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原文地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集作者:破蛹成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集

整理:潘小勇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观点认为十月革命B
A.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本质是以社会主义方式清除俄国现代化的障碍
C.是对既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
D.为发达国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2.中央电视台CCTV-2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介绍说:“牛顿(1642年-1727年)不仅以其经典力学体系闻名于世,他晚年任铸币厂厂长期间又提出了解决货币供应不足问题的办法:即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使黄金的价格固定下来,这被认为是金本位制的开始,英镑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货币。”牛顿的创立的这一举措B

A.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时代要求B.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C.使英国伦敦成为最早的世界金融中心D.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2012年11月第八届珠海航展成功举办,中国航空产品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制造”拿到了3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航空业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是拉动工业技术链条的“总龙头”,其研制必将有力地拉动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强化民族工业的力量,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材料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说明了C

A.区域集团化趋势B.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

C.经济全球化加强D.全球政治军事政治合作的大趋势

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C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5、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D
A.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B.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C.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D.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

6、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C)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7.有书说: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的是C

A.经济上: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B.政治上: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C.思想上: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D.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工业革命

8.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C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①②③④

9.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C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10.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D)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B.反对官员的贪腐

C.重视商品生产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11.《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D)

A.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逐年下降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地域布局不合理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12.印度学者PrabirDe认为,在当今世界,不断降低的交通、通讯成本与技术进步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国家的比较优势,如果不能与地区优势,如地区内连接程度相结合,就很可能会被完全抹杀。由此可以看出,该学者(D)

A.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交通、通讯的进步

B.倡导世界各国积极主导其所在区域的经济集团

C.认为区域经济集团对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利

D.强调国家比较优势与地区内在联系程度成正比

13.有书说: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的是C

A.经济上: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B.政治上: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C.思想上: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D.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工业革命

14.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C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15.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在众多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中,某一组织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典型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下列对该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D

A.采取论坛式合作方式B.组织成员间建立了关税同盟

C.其宗旨为实现成员利益的均衡化D.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增长

16.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

17.“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D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8.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1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B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20.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C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21.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D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22.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D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3.明末松江“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B)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24.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D)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25.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C)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26、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D

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

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

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27、“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A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无为而治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C)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29.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D)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30.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D)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31、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32.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C)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

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D.自然经济结构遭到巨大破坏

33.“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死板,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商业;没有法律会妨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这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D)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 B.殖民运动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

C.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D.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34.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C)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35.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B)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36、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C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37.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银”;康熙三年(1664)规定班匠银(班匠银,手工业者缴纳的徭役替代税)改入条鞭内征收,从三十六年起,以浙江为始,各省又陆续将其摊入地亩。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这表明A

A.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B.社会各阶层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C.国家不再经办官营手工业  D.人头税正式废除

38.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在对《资本论》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认为“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他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居于C

A.经济的迅速发展B.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完善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9.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D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

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

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

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

40、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C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41、表1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C

表1: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D.西文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42.多数经济史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B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43.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D)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 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4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A

模式

将中国近代史看作

①“冲击—反应”模式

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历史

②“侵略—革命”模式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③“早期启蒙”模式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其中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的是
A.①和③B.①和②C.②和③D.①和②③

45.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C

年 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二、非选择题

46.(25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盼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二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许多人拖欠贷款。1929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达20%,对GDP的贡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则更大。

——徐挺立《改革开放30年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

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5分)发展中有何隐忧?(2分)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出的深刻启示是什么?(2分)

答案:(1)原因:1《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

2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治动荡,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

3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人开发;

4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工作。(8分)

(2)原因:1银行贷款推动炒房;2房地产商肓目扩大开发。(4分)

解救:1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4分)

(3)贡献:拉动了相关产业和GDP的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5分)

隐忧: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2分)

启示: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47.(16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6分)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呈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4分)

材料三“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

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

东移。”

——英国《卫报》

(3)1978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转变”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6分)

答案:(1)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4分)

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2)确立: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形成。 (2分)特点:重工业优先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3)原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影响。(4分)

   影响: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2分)

48.( 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 《荀子·富国》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日:“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节用》

材料二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等级体系之中,衣装服饰、色彩图纹、建筑住宅以及车轿等等都有详密的典制程限,??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界,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亦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 世纪的 70 - 80 年代,崇尚奢靡 的消费风潮更是愈演愈烈。

—— 摘编自王瑾璟《初探 19 世纪 70 一 80 年代上海的崇奢消费现象》

材料三按照凯恩斯理论关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时,运用“三架马车”中最为“豪华”的消费来熨平经济波动便成为首选的目标和手段,尤其是当经济运行中出现紧缩迹象时,通过刺激消费以扩大有效需求便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决策层心目中的“诺亚方舟”。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是在具体运用这一经济政策时,时常会出现所谓的“激而不发”或“刺激过头”的现象。

