第二次伊松佐河战役完全一样。

摆在意军面前的道路更加崎岖,几乎是垂直的峭壁完全不可攀爬,在雨点般的手榴弹和机关枪射击下,意军毫无意义地成片倒下,炮火轰击崩下的碎石反而给意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意大利第2集团军沿着圣米歇尔山方向夺取了几个奥匈军机枪阵地,而企图占领戈尔茨桥头堡的行动再度遭受了血淋淋地失败,伊松佐河中飘满了渡河士兵的尸体。11月4日,意军停止了进攻,付出了6万人的代价,意军向着圣米歇尔山方向前进了300米,夺取了几个机枪阵地。

5天之后,意军集中37万人,1300门大炮,在意王之弟奥古斯塔公爵的统一指挥之下,沿着以前的进攻路线再度发动进攻。

意军当面的奥匈军已经整编成了新的第5集团军,司令为骑兵上将罗尔,总兵力15万5千,包括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部队,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部队和波黑部队,全部是二,三流部队,最前线仅仅部署了两个师,战斗力还算不错的第57师和战斗力低下的第93后备师。

第四次伊松佐河战役有个意大利别名叫做“议会战役”,因为意军总参谋长卡尔多纳的目标就是不顾任何苦难和损失,在议会选举之前取得一次能够振奋全国的胜利,来缓解这之前由于损失巨大的无效进攻而造成的意大利国内的深刻的政治危机。

11月9日,在猛烈的炮击之后,意军开始全线进攻,主攻方向是一座611米高的小山库克,从山顶阵地可以控制整个戈尔茨东侧的渡口,经过了7次伤亡惨重的冲锋之后,意军于10日攻占了库克山,这使意军能够进一步威胁到扎格拉小镇的南部,这是意军参加战争之后的第一次,然而随后意军对扎格拉,对萨波提诺山的进攻及第二次进攻都被奥匈军击退。意军随即转向,向着戈尔茨北部的小村奥斯拉维嘉发动了冲锋式进攻,冲锋部队在机枪扫射下以唐吉科德式的愚勇前进着,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意军终于冲入村庄,此时奥匈军调来了在第5集团军中屈指可数的几个战前常备军步兵团之一:克雷恩第17步兵团“米尔德骑士步兵团”,该团虽然是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组成,但是毕竟是久经训练的常备军步兵团,拥有一流的战斗力和忠诚精神,该团随即发动反冲锋,经过激烈的近战甚至白刃格斗,意军被重新逐出奥斯拉维嘉。

此时,经过了德国援助,奥匈军的前线炮兵实力已经大为加强,已经拥有了634门大炮,而意军对此居然毫不知情,其情报工作的麻木迟钝简直无以复加。

由于前线损失惨重,意军紧急向前线增援,从卢希尼科地区徒步赶来的后备部队在进入战场之前,沿着奥匈军阵线行军,突然遭到奥匈炮兵的轰击,伤亡惨重,没有受伤的也由于剧烈的震撼和恐惧而丧失了战斗力。

从11月10日开始,意军发起了对杜布诺北部高地的进攻高潮,从10日上午11点到11日下午16点,意军发动反复冲锋,然而高地始终被匈牙利部队所据守,意军付出7000人伤亡仍然无法占领高地。在圣米歇尔山北部,潮水般涌来的意军撞上了在圣玛提诺高地布防的两个奥匈常备军步兵团:匈牙利第39步兵团“康拉德男爵”和匈牙利第46步兵团的阻击,意军在17次进攻受挫之后,

又转向西南,攻击迪希布希山,据守该山的奥匈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第26步兵团是来自奥地利本土施蒂尔马克州的全德意志人部队,该部队击败了意军10次进攻,使迪希布希山阵地屹立不摇。该团的团长懂意大利语,因此只要听到意军中响起“Anvati”的喊声就立即警告部队准备,并且部署机枪交叉火力,因此意军攻击伤亡惨重而无效。

14日,意军集中重兵反复冲击圣米歇尔山北部,倚仗着巨大的兵力优势,意军步步推进,夺取了圣玛提诺高地前部数个机枪阵地,然而迅速被奥匈军的反冲击所夺回。15日意军继续进攻,夺占奥匈军前沿第一道战壕,然而在傍晚又被奥匈军夺回。

18日开始,意军再度猛攻奥斯拉维嘉村,企图打通从圣弗洛里安经奥斯拉维嘉到戈尔茨的通道,意军排成纵队,疯狂冲击奥匈军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动用一个纵队进行冲锋,这种愚蠢的行为的结果是惊人的伤亡,在一个支撑点前俱记录有460具尸体。

奥匈军经过加强的炮兵此时加强了对奥斯拉维嘉方向的火力支援,集中轰击意军用来掩护集结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是奥匈军构筑的,两天前失守,被意军用来掩护进攻部队的集结。该支撑点在猛烈的炮击中被完全摧毁,里面的意军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得失去了战斗了,随后奥匈军出动一个由前大学助教,后备军上尉约瑟夫.弗莱塔格博士指挥的不满员的连,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回了该支撑点,俘获大量意军。

惨重的伤亡使意军在这个方向彻底失去了进攻能力,奥匈军不失时机的调来新锐部队:波希米亚第18步兵团“萨尔瓦多大公步兵团”和加利西亚第77步兵团“符腾堡公爵菲利普步兵团”于18日发动反攻,在炮兵支援下,将意军全部逐回出发阵地,俘获大约6000意军。随后的11月28日到29日,意军再次发动多次进攻,然而都无法前进一步。

