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军争篇》选评 孙子 军争篇 翻译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凡如用兵法则,将帅接受国君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成直路,要把不利的态势变成有利。所以需要用迂回绕行的佯动,加之小利引诱敌人,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区域,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

(军争目的是两军争夺战场上的有利条件而获取主动权,进而把握胜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本篇的核心。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提出“间接路线战略”: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想什么”于是就“要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不假思索、简单粗暴、损己伤众的思考方式,身为管理者与将帅,一定要进一步去思索,要“干什么”才会“有什么”,看似迂回,实则是能够接近终点的最优路线。)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战争中夺取有利态势的行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装备辎重去争夺,就不能及时到达;如果放下装备辎重去争夺,就会损失这些物资。因此,卷甲急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加倍行程强行赶路,奔赴百里之地去争利,三军的主将也不免被俘。士卒之中健壮有力的率先到达,身体疲弱的滞后掉队,最后也只有十分之一的战斗力能够运用。

(抢占先机和有利态势是重要的,但是为了保证能在人之先就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如果贸然急进也有可能导致自己完全陷入被动的情势。这也是孙子辩证战略观和慎战思想的体现,任何行动的前提首先还是确保自身不受损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队奔袭五十里去争利,可能导致前军主将受挫,部队战斗力大约只有半数到位;奔袭三十里去争利,部队战斗力大约有三分之二能到位。军队如果没有随军辎重、粮秣接济、物资补充,是无法生存的。

(此为接续前文阐述在实际作战中行军争利可能带来的风险,先谈军争之弊,并不是孙武反对在军事作战中运用奇兵争取利益,而是他慎战思想的表达,意在强调如果片面的只去争利,则可能落入敌人的圈套或者使自己陷入危险存亡的境地,必须有准确的时机把握和战情判断作为行动的基础。)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不了解邻国战略企图的,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水域、沼泽等地形环境的,就不能调用军队;不重用了解战场环境的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优势。

(李零先生认为本句所强调的是军事地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首先是国与国的地缘关系,其次是一国之内的纵深层次,按后才是具体的地形、地貌。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对方国家的战略意图,如果在未知的情况下贸然建交,则有可能重蹈假道伐虢中虞国的错误;山林、险阻、沮泽,这些地形没有可以依凭防守的条件,行军至此,容易导致倾覆而难以保全,所以必须了解清楚,以确定行军的路线。如果只是为了速进,而行进至这种危险的地势下,就不但不能迅疾到达目标,反而造成军队的败亡,这也是本篇核心“以迂为直”思想的阐发。)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用兵作战需以诡诈多变来取得胜利,以利益的大小有无来决定战术行动,根据敌情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军队行动迅速,有如飘风之迅疾;行列整肃,舒缓如林木之森然;发动攻击,势头如烈火侵袭而不可挡;防守稳固,屹然如山岳之立而不可动摇;形迹隐蔽,如阴云蔽日而不能睹万象;突袭忽击,如迅雷骤发而不知所避。

(孙武的核心思想是慎战,因为战争涉及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存亡,所以在不确定有足够的国家利益之前不宜发动战争。作为战略家,也必须思考行动的长远利益,而战争本来也就是比拼诡诈的场合,这些功利主义思想并不代表孙武个人的品格,而是战争的立场。风林火山,在日本战国时期被甲斐大名武田信玄广为推崇,并书写在自己军队的战旗之上。)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出兵进入敌方领土,掳掠富饶的乡邑村落,瓜分敌国的人口劳力;开拓疆土、扩充领地,瓜分敌国的物力财货,分兵占据有利的地形;权衡各方的利害与虚实,然后相机而动。与人争利,必须先度量路线的迂回和直接,能够辨明各方情势之后选择最佳路线的也就能做到进退迅疾,不失战机,而能取胜得利。

(战争的实质就是对资源的夺取与控制,抢掠是手段也是目的,孙武所谓“因粮于敌”,就是通过掠夺敌方的战略资源以补充自身军需。“悬权而动”则是每个将领都应铭记于心的行动准则,即在采取任何动作之前都必须斟酌利害,思考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否与自己的战略目的相吻合。)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军队中人数众多,彼此说话不能听清,所以需要金鼓作为工具,彼此动作难以辨识,所以需要旌旗作为信号。金鼓与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士卒的行动。士卒的行动取得一致,那么好勇逞强的兵士也不能单独冒进,胆怯懦弱的兵士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而夜晚作战中多使用金鼓,白昼作战中多使用旌旗,是为了适应作战中人感官的需要来强化我军士气、削弱敌军士气。

