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 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

这个叫做林曦的女画家,没有上过中学。

2009年551期《三联生活周刊》采访


最近偶然看到这个美才女,很钦佩她妈妈的教育啊。“林曦生在重庆,母亲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也是中国第一代的NGO志愿者。小时候,林曦跟随母亲多次深入山区,帮助失学儿童募捐。”这就是这个孩子成功的秘诀吧!!!我们现在,把孩子关在笼子里——家的笼子、学校的笼子、轿车的笼子,威逼利诱让他她长大,好给他她自己去争抢更多的利益。神说,抱歉,笼子里只能长出病态的鸡,永远长不出雄鹰。笼子里的只懂得为自己抢食的鸡,就更是可怜!

文心弄清音

林曦每天睡到自然醒,喝茶,焚香,临帖,画画,练琴,读书,构成她日间的生活,在零点睡觉前,给自己弹首古琴曲。间或请好朋友来工作室聊聊天,有好多朋友说她“过得像个老年人”。她的工作室,像是明清文人书房的现代版。一个琴台,一张画案,一排书架,一个喝茶的桌子,装饰品是佛像和清癯的竹子。不过她还有升级,在一角,放着宽大的沙发和现代化视听设备。这间位于北京环铁艺术城的高大的工作室,内部空间是林曦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在10月份已经烧上了暖气,还有一个善于煲汤的广东保姆照顾她的起居。
林曦画的一张穿着柔软的家居服打坐的《天真佛》也许是她的写照。“我对朋友说我想当‘闲人’,他们说,你想当街头老太太啊,我说不是那个意思,闲人就是能对自己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现在基本是这种状态。”
林曦的收入主要来自绘画,没有和任何画廊签约,由荣宝斋代理。林曦生在重庆,母亲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也是中国第一代的NGO志愿者。小时候,林曦跟随母亲多次深入山区,帮助失学儿童募捐,当学校因为她缺课太多找她谈话后,她跟母亲商量能不能不去上学了。“我妈说,咱家就是救助失学儿童的,你再不去上学?”林曦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坚持到小学毕业,就开始了独特的成长教育,最近她母亲还在一本书里谈及如何教育“神童”。“基本处于一个游学的状态,到处拜老师。”林曦说。15岁考完高教自考,18岁时,已经在北大上完宗教学系的课程,并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院的硕士研究生。而且这期间,她办画展,出版了小说、书画集。
“如果到孤岛去,我就带一张琴。”林曦把古琴置于绘画和书之外,作为她心灵的第一选择,是因为她觉得琴可以和她交流,在她生命中亦师亦友。还是在六七岁的时候,父母的朋友送给她一张古琴,说你以后就学这个吧。她问,我去找谁学啊?得到的回答是,你以后就会碰到的。林曦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几年,那张琴就挂在家里。直到录制唱片的时候,认识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主任,这时她想起家中的那张古琴。她对主任说:“我想学古琴。”主任就把它介绍给了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当代宗师李祥霆。“开始我担心他不收我,因为我是零基础,另外,我没有打算做专业。”林曦说,她也搞不清楚李祥霆为什么会收她为徒。
李祥霆告诉本刊记者,其实,在林曦开始学琴的90年代中期,社会上对古琴几乎没认识。“当时想尽最大努力传播古琴,只要有人学我就教。”另外,他发现这个小姑娘和他自己一样,对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都有浓厚的兴趣。相对说,他后来遇到的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古琴之外的兴趣。在《往事并不如烟》中,章诒和提到与她同时和潘素学画画的有个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叫李祥霆。向李祥霆求证,他说正是他本人。“以前的老先生都很在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整体的修养。”年轻的李祥霆是被他的老师查阜西先生送到潘素家学画的。
从12岁到19岁,林曦拜师于李祥霆门下。每个季度到北京来学古琴。李祥霆记得这个学生“聪明,懂音乐,不像有的人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学。她很快就能比较准确地弹她比较喜欢的曲子,而且能真正进入古琴音乐。即便是为了个人修养而学,也可以达到深入和准确”。
这以后,林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和绘画中。古琴经常出现在她画中人物的手中,也已经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十几岁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喜欢古琴。”林曦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会自己弹,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她出了一张古琴曲唱片,因为制作人说,“现在没有什么文人琴的声音”,说动了她。她不喜欢参加古琴雅集,但偶尔会弹给有同好的朋友听。最近一次,她参加小型演出,是在藏学研究会上的“佛教美学论坛”上,录唱片时曾借给她历史名琴“梅梢月”的琴主把她叫了过去。
这些年随着国学热,古琴也在不知不觉中热起来。央视搞起“古琴大赛”,从主持人宣布“限时4分钟,开始”,一股和古琴性情相悖的紧张情绪就弥漫开来,而被打扮成“贵妃范儿”的小选手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得不极尽张扬之能事。问起林曦对此的看法,她皱了皱眉头。“我还发现,没有一部电影电视剧里的琴是放对了的,调弦的轸子该放桌下面的,都放桌上面了。《神雕侠侣》里刘亦菲弹的琴整个放反了。而电影里弹琴的常见两种指法:一种叫做‘刀削面’指法,比如《赤壁》,一种叫‘拨算盘’指法……”她拿出几张CD,给本刊记者听丝弦和钢弦的区别。林曦说她比较珍视丝弦,因为钢弦会衍生出金属噪音,且余音太长,难以显出古琴“清丽和润”的原韵。“可惜丝弦最大的问题是比较难伺候,热胀冷缩太大。北京有了暖气后,半夜都可以听见它刺刺啦啦的绷裂声。”她说。
林曦的朋友圈,是她不同的爱好衍生出来的不同群体。有作家、藏家,年龄都比她大。她的朋友冯唐听过她谈古琴,对本刊记者说:“挺难的是能感觉到音乐之外,她内心还有东西要表达,林曦有些灵童气,有些东西好像天生就通晓,她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有很强的感应力,却一直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表达,这点她平衡得很好。”“教我的老师最后都成了最好的朋友。”林曦说。朋友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变态学习狂”,每天有必须要做的功课表,“我好像有个自我驱动装置,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干什么,自己一个人就在那儿忙活上了”。画案旁的小书架是林曦专门搁出来的每周要看的书,最上层是和中医有关的,因为她最近在学中医,在看解剖的书。中间一格是宗教学和东方哲学之类的书,这是从小带起来的兴趣,下面是和珠宝设计、空间设计有关的书,这也是她亦作为爱好亦作为工作的一个擅长点。
林曦用很旧的手机,但是用很贵的沉香,心里偶尔也惦记上百万元的名琴。“诱惑很多,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就走岔道了。我也曾很认真地去问自己需要什么,很认真地揣摩对我来说在我生命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后来觉得除了感情,其他对我来说,都是可以剥离掉的。我随时可以不画画。”林曦说,“我是个不太执著的人,我的心态就是认真地去玩儿。很多做艺术的人比较痛苦,是太把那些当回事了,我就是东玩玩西玩玩的心态,反倒比较开心。”