11月24日,心急如焚的前线总指挥奥古斯特公爵驱动他的部队不停地发动进攻,试图获取任何一点成果,使得这次战役能够被称为“胜利”,残酷地阵地绞杀战毫无意义的持续着,意军反复冲击之下,终于突入奥斯拉维嘉村,夺取了该村教堂的后墙,然而也就仅此而已,精疲力竭的意军无法前进一步,兵力严重不足的奥匈军也无力将意军赶回去。

前线的战斗终于逐渐沉寂下去了,到了12月17日,战役终于结束,意军付出5万人的代价,前进了一公里,夺取了一堵教堂的后墙。

占领塞尔维亚之后,奥匈终于完成了其发起战争的最初“目标”,这使得奥匈参谋总长霍申道夫上将终于感到了一丝满意,他终于可以说为挚友斐迪南大公夫妇报仇了,1906年,正是因为斐迪南大公的举荐,他才从驻因斯布鲁克的第8步兵师师长越过军长和集团军司令两个级别一跃成为奥匈帝国参谋总长的。

霍申道夫对东线的进展也十分满意,奥匈军跟随德军在东线节节推进,俄军丢盔弃甲,华沙,布列斯特,维尔纽斯等俄国西部名城接连失守,德奥联军推进到俄国本土。受到胜利的鼓舞,霍申道夫于1916年元旦发布命令:第3集团军向黑山前进。

占领黑山,不仅可以对意大利的布拉佐和瓦罗纳两个桥头堡构成威胁,而且还可以从侧翼威胁当时还防守着萨洛尼卡的法国东方集团军。

为了加强第3集团军的实力,霍申道夫将波斯尼亚军管区的后备部队,包含3个后备步兵旅,7个独立守备营,黑塞哥维纳军管区后备部队,2个后备步兵旅,5个独立守备营,达尔马提亚军管区后备部队,5个后备步兵旅,9个独立守备营,3个海军基地警卫营,全部加强到第3集团,可以说把整个帝国巴尔干地区的部队全部编入了第3集团军。

黑山国内仅存的部队唯一能够作的就是坚守已经要塞化的黑山最高山Loven(塞尔维亚语:Ловен)山,该山位于Kotor森林和亚德里亚海岸之间,山顶有黑山最著名的诗人PetarII. Petrovi-Njego的坟墓。

1月8日,在亚德里亚海上的奥匈舰队的炮火支援下,奥匈军开始对Loven发动总攻,奥匈

军的炮火十分猛烈,1月10日,Loven山大部分要塞化阵地全部被摧毁,然而残存的黑山军仍然坚持着抵抗,一直到1月17日,奥匈军才肃清全部山地阵地,歼灭全部黑山部队。在10天的战斗中,奥匈军的炮火将山顶的坟墓前部摧毁,1925年才被重建。

1月19日,霍申道夫下令第3集团军继续向阿尔巴尼亚推进,并将意大利军包围在布拉佐地区,然而,围困占用了大量的兵力,使得奥匈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整个阿尔巴尼亚地区,也使得阿尔巴尼亚的奥匈军和位于马其顿的德保联军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然而被限制在布拉佐地区的意大利军并没有力量来利用这个空洞。

塞尔维亚战役的胜利结束和俄军在东线的惨败终于使得奥匈军能够抽调出部分主力部队用于意大利前线,奥匈参谋总长霍申道夫决定,在意大利前线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以边境上所谓“七村社”地区为出发阵地,突击方向为帕多瓦-威尼斯,争取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奥地利皇亲欧根大公被任命为意大利战线总司令,此人身世显赫无比,是利奥波德皇帝的曾孙,曾经击败过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的孙子,还是本代条顿骑士团的大团长(该大团长位置在哈布斯堡-帕尔马家系中世袭),然而军事才能不过了了,但是他很明智,从来不给自己的参谋长,实质上的总指挥博罗耶维奇添乱。

博罗耶维奇对于霍申道夫不切实际的战役目标嗤之以鼻,他于1916年4月31日向所属部队发出秘密训令“本部本次战役目标为,从目前漫长而不利防守的位置上推进到一个适于防守的较短战线上,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机动预备队。”

早在意大利投入战争之前,奥匈军就侦察到,意大利人并没有完成边境上“七村社”地区的工事,这是边境上从帕多瓦到威尼斯一线横向面对奥地利的地区,总共有7个村庄,这里工事潦草,防御松懈,是良好的突破口,这次,博罗耶维奇决心将攻击方向选在此处。

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正当奥匈军调兵遣将,摩拳擦掌准备进攻的时候,5月24日,意大利军抢先在这个区域发起了进攻,在大炮的掩护下,意军猛攻奥匈军卢瑟恩,菲尔勒和文扎拉等3个要塞化的山头,尽管防守的奥匈军是由地方后备队和动员营等拼凑起来的杂牌部队,不过仍然能够击退意军的攻势,意军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后一无所获。

