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漫步南开大学校园,品味历史印迹组图37幅 免疫印迹法

漫步南开大学校园,品味历史印迹

女儿是被天大录取的,但由于其所选的专业是属于天大和南开合办专业,所以前两年在南开学习,这也给了我走进南开,了解南开的机会。

一个晴朗的周日早晨,从南开大学东门进入,独自沿着大中路从东校门走向化学楼,大中路两旁白杨林立,绿草如茵,雀鸟成群,充满了勃勃生机。边走边拍,细细品味着南开大学悠久的历史印迹和风采!

(△图1:南开大学东校门)

1999年,南开大学80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资兴建的东校门整体上是一段呈弧形张力的橙色墙壁,校门上方由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亲笔题写的“南开大学”四个大字在东升旭日的照射下熠熠生光。四根厚重的白色石柱把东门分出人行和车行道,保证了进校伊始的交通秩序。

(△图2:大中路)

作为南开的主干线,大中路从东校门直抵化学楼,沿途可以欣赏南开多半景致——左侧的中心花园、爱大会馆、东方艺术大楼、主楼、校钟等,右侧的马蹄湖、行政楼、新开湖、图书馆等,大中路像一条朴实无华的链带,将这些景点珠玉串联起来,构筑整体上的别致魅力。

(△图3:马蹄湖)

(△图4:马蹄湖边的老树)

多年来,马蹄湖中的荷花在每一位南开校友的思绪里飘香。马蹄湖也在荷花年复一年的开谢荣枯中更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心小岛上,绿树浓荫中的周恩来纪念碑是南开人心中动人的景观。松柏的高贵气息已经深深融入南开气质,清远淡泊、踏实内敛、厚积薄发成为南开精神的重要分子。

(△图5:新开湖及第二主教学楼)

新开湖被誉为“南开的眼睛”。2002年,学校对新开湖作了比较大的整修,湖南岸建造一条长约70米的平台式长堤——百步堤,堤低于路面,有三级台阶。湖北岸的半圆平台“半月坛”也整修一新。东西两岸则修建了遥遥相对的观水台,共8层台阶,沿坡而下,又各以不同形状的圆台点缀其间。湖中设置音乐喷泉,中间一组是主喷泉,水柱粗高且可摇摆。周围是四小喷泉,如众星拱月。

湖北岸,树荫下设有石凳,清晨可见朗朗诵读的勤奋学子。湖中放有五色鲤鱼,站于岸边,投下食物,便有大片鱼群聚来。节假日喷泉开放时,四岸乐声悠扬,湖上众泉齐喷,直射时如晶柱冲天,玉株四溅;摇射时如银蛇狂舞,覆水蔽空,蔚为壮观。天晴时间或可见七色彩虹,若隐若现,吸引路人竞相驻足。

新开湖西侧,南至大中路,北接校医院,原学生第1宿舍、第2宿舍、第11宿舍均已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成了建筑面积达34000平米(是南开主楼近2倍)、带有地下停车场的第二教学主楼。此楼的建成投入,极大地改善南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

(△图6:东方艺术大楼)

东方艺术大楼其造型是取自于周易的太极阴阳,从天上俯瞰这栋楼,正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样子。东方艺术大楼是范曾教授用卖画的钱捐建的。范曾是著名画家,曾就读于南开历史系,后转入中央美院学习。成名后,范曾希望为自己的母校捐建一栋楼,而当时范曾先生的财力还没到那个程度。于是,就在南开大学北村,也就是进东门以后的右手边的那片老房子里,范曾先生日夜挥汗如雨作画,将所得的资金悉数捐赠,终于建成这一栋东方艺术大楼。

(△图7:重铸校钟)

1937年7月28、29日侵华日军蓄意轰炸南开,校舍被焚毁,校园被侵占,文物典籍被洗劫,铸有《金刚经》全文,重六千余公斤的校钟亦遭毁掠,举世愤骇。1997年7月,正值南开被炸六十周年之际,为了永记惨痛的历史,励志未来,特重铸校钟。此钟高1.937米,重3000公斤,上铸校训、校歌和铭文,分别由康殷、康默如书丹,铭文撰写王达津。

(△图8:西南联大纪念碑)

(△图9:西南联大纪念碑)

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复制,承载着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作无间、同舟共济办学历史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于2007年9月17日在南开校园的大中路尽头落成。重立的纪念碑,是由南开历史系1977级校友李德福捐资,与昆明原址的联大纪念碑完全复制而来。著名画家、南开大学教授范曾为此题写了碑记。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图10:化学楼)

化学楼占地14700平方米,在第二主教学楼和MBA大楼没有建好之前,其规模仅次于主楼。面积虽然大,却为化学学院所独有,因为化学是南开四大传统强项之一,这里还集中了南开大部分的院士。化学兴则南开兴,化学衰则南开衰的说法并不为过。

化学楼上前檐上的八个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的校训。

(△图11:小引河边风光)

(△图12:小引河边风光)

(△图13:小引河边风光)

(△图14:小引河边风光)

(△图15:小引河边风光)

(△图16:小引河边风光)