2009年521期《三联生活周刊》采访


吴海峰的朋友林曦是个女画家,平时生活在草场地自己设计的大房子里,喝茶,玩沉香,也弹古琴,用定制的毛笔宣纸作画,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生活得浑然如古人。早上起来不把茶喝透不出门,特制的茶桌上,放了10多个茶杯,泡不同的茶喝。
她的茶龄非常长,从12岁就开始自己在家泡茶喝,拿出照片,梳着长辫子的她正在给濮存昕一家泡茶喝,似模似样地摆了一桌茶具。她告诉我,她和母亲各有自己的一套茶具,从她小时候开始,两人就各自泡各自的茶喝,这已经成为家里的重大习惯。“我男朋友第一次去我们家,就看见我和妈妈整天对坐泡茶喝,别人家是玩麻将度日,我们家是喝茶过日子。”
从小时候开始,林曦就有到原产地找茶的经历,很多美好印象也都发生在找茶的过程里。“十几岁的时候,和父母亲到杭州,别的地方都不去,只奔龙井村,早上就去了打听好的几家茶农家里,一家家地喝过来。”那次泡的龙井清澈得近乎透明,不是那种不好看的绿色,喝一口,香浓得至今难以忘记,这是绿茶留给她最美好的印象。去武夷山更是这样,因为相比起清爽简单的绿茶,老茶客林曦现在着迷的是岩茶。
现在没那么多时间去外地了,“基本上就在北京各个熟悉的茶叶商人那里晃,一般坐下说几句,别人就能够根据你的谈吐判断你的需求,不会拿很差的茶给你喝”。她的标准是,一定要喝过才决定是否是好茶。在林曦看来,太多人是用耳朵和眼睛喝茶,不是喝茶叶本身。圈子混熟了,就有茶商经常主动打电话过来,“刚到了一种好茶,你快来帮我品评一下”。这种混圈子是保证能喝到好茶的基本功。

