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学语文》教材的四种类型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

20131127(周三)

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引发媒体炒作,又有许多名人出来发高论。温儒敏教授说:“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很多,据说有数百种,其实互相“克隆”甚至抄袭,有特色的极少,即使有,也往往“劣币驱逐良币”。”此言基本可信。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正视这种乱象,鼓励大学语文教材的良性生产。”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名人、专家、学者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不揣冒昧,把我2007年的一篇旧作翻出来,以供想研究此一问题的大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参考。——也许大人先生们是不屑于听一个非专家的多管闲事的谬论的。

《大学语文》教材的四种类型

教科书反映教育观念的发展变化,也折射出教育的进步与问题。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20世纪前期在我国大学普遍开设,是各校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的必修课程。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不再开设。经过“十年动乱”,教育成了一片荒漠。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弥补语文能力的缺漏,经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等有识之士多年倡议,教育部批准于1982年重开“大学语文”课程。第一本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也由徐中玉教授主编印行。其后“大学语文”课程被列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必考的公共课程。许多正规高等院校也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必考课程。但2003年后又改为选修课,甚至停开。

20多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工具性、文学性、文化内涵、人文内涵、人文性等定位,最初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被称为“高四”语文;也有人说它是民国时期“大一国文”的演化;经过探讨,在20世纪90年代大致达成共识: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治、外语、艺术、教育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1996年4月30日为《大学语文》写的出版前言,转引自“华东师大版”)

2004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中文学科研讨会,对“大学语文”的改革有所推动,并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统计已有几十种之多。笔者选择有代表性的14种,现按出版先后列举如下。

1.《大学语文》简编本(第八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大2006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版”)

2.《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全编本,南京大学1999年出版,简编本2001年出版;修订全编本、简编本,2003年5月东南大学出版。《大学语文阅读文选》王步高、沈广达、史敏编著,2003年东南大学出版。(以下简称“东南大学版”)

3.《大学语文》,吴孝成主编,南京大学2002年第1版。(以下简称“南京大学版”)

4、《大学语文》,杨琳、焦垣生主编,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第1版。(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版”)

5.《新编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外语教学版”)

6.《大学新语文》,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2005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北大版”)

7.《大学国文新编》,纪德兴、鲁大兴主编,广东高教2005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广东版”)

8.《大学语文》,谢卫平主编,机械工业2005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机械工业版”)

9.《大学速读训练教程》,王继坤主编,山东大学2005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山东版”)

10.《高等语文》,曾庆元主编,武汉出版社2006年1月版。(以下简称“武汉版”)

11.《大学语文基础教程》,刘六英、肖连英主编,北京大学2006年1月版。(以下简称“北大版教程”)

12.《比较大学语文》张介明主编,立信会计2006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立信版”)

13.《大学语文》,龙厚雄,欧阳俊主编,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华中科技版”)

14.《大学语文教程》王春主编,清华、北京交大2006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清华版”)

上列14种教材,因教学对象有所不同和编者的认识有别,教材内容和体例也各有特点,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单纯文学教育

1.“南京大学版”: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选文分四类,一是我国古代诗文,从《诗经·东山》到蒲松龄的《婴宁》、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计32篇(首);二是我国现当代诗文,从鲁迅的《二丑艺术》,到刘亮程的《狗这一辈子》,计31篇(首);三是外国诗文,从莎土比亚的十四行诗,到川端康成的《花无眠》,计11篇(首);附录吴晗等谈读书的文章11篇,中外文学史概述。中外作品均以作者出生年月为序。特点是以文学史为序,外国文学作品占到选文的1/5左右。