5月27日,奥匈帝国总参谋部下达训令:“本次进攻争取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了西线战场解放出兵力。”当然博罗耶维奇对这种狂想并不感冒,他明白,没有大量的德军投入,这种战略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早在1915年冬,奥匈帝国参谋总部就向德国参谋总部通报了这个计划,然而德国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对此没有任何兴趣,正在准备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法尔肯海因没有任何兵力能够用于意大利方向,在这个保守的标准普鲁士军官团军官看来,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大战,而欧洲大战就是德法对决,只要如同普法战争般迅速击败法国,则无论是传统上陆军不强的英国还是虽然人多如蝗虫然而毫无质量的俄国都将无法继续战争,则不难以一个极为体面的和约(甚至对英俄也是,当然是从德国人的视角出发)来结束战争,至于意大利嘛,在他的思维里面是排不上号的。

当然,法尔肯海因还是批准了奥匈军为了准备攻势而从东线和巴尔干战线大量抽调部队的计划,因为无论在东线还是在巴尔干战线,目前都是由一位德国元帅在指挥,奥匈军被置于德军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元帅和巴尔干集团军群司令马肯森元帅的指挥之下,没有法尔肯海因的同意,霍申道夫甚至无法调动部队。霍申道夫玩了个小花招,他和保加利亚秘密签订了协议,在部队调遣的时候,将大量的保加利亚部队以小单位混杂进奥匈军调到意大利前线,而德军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量保加利亚单位的加入固然增强了奥匈的兵力,可是却使得本来就很多民族混杂的奥匈军变得更加混杂,真正能打的奥地利,克罗地亚和马扎尔单位更加被稀释。

1916年1月,奥匈组建了所谓“蒂罗尔地区防御指挥部”,作为兵力集结的掩饰,这种没有番号也没有野战军单位的指挥部通常只能指挥几个地方上负担防卫的营级部队,然而,这个蒂罗尔地方防御指挥部却地位高得惊人,司令官是陆军上将丹克尔,部队包含从东线抽调来的3个军12个步兵师又2个骑兵师,独立炮兵3个旅。这些部队隐蔽在罗尔将军的第5集团军第14军后面,准备开战后以第11集团军番号参战。

奥匈军又从巴尔干调回来了第3集团军,隐蔽集结在第10集团军后面,该集团军刚刚参加完对塞尔维亚和黑山还有阿尔巴尼亚的征服作战,士气旺盛,但是士兵来源混杂,指挥不便。第3集团军序列

司令:陆军上将科维斯

第3军,军长:步兵上将克劳特瓦尔德

军直:军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战地猎兵第7营,第22营,第24营

第22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军射手师(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军射手第1团,第2团,第3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6步兵师(第96步兵团,第87步兵团,第47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28步兵师(第37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军步兵团,第38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军步兵团,第39王家和皇家地方防卫军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8军,军长:施罗伊辛斯图伊尔中将 军直:军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

第57步兵师(第52步兵团,第90步兵团,第92步兵团,第93步兵团)

第59步兵师(波黑步兵第1团,波黑步兵第3团,第48步兵团,保加利亚补充团)

第20军,军长:陆军中将,皇储卡尔大公

军直:军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第59步兵团

第3步兵师(蒂罗尔射手第1团,第2团,第3团,第4团)

第8步兵师(第7步兵团,第14步兵团,第21步兵团,第50步兵团)

第17军,军长:步兵上将克雷提克 军直:军炮兵旅,辎重团,工兵团

第18步兵师(第73步兵团,第3射手团,保加利亚补充第一团,第二团)

第48步兵师(波黑步兵第2团,第4团,保加利亚补充团,阿尔巴尼亚志愿步兵团) 第181独立步兵旅

第17军由于素质太差,并没有参加第一阶段的进攻作战,在第二阶段扩大战果的追击战中才参战,负责保护第3集团军右翼。

我们从编制上可以看出,奥匈军所有师,不足4个团正规建制的都拿保加利亚部队填塞,皇储所指挥的第20军全部精锐部队,不是蒂罗尔射手部队就是战前常备军步兵团,甚至还奢侈的有一个战前常备军步兵团作为军直部队,实质上是皇储的警卫部队,奥匈估计再也死不起皇储了。

美丽的奥地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兰色的多瑙河蜿蜒境内,银色的阿尔卑斯山横贯东西。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宁静,施特劳斯和他的《兰色的多瑙河》,金色大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缓缓流过人们的心田,流过的还有历史的一声轻轻叹息

《茜茜公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影片中如诗如画的奥地利风光,高贵奢华的皇家舞会,

明丽流畅的音乐,尤其是西西公主那纯真灿烂的笑脸真是记忆尤新。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故事了,西西公主至今仍受到德国和奥地利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时的人谈论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就象现在的人谈论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一样。