汪氏家教秘法
林曦



随着周围拥有小朋友的新科爸爸妈妈日渐增多,我很快就变成了“如何教育小孩”以及如何“教育出天才儿童”的答录机一只。
所以,我打算整理一下我关于此类问题的答案,以便以后能标准答复,不至于因为我的状态好坏而影响到回答的完整性。
毕竟,那么可爱小朋友生下来了,就不能被塞回去,“教育”是一个作为父母必须要修好学分的课程,并没有逃课的机会。
我特别喜欢一位姐姐的说法,她说,“女儿的存在让我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为了让我成为一个“好人”,我娘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直都深深感激,觉得无以为报。
关于我娘的教育观点,我总结为以下五条:
1,在婴幼儿时期,小朋友安静和专注的时间越长,未来他的智商越高。
因此,我娘发明了很多超强的方法,其中以我半岁开始劳动才能吃奶最为离奇。
方法两个,第一是摘棉絮法,把棉花撕成若干棉絮洒在呢子布上面,然后由我一根一根把棉絮摘下来。从一天一张,到一天数张。第二是胶绳解结法。把胶绳(我估计是根跳绳的材质像,但是更细)打上若干疙瘩(估计不是死结),让我一个一个解开,从一天10个到上百个。
每次听我娘讲这两个方法时,我都无比佩服她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和耐心,我连教小狗定点上厕所都教不会,她居然可以让半岁的小朋友乖乖劳动。
其结果是,据说我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专心看书一下午以及现在解开一堆缠绕的绳子都比别人快。
另外就是我娘根本不给买任何玩具,一串钥匙玩半年。一个气球玩一周。
无他,习惯枯燥,培养专注。
常常看见现在很多小朋友沉迷电子游戏和半间屋子的玩具,不禁为他们担心,那么强烈的感官刺激之后如何适应枯燥的书本和现实社会,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不是他们的错,是因为他已经适应了不断升级的画面和精彩,当一定年纪你开始强迫他变得喜欢枯燥自然很难。
我向我外婆求证过多次,面对我娘的奇思妙想,幼小的我难道没有试图反抗,就像大多数幼儿那样哭闹耍浑,我外婆说,当我企图反抗的时候,我娘会微笑着在不远处摇晃奶瓶。几次下来,我就清楚认识到哭闹是没用的,只有干完活儿才有得吃。估计当时心想,算你狠。
我深深地觉得,这就是一个比狠的过程,斗智斗勇我都敌不过我厉害的娘。
我养小狗的时候,它满屋拉,我满屋追着擦。还不忍心看它无辜的眼神。一顿饭没少给,因此要它学会自己上外面拉屎就变得难如登天。
我觉得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总之就是不能过多的新鲜劲儿给小朋友,否则长大了你想让他专心,就有相当难度了,在限制中,未来才有无限。
2,在小朋友的脑子里面没有“难易”的差别,只有“多少”的差别。
这一条我觉得和我国古老的传统一致,四书五经这么难的东西,都是在学前发蒙时就先背会了。管他懂不懂,先输入再说,一回生,二会熟。等遇到实际情况的时候,过去学过的自然会跳出来,这种情况和遇到难题再去现学,有本质差别。
我10岁后的每日课程就有论语,老子,易经,菜根谭之类的内容。虽然现在并不全部记得,但再看到的时候,总是熟悉。毕竟是童子功啊,掌握了精神。
我娘再进一步地认为,难和易其实也是相对的,先难后易,小朋友就不会叫苦,反而觉得很轻松啦。
所以,我背的第一首古诗是《春江花月夜》,一周内还要连注解一起背给我娘听。(我觉得背注解这一招儿也挺厉害的。整体消化。)从此之后,四句的古诗,基本跟玩儿一样。
再比如,她看什么书就直接推荐给我。读完之后跟我交流感受。教会我查字典之后,全家人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都交给我晚上统一查了之后告诉大家。我的命门就是成就感驱动啊,于是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
再比如,每天早上看半个小时佛教的大藏经节选,看完,没事儿讲给我娘听。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一利耳根,永为道种”,一粒种子种下去,总是会开花结果的。
另一句我娘的名言,永远不要去做伸手就能完成的事,你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事才带来成就感和提高。我想这句话埋下了我热爱挑战难度的种子。
3,请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对待他,而不是你所谓的家庭规则。
人生里其实并没有一个时期叫做儿童时期,大家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请不要把小孩当做小孩,用这个世间的游戏规则来对待他,要获得就必须付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
而不是用所谓的家庭规则,在指责和原谅之间反复麻木,父母护不了小孩一辈子。
我娘常在批评我的同时,说“我可以对你很宽容啊,但是社会不会。是你要学习迁就大家,而不是要别人的标准迁就你,你未来被人尊重和喜爱的时候,你自然会感激我”。
记得我决定想要拜师学画画的时候,8岁,我娘说,我可以帮助你,也可以提供给你最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你需要清楚,这并不是我的义务,人和人之间没什么事情是“应该”的,你要花点时间想清楚,是否能够坚持,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放弃,那么未来你所有的事情我都可能不会管,因为你失去了我对你的信任。
我到现在都能回忆起很多类似的谈话,即使亲人之间也没有“该”,也需要珍惜,互相尊重,经营感情贯穿了我娘对我的全部教育过程。
我娘的理论是你很难想象一个连亲人都不够尊重守信的人会对朋友和不认识的人尊重守信。
后来,我娘果然如她所说,尽她的全力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我也如同我当时答应她的那样,遇到困难,没有放弃。
我想,契约和信用教育是中国大多数家庭容易忽略的,我们的亲情文化里总是更重视强调父母为了小孩含辛茹苦地无条件地付出。并且父母也在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告诉自己,的确是欠了这样一笔债。可是,果真如此吗?