一肖黎明《凯恩斯节俭悖论之悖论~ — 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消费观》

材料四五十年代初,许多上海家庭都把日积月累的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自制一家老少四季服装,还能很快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市民们谈及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过被认为最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教育。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刘末利《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据材料一指出苟子和墨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分)

(3)比照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中驱动这一“诺亚方舟”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材料中所谓的“刺激过头”给后来美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o( 10 分)

(4)材料四折射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观怎样的演变趋势?指出导致其演变的经济体制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消费观的认识。( 12 分)

答案:(1)相同点:提倡节俭(节用);( 2分)考虑百姓需求:提供治国之道。( 2 分,任答一点即可)

(2)变化:打破生活消费的等级体系;崇尚奢靡。( 4分)原因:清政府统治力量衰弱,传统等级结构遭到破坏;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传入(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6 分)

(3)措施:规定最低工资;向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开展救济、建立社会保 障体系。( 4分,答两点即可)成效:扩大了消费;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新模式。( 4分,答两点即可)后果:造成严重的赤字和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分)

(4)趋势:由节俭(保守)消费到适度、甚至超前消费;由基本物质生活消费到注重精神文化消费。(4 分) 体制因素: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交。( 4 分)认识:消费观与时代变迁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居民消费观受国家体制、政策的影响;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倡行节约、反对浪费;应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应提倡与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观。( 4 分,答两点即可)

49.(24分)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

(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10分)

(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6分)

(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8分)

【答案】(1)①原因:制度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外推动力: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缺乏获取利益的动力(或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受阻;或推行“海禁”政策;或传统中国文化塑造了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②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①思想: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②原因:政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或旧中国政府腐朽无能);经济:晚清政府社会经济落后(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封闭保守,中华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军事:海军力量薄弱。

(3)政治:政局稳定,完善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了综合国力;科技: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或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军事:重视海权,海防力量增强,如航母建设;国际: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50.(28分)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6分)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8分)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8分)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崛起;圈地运动;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2)经济:发展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或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如民族工业);政治:倡导民主政治,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列主义,如新文化运动等。

(3)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或照搬斯大林模式);“左”倾错误的干扰,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八大”路线没有得到坚持;两极格局的影响(或中国倒向苏联,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与世界潮流脱离)等。(4分,答对2点即可)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国家干预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成果的利用;美国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经济区域集团化,如欧共体成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确立等。

(4)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措施: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的发展,开发新节能能源;建立信贷资源配置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

51.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向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5—1990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2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2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 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据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5分)

⑵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12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答案】⑴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3分)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2分)

⑵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每点2分,回答其中三点得6分)

不同:近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下,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市,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背景下,农民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⑶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任答一点得2分)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得4分)

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2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2分)

52. 阅读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立法,回答问题。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3年1月起施行

规定税种、税率、税金的计算和征纳。

《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颁布

对经营活动中,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

《劳动法》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对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 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价格法》

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

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控制等内容。

《合同法》

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中的经济立法。(10分)

【答案】评述: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2分)经济立法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加强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2分)经济立法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发展。(6分)

53.(26分)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持以上观点的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4分)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制约因素有哪些?(8分)

(3)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1953--1957年“一五”计划为例,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有什么历史意义?(8分)

(4)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6分)

答案:(26分)
 (1)持以上观点的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4分)
(1)第一阶段史实: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每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不超过2分)
第二阶段史实: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权力分立等。(每答对一点给1分,满分不超过2分)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制约因素有哪些?(8分)
(2)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2分)
   政治: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强;政局动荡,战争频繁。(2分)
   外交:受列强控制,国际地位弱,缺乏民族独立发展的条件。(2分)
   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2分)
(3)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以1953--1957年“一五”计划为例,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有什么历史意义?(8分)
(3)任务: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分)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只讲“一化三改”给1分;工业化意义:①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场等;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任答两项得3分,一项1分)三大改造意义: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③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任答两项得3分,一项1分)
(4)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6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经营者和工人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
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每答对一点给2分)

54.(26分)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1850-1920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表——赵吉庆:《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10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4分)

