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 盗跖和白凤

盗跖原名柳下跖,是鲁国名大夫柳下季的弟弟。柳下季在史上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坐怀不乱了,他在史上最有名的朋友就是孔丘孔促尼了,他们两人交友可谓相得益彰。但柳下季偏就有一个儒家学派老祖宗看不上的弟弟:柳下跖。

柳下跖其人,按庄子《盗跖》原文的说法:“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到处侵略各诸侯国;所到之处,穿门破户,大肆抢夺各国老百姓的物资和女人;其人贪财忘义,全然然不顾及父母兄弟的感受,更不在乎对祖宗德行的玷污。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苦不堪言。”这样的一个人,用现在人的标准去对比,从道德的角度讲,他应该是没有生存之地的,而从法律的角度看,他应该是被枪毙或注射毒剂N次了。本拉登还有一个信仰去支撑和解释他的行为,至少还有一个塔利班作为盟友,盗跖先生什么都没有,都是最原始的欲望。此人连父母兄弟都不能亲近,也必然是一人失道寡助的人,既失道又残暴,按兵家孙武子先生的说法,这样的人大抵是不得善终的。

孔老先生作为柳下季的好朋友,很是看不下去了,对这位道德楷模说:“柳下季说:“孔子对柳下季说:“只要是做父母的,必须能告诫自己的孩子(礼仪行为的规范),当哥哥的,必须能教育自己的弟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假如做父亲的不能告诫自己的子女,做兄长的不能教育自己的兄弟,那么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先生您为当世名士,有一个被称为盗跖的弟弟,是您的失职啊,说出去天下人耻笑,于您的名望有损,我愿意帮助您去教育教育您的弟弟,让他改邪归正。”柳下季说:“先生说得我都懂,但倘若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告诫,兄弟不接受兄长的教育,即使像先生您这样博学多识的人,又能拿他怎么样呢?而且盗跖的为人,思想活跃犹如滔滔江水不绝,感情变化就像龙卷风一样变化无常,勇武强悍的可以与整支军队作战,牙尖嘴利足以把黑白颠倒。合他心意的话他听着就高兴,不合他心意的话他听到了就发脾气,而且极易用语言伤害别人,所以先生千万不要去见他(以免自讨没趣)。”孔子自持其名望和能力,当然不把柳下季的话放在心上,有一次柳下跖在泰山休养部队,孔子就带着两个学生子贡和颜回去了。于是真正的寓言就开始了。

孔子去的时候,柳下跖正在吃人肝。孔子是很讲礼仪的人,下车请人禀报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人品不错,所以求见说几句我的心里话。”

 柳下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说:“他不就是那鲁国的那个伪君子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胡编一套学术,谎称是文王、武王的主张;头上带着如树杈一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人模人样,却满嘴的胡言乱语;你不种地却吃得却挺好,不织布穿挺得讲究;你整天评论天下对错,结果迷惑了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找到最自然的本性,你所标榜地尽孝尊长的主张只不过是为了得到诸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所做的努力。你实在是罪大恶极,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我将把你的心肝挖出来当午餐的加餐吃了!”孔子毕竟不是凡人,胆子非一般人可比,再请人通报说:“我和你哥柳下季关系很好,所以诚恳希望将军能够与将军见了一面。”盗跖听了以后说:“叫他进来!”孔子小心地快步走进帐去,(不知道行不是因为害怕)又连退几远离座席步,向柳下跖鞠躬行礼。柳下跖一见孔子大怒不已,双腿叉开站立,手握剑柄双眼怒视,说话的声音就和哺乳的母虎一般:“孔丘你上前来!你所说的话,倘若合我的心意的话就让你活着,不合我的心意就弄死你。”由此看,前面对柳下跖的评价开始有了一些问题,倘若获下跖是一个不在乎家人感受,不尊重祖宗得行的人,又怎会仅凭孔老先生是大哥的好友,就决定改变态度决定见孔子一面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言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信的,凡想要对人和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还要亲身实践实践比较好。

  既然柳下跖让讲,此时的孔老先生恐怕不说是更难以脱身了。于是孔子说:“我听贤圣讲,凡天下人有三种美德:男子生得英武潇洒,女长得美貌绝伦,无论长幼尊卑见到他都十分喜欢,这就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够包罗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种事物对错善恶,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果决、刚毅,可以聚合众人统率三军,这是下一等的德行。普通人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了。如今将军同时具备了上述三种美德,然而却被世人称为盗跖,我是暗地里为将军感到羞耻的,并且认为将军不应该有此恶名。将军如果有意听从我的劝告,那么我将出使南边吴、越两国,北边出使齐、鲁两国,东边出使宋、卫两国,西边出使秦、晋两国,请人为将军建造一座数百里的大城,得到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拜将军为诸侯,将军当黩武从文,重礼守仪,从此跟天下各国从此友好相处。这样才是贤圣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盗跖 盗跖和白凤