为什么这一笔付出不能如同别的事那样,“自私”地问问,是否值得如此投入,且不问收成,同样的时间精力其实作为个体你可以去做更喜欢和更有意义的事。
这就不难理解很多父母到了老年抱怨连天,感叹自己命苦。对孩子有诸多不满,可能是当年,您自己就没有提出过要求。双方为此,并无契约和守信的承诺。
因为,再亲密的家庭都要面对生老病死,无悔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交代。毕竟我们都是独立的生命,一个人来,一个人走,要确保每一步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没有埋下负面情绪的种子,最终就会得到善果。
4,父母的价值观直接传承给小孩。
重庆有句老话叫做“屋檐水,点点滴”。歌词大意是家里的小孩都是模仿大人的行为,而不是听大人所说的话。也就是说,父母如何做,小孩也如何做,想要小孩爱学习,父母自己必须爱学习。
我基本从来不看电视,因为我们家就不看电视。我娘在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家里看书,她宅得住,于是我也宅得住。我妈妈很尊重她的老师,于是我也很尊重我的老师。
家庭的氛围对小朋友来所太重要了,不然著名的孟母阿姨就不会搬三次家了,小朋友就像是白纸,刷上什么颜料就是什么颜色。这道理再简单不过。
常常会看见某些家庭,父母天天不是在酒桌上就是在麻将桌上,然后抽空打个电话问小孩,你作业做好了没有啊,要好好学习啊,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有此类父母的同学长大的确成才,我也见过,但概率极小,都是奇葩。而且也是在70年代大众皆是放养的那个情况下才有戏。摆在小朋友集体现实的今天,估计很难。
同样的,有时会看到一些父母竟然奖励小孩玩儿,或者惩罚小孩学习。我就完全不解。
这样的奖惩中自然包含了父母的价值观,学习是痛苦,玩耍时快乐。
我娘惩罚我的内容从来都是,一周不许看书,或是三天不准画画,当然奖励就是去买书。
这个奖惩里包含了的价值观就是正面的,读书学习是你的福气,你不珍惜,就不值得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此,到现在,我被称作“学习控”的原因,其实就是我娘给我埋伏下学习是最珍贵的快乐种子的结果。
往略深里讲,价值观就是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
如果一个做父母的,自己就根深蒂固地认为升职和股票是最重要的,并且在行为上表现了出来,那么,当小孩高考失利要死要活那天,他如何生动地对小孩进行看开点要经得起挫折的劝说都是无效的。因为,他的小孩已经完全地接受了他把外在肯定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
同理,如果一个父母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因为工作或是各种原因没有出现的话,有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希望子女来看望他,而子女没有出现时,就不要觉得惊讶了。
所以,价值观不是怎么说的,而是实实在在你在行动里体现出来的人生取舍。小孩儿基本会全盘继承,我也见过,那种彻底父母向左,小孩向右的家庭。但是那首先是少数,其次,也不太快乐。
5,心中的慈悲比他的脑子里的智商重要。建立反省机制。
现在回家,和我娘坐在一起喝茶,我还会跟她开玩笑说,“来,我们来谈一下心吧。”
小时候,她常常会找各种机会跟我“谈心”,主要内容就是启发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事,或者伤害人。当我主动坦白了诸多自己觉得不够好的行为之后,我娘会继续往深挖掘,循循善诱我继续思考有没有什么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比如无意间说过的那句话,伤害到了别人。
然后和我一起分析,再遇到此类情况该如何处理。教会我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的难处和不易。
我讲给一些朋友此段内容的时候,都觉得你妈太过了吧。这样累不累啊。
可是重点是我没觉得累啊,反而在别人的认同和喜爱中感觉到了很轻松。
我想,如果要舍弃我娘的所有的其他教育,只保留一项的话,我愿意保留此项。
无数次谈心,让我学会换位思考,跳出来看自己。学会不自私,爱他人。
我娘曾经很夸张地说,即便未来你做一份最普通的职业,即使是你去扫厕所,但是你都要成为一个可爱由修养的人。(我当时频频点头,心说,又玩儿我。)
但是,的确如此,当我16岁之后,独自一人生活在北京,靠写日记跟自己“谈心”,在建立自己的生活时,跟人群相处时,我发现我娘的谈心教诲给我的帮助是最大的。
有时候,才华,聪明,本事是派不上用场的,但是,一颗能跳出我执,真诚地关心别人的需要的心灵却保护我度过困难和竞争,长期因为反省而带来的性情修养在关键时刻显得威力无比。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很难不对我娘升起敬意,这也算我给她准备的一个礼物,虽然过去也有人采访她写过她的教育心得,我想如何我不会有我这个“被教育的”写的深入和有现场感吧。
另一点,我想说的是,一定有人说,咦,你怎么没有提到你爸爸呢。你的教育里你只提到你娘呢。的确,我的童年在单亲家庭状态下度过,我娘很坚强勇敢,我很佩服她。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笑笑,就过了。如果总是觉得自己是特别好或是特别悲惨那个,都是妄想执著,心生烦恼。
我娘用她的行为,教会我直面问题和乐观的心态,勇敢追求幸福以及承担胜过一切。
在我小时候,教育我的角色就是我娘。我外婆是助教,我还曾经说我外婆是我妈妈的狼狗呢。(哇咔咔,要忏悔呢)当然了,我娘这么厉害,当然是我外婆这个“老娘”言传身教的,我外婆也是个超级好强可爱,有菩萨心肠的老太太。希望她在极乐世界过得开心。
真是想念那些日子呢。虽然有时我会被骂骂,但是多数时候,都快乐又自由。
现在,我娘过得跟童话似的,有超级爱他的老公,花园和大房子。幸福地过着小女人的生活。
有个阿姨,这样评价我娘,说她是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举报

