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孙子兵法》的智慧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的传统军事名著,一直享有盛誉,甚至不大识 字的人,也对本书敬而仰之。我最早接触《孙子兵法》,大约是中学的时候——以前肯定听说过,但这是第一次亲见。那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他家颇有藏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具体是《孙子兵法》的哪个版本,早已经忘却了,只是清晰地记得,我把这本书带回家,用方格的稿纸,仔细地抄写了一篇。这个手抄本,应该还压在哪个箱子的底下,那是青春年少时渴望知识的印记。 想来我大约总共就抄过两本书,都是古籍,另一本是《论语》,那时候虽然已读大学,但买书不易,于是便坐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每天傍晚抄一段,硬是把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抄了一遍。 当然,抄这两本书,一是兴趣,另一个原因则很现实,那就是这两本书份量都很小,《论语》只有15000余字,而《孙子兵法》不过6000余字而已。如果换成大部头,那恐怕很难操作了。虽然以后再也没有抄过书,但不料想,以后会把先秦诸子当成吃饭的本钱,看来真是命中注定的了。 古往今来,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已经很多了,坊间也不少通俗的通读本,如今再来解读《孙子兵法》实在是太艰难。注读古籍,应该说有两种基本办法,一是训诂之学,考订文字、注疏词义;另一则是义理之学,不唯从“小学”即文献本身入手,而是重在阐释文献所呈现的思想和价值。这一思路跟训诂之学的传统同样久远。比如说孔夫子;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孔老先生晚年喜欢读《易经》,当时是竹简本,“册子”是用熟牛皮做的带子缀连起来的,那册《周易》翻阅得太多太频繁,以至于把结实的带子都被翻断了三回。听起来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是说明了孔子对《易经》用功很深。孔子对《易经》,可不是拿来占卜算命的,他是要阐发其中的道理。 训诂难,义理也不易。 对于《孙子兵法》一书,就文献功夫而言,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所做的系列工作可以说已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一般人难以置喙,只能听而从之,本书也从中借取良多。 经过前辈学者的反复研究,《孙子兵法》在字、词、句方面,哪怕是普通的读者来阅读,都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在对《孙子兵法》思想、内容、价值的阐释方面,虽众说纷纭,但基于人们经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尚还有值得一说的余地。 所以,我们现在研读《孙子兵法》,只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辅助理解的工具。我们都知道,中国先秦古籍,大多言简而意丰。《孙子兵法》可堪称其中的代表,短短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8378.html

更多阅读

《孙子兵法》到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一段孙武谜案让几多史学家丢了颜面李恒昌孙武是我国著名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堪称我国武学瑰宝。然而,因为司马迁《史记》对孙武及其著作语焉不详,而且左丘明的《左传》并没有为其立传,特别是自汉末曹孟德时期《孙子兵法》即已失传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张巡守睢阳

熟读《孙子兵法》的中国人,都知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处。不甚明白的是,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下,才能实现“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者谋略。从历史上看,《孙子兵法》成书的时代是公元前512年的春秋末期。据《史记·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 的作者是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

声明:《上兵伐谋:《孙子兵法》的智慧》为网友空袭的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