(对于大部队的指挥,最难的就是保持行动一致,因为每个士兵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性格、修养,勇敢的程度、战斗的能力都无法一致,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统一指挥号令。军事信号就等于战争中的语言,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中,有些环境也必须使用特定的信号、符号、工具,就是为了在具体环境中保持交流的顺畅和行动的统一。)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三军刚锐旺盛的士气可以挫伤而使其衰竭,将帅取胜的决心信念可以扰乱激怒使其动摇。军队士气开始时总是旺盛,然后慢慢变得怠惰,最后归于消沉。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总能避开敌方初来时的锐气,等待对方士气衰懈再行打击,这就是掌握并运用士气变化的规律。

(拿破仑说:一支军队实力的3/4是由士气构成的。士气属于精神和思想的范畴,和军士的心理波动与情绪起伏难以分开,因此夺气实际上也是战时政治工作中对敌军的心理瓦解,如韩信垓下之围中四面楚歌的故事。而士气变化的规律首先决定于初战所定下的基调,所以慎重初战也是重要的原则,初战得胜即可鼓舞士气而获得最大的战斗力。)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保持我军严整、镇静,等待敌方混乱、轻浮躁动的时机,掌握这种态势促使我军心稳固,使我军心自信振奋。保持我军驻扎安稳、精力旺盛、军粮充足,调动敌军令其行军跋涉、士卒疲惫、粮草空虚,就可以抓住战机取得胜利。不要发兵截击旗帜齐整、队伍整肃的敌军,不要正面迎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军,这就是随机应变、避实击虚的作战方法。

《孙子·军争篇》选评 孙子 军争篇 翻译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这四个法则都是从战争中将士心理的角度来辨析如何夺取士气的优势,以优势的心理状态应对弱势,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要保持军队高昂的战斗力,首先就是保持严整、镇静的军心,这也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的一脉延承。)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敌军占据高地的先得地利所以不可对其仰攻,敌军背倚丘陵的没有后患所以不可正面迎击,敌军假装败退的必设有埋伏所以不可随意追击,敌方精锐的士卒不可轻易攻击,敌方以小利为诱饵的部队不要理睬,敌军在退还往本国途中已怀有必死之心所以不要正面阻截,包围敌人一定要留有缺口使其不坚守死战,陷于绝境的敌人不宜过分逼迫而是逐步消磨令其衰竭。这就是用兵作战的法则。

(以上的八项变则也称称为“用兵八戒”。这既是孙武慎战思想的再度体现,也是 对于战争中实际作战规律的总结。“用兵八戒”中体现的核心思想仍是要准确把握敌军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条件、作战实力、队伍结构、战术策略、心理状态、环境情势等,结合所知的实际灵活地采取对应战术或进或退。这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实际对战中的运用法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979.html

更多阅读

《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评课稿--(初稿 生活中的暖色评课稿

昆阳一小李晓静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温州市教研院和陈老师给我这个学习机会。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包容性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下水不久的新手,很荣幸能坐在这里观摩评析优秀的同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疲乏(fá)积忿(fèn)淫威(yín)B.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C.神妪(qū)芙蓉(róng)谦恭(gōng)D.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2.填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和《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 填空《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思想家。有作品《 》。“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本文中的“康乐”是指 朝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

转载 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 一个人的圣经txt

原文地址: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1)作者:再复阅读《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 ——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文学系主办的文学讲座的讲稿刘再复一、小说背后的文化哲学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高行健的两部长篇小说:《

何以爱情——《何以笙箫默》系列剧评1 何以笙箫默的剧评

-=七年后的重逢=-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再见是今晚的康桥。这是她名字的由来,赵默笙。七年后回国的默笙眉宇间总有一抹散不去的哀伤,因为她不确定是否还有人会记得她,更不确定那个他是否还在等着自己。念书时学过一条:同一平面里,两条平行的直

声明:《《孙子·军争篇》选评 孙子 军争篇 翻译》为网友风劲角弓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