板凳发表于2011-12-10 11:58:08|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玄素于 2011-12-10 12:01 编辑

给麓童的第十一封信
林曦



亲爱的麓童:
我记得有一封信里跟你说,我要试着跟你说说,关于幸福这件事我的一些散碎的想法。
今天你出生三个月了,早上看见你胖嘟嘟地在阳光里望着我甜甜地,害羞一样地笑,看着你还没长牙的小嘴儿微微上翘,两眼放光,我真心的告诉你,我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幸福。
通常,人们定义的幸福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也就是所谓的“我”的各种要求,比如要住什么样的房子,开哪个牌子的车,女生穿什么样的衣服带什么样的包包,或者,获得某种肯定,取得某个成就。比如博士学位,事业有成,买田买地,儿女成群。当这些要求被一一满足,我们以为会幸福,却常常失望。虽然,我们总是在追求幸福,但是我们的幸福的标准总是“坐地起价”地不断抬高标准。
对很多人来说,幸福就像是小猪转圈追逐自己的那条尾巴,怎么追都在刚刚好的前方。
幸福的标准似乎永远变化,幸福的感觉总是稍纵即逝。获得幸福就像是游戏晋级一样,越来越难。
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每个人的所谓的“幸福”都依附于某个相对的条件。换成狗吃鱼,猫吃肉就不对了。
有条件的事物,即是“依他而起”,当我们觉得幸福时,总是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恰好的人物。看似偶然,其实都是必然。根据“缘起”即是“性空”的道理,“幸福”根本属性,如同我们其他的感觉一样,应是“无常的空性”。
因此,你就不难了解,一个长期安逸生活的人幻想流浪,渴望折腾的天真;一个颠沛流离,疲惫不堪的人只求一份稳定的向往;对于一个沙漠里徒步的人来说,一片绿荫的清凉是幸福,对一个风雪里冻 得又冷又饿的人来说,一个装了暖气的屋子和一碗热汤是幸福。一些人最爱的鱼子酱是另一些人想到就恶心的东西,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美女是另一群人眼中的肥婆,骨瘦如柴是时尚女生的王道,说不定哪天又变成丑陋的代表。极端点的例子,你觉得拔拔很臭很脏,却是狗狗的美味。说不定,你觉得最好吃的食物,正是神仙眼中的垃圾。
也许你会问我,这样岂不是并没有绝对的“幸福”这个东西存在?
我想说,宝贝,在我看来,“幸福”是一种能力,在于你自身。而不是一个在外面的东西。用“找”和“追求”这种方法,只会让幸福越来越没有踪影。反复的挫败带来更多的自怜。营造出来的幸福太重了,代价太大的总是脱累幸福。
我希望你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这个很简单,却并不容易。
因为需要你学会真正地活在当下,享受此刻的满足。你观察观察那些不觉得幸福的人,他们的幸福在永远的“未来”,在一件又一件忙碌的事情结束的时候,在琐碎的清单一一检查达标之后。
当你在关注如何获得幸福的时候,你也许需要更多想想“不幸福”“不满足”是怎么来的。这个对你具备拥有幸福的能力很有帮助。
当你觉得不满足的时候,或者当你对于一个与“当下”相反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状态“着迷”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想想,是什么让你有了这个感觉?当这些作为原因的条件消失,你是不是依然觉得“幸福”。
如同舞台的布景灯光音乐一一撤去的时候,“感觉”是不是都变了。
也许在你长大了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时刻,ktv里面一堆小孩聚在一起抱怨父母的种种不是,觉得自己可怜,可是当他们在一起引为知己地借酒浇愁时,可能忘了恰恰是他们的父母提供了条件让他们k歌,喝酒,聚会。
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指责抱怨,对其态度苛刻的恰恰是我们的福祉。
你慢慢会观察到,生活中总是抱怨不开心,不幸福的人多数都是幸运的宠儿。要尊敬那些为细小的事情就开心满足的人,他们一定有过“失去”的创痛。在不断的索求当中觉醒,于是学会了把握和珍惜。
所谓幸福是一种“空性”的状态,并不是说幸福不存在。而是你要了知,幸福这种东西是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来自于你心灵的状态。如果你的心灵随时处在满足和喜悦中,那么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状况,不管在什么样的人群中,你都是最容易获得幸福的。
说的具体点,如果一个人不管在好事或是坏事里面都善于找到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那么他就容易幸福。
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些所谓的“坏事”破坏了我们幸福的感觉,当你清楚地了解“空性”的道理后,你就会换个角度观察“那件坏事”。境无苦乐,从心而起。
林曦 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
古人说的更明白“今日之脱洒处,皆从先年之不如意处得来,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脱洒乎?”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我开心的法宝,现在当传家宝传给你啦。痛苦的地方,往往都是获得自由和解脱的地方。所以,开心,难过,幸福,悲伤,这些感觉都因为他们的“空性”,让我们有机会使它们转化成为平静的喜悦。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讲一个经历了越战的心理医生如何帮助他的病人的故事,他说,不管是开心或是难过,我们都有两条路要选择,一条路是“建设性的”,一条路是“破坏性的”。比如很多人开心了就去喝酒大醉,结果乐极生悲车祸了,那么这个开心的事件是破坏性的,比如一个人因为遭遇打击痛苦了,他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去锻炼身体,重新学习。于是,这件坏事是建设性的。
人生的路上,总是天晴下雨,交替着来,希望你总是选择“建设性”的那条路。这样事情就无所谓好坏了,只有好事,没有坏事,只生欢喜不生愁。
人有“尽人事”的幸福,那就是你基于远见地踏实努力,一步一步获得的成就和肯定。
更高级点是“听天命”的幸福,你了解到有些事情是着急焦虑没有用的,不是用努力的,是慢慢等的。你就屁股坐踏实了,听着小曲儿,看着风景,满怀信心的等来了你的幸福。
从幸福的构成来说,我想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幸福,有喜欢做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这个是幸福的基础,再往上说,有灵魂升华和追求,迷惑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少,满足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多是幸福。
最高级的幸福,我还没有答案,但是我可以给你讲讲我到目前为止体会到的幸福。
昨晚,我跟你爸爸临睡前聊天,他问我:“你可不可以给我描述一下儿子带给你强烈的幸福感到底是什么?”我想了半天,回答他“是忘我和全身心投入的那个感觉。”
最初,我也以为幸福是自我需求的满足,但,现在我觉得,能够忘我是最大的幸福。
我想这世界的道理就是这样,希望你也体会到:
把握自我是幸福,自我的交付也是幸福。
自由是幸福,责任同样带来幸福。
成就是幸福,放弃成就也是幸福。
强大是幸福,接受自我的弱小也是幸福。
如同寒夜的暖酒是幸福,夏日的清泉也是幸福。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够体会和拥有人生每个阶段,每种不同的幸福。