事实上,西西公主在历史中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悲剧性的角色,她那痴心的丈夫也好不了哪里去。我找了一些奥匈帝国的史料,对于19世纪的这个衰弱的帝国有了一些大致的认识。奥匈帝国从一成立起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奥地利”的概念。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1806年,拿破仑建立了莱因联邦,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由于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出现了分歧,奥地利作为欧洲势力均衡的需要保存了下来。那个古老的,衰朽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帝国。帝国包括了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和后来的匈牙利马扎尔人,此外还有捷克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等等。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随后成立了二元制的君主国“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君主称号“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片子中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英俊,宽厚,仁慈,忠贞,但是在历史上,他是一个比较保守,木讷的人,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皇帝。苏非给予她的儿子的教育是陈腐,过时的,完全是中世纪的那套。她认为儿子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哈布斯堡家族几百年的高贵传统,竭力维护这个苟延残喘王朝的统治,然后再考虑治理奥地利,如果可能的话使它强大。由于从小就受这种枯燥的教育,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智力一般,个性平庸,拘泥于细节,而且优柔寡断,经常是朝令夕改;但是他的语言才能是惊人的,除了德语之外,他还会马扎尔语(匈牙利),捷克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当然还有英语和法语(我想是过多的语言学习耗尽了他的脑力);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穿军装(想想看片子中的皇帝总是一身戎服,尽管他没什么军事才能);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光荣的帝国军人,其次是一名高贵的德意志王子,最后才是奥地利皇帝。说起来这位皇帝真是够倒霉的。他在1848年革命期间登上了皇位,逃亡两次;而且他一生中都在列强的夹缝中挣扎:西面有强大的普鲁士和法国,东面是虎视耽耽的俄国,国内还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民族矛盾,骚乱和资产阶级革命。他在位期间从来没有赢得一场战争,1859年在索尔费力诺被拿破仑三世打败;1866年在科尼西格雷茨被俾斯麦打败;在政治上又被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击败。而这位可怜的皇帝又接连痛失亲人:1867年,弗兰茨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被总统胡亚雷斯处死;弟媳,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的女儿夏洛特因此成了疯子;1889年,他和西西唯一的一个儿子,奥匈帝国王储鲁道夫在维也纳郊外自杀,1898年,他一直深爱的西西在日内瓦湖边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死;最后,皇帝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心力交瘁的弗兰茨眼睁睁的看着奥匈帝国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滑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1916年,弗兰茨皇帝逝世,标志着多灾多难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彻底完蛋。

影片中罗密。施耐德扮演的西西公主是多么的可爱呀!她虽然说不上是绝色,但是她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仁慈,那么的纯真;褐色的长发披散在光洁的肩头上,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有可能夸张一些了,那么历史上的西西公主是什么样的呢?她大半生的时间却是在泪水中度过的,可能是当时欧洲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悲剧性的皇后了。正如影片中的那样,西西的父亲马克斯公爵具有平民思想,她的母亲路德维卡也是一样。西西从小就无拘无束,整天忙于骑马,遛鸟,她与她的8个兄弟姐妹都不爱读书,也没有受过刻板的贵族教育。由公主成为皇后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严格的说来,西西公主并不是一个

“好”皇后,敏感而又任性,浪漫而又忧郁;婚后很长的时间和丈夫分居,不停的骑马,打猎,旅游,几乎毫不在乎自己作为一名皇后的身份和责任。

帝国时代的余晖已经远去,奥地利人终于过上了平静,富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我想作为曾经的伟大帝国的臣民,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我看着《西西公主》,回味着这个欧洲最古老王朝的年轻的皇帝和皇后的故事,心中真是无限感慨。感谢罗密。施耐德,带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西西公主,一个发生在19世纪的美丽童话。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Austria-Hungary在奥地利帝国基础上,通过奥匈协约建立的二元制君主国。1867年正式建立,1918年解体。存在半个世纪,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国。1866年的普奥战争,以奥地利失败而告终。根据O.von俾斯麦的“小德意志方案”,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迫使奥地利转向巴尔干、地中海地区寻求发展,而对国内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1867年6月经帝国议会通过,正式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简称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为帝国元首,兼有匈牙利国王称号。帝国以莱塔河为界分奥匈两部分,同为主权国家,有各自的议会和政府。外交、军事、财政共有。国家支出按比例分摊,订有货币、关税盟约以保证两国经济上的协调或统一。两国共同事务由两国议会代表团定期开会商定。奥匈帝国无统一宪法,奥地利部分仍使用1867年颁布的根本法。帝国君主与两院组成的帝国议会共享立法权。

奥匈帝国幅员辽阔,版图仅次于俄国,居欧洲第二位。其地居水陆交通要冲,经济自成体系。立国后,工农业、科学文化均有长足发展,是欧洲主要强国之一。但二元体制并未解决境内民族矛盾,日耳曼人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导致民族斗争此起彼伏,政治上极不稳定。20世纪初,民族斗争更加激烈,捷克人、意大利人、波兰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争取民族自治的斗争持续高涨。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的统治阶级间也发生冲突,奥皇曾一度解散匈牙利议会。在奥匈统治者的高压之下,工人运动迅猛发展,在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下,维也纳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普选权,并与军队发生武装冲突,迫使政府同意实行普选。在外交上,奥匈帝国初期与法国接近,试图遏制普鲁士在欧洲势力的增长,普法战争后,开始逐渐转变为同德意志帝国合作,并同意大利和俄国接触。1881年奥地利在巴尔干扩张得手,与塞尔维亚订立同盟条约,将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1882年5月与德、意结成三国同盟。1908年又正式合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引发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战后,塞尔维亚日益强大,构成对奥的威胁。1914年6月,奥皇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指挥炫耀武力的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为假想敌,激化了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情绪,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分子炸死,德奥集团以此为借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德奥集团战败,奥匈帝国内部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等地同时爆发革命,11月1日,皇帝查理一世(1916~1918在位)被迫退位,奥匈帝国解体。根据《圣日耳曼和约》和《特里亚农和约》,在战后的帝国领土上建立起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3个国家,部分领土分别归还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意大利。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从此完结。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美丽的奥地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兰色的多瑙河蜿蜒境内,银色的阿尔卑斯山横贯东西。今天的奥地利共和国宁静,满足,富裕。我想各位军友对奥地利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兰色的多精疲力尽瑙河》,金色大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斯泰尔公司的世界名枪,“潘德”轮式装甲车,ASCOD步兵战车吧!我也相信军友们都看过那部著名的《茜茜公主》。我要讲的就是西西公主的故事。这部影片由德国和奥地利1957年合拍,著名的导演恩斯特.马利斯卡执导,影星罗密。施耐德(哦,当时她还不是太出名)主演的影片一推出就轰动了世界,1988年经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介绍到了我国。丁建华,施荣,童自荣等等一大批著名的配音演员齐装上阵,阵容真是豪华极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小学,看片子时当然是半懂不懂的,但是对影片中如诗如画的奥地利风光,高贵奢华的皇家舞会,明丽流畅的音乐,尤其是西西公主那纯真灿烂的笑脸真是记忆尤新。尽管现在看起来,这部影片把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之间的爱情神圣化了,对于西西公主在奥地利帝国统治匈牙利和意大利北部时所起的和解作用有些夸张,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故事了,西西公主至今仍受到德国和奥地利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时的人谈论弗兰茨皇帝和西西公主,就象现在的人谈论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一样。我喜爱这部影片,不仅仅是由于那些美丽的风景,恢弘的场面,更多的是由于它体现了一种高贵的欧洲气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欧洲电影,就象同期引进的《铁面人》,《黑郁金香》等一样,这是好莱坞永远也模仿不了的。

