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史学理论整理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关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题目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改变生产关系。二是当生产力还没有要求改变生产关系时而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是新兴生产关系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主要分三种形式:一是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是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是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种: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如:拿破仑的出现辉煌及最后失败。

5、继承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属于研究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的范畴。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如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决定了继承的必要性。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是前提,发展是归宿,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历史虚无主义、经验主义与形式主义都是错误的。

6、原因和结果

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的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从日本的角度看: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二是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如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常见的史学理论(整理)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三是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北美和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四是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英国的殖民统治、幕府的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原因虽不同,但结果都扫清了发展障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五是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行联系中。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六是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如唐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均田制遭到破坏,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财政困难;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施两税法。

7、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内容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应内容时,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这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

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不同: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8、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是要靠理解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是现象的依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事物的本质。

9、个性和共性

个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也就是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即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

个性和共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无个性的共性和无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第一、提高自己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能力:归纳共性即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属性,一般采用类比法,即比较相同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三个不同的概念,从中可归纳出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根本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提高自己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的能力:分析个性即在同类事物共性的指导下深入发掘各自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对比法,即比较不同点。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从属于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如19世纪中期美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中,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美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美国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废除奴隶制,二是开发西部和重建南方,加强联邦政府统一,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来,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都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且完成了主要任务。

第二、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解决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历史在部分解决社会矛盾和根本解决社会矛盾两种状态交织过程中曲折地向前发展。部分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原有的矛盾得到暂时缓和;根本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旧的社会矛盾不复存在,代之以新的社会矛盾。

11、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哲学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确定 不移的、不可避免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前进方向,是人的意志无法动摇和改变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然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一般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过程的作用,或使发展过程出现一定的摇摆和偏差,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世界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必然性表现为一种确定的趋势,而偶然性则表现为一种不确定的趋势。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二、主要的史学范式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察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文明史的内容来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纵向来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来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整体突出“文明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突出主干知识;

(2)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4)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从人类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中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方面的一场全方位社会变革。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5、社会史范式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三、史学观念的转变对高考命题思路的影响

1、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对历史知识的记忆重要;

2、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

3、历史的通史意识比历史的专题意识重要;

4、探索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观比探索历史事件的学术意义重要;

5、探索人类文明的共性必探索人类文明的差异性重要;

6、学会“从世界去思考”比学会“思考世界”重要

7、历史试题的能力定位比题型重要

8、历史试题所包含的能力层次必能力种类重要

9、历史学科能力的操作性比历史学科的简单分类重要

10、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比专业味道重要

11、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同样重要

12、历史学科的归纳能力与演绎法同样重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773.html

更多阅读

理论研究 怎样写好演讲稿 研究生班长竞选演讲稿

【理论研究】怎样写好演讲稿董忠全最近,邳州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市开展“第一届魅力新邳州城市形象大使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深入开展,集中展示我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2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返回首页  关于龙源  客服中心 用户名 密码忘记密码我的阅览室 投稿中心 荐稿中心 热点专题 名家名作 主编访谈  期刊主页->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1期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王 凯 黎友焕共2页 [1][2]字号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 荣格的理论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齐亚玲一、情结的提出:“情结”(complex)一语由TheodorZiehen于1898年所创,荣格最早使用。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1904-1911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在词语

声明:《常见的史学理论整理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为网友期待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