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伊底眼》赏析——老生常谈之三 老生常谈

汪静之《伊底眼》赏析
——老生常谈之三
一、汪静之(1902.7.20——1996.10.10),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国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
二、《伊低眼》赏析: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我就住在乐园了呢?
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沉溺在愁海了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心正,则眸子瞭焉;心不正,则眸子眊焉。” (《孟子·离娄上》)
人们常常不用语言而采用“递眼神”、“送秋波”、“眉来眼去”表示自己内心活动和交流思想感情。就在眼睛一睁一眨之间,一愣一转之际,时而含情脉脉,柔情似水;时而炯炯有神,锋利如剑;时而黯然失色,疑虑呆滞。那么恋人的眼睛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人们称赞那善于传情的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两个人之间目光的交流,眼色的示意,眸子的顾盼,眼角的传情,也就是双方心灵的感应,感情的交流,内心的刻剖白,无声的对话。从这里,彼此许多感情就能够心领神会。那深情的一瞥多美!那嫣然一笑多柔!美就美在那表情上,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我们看中外文学是怎样描写眼睛的美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渥伦斯奇在和安娜交臂邂逅的刹那间,就被她“亮晶晶的眼睛”吸引住了,透过“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的眼睛”,就可以洞察这位少妇“被压抑”的奥秘;泰戈尔的《素苞》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哑女素苞,她的眼睛便是无声的语言,传递一颗纯真心灵的讯息。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叙写葛里高尔相亲,沿人物的视线、观感,先眼睛,后脸蛋,手、身躯……,将人物肖像整个描写出来,画出了一位妙龄农村少女的天真、淳朴和健康的美。“她那天真的、略带有些激动的诚实目光似乎是表示:‘我的一切都在这儿那。你想怎样来判断吧。’——‘是个漂亮的姑娘’,——葛利高尔笑着用眼睛回答。”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说:“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是的解释者。”
正因为眼睛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很注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林黛玉的似喜非喜含情目,项羽的双目重瞳,张飞的豹头环眼,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中国诗歌中,对美人之目的描写,最早的是《诗经》中《秦风。硕人》篇里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微笑在她的嘴角轻轻流动,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神采飞扬。顾盼之间,那位古代美人的万种风情就跃然纸上。即使是忧国忧民的屈原,在他的《九歌。少司命》中,也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之句,两心相悦,用目光来传达情意。后世遂有“目成”,是恋爱成功的象征。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写到:“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含喜微笑,窃视流转。”意思是姑娘恍惚在相望而未曾前来,似乎想前来而又不敢接近……微微一笑,透出心中喜欢,偷眼暗视,眼波流转。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张生与莺莺普救寺邂逅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不禁眉来眼去,莺莺在离别时,留下了“临去秋波那一转”,她的希望、羞怯、纯真、追求都表现在那一转的“秋波”之中,真是出神入化,勾人魂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眼睛的传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仅仅两句话,就把她娇冶动人,眼神生辉,色压群芳的姿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的艺术家,在刻画人物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神”所放出的奇特的光辉上,捕捉眼睛的“神通”、“神趣”和“神力”。蒲松龄的《采莲曲》“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只一转眸就把你深藏心底,只一转眸就把你的情思牵动。李清照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眼波才动被人猜”是一种双管齐下的“合写”,也即人我之间的复合描写,“眼波才动”是写自己,“被人猜”则是写与自己有联系的他人,如此就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她自己在恋爱中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那么这首诗从艺术上表现了诗人的哪些艺术情趣呢?
其一,刻画眼神动态:由散漫到集中。
诗歌开篇就把女郎的眼睛比喻成天上遥远的太阳,只能远远地“望着我”;女郎的眼光如光速般地射进诗歌的灵魂,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在诗人感受中这眼神是迷茫的,故只能是“瞧着我”;接下来由于女郎的眼神使诗人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因而“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所以眼神也开始专注地“瞅着我”了;最后诗人乐极生悲,“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因为女郎长久地将眼光聚焦在诗人的眼睛里,“盯着我”,诗人终于明白了这眼神的含义,并且真正走进了女郎的情感世界,“沉溺在愁海里了”。就这样女郎的眼神由散漫到集中,完成了一次从异性相吸的自然状态到男女相爱的情感经过,诗人以己度人似地接女郎的眼神传达自己的爱情感受,因此,这与其说是在刻画女郎眼神的顾盼生辉,不如说是在表达诗人情感的心旌摇曳。
其二,传达诗人感受:由温暖到忧愁。
诗歌本质意义上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女郎的眼神在这里只是一个抒情物象,借她多情的眼神抒发诗人的多情的心灵,女郎的眼睛在这里只是一个情感符号,用她盛情的眼眶装载诗人整个的生命。这种“借代”的修辞艺术或许不玄妙,而神奇的是诗人的诗意感受是如何不同寻常的,这就是“通感”的运用,将属于视觉的“眼睛”的“望”、“瞧”、“瞅”、“盯”意象转换成触觉感受。诗歌一起笔就是“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仅完成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而且实现了感觉的挪动,由明亮的太阳视觉到温暖的肌肤感觉,这一转换传达出了恋爱过程中所必要的亲密行为和身体接触,二三两节的“剪刀”、“钥匙”物象都具有直接接触的含义,而到了第四节“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了”似乎没有了触觉意味了,可是,最后一句“我就沉溺在愁海了呢?”这样几乎整个全身心地溶入了。
其三,回归诗歌艺术:由诗句到歌吟。
“诗”和“歌”中国古代和现在乡间是一体的,和我们现在的歌曲一样,诗是歌词,歌是曲谱,在诗经、宋词、元曲的时代,乃至当今少数民族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古老史诗民间歌谣,都是用文字写出来就是“诗”,用嗓音唱出来就是“歌”。“五四”时期尽管是一个反叛传统的时代,自由诗、白话诗成了诗歌的正宗,然而作为诗歌它最早的艺术特征并没有丧失殆尽,汪静之这首诗就多少实现了诗歌艺术的回归,即从书面表现来看,它是分行排列的诗句,看也罢、读也罢,都具有浏览的阅读效果,这也是现代白话诗歌的审美特质。但是,这首诗还具有音乐审美特征,四节诗歌,每一节都是一样的结构:第一句是一个比喻,第二节又都有“不然何以,伊一‘怎么’我”一样的句式,只是换成不同的视看动词,第三句也都是“我……了呢”。整个诗歌结构一样,句式一样,只是若干词语在相同的地方作了调换,从而使得全诗富于浓郁的吟咏的音韵美和旋律美。

也许是一次寻常的眼睛“对光”,也许是一双平常的眼神“说话”,可是,在诗人的眼中“伊底眼”就是他生命的太阳,给了他灵魂的自由,住进了幸福的乐园,沉溺在忧愁的海洋。正是罗丹所言:“生活中表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2879.html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个人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大图)【背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狗·猫·鼠》赏析 狗猫鼠表达了作者

《狗·猫·鼠》赏析济源市北海中学 牛春红其实这篇文章读了好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读书时代。那时候,是极不喜欢这篇文章的,究其原因,是个人阅历有限,知识有限,对于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太多了解。所以,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先生的真

声明:《汪静之《伊底眼》赏析——老生常谈之三 老生常谈》为网友回眸一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