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出生,浙江杭州人。著名电影导演。
1956年,吴贻弓报考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1960年,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
他先后在《李双双》、《兄妹探宝》、《北国江南》等影片中担任导演助理。
“文革”后,吴贻弓自编自导了短故事片《我们的小花猫》。1980年的《巴山夜雨》开始了他的独立导演生涯。
吴贻弓曾 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他的作品,能够和谐地运用电影艺术语言,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特色的人物,影片具有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和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意境深邃,韵味隽永,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吴贻弓的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巴山夜雨》(曾荣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城南旧事》(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思想奖)和《阙里人家》(广电部1992年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等。
第四代导演之吴贻弓
1979年春天,伴随新时期的到来,蛰伏了10年的第四代导演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召唤,开始了关于文化反思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其中,不仅有反思文革的力作,如《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和《如意》等影片,还有充满忧患意识的《湘女萧萧》、《沙鸥》和《海滩》等影片。这些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和现实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凝视。这其中,有两位独具文人气质的导演尤其值得关注。一位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吴贻弓,一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谢飞。他们同时又是著名影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我们的田野》、《香魂女》、《本命年》等影片的导演。
吴贻弓出生在抗战的第二个年头。1948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0年,吴贻弓从北影毕业后,进了当时名噪国内外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担任助理导演。在最初的几年里,他几乎跟遍了厂里有名的老一辈导演,如沈浮、孙瑜、郑君里、徐韬、吴永刚、鲁韧等,并参加了《秦娘美》、《李双双》、《兄妹探宝》、《北国江南》、《丰收之后》、《铁火风雷》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当时的吴贻弓已以一名“超级助手”而名扬全厂。
“文革”后,吴贻弓已进入不惑之年,也终于开始了自己独立导演的生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短片处女作《我们的小花猫》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创作奖。次年,在吴永刚总导演的提携下,吴贻弓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真正意义的第一部故事片《巴山夜雨》。影片以独特的抒情意味和散文风格奠定了吴贻弓的审美追求,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家喻户晓的《骊歌》作为吴贻弓代表作《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每每在耳畔回响都让人心生感慨。影片问世以来,引起巨大反响。有评论说他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电影的先河,甚至被誉为“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作品”。吴贻弓又凭此片荣获1983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同时也奠定了吴贻弓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地位,并继续拍了不少作品。1984年以后,吴贻弓担任了上海电影系统的行政领导职务,又将悉心推进电影产业化道路与提携年轻一代电影人茁壮成长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