爱你的林曦曦
2011年9月21日

举报

地板发表于2011-12-10 12:03:42|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玄素于 2011-12-10 12:28 编辑

林曦笔墨琴韵天真清境



印象中的艺术家不是出离叛逆就是沉默不语,让人难以窥见他们的真实面目,能够保持最原始的古风,在都市生活中另辟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惮于寻找自在和自我,这便是林曦的无染清境。
孩子、女子、小动物是她画作的主要元素,12岁在巴黎举办第一个画展,出过唱片,写过小说,琴棋书画的全才,15岁拿到大学文凭。跑去北大学宗教学。带着画作满世界跑,元首出席她的展览开幕。人们口中的“东方文化的天使”,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她坦承地说:“我也有很艰难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刻。”
生命的沉潜,总是会带来惊喜和感悟,一度辍笔停画探寻生命的丰富,她还是顺利地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老天似乎一点都不吝惜对她的眷顾。毕业时作品获奖,被美院收藏。媒体宠爱的80后水墨新锐。林曦说自己对这些反应迟钝。却深深觉得自己读书总是很幸运,都遇到最好的老师。看她的神色,还停留在孩童时代,跟她交谈象听一个大人住在小孩儿身体里讲话。我问她今天的画作和琴声中为何包含了更多的纬度,却奇异地更趋向单纯。她说不知道,却反复提到一个词“天真”。
正念不增不减
“解了,脱了。不是为了赤裸,总还要穿上。那种感觉像反穿的衣服突然翻出来了正面,衣服还是那件,但是扣子是扣子,口袋是口袋。”
林曦喜欢用手艺人来形容自己,说自己全部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弹琴,喝茶,画画,吃饭,聊天。”她的艺术家身份中,有太多的生命力在不断连接和延伸,《三联生活周刊》今年三月“绿茶之道”的专题特意采访了她,虽然有十多年的茶龄,她坚持从不用眼睛和耳朵去品评,一定要喝过才决定是否是好茶。一起喝茶,她不会用自己的意见左右你,墙上的画作题着“一期一会”,她说那就是喝茶的本质,“真正专注于当下每一口茶,当下可能是十分之一秒,把每一刻当作最后一刻来活,这是茶的本质,也是禅的本质。”
一张古琴如一位出尘飘逸的老友端坐在工作室的正中,林曦说,“它是主人,我们是客”。2001年她去终南山做一个瑜伽辟谷断食十天的课程,什么都没带,只是这张琴放在枕边,咚咚咚琴音成为最好的陪伴。13岁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师门下,林曦对学琴却没有一点功利心,“古琴弹到深处的感觉是和它对答,琴教给我很多,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把头贴在琴板旁听听泛音,那草木空空的声音就是天地的玄机。”
在最新策划的古琴专辑中,她试图融合对古人的理解和对当下即兴的把握,“一首曲子弹12年,每年弹的时候,都能从中听到自己的成长,就像书法练习中结构简单的字最难写,曲调简单的曲子也是一种难度,反反复复体会每个重复层次的意思还要不单调乏味,挺不容易的。”
说到职业画家的身份,她直言:“画家古来就是寂寞的,这是常态,可是如果不接受,太关注眼前的热闹总会带来更多的寂寞。”有了这样的正念,坚持如实地做自己应该不难。林曦说她更专注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成长,“画画是穷尽理智,言语道断的过程,最后一刻出来的东西,超越了思考,不尽兴是遗憾的,尽兴之后又需要放下,这个过程很有趣。”
“但我的天性应该是偏好兴之所致型的创作,小时候太喜欢《世说新语》的遗毒”。
修行自在清欢
“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一个烦恼的核儿,就会一直沉浸在这个核心散发的光或辐射中,而这种光和辐射是不会有边界的。找到了核,找到可以认识接受的东西,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一刻都会过去,知道这些,便不会再去造作苦的因。”
林曦说这是一个核心外面包裹了太多附加物的世界,自己和人们一样容易沉浸在各种负面的因果中,就像在打壁球是一个人的游戏,出球越快,弹回越快,最后落得一个接球和躲球的份儿,越忙越乱。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转化,只能不断去承受结果。而尝试认识到事物的核心或说是本质,“就是那么一瞥,找到能够消化的东西,就创造出一个空间。这个间隙的建立,让我们有扳回比分改变局面的可能。即便掉进苦里,爬出来也会比较快,”
“一个人一生修行的重点不是持续地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是针对自己的惯性,看见那个亦载亦覆的舟。”
她兴致所至地拜师学习中医,又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智慧核心的天窗,让她更加明白人心的潜能。“以前我输液都要做三天思想准备,出国的时候打疫苗针都怕,恨不得跟自己说不要去了,可现在脱胎换骨到拿着三寸针灸针就可以往自己身上扎,”我眼睛扫过茶桌,一个玻璃瓶子里都是银针闪闪。“可见打起精神,心的力量有多大。”