  柳下跖听完大怒说:“孔丘上前来!只要是可以用功名利禄来规劝的人、用花言巧语来谏正的人,都只能是那些愚昧浅薄、逆来顺受的普通老百姓。现在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见了喜欢,是我的父母给我遗留下之美德。与我本人的德行何干?你孔丘即使不当面吹捧我,我难道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吗?而且我听说,一个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一定喜欢背地里诋毁别人!如今你把建大城、聚百姓的意图告诉给我,就是用功利来诱惑我了,这是用对待普通顺民的态度来对待我,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东西怎么可以长久呢!最大的城池莫过于整个天下了。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无处立身;商汤与周武王自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却遭灭绝,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吗?”“我还听说,古时候禽兽多而人少,于是人们都在树上筑巢而居躲避野兽,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树上,所以称他们叫做有巢氏之民。古时候人们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多存积柴草,冬天就烧火取暖,所以称他们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农时代,居处是多么安静闲暇,行动是多么优游自得,人们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种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没有伤害别人的心思,这就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的时候就完全的不同了,跟蚩尤在涿鹿的郊外进行大战,流血百里。尧舜称帝,设置百官,商汤放逐了自己的君主,武王杀死了纣王。从此以后,世上总是依强欺弱,依大欺小,依多欺少。从商汤、武王开始,就都是篡逆叛乱的人了。“现在你假借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行为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而真实的目的却是用这样的办法追求高官厚禄,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作盗丘,反而竟称我是盗跖呢?!你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除剑去冠,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你,受教于你的门下,所以天下人都说你孔子能够制止暴力阻断不轨。可是后来,子路想要杀掉篡逆的卫君,自己却在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恰恰证明了你的理论的失败。你自称才贤的学士、知晓圣哲的道理,却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你所教育的子路却又遭受如此的祸患,做师长的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做学生的自然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为人,你的那套主张难道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战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讨商纣,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他们的做法实际上是极为可耻的。“世人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竟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上涨尾生却不肯离去,竟抱着桥柱子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没有超过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两个人,世人都称作忠臣,然而最终被天下人讥笑。从上述事实看来,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你孔丘用来说服我的,倘若是些怪诞离奇的事,那有可能是我所不知道的,但你要说人世间实实在在的事,不过如此,这些都是我所听闻的事。现在让 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听到声音,嘴巴想要品尝滋味,志气想要满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寿为一百岁,中寿为八十岁,低寿为六十岁,除掉疾病、死丧、忧患的岁月,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光,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罢了。天与地是无穷尽的,人的死亡却是有时限的,拿有时限的生命托付给无穷尽的天地之间,迅速地消逝就像是良驹过隙般。凡是不能够使自己心境获得愉快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你所主张的,正是我想要废弃的,你赶快滚回去,不要再说了!你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狡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本性,有什么好谈论的呢!”我想此事的柳下跖一定在想,我没有杀掉你,吃你的肝,已经是很给我哥面子了,还敢啰嗦?!

  孔子连忙拜谢快步逃离,走出帐门上车返回,在路上多次掉落拿在手里的缰绳,眼光呆滞面如死灰,垂头丧气地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大气也不敢喘。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柳下季说:“好几天没有看到你了心里很不放心,看你的车马似乎外出过,恐怕是前去见到盗跖了吧?”孔子仰天长叹道:“是的。”柳下季说:“盗跖莫不是像先前我所说的那样违背了你的心意吧?”孔子说:“正是这样。我这样做真叫做没有生病而自行扎针一样,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撩拨虎头、编理虎须,几乎不免被虎口吞掉啊!”。

庄子中很多文章其实都是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倘若用现在人的戏说情结来传达,我想至少能拍出一部比《英雄》要深刻些的电影。寓言故事应该给后人留下足够的想像和思考空间,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思考与反省。然而后世文人对于柳下跖的雄辩中颜回的驾车和子路的引典之瑕疵争论不止: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有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也就是说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在二十九岁时死掉了,当时孔子应该是五十九岁。而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这段是说,在子路死于卫国之乱的那一年,孔子病了,第二年孔子也死掉了,孔子死的时候七十三岁。两个情况放在一起,柳下跖的话出了问题:颜回死在前,子路死在后,怎可能颜回驾车载着老师去听盗跖关于子路死亡的启示呢?

今天的多数人认为,庄子的杂篇中所记载的多不是庄子所做,这个错误的存在到底是谁错了?有可能司马老先生错了,也有可能是庄子的追随者错了。我们现今多数认为司马迁没错,倘若如此那这篇文章更不是庄子所作了,因为那样的话,岂不是庄先生的品德有些问题了?用中国文化人的观念去看:一个依靠篡改历史去证明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没有问题的人,其本身已经有问题了,他所要证明的内容又怎么可信呢?作为一个先哲,他的道德品质是不可以有问题的,倘若他的道德品质有问题,那么他的追随者怎么办?中国人有时很容易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一个伟大的人是不可以有任何瑕疵的。仿佛如果他有错误,就会令他的伟大蒙羞!但别忘了,所有伟大的人都是由普通人进化而来;任何一个先知也都是从无知的婴儿成长起来的;轩辕黄帝小的时候一样尿炕,毕加索终身沉迷女色,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伟大。每个人都会有发生记忆错误的时候,怎么就不允许庄子错一次呢?客观的讲,如果现在有人跳出来说:庄子青春期的时候也同样手淫过,谁能证明没有?可是那对庄子来讲有什么问题吗?所以从文章的角度讲,这个引典对全文影响确有瑕疵,但是这个错误是不是庄子犯的并不重要,对庄子来讲没什么影响。就象我们也可以从很多别的地方证明这篇文章不是庄子本人所做,但是不是庄子所做不重要,重要是的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倘若一定要证明是不是庄子所写,反倒有些舍本求末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4230.html

更多阅读

王翦和白起谁更厉害 王翦和白起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名将。白起事秦昭王,从军30多年,大小血战不下百场,几无败绩,人生的顶峰,当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45万降卒,这可能是是军事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降事件。王翦,帮秦始皇荡平六国,也是个百战百胜的主。这两人谁更牛呢

声明:《盗跖 盗跖和白凤》为网友我会咆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