答案: (26分)
(1)趋势:物价指数震荡上扬或波动上升。(2分)
[转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
1913—1920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战的爆发导致物资严重供给不足。(2分)
((2)1929—1932年美国物价大幅下跌。(2分)
   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物价。
   具体举措有:①整顿金融,利用货币手段稳定物价;
         ②减少(缩减)耕地和农产品的产量,恢复农产品的价格;
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民众收入,提升民众购买力。(共6分。仅答具体措施而未涉及与物价的关系,每点得1分;完整答对3点即得6分;答“国家干预”可得2分,仅答“罗斯福新政”得1分,)
(3)1978年前总体上稳定的原因:(本小问共4分)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必答项,2分);
②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等 (答对1点即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1992—1994年上涨原因:(本小问共6分)
   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答项,2分)
   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③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
   ④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升
   ⑤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
   (②—⑤点答对一点即得2分,总计不超过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酎情给分。)
(4)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应对危机。”“国家干预物价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5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使用圆型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元的影响。(6分)

答案:(25分)
(1)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间商品交流频繁,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货币使用不方便。(4分)
(2)变化: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3分)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
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8分)
(3)影响:欧元的诞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欧洲身份的认同感;但是欧元诞生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义,跨主权货币的承诺被打破,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6分)

5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由于《独立宣言》已经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因而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这一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欧洲人普遍认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也就成了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并作为一块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新大陆而备受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4分)
  (2)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8分)

41、(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4分)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西方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8分)

57. (28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 相关, 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 美国 大规模 垦殖大平原, 最终导致严重的荒 漠 化和“黑风暴”亊件。 20世纪 30年代中期,萝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措谈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 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 拓殖。

10 1 乙 0 山 甲 1 脉 90° 75 ° 60 ° 45 尼加 拉 瓜运 河 示意图 马 那瓜 湖 马 那 瓜 格拉纳 达 尼 加 拉 莫 里 托 瓜 湖 里瓦 斯 圣 卡洛 斯 乙 山 甲 脉 山 甲 脉 尼加 拉瓜运 河 示意 图 拉 河 图

——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 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 ,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 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 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 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象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 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4分)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4分)《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 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 识。( 4分)

(3)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 因。( 4分)

(4) 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1)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2 分)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 理。(任答两点得 4 分)变化: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 分) (2)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4 分) 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2 分) 认识: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威胁,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苏联解体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环境问题不是导致其解体的唯一因素。( 4 分) ( 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 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4 分) (4)可从经济体制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民生幸福;国际合 作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答。(每点 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 4 分)

58、(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

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从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美国社会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纽约、芝加哥等在20世纪初人口已超过百万,1910年一个委员会对纽约及其他城市情况作过调查,所有的房间中,三分之一的住着两个人,其余三分之二则住有3人以上;费城和圣路易斯其排水系统总长度仅相当于这两个城市街道总长度的一半多一点。而新奥尔良和莫比尔等城市依旧大部分靠露天排水沟排泄污水。各种族、民族以同质形式居住在特定的街区,彼此间以拼图形式存在。据有关资料,从1880年到1890年,全国犯罪率上升了80%,大部分案件都发生在城市。

——摘编自《美国城市化进程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 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分)

参考答案:

(1)发展变化:由政治性到既有政治性又有商业性。(2分)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2)主要原因:南北战争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

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各族、各阶层之间缺乏交流;犯罪率上升等。(3分)

59、(28分)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金本位首先在英国实行,后来通过国际扩散,成为早期国际货币制度。英国是金本位的主要维持者……金本位时期是世界经济中工业迅速增长时期……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关键。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人们完全相信英镑作为一种国际通货的能力。

——《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实行的货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这句话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8分)

59.(28分)参考答案

(1)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和英国工业革命(4分)

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欧洲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广泛建立,扩张缺乏政治后盾;缺乏新式交通工具等技术保障;欧洲以外地区传统经济的抵制。(4分,答出二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金本位制度。(2分)

含义:英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和世界贸易中心,先后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4分)

(3)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2分)

贡献: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4分,答出,二项即可)

(4)特点: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60、(24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和“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4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有关史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6分)

60.(24分)参考答案

(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西方新航路开辟。(4分)

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2)模式创新:英国实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市场经济模式。(4分)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输出商品和资本,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4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决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世贸组织等。(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61.(25分)

铁路是各国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铁路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第3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10分)

61.(1)(15分)
同:政府通过立法对运营企业进行干预
异:清政府:华商兴办铁路则给予鼓励;外商附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美国:运价应该公平合理;禁止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成立委员会监督企业运营
背景:清政府: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认识到铁路重要;清政府无力修筑铁路
美国:铁路公司的价格战影响经济稳定性;铁路公司垄断经营损害公共利益;
(2)(10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铁路的要求;加快我国铁路建设速度,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对传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 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答案】

(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270.html

更多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题】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益田中学许林丽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可确定本节课中学生需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高中罗斯福新政ppt

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而《罗斯福新政》又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出现因素之一。2《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001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册视频教程详情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运动描述 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位移和时间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运动描述 3、速度快慢描述----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

声明:《转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精选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为网友暧昧因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