中医老师告诉林曦,真正厉害的医生是把病往简单里看的。林曦也尝试用这样的态度来作画,不作过多的思考,当一面明镜。不把自己放在焦虑的状态里。“实际上在画画人心中,空白是天地的背景,在中国画里面留白是很特别的,是可以不交代的,而往往空白对画面主体很重要,是一个时空的表达,而不是一个平面。你要根据笔墨的势,不断调整,这是一个很即兴的过程,和弹琴时跟随情绪去起承转合地完成一首曲子是同样的。”
从佛学、中医悟出的绘画、修行道理,并没有成为碍手碍脚的枷锁或装腔作势的凭证,这些领悟让她更天真坦然地做自己。林曦说她总是会愿意成为那个一针见血的“狠人”,“因为真正了解你的人,真正的朋友,一辈子都是。不用担心,放下得失,人就比较轻松。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你做错一件事就改变对你的爱,不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做对一件事就从此喜欢你。大多数的人是路人,大家善意点头就好了。决定去向的人和事很少,少得可怜。却不好把握。一切的关键是行为和言语背后的动机。本着善意,做一个真的人要有胆量,但最后也最幸福。”生命在悲欣交集,好坏参半中透出消息和诱惑,她坚持说她只要一份真自在和可享受的欢愉。
归零清净无染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寺院里面的朝暮课诵一样地,匡正扮演各种角色的我,更多地活在当下的正念中,哪怕每天能够多一分钟回到清净无染的原貌。”
清代画僧石涛说“至人无法”,由无法生有法,一法贯众法,而这个无却是最难做到,17岁时,林曦突然对画画失去兴趣,“当时不确定什么时候再画,或者一辈子都不画了。于每天写6、7个小时的书法,也觉得很开心。”这之后,她做了好多别的事,基本上完全脱离了绘画,虽然成就得一样风生水起,但总是觉得提不起劲,“有时做哪样都不会太差也是种障碍,往往就会错过自己真正要的,这也是很多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偶然机会,正在读中央美院的朋友建议她去考研究生,查资料时发现距离报名时间只剩最后三天,而考试只剩下两个月。“就是火车搬道岔的感觉,一个动作,直接就去了别的方向了,毫厘千里的差距就完成了,我最幸运的是每次都不会走错太多。”
考上后,“三年心无旁骛地学习,决绝地完全清空过去,人不担心失去什么,可能就会获得更多,不断拿起来再放下的感觉很好。”2008年的毕业论文,林曦以“中国画创作中的‘漫画’趣味”为主题,讨论丰子恺和叶浅予的艺术世界,提出自己对笔墨的看法:“笔墨是一个整体的共同构成,如太极阴阳之互抱。笔和墨是从两个方面的阐述。墨是阳性的,抒发而饱和的。线是阴性的,谨慎而矜持的。笔对应的是韵,墨对应于气,加起来是一个‘笔韵墨气’的整体。”画画18年,因为对笔墨有了入髓的理解,她的画作还在朝她想要的地方去。
很多人喜欢她小时候的作品,一次某阿姨看着她的新作说,“你一定要看看有个重庆小姑娘的画,你的风格跟她很像”林曦低声答,你面前就是那个长大了的版本。
常常会听到人表扬她说,现在的画又接近小时候画作的感觉,而林曦对此并无想法,“我不知道这是表扬还是什么别的,对我来说就只是一种说法,好坏都其实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管做自己,跟随自己的节奏,管不了那么多,管得了还好,关键是这些根本都是自己预谋控制不了的。”具足、无染,是不增不减,对她来说,往前和回归,上坡和下坡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天地宽阔,持续前行。
去年她到海南一住就是一个月,每天看书写字,散步打坐。给脑子彻底腾空的空间,让自己有时间沉潜,“以前人们为什么面壁闭关,就是需要给脑子一个彻底腾空的空间,停顿的时间足够长,鲜活的东西会自动弹出来”。说到这里,林曦脸上满是欢喜的无奈,“平时城市里的生活让心太散乱了,当然这散乱也是丰富,是不是?”
说到散乱又丰富的生活,话题转到她的工作室,由自己设计的工作室“比我知名度高多了,有人告诉我用百度一搜索我的名字,画没看见,全是我的房子。”“只要是设计的事,连我最重要的吃饭大事都能放下”,相熟的朋友称她“速度王”,你坐在她面前会惊奇这个小女生如何在各种频道间利落切换。从木地板如何省钱又好看到佛陀的灵山微笑到底是什么深意。她看上去不仅能快速搞定眼前的事,而且品质一样惊人,看她料理应对事务,就知道学校里优等生为何总是自负。她感慨自己没耐心,却跟你说小时候悬腕练字一站就是一天,晚上睡觉要贴伤湿止痛膏才睡得着,练琴手指由水泡到出血到结茧的漫长过程。
林曦评价自己是典型的非典型魔羯座,思考漫长,行动迅疾。
然后,她又严肃地说了以下的话:
“让自己反复归零,其实是为了更多的积累。”
“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是好的,可以减少同外界的比较,比较带来刺激也带来混乱”
“所谓回到原点,是一个自己给自己价值的认同,不需要靠外界和他人的判断来支撑自己。回到原点最后的结果是能放下,把虚浮在表面的,不必要的都去掉。”
2009年林曦在澳门举办个人画展,对她来说,这个展览有特别的意义,十年前,同样的地方,悬挂了她15岁以前作品。那之后,她就只身到北京念书,和神童时代告别。如今,直接迂回的方式她都尝试了,又回归原点,用最天真的态度画画。