事实上,西西公主在历史中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悲剧性的角色,她那痴心的丈夫也好不了哪里去。我找了一些奥匈帝国的史料,对于19世纪的这个衰弱的帝国有了一些大致的认识。奥匈帝国从一成立起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奥地利”的概念。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1806年,拿破仑建立了莱因联邦,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由于拿破仑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瓜分战利品的时候出现了分歧,奥地利作为欧洲势力均衡的需要保存了下来。那个古老的,衰朽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奥地利帝国。帝国包括了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民族成分极其复杂,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和后来的匈牙利马扎尔人,此外还有捷克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等等。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随后成立了二元制的君主国“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君主称号“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片子中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英俊,宽厚,仁慈,忠贞,但是在历史上,他是一个比较保守,木讷的人,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皇帝。他1830年生于维也纳郊外的香布仑宫(就是片子中那个美丽的美泉宫)母亲苏非皇太后来自巴伐利亚的威斯特巴赫家族,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的女儿。她的姐姐成了普鲁士王后,双胞胎妹妹是萨克森王后,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巴伐利亚的一名公爵,这就是片子中西西的父母,善良,乐观的路德维卡公爵夫人和耿直,淡泊名利的巴伐利亚马克斯公爵。苏非皇太后是一个聪明,坚定,志向远大的人,她的丈夫弗兰茨卡尔却是一个一无所长的庸才(就是片子中那个耳朵不好的皇帝的父亲,总是说“太棒了!”)卡尔的哥哥,当时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纯粹是一个脾气温和的傻子,在禅位给他的侄子弗兰茨之后隐居在布拉格,得以寿终。不幸的是,苏非给予她的儿子的教育是陈腐,过时的,完全是中世纪的那套。她认为儿子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哈布斯堡家族几百年的高贵传统,竭力维护这个苟延残喘王朝的统治,然后再考虑治理奥地利,如果可能的话使它强大。由于从小就受这种枯燥的教育,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智力一般,个性平庸,拘泥于细

节,而且优柔寡断,经常是朝令夕改;但是他的语言才能是惊人的,除了德语之外,他还会马扎尔语(匈牙利),捷克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当然还有英语和法语(我想是过多的语言学习耗尽了他的脑力);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穿军装(想想看片子中的皇帝总是一身戎服,尽管他没什么军事才能);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光荣的帝国军人,其次是一名高贵的德意志王子,最后才是奥地利皇帝。说起来这位皇帝真是够倒霉的。他在1848年革命期间登上了皇位,逃亡两次;而且他一生中都在列强的夹缝中挣扎:西面有强大的普鲁士和法国,东面是虎视耽耽的俄国,国内还不得不面对复杂的民族矛盾,骚乱和资产阶级革命。他在位期间从来没有赢得一场战争,1859年在索尔费力诺被拿破仑三世打败;1866年在科尼西格雷茨被俾斯麦打败;在政治上又被匈牙利的马扎尔贵族击败。而这位可怜的皇帝又接连痛失亲人:1867年,弗兰茨的弟弟,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被总统胡亚雷斯处死;弟媳,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的女儿夏洛特因此成了疯子;1889年,他和西西唯一的一个儿子,奥匈帝国王储鲁道夫在维也纳郊外自杀,1898年,他一直深爱的西西在日内瓦湖边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死(巧的是西西的扮演者罗密。

施耐德1982年在巴黎的寓所中死去,好象是自杀,也有可能是被刺;而她和阿兰德隆生的儿子也是意外身亡);最后,皇帝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被刺,心力交瘁的弗兰茨眼睁睁的看着奥匈帝国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滑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1916年,弗兰茨皇帝逝世,标志着多灾多难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彻底完蛋。