2.“广东版”:选文也分四类,一是诗词,从《诗经·采薇》到舒婷《神女峰》,古代20首,现当代6首;二是散文,从《左传·齐桓晋文之事》到刘亮程《住多久才是家》,古代14篇,现当代5篇;三是戏剧,从关汉卿《救风尘》到老舍《茶馆》,古代3篇,现当代2篇;四是小说,从《快嘴李翠莲记》到白先勇《游园惊梦》,古代4篇,现当代6篇。编者认为:“语文语文,语言文学之谓也”,把非虚构的写实文章排斥在外,也不选外国作品,书名“新编”以区别于胡适的《大学国文》,其实除更换部分选文外,比之胡适并无明显进步。

3.“华中科技版”:对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以文学史为线索,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述略,从史前文学到清代文学,凡9章。选文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各含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作品若干篇。

4.“立信版”:在此类教材中鲜明地提出“全球化语境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的观点,是国内第一本比较大学语文教材,全书分四编:

第一编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比较”认知,这一编是阅读全书的基础训练,分四节,从具体作品的比较中认知中国文学的特色,即中外文学之“异”,从李白《长相思》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30首的比较中,认知“含蓄蕴藉的汉诗”;从《红楼梦》与《红与黑》的比较中,认知“以外显内的古典小说”;从《四郎探母》和《玩偶之家》的比较中,认知“虚拟、清醒的中国戏曲”;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与贺拉斯《诗艺》的比较中,认知“散珠碎玉般的古代文论”。每组选文后有编者撰写的一篇千字左右的“提示”,还有若干“思考题”,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作品,把握特点。

第二编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意义,通过17组中外作品的比较,从自我认知、生命意识、家园情怀、生死爱情、人生百态等方面认知中外作品主题之“同”。

第三编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方法,通过10组中外作品的比较,从人物变形、故事框架,情节跌宕等方面认知中外作品形式之“同”。这两编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并列研究”方法。

第四编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通过17组中外作品的比较,认知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如从纪君群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如从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到王蒙的《风筝飘带》的“意识流”方法的借鉴。本编的重点是“通”。

《比较大学语文》的特点是借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构建了比较大学语文教材,其探索之功,当不可没。遗憾的是选文局限于文学作品。其实文章作品也大可比较,本书中庞德的《几条禁例》和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虽然论的内容是文学,但形式是非虚构的文章。这说明文章作品的比较研究大有可为。以上四种教材只读不写,而读又限于文学,功能比较单一。

(二)语文综合教育

1.“西安交大版”:上篇语文基础阅读鉴赏部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个单元,各单元有导论、概述、作品鉴赏,选文先古再今后外,各附“参考阅读书目”。下篇写作基础知识与实用文体写作部分,分为文章基本要素、公文、常用事务文书、新闻、公关文书、学术论文与科技说明文、法律文书写作7个单元。特点是文章、文学并重,读写并重。

2.“机械工业版”:对象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全书分四篇。文学篇,从秦到现当代按文学史顺序分6个单元,各有概述和作品选读;写作篇分行政公文、企事业单位事务文书、经济管理文书、科技应用文等6个单元;语言篇分文学、词汇、语法、修辞4个单元;口才篇分称呼与介绍的艺术、演讲的技巧、论辩的才能、主持人的语言艺术4个单元。特点是文章与文学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并重。

3.“北京大学版”:对象主要是高职高专学生,分六个专题:诗歌、散文、小说、影视剧的阅读与欣赏(各有概说、体裁特点、欣赏方法、外国诗歌欣赏知识,中外诗词欣赏比较等),演讲辩论知识技巧与实训,应用文知识写作与实训。特点同“机械工业版”。

4.“山东大学版”:《大学速读训练教程》是山东大学“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中的一种,本教程训练的项目集中明确即快速阅读,实际上是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一个突破。快速阅读是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心智技能,本教程通过快速记忆、视觉技能等基础训练和计时阅读、意群阅读、抓关提要、程序阅读、信息快检技能、垂直阅读、一目十行技能等专项技能训练,达到能快读教科书、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目的。当前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速度不快,阅读视野不宽,阅读能力不强,所以本教程在同类教材中有创新意义。