串个门

诸位如果想欣赏这个神秘才女的气质照片,请看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cylucky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7888.html

更多阅读

cf现在怎么这么卡 什么时候出5g手机

cf现在怎么这么卡——简介cf又。盛行了很多年了!现在安装包就很大了!但是,有人反映游戏很卡,延迟上百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尼!那么,看我的讲解。cf现在怎么这么卡——工具/原料

亚马逊怎么联系客服 亚马逊发货怎么这么慢

亚马逊怎么联系客服——简介亚马逊怎么联系在线客服?在网上购买东西出了问题都是需要找客服的。亚马逊商城找客服比较隐秘。有蛮多的朋友在问题怎么样找客服呀!我找到了下面我来演示一下~!亚马逊怎么联系客服——工具/原料亚马逊账号

dnf异界哥布林王国怎么打 dnf异界哥布林王国

哥布林王国是dnf中第一个异界地图,但难度还是想当高的。虽然本文中会给出各图打法,但实际游戏体验还是相差很大,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各位玩家多多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强大的队友是必不可少的!哥布林王国全家福dnf异界哥布林王

dnf哥布林王国怎么打 dnf多少级可以打异界

哥布林王国是dnf中第一个异界地图,但难度还是想当高的。虽然本文中会给出各图打法,但实际游戏体验还是相差很大,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各位玩家多多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强大的队友是必不可少的!dnf哥布林王国怎么打——工具/原

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这么富有?

(文/郑强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而且还越来越有钱。这些年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自费到英美各国留学,更是每年数百万人自费到这些发达国家旅游、购物。那些对外国人来说昂贵的奢侈品,在中

声明:《林曦 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为网友荒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