影片中罗密施耐德扮演的西西公主是多么的可爱呀!她虽然说不上是绝色,但是她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仁慈,那么的纯真;褐色的长发披散在光洁的肩头上,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有可能夸张一些了,那么历史上的西西公主是什么样的呢?我也查了一下史料,发现她大半生的时间却是在泪水中度过的,可能是当时欧洲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悲剧性的皇后了。正如影片中的那样,西西的父亲马克斯公爵具有平民思想,她的母亲路德维卡也是一样。西西从小就无拘无束,整天忙于骑马,遛鸟,她与她的8个兄弟姐妹都不爱读书,也没有受过刻板的贵族教育。她的大哥路德维希后来娶了一名女演员(在片子中叫“门德尔”),大姐巴伐利亚。海伦。马克斯公主倒是一个淑女,而这位巴伐利亚。伊丽莎白(西西)公主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丫头。1848年,欧洲革命的风暴波及到维也纳,当军队和革命者以及一些醉醺醺的暴徒在维也纳街头巷战时,弗兰茨和皇室成员狼狈的出走,逃到了蒂罗尔省的首府因斯布鲁克。路德维卡公爵夫人带着她的孩子也来到了这里。在因斯布鲁克,弗兰茨第一次见到了西西(所以片子中路德维卡姨妈对弗兰茨说,他和西西以前见过),但是18岁的弗兰茨对这位11岁的表妹没什么印象,倒是对15岁的大表妹内奈(就是海伦公主)这位清瘦,羞怯的少女有些好感。1849年革命过后,奥地利进入了新的专制时期。这时的梅特涅已经下台,年轻的皇帝大权独揽。1853年,23岁的弗兰茨皇帝准备娶一名皇后了,苏非皇太后为他选中了表妹内奈。皇帝希望未来的皇后拥有高超的骑术,所以可怜的海伦公主整天忙着骑马。8月份,苏非,路德维卡,普鲁士王后,萨克森王后,还有一大堆的贵族来到了萨尔茨堡的伊舍尔牧场,以庆祝皇帝生日的名义进行相亲。由于弗兰茨和内奈对于这次聚会的目标非常清楚,生性羞怯的内奈非常拘谨,以至于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直都沉默不语,这让弗兰茨非常失望。就在这时,冒冒失失的西西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了。弗兰茨马上就被这个小他7岁的表妹迷住了,而此时西西公主正和皇帝的小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公爵(就是片中那个傻乎乎的皇帝的弟弟)打的火热。一贯勤于公务的皇帝几乎完全忘了国事,以他少见的热情和精力追逐着西西。苏非皇太后不得不屈服于儿子,让皇帝如

愿以偿的娶了西西。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西西公主乘着一艘名叫“弗兰茨约瑟夫号”的明轮蒸汽船沿着多瑙河顺流而下,这也是《西西公主》第一部在最后竭力渲染的恢弘场景。维也纳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这位年轻的皇后。但是随后西西公主被折腾的筋疲力尽,因为维也纳大主教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作弥撒,这是她从来没有经受过的;而她的婆婆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野丫头,维也纳的市民又过分的关心她,原来天真活泼的西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和她在巴伐利亚乡下形成的无拘无束的天性格格不入,这也是她一生悲剧的开端。严格的说来,西西公主并不是一个“好”皇后,敏感而又任性,浪漫而又忧郁;婚后很长的时间和丈夫分居,不停的骑马,打猎,旅游,几乎毫不在乎自己作为一名皇后的身份和责任。(我这么说也许有很多人反对我,但我认为既然命运让西西作为一名皇后,她应该担当起这副重任,而不是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消极的逃避;但这也许就是她的悲剧吧!)西西公主和弗兰茨皇帝一共生了4个孩子:大女儿苏非(就是片子中那个可爱的小公主,可惜在1857年跟父母出访匈牙利时生病夭折)1855年;二女儿吉塞拉1856年;1858年儿子鲁道夫在拉辛堡出生(小约翰。施特劳斯还为此迅速,及时的写出了《拉辛堡波尔卡》,显然是拍马屁的高手);1867年最小的女儿(名字我没有查到)诞生。接连不断的生产使西西精疲力竭,而宫廷中刻板的礼仪,苏非皇太后明显的敌意又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和绝望。因此她选择了逃避。从材料上看,西西酷爱锻炼,有时到了自虐的程度;天天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又几乎不吃什么东西,看上去骨瘦如柴(过了中年腰围还只有50多厘米!)1883年已是一名中年妇女的西西顶着烈日在一条废弃的军用公路上整整走了7个小时,长达22英里!而且途中只喝了一杯橘子汁!除了变态的自我摧残的运动之外,西西还喜欢梳妆打扮,几乎天天花4个多小时化妆。1860年之后,西西又迷上了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并且狂热的崇拜诗人海涅。她自己也写下大量的伤感诗,和她的堂弟,那位著名的“童话国王”,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唱一和。有趣的是路德维希二世执拗地认为自己是高居在山顶上的雄鹰,而西西则把自己想象成飞翔在大海上的海鸥。此后,西西一直在幻想的世界中隐居,几乎与世隔绝,直到被刺。

