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之死的细节,两段 约翰列侬为什么被杀

十二月八日,星期一的晚上,当初冬夜色降临纽约曼哈顿的时候,马克·大卫·查普曼,这个心烦意乱的的孤单人走近了他的偶像约翰·列侬,当时列侬正从他的座车里出来,就在达科他大厦前面。列侬和大野洋子及他们的儿子西恩住在这幢位于中央公园西侧西七十二街的大厦内。拿到了列侬的签名以后,查普曼等着这位歌手转身开始走向达科塔大厦。这时,查普曼掏出了一支手枪,用一本《麦田守望者》盖在上面,摆出了一副格斗的架势,然后向二十码开外的列侬开了五枪。五枪中四枪打在了列侬背部和左肩处。列侬趔趄着走向大厦入口,倒下,鲜血从他的嘴里涌出。歇斯底里的大野洋子在他身边跪了下去,而查普曼则是不慌不忙地走开,坐在街道边,开始读塞林格的小说。他刚刚所做的好象对他没有影响,查普曼只是坐在那儿等着警察来。他在他那本《麦田守望者》书上的题字不无说明意义:“霍尔顿·考菲尔德送给霍尔顿·考菲尔德。”它指向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查普曼如此认同于塞林格创造的这个人物,他不久前还在试着将名字合法地改为霍尔顿·考菲尔德。他说:“这本书是写我的。”

临近约翰·列侬逝世25周年纪念日,NBC电视台将于本周五在“NBC日界线”特别节目中,播出一段枪杀列侬的凶手接受采访的录音。凶手马克·大卫·查普曼在录音中回忆,当年“任何事都无法阻止”他跟踪并杀死列侬的扭曲欲望。

“当时我被一股无法抑止的冲动控制了。”查普曼说,“就像一辆列车,一路向前,全速前进,势不可挡。”
约翰列侬之死的细节,两段 约翰列侬为什么被杀

1980年12月8日,查普曼在列侬与妻子小野洋子从曼哈顿某录音棚回家途中枪杀了列侬。查普曼称谋杀列侬的念头始于他在夏威夷家中的一日,那时他坐在地板上,望向“披头士”乐队那张《佩珀军士孤独心俱乐部》专辑,突然,仇恨就充满了他的内心。“他(列侬)是一位成功人士,可以说操控着某部分世界,可我呢,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查普曼说,“想到这里,我内心中的一股力量突然爆发了。”

查普曼回忆,谋杀当晚,他守候在列侬住所旁,当轿车于不远处停下时,他内心突然产生强烈的反应。“我听见自己脑中有一个声音说,‘干吧!去干吧!’”查普曼叙述道,“他与我擦肩而过后,我便拔出枪,瞄准他的背部,扣动扳机,有5发子弹命中了目标。”

这段从未对外公开的录音录制于1991年至1992年间,为了纪念列侬逝世25周年,首次被收录于纪录片《我枪杀了约翰·列侬》中。该纪录片将于惨剧纪念日12月8日当天在英国播出,而在美国,播出时间略有提前,定在了本周五。

因谋杀列侬被判终身监禁的查普曼今年已经50岁了,此前他三次申请假释均被驳回,可这一次,他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将于明年执行。小野洋子曾多次抗议过释放查普曼的决定,她说:“做出这样决定的人显然不理解,这次毁了列侬美好人生的谋杀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有多么深。”

附带:《麦田守望者》简介(一下介绍来自网络)

1《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是捷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linger)191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早年参过军,这部小说是他目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举国闻名,因为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
这本小说虽然争议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这部小说带有作者年轻时一段自传的性质,小说讲述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Caulfield),在暑假前际因为5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纯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在医院疗养康复中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
  《麦》客观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成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酗酒、功课压力、精神压抑、性行为等。后来人们流行把鸭嘴帽反戴,正是由于模仿小说里面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麦田守望者(1)
  作者:塞林格(JD Salinger) 出 处: 发布时间:2005-06-28
  作名名称: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 程度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6093.html

更多阅读

老舍之死的非政治因素 老舍之死的原因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大作家。8月24号是老舍先生的忌日,我在网上看了一些有关他的成就、家庭及厄难的资料。对他的不幸自杀,进行一番梳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老舍的自杀不能完全归因于文革中受到红卫兵的批斗和殴打。1966年8月23

耶稣之死的原因 耶稣怎么死的

作者:郑国治牧师经文:太26:62-66自从始祖堕落犯罪,死就临到了全人类。人人都有一死,人死的原因是因为罪,罪的工价就是死。但耶稣是没有罪的,无罪的耶稣为什么要死?他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原因之一,耶稣基督的死有宗教的原因耶稣受死,是两种法律制

谈谈我知道的孙维世之死的感想,我只说几点 谈谈好官感想

1,周总理救不救得了孙维世?我的答案是救不了!理由是:周恩来对一些人是无力来保护的。在一片汪洋大海中,面对众多的落水者,周恩来的一条小舟只能搭救很少的几位落水者,更多的人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生路也包括周恩来的女儿孙维世,崔敏

声明:《约翰列侬之死的细节,两段 约翰列侬为什么被杀》为网友玉兰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