化学楼前面的有一条小水沟,美其名曰小引河。小引河其实不算宽,上面却有四座桥;这条小引河其实不算长,却穿起了南开众多的建筑。

据说由于小引河临近化学楼,大量化学实验的污水和重金属元素流入河中,使得河水污染,时日一长,污泥沉淀使得河水颜色渐深,天气一热臭味便飘散开来,大家都习惯称其为化学河。2002年夏天,学校对小引河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整治:把河水抽干后对底部的污泥进行了清淤,拆掉了三食堂门前的木桥,在原址修建新拱桥,并以此为中心在南北两侧各修一座,化学楼前的桥则重新修缮,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今天看到的小引河并非曲水流觞,也非碧波荡漾,但其岸边的垂柳、朴实的建筑和过往的人流却让其充满了美感。

(△图17:敬业广场杨石先塑像)

青草缦过方砖是敬业广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二个印象就是杨石先校长的雕像。杨石先校长的雕像是南开园内不多的几尊人物塑像,也是出了总理像外最显著的塑像。作为"南开五贤"之一的杨石先,是南开大学继张伯苓之后在任时间最长、威望最高的一位校长。在张伯苓长期得不到承认的那段时间里,杨石先一直是南开的标榜。这座杨石先的汉白玉全身坐雕像是1997年5月23日立的。是由郭家瑞造型设计的。雕像旁有一塑像碑,碑记由田蕴章书丹。塑像正中是杨石先校长坐在藤椅上,目视前方,和蔼而自然。

(△图18:新图书馆--逸夫楼)

新图书馆又叫逸夫楼,是由邵逸夫先生捐赠建成。为什么叫新图书馆呢,因为在新开湖边上还有一栋老图书馆。新图书馆说新,其实其建成于1990年,也已经落成二十几年了,新是相对而言的。

(△图19:八十周年校庆纪念碑)

(△图20:八十周年校庆纪念碑)

80周年校庆纪念碑坐落于学校新图书馆、伯苓楼和第七教学楼之间,由物理学系1985届海内外校友共同捐资为庆祝建校80周年而建,是学校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这个纪念碑四周等距离地分布着八块方型石板,每块石板上刻有四个字,四八三十二字总结概括了南开大学八十年的经历和苍桑:五四肇基、日寇毁校、春城弦涌、复归故园、开国继兴、十年劫难、改革奋进、新纪腾骧。

(△图21:伯苓楼)

(△图22:经院大楼)

经院大楼门前是腾维藻塑像。腾维藻(1917-2008年),教授。江苏阜宁人。1944年获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商科研究所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金融贸易系主任、教务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1983年被聘为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专家顾问。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长期从事大洋洲经济和跨国公司问题的研究。主编《澳大利亚经济》、《跨国公司剖析》、《跨国公司与中国开放政策》(英文),译有《物价与生产》、《土地经济学》等。

(△图23:经院1号楼)

(△图24:经院圆楼,这楼与主楼相对,一方一圆很有特色)

(△图25:方行圆智)

走到经院这里,我有些迷路了,毕竟是第一次 走到这里,不知该往何处?凭着记忆,向北走,直觉告诉我,这里离南开的西门应该不远了。于是一路往北走着,路过一个小体育场,里面还有正在军训的新生。

(△图26:小体育场上正在进行军训的新生)

(△图27:正在接受军训的新生)

顺着小体育场向北走,就找到通往南开西门的那条路,因为以前走过,知道从这条路往东走,可以走过与天大相通那栋联合大楼,于是沿这条路向东走下去,先后路过学生活动中心、21宿、学生服务中心、南开浴园、体育中心、游泳馆等。

(△图28:学生活动中心,路过时好象军训的新生们正在此组织活动)

(△图29:21宿,相对较好的学生宿舍)
〖天津〗漫步南开大学校园,品味历史印迹(组图37幅) 免疫印迹法

(△图30:学生服务中心)

(△图31:南开浴园,全校学生洗澡的地方,需要排队,用水刷卡)

(△图32:第二食堂)

(△图33:体育中心)

(△图34:游泳馆)

(△图35:办公楼)

(△图36:天南大联合研究大楼)

这个楼很有特色,正建南开与天大相连之处,方正的楼一半座落在南开校园,一半座落在天大校园,楼内连廊相连,楼中央的部分中空,是南开和天大相连之处,穿过这个小门,就从南开到了天大校园。

(△图37:天南大联合研究大楼,从这个门过去就是天大啦!)

走到这里,这次游南开校园就结束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开始深深地羡慕起女儿来,同样四年大学时间,她可以在两个学校生活,感受两个学校的历史,享受两个大学校园生活……

此外也发现一些地方没看到,比如周总理像、思源堂等,下次有机会我再到南开校园寻找这些历史的印迹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4554.html

更多阅读

占地面积最大的十所中国大学校园 占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大学之大,大在哪里,已有不少人讨论过。教育家梅贻琦看重大师:“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看重大师也看重学生:“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诚然,并非占用土地多、建筑规模大,

声明:《〖天津〗漫步南开大学校园,品味历史印迹组图37幅 免疫印迹法》为网友别残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