在《年轻的皇后》这部片子中,西西为了和苏非皇太后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闹的不可开交,最后是西西取得了胜利,将女儿留在了身边,但是在历史中恰恰相反。除了大女儿苏非,西西的其他的三个孩子全被按照烦琐的宫廷礼仪和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进行一丝不苟的教育,和当年的弗兰茨几乎一模一样。他们的母亲几乎完全被剥夺了抚养孩子的权利。这一点让西西感到特别的苦恼和伤心,也使她和婆婆苏非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弗兰茨不得不在妻子和母亲之间进行调停,然而西西对维也纳宫廷的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了,她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外旅行,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呆在了布达佩斯郊外的别墅里。西西非常喜欢匈牙利,她认真学习了非常艰涩的马扎尔语,也结识了很多匈牙利朋友,其中就有安德拉希伯爵(就是片子中那个匈牙利的叛乱头子,还爱上了“皇后陛下”。在历史上他后来成了奥匈帝国的著名的外交大臣)。匈牙利人民也很爱戴西西公主,把她比作仁慈的特蕾西亚(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以仁慈和友善著称),而对那位弗兰茨皇帝一直抱有敌意。可以说,在使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加冕成为了匈牙利国王这一点上,以及促成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至少是在表面上的和解,西西功不可没。

第三部片子《皇后的命运》的主题就是西西和肺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实际上西西的肺病并不是很严重,这只不过是她逃离维也纳宫廷生活的一个理由罢了。1863年西西公主来到了直布罗托西面的马德拉岛(属于葡萄牙,就是片子中那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岛屿)进行疗养。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将自己的御用游艇借给了西西。大西洋上的惊涛骇浪几乎使所有的人都病倒了,而在维也纳一直病泱泱的西西反而精神抖擞。最后西西的御厨也病了,西西只好吃英国皇家海军的舰上伙食,竟然食量大增!看来一个人的心情对身体真是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当然几个月西西回去后又病倒了,只好再次逃离维也纳。在这里补充一个小插曲:众所周知,维多利亚女皇是一名宽仁的统治者,但是西西后来到伦敦旅行时非常不礼貌的拒绝了维多利亚的诚恳邀请,使女皇非常生气,好在她并不在意,因此并没有酿成外交纠纷。任性的西西也没有意识到,这只不过是她做的众多不符合皇后身份事情中的一件罢了。

影片中的弗兰茨皇帝是那么的爱西西公主,简直就是童话故事中英俊的王子与漂亮的公主在现实中的翻版。事实是这样吗?身为一个强大帝国的皇帝难道没有风流韵事吗?在查了一些资料后我发现他们的爱情确实是忠贞不二的。尽管西西极端讨厌宫廷生活,又常年不在弗兰茨身边,但丝毫没有减少皇帝对皇后的思念与爱。西西在外旅行时,弗兰茨几乎一天一封信向妻子倾吐心中的爱意,西西也是,真是非常难得。但是弗兰茨有一些晚节不保。1872年,苏非皇太后驾崩,妻子又不在身边,暮气沉沉的皇帝感到了无比的凄凉。1875年弗兰茨皇帝在维也纳的宫殿霍夫堡外进行晨练的时候遇见了一名丰满的女人安娜纳霍斯基,一名铁路扳道工的老婆(写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好笑,一名堂堂的皇帝在宫殿外独自一人慢跑,就象现在的退休老头一样!)皇帝和这个下贱的女人眉来眼去,后来就发生了那件通常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安娜是一个贪婪的女人,她从弗兰茨皇帝那里搜刮了不少钱,皇帝不久就厌倦了。之后在弗兰茨身上又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1883年,皇帝在看戏时结识了二流女演员凯特琳娜舒拉特,维也纳杂货商的女儿(我很奇怪弗兰茨皇帝喜爱的情妇都是这种货色,可能跟中国那些爱逛窑子的皇帝一样吧!)。皇帝和凯特琳娜的交往越来越深入,但是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关系是纯洁的,是真正柏拉图式的。弗兰茨固执的不让凯特琳娜成为自己的情妇,以免玷污他们之间的“崇高感情”。皇帝有一次在给这位女演员的信中写到;“如果我们漫步在香布仑宫,蒂罗尔花园的斜坡又会变的很滑,或许我可以荣幸地被允许挽着你的胳膊前行。”这可以说是木讷的弗兰茨皇帝对凯特琳娜最大胆的表白了。凯特琳娜的确让皇帝感到了久违的亲密无间。奇怪的是此时弗兰茨还深爱着西西,竟把这一切向西西报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西西不仅同意弗兰茨和女演员的交往,而且甚至鼓励丈夫这么干下去!我真不知道当时西西是怎么想的!当然西西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慷慨大度,但是在表面上她还是显得通情达理,甚至还和凯特琳娜相处的不错。然而在背后,西西象一切嫉妒心强的女人一样,拼命的造女演员的谣,到处说她的坏话。但是她最终还是无能为力,只好又沉湎于她的旅行和伤感诗。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这也是弗兰茨取得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胜利。1914年,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和大公夫人苏非.肖泰克在萨拉热窝被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奥匈帝国完全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小卒子。弗兰茨皇帝不仅要承受再一次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而且眼看着哈布斯堡王朝和它的帝国走向毁灭。他已经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早就不过问政事了。1916年11月21日,86岁的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