(三)文化教育

1.“武汉版”:对象是非人文学科的本专科生。分五个部分:一华夏人文经典,包括讲易和易传、论语孟子与儒学、老子庄子和道家哲学、诗经、屈原与楚辞、金刚经、坛经与中国化佛教6讲;二华夏人文景象,包括殷商的巫神与西周的礼乐、群雄逐鹿与百家争鸣、封建一统与儒学独尊、魏晋的玄风与佛道的繁荣、宏阔博大的盛唐气象、两宋理学与士大夫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文化专制与思想启蒙、西学东渐与“王四”新潮等9讲,各讲先概说后文选;三信息时代与人文关怀8讲;四当代文选19讲;五阅读思考与研讨文选。其特点是以中国文化史为线索,以人文学科为主,兼顾科技发展,选文有较强的地域色彩,多反映湖北文化特色。

2.“清华版”: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上编阅读欣赏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体;下编实用文写作分公文、事务类、科技类三种文体。兼顾文章、文学,兼顾人文、科技。

(四)人文教育

1.“华东师大版”:对象是各类各系科大学生,本教材是为培育民族文化素质和提高本国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而编写的通用教材。1982年第一版的教材,我国古代作品约占85%以上,现当代作品约占23%。2006年1月第八版教材,主编明确教育重心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选文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选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体例不再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而尝试按人文主题组织学习单元,全书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等12个主题选编诗文,文章文学混编、古今文白混编、中外作品混编,每个单元少则4篇(首),多则7篇(首),全书65篇(首)文章31,文学34,基本对等,说明文章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古代46,占69%,现当代15,约占23%,有点厚古薄今;外国作品只有爱因斯坦随笔、欧·亨利小说、茨威格、萧伯纳散文各1篇,仅占6%,显然不能反映世界多元文化。附录三篇:中国文学史概述,(从先秦到民国)、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我国历史朝代简表。作为一本全国通用的教材,选文比例尚须调整。

2.“外语教学版”:编者意在按“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的原则来编制教材,选文范围拓宽为三大领域,使中国古代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文类的选文构成三足鼎立态势。全书分为十二个人文主题单元: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文明:冲突与对话、养浩然之气、人间世、盗火者、道法自然、我的信仰、天工开物、美的历程、文心诗品、为学之道。共选诗文99篇(首),文章61篇,文学38篇;古代作品46篇,现当代28篇,外国25篇。本教材的人文性体现在人文情感、人文素养、人文理想三个方面;审美性体现在专门设置美的历程、文心诗品等单元,以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发 现美和欣赏美。除注意趣味性、工具性外,本教材提出了“新经典原则”,在每个单元都注意选择今人时文,如筱敏的《1789年原则》、唯色《我的德格老家》、张承志的《美文的沙漠》、苇岸的《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刘亮程的《鸟叫》等等。“新经典”理念的提出,和作为“新经典”样例推出的选文,有创新的意义。

3.“北京大学版”:这是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的一种。汤一介先生在丛书总序中说:今天,许多事实已经证明科技的发展并不一定都是造福人类的;那么,我们如何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应该努力做到“修德”、“讲学”、“改过”、“向善”。……需要有一种关怀人的人文精神,并对全社会进行关怀人的教育。本书主编在《序》中宣称:《新语文》首先“新在它凸显价值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其选文方针是“现代人文,经典诗文”。其资源类别分为四块:一是千年中华文学暨文化遗产;二是近现代西方贤哲文豪的汉译佳作;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现代精英的不朽文字;四是自1978年前后当代中国在其“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历程中留下的珍贵情思。

全书分为16个单元,依次为:大学之魂 青春在呼号仁爱 天地最美 爱是难的向往自由 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 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