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驾崩,奥匈帝国维系各民族的最后一个纽带烟消云散了。他的侄孙,29岁的卡尔登上了皇位,不过是使哈布斯堡王朝按部就班地走向灭亡罢了。1918年,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在帝国的废墟上新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1918年11月11日,卡尔皇帝发表声明,表示脱离政治;11月12日,奥地利国民议会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然后卡尔离开了维也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严格说来,卡尔皇帝从来没有退位,在法律意义上说他一直是奥地利的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可是这个王朝和它的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茜茜公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皇后的命运》的结尾以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为恢弘的背景,让意大利人在雄壮的奥地利帝国国歌声中向奥地利皇帝和皇后陛下脱帽致敬作为结束(哈哈,我相信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看到这里民族自豪感肯定会空前高涨!)。我的故事也要讲完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朝,到了十九世纪末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不幸的是这个王朝是以欧洲王室最浪漫,最伤感的故事作为终结的。作为奥匈帝国第一位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生兢兢业业,尽管他可能意识不到王朝的崩塌不可避免;在他的统治期间,维也纳成了欧洲的艺术中心(尽管他对艺术是个外行),学术中心,政治气氛比较宽松,各民族之间在表面上相安无事,弗兰茨对犹太人也比较仁慈;而他的妻子西西公主,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更是这个浪漫故事的主角。奥匈帝国可以说是奥地利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不用说那些伟大的巴洛克建筑,流光异彩的圆舞曲,著名的维也纳学派,辉煌的医学成就,弗洛伊德,马勒,施特劳斯的《兰色多瑙河》几乎成了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还有那位来自林茨的郁闷的青年,三流画家希特勒。我很感兴趣的是,同样都是德意志人,德国人显得拘谨,严肃,简朴,一丝不苟,富余理性,但是在整体上常常走上邪路;奥地利人简直是另一个极端,轻松,甜蜜,幽默,讲究享受,追逐奢华,富余感性。奥地利从来没有打过象样的仗,工业也远远不能跟德国相比。当普鲁士励精图治,梦想征服世界的时候,奥地利人却沉醉在“美酒,女人和歌”中。同样的民族,性格却差别那样大,真是不可思议。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奥地利人确实构建了地上天堂。帝国时代的余晖已经远去,奥地利人终于过上了平静,富足,与世无争的生活。我想作为曾经的伟大帝国的臣民,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我看着《西西公主》,回味着这个欧洲最古老王朝的年轻的皇帝和皇后的故事,心中真是无限感慨。感谢罗密施耐德,带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西西公主,一个发生在19世纪的美丽童话。

http://www.nexoncn.com文档资料共享网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座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在霍夫堡皇宫长达七百年的历史中,记载著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著约瑟夫二世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当然也记载了弗兰茨一世皇帝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

霍夫堡皇宫曾经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至一八零六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霍夫堡是奥匈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到如今,霍夫堡仍然是联邦共和国总统办公地。霍夫堡皇宫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二七九年,每一代皇帝几乎都对自己的宫殿做了改建或扩建。因此,霍夫堡皇宫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上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

一起。如今,霍夫堡皇宫的占地面积达二十四万平方米,有十八栋楼房、五十四个出口、十九座庭院和二千九百间房间,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霍夫堡皇宫大门(Burgtor)

霍夫堡皇宫外门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时代的产物。它由彼得诺比勒(PeterNobile)设计,并完全是由士兵们动手建造的。一八二四年,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门专门选在莱比锡大会战(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的纪念日落成,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英雄广场(Heldenplatz)

穿过新霍夫堡皇宫的大门,就来到了气派非凡的英雄广场。英雄广场上的两座铜像分别纪念的是,在和土耳其人大战中战无不胜的欧根亲王,和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

新霍夫堡皇宫(Neue Hofburg)

新霍夫堡皇宫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於一八八一年责成卡尔冯哈森瑙尔(KarlvonHasenauer)和高特弗里特森佩尔(GottfriedSemper)建造的。

一九二六年,新霍夫堡皇宫建成时,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卡尔一世已经退位八年了。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希特勒在新霍夫堡皇宫的阳台上宣布奥地利从此与德国合并。当英雄广场上的人群向希特勒欢呼致意的时候,纳粹已经开始了血腥恐怖和屠杀

如今,新霍夫堡皇宫里面有几家展览馆,其中有人类文化展览馆、乐器展览馆(包括著名音乐家用过的乐器!)、武器展览馆。新霍夫堡皇宫的一层,现在是国立图书馆的阅览室和目录检索大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0177.html

更多阅读

我和美妞的第一次-----白河湾露营一 白河堡水库露营地点

秋日的午后是暖暖的,阳光温柔的照射在窝在沙发里喝着咖啡的我。有些惬意,有些遐想。小棉袄美妞轻柔的靠过来,让我看她画的画,告诉我:妈妈这个是我们搭的帐篷,里面睡着妈妈和我!思绪一下子被美妞勾引了起来。想想整个夏天最美好的事情,也是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21.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结构图: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

第一次洗碗 日记第一次洗碗

第一次洗碗 有一次,妈妈在洗碗,我很好奇就走进厨房看一看。妈妈看见了我,就故意说:“丹,你来洗吧!”我连忙摇头说:“我不会洗。”妈妈说:“我来教你。” 首先,把一个盘里装满水,滴一滴洗洁精把它和水搅匀,水的表面就会有一层像棉花糖的泡沫。

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纪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参战的军队达1.1亿人,死亡5120余万人,约占交战国17亿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世界人民经过6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大空战 远东大空战

1940年7月,法兰西战役结束,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都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这时,希特勒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希特勒认为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世界强国,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德国不一定征服得了。况且

声明:《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二 一战奥匈帝国》为网友霧茫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