英雄不仅是神话 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 反讽与幽默

诗意地栖居 回归大自然。每单元选文后各有一篇“编者的话”,用以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本单元的人文内涵和选文的深意。本教材选入外国作品62篇(首),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我国非文学专业教材,如索尔仁尼琴的《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埃利希·弗洛姆的《当今的道德问题》,罗兰·巴特的《相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克尔凯郭尔的《众生世相》,凯尔泰斯的《船夫日记》,博尔赫斯的《诗艺》等。可以说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选诗文共189篇(首),其中非虚构的写实文章115篇,占60%。这充分说明,“人文内涵”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其实文章富含更多的人文精神。本书封面右上角有一段文字虽用最小号字排印,但我认为其意义重大:

这本新教材力图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将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大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学的巨大魅力而引领其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意识,为他们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

有篇文章《大学语文“病”得不轻》指出: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是必修课,占4个学分;后来减少到36个课时,2003年以后改为选修课,只有30个课时、1个学分。由此带来的是学生锐减,一名老师上过207人的大课,“必修改选修”后减少到13名,有的只有2名学生。课程边缘化,优秀教师流失,有的高校甚至停开这门课,(摘自2003年11月8日《郑州晚报》刘芳文)

大学语文渐渐地变成了边缘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这种基本的能力是为各个学科能力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的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见《中国教育报》)如何改善大学语文所遇到了尴尬局面,是大家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中提到,“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定位不太确定,上课也各式各样。至于那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效果也值得怀疑。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大学语文。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浮躁,受社会上许多因素的诱惑,根本就静不下心来读书。所以要改变大学语文的命运,还需要从各方面入手。” 温儒敏教授说:一方面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美国、韩国、日本都有很多人学汉语……另一方面,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目前国内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最突出的问题是读书很少,对这种现象我们搞大学语文的教师觉得很不好受。现在全球化,经济要发展,英语是要重视,但是也不能把大学语文挤到一点空间,怎样想办法让学生有那么一点精力和时间学语文,这要有个政策引导的问题。起码我们要给大学语文一定的空间,毕竟大学语文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在如此尴尬的境况下,《大学新语文》和上述一些新教材的编者的努力奋斗尤显难能可贵。一门选修教材要担当起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道义,显然不堪重负,但正因为知其难为而为之,我们对编者群体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肃然起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全球学习汉语论文的热潮日益升温。相信近年来重外语轻国语的倾向会逐渐得到扭转,而大学语文将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提高我国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在本文完成后,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则报道: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报道这一函件引发了许多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的热潮。高兴之余,也庆幸我们的研究也许对编好新一轮大学语文教材有所裨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3603.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里的人物9 :贾代化与贾代善

《红楼梦》里的人物(9):贾代化与贾代善在《红楼梦》里,贾代化和贾代善是堂兄弟关系,属于贾府第二代里的关键人物。贾代化,是宁国公贾演的长子,是贾敷、贾敬的父亲,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红楼梦》第二回写道: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

为什么要学习《高级英语》一类的阅读教材?

为什么要学习《高级英语》一类的阅读教材?今年四月在青岛,五月在成都,六月在德州我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之邀在该社组织的研讨会上就张汉熙教授主编、王立礼编的《高级英语》第三版做了三次讲话,我想将话内容梳理一下,加以补充与扩展,

转载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 五百四十部首朗诵视频

原文地址:《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作者:木易《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万 献 初汉字数量巨大,今天能搜集到的汉字字形在十万以上,《汉语大字典》收 56000 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 47035 字,宋代《集韵》收 53525 字除去异体实收 32381

怎样认识《蜘蛛侠:破碎维度》中的四位蜘蛛侠

本人爱玩游戏,更爱了解游戏自己的文化。《蜘蛛侠:破碎维度》的宣传标语中就有一句“四个蜘蛛侠总比一个蜘蛛侠给力”(当然,这是我根据英文翻译的)。那么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四位蜘蛛侠吧!怎样认识《蜘蛛侠:破碎维度》中的四位蜘蛛侠——

声明:《教育《大学语文》教材的四种类型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为网友钟于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