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英国经典喜剧电影 香港经典喜剧电影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剧照

英国喜剧的语言幽默十分丰富,有五种最为常见分别是:反语、讽刺、荒诞、机智和涉及性的笑话。同时,这五种主要的幽默类型又涵盖了许多困扰英国社会的诸如民族性、口音、社会阶层以及种族等等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几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喜剧电影中领略一下这些幽默机智的银幕故事。

  1.《贵在真诚》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1952)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作品大都触及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弊,其中不乏典型英国式讽刺和俏皮的揶揄。《贵在真诚》就是这样一部剧作,其中充满了机智的语言,因为在表达力当丰富的英语中有很多的同义不同音和同音不同义的词语,由此产生了许多文字杂耍的高手。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就以简练、揶揄的反讽一语道破英国上层社会的思维方式。

  《贵在真诚》是一部利用双关语而展开的故事。Earnest欧涅斯特,这个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做人的名字又代表真诚和热切。故事的主角之一杰克-沃辛虽身居乡间但却心系伦敦,因为那里有他的情人关多琳。但关多琳不知道杰克的真名还以为他叫欧涅斯特,然而杰克在乡间的被监护者塞西莉却以为杰克叔叔每每到伦敦去,都是为了管教他经常闹事的弟弟欧涅斯特。杰克的好友关多琳的表兄阿尔吉侬发现了欧涅斯特其实并不存在,就利用这个身份跑到了杰克乡间的别墅,并且和塞西莉坠入情网。

  《贵在真诚》是一个因为身份错乱而引起的喜剧故事,影片的矛盾集中出现在杰克在乡间的别墅内,首先,是杰克想方设法要把阿尔吉侬赶走,但后者却死心不息地跑了回来。其次,关多琳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前来寻找杰克,于是在别墅外遇见了塞西莉,由于关多琳和塞西莉都认为自己的爱人叫欧涅斯特,两位优雅的淑女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了解英国的人们都会知道这个国家盛行虚伪之气,滋生了关于讽刺和嘲笑他人的人。此外,考虑到英国的习俗和制度大多比较僵化保守,拿它们开玩笑总比改变它们要容易一些。英国人向来有一种深奥精妙的自我嘲讽术,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爱听别人说事情很糟糕的民族。然而在这种自我嘲讽和自我贬低的外衣之下,其实隐藏了强烈的自负和傲慢。

  《贵在真诚》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作品一方面津津乐道地表现了贵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忍不住对此讽刺挖苦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婚姻、教育、政治、经济等很多领域,这些尖锐而幽默的句子有时候达到了警句的高度。

  《贵在真诚》描写了两对贵族男女的恋情,最后以大团圆收场。匠心独具、编织精巧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原本被丢弃在手提袋里的孤儿杰克竟然雇用了三十多年前把自己弄丢的普利慈保姆。原来,当时精神不集中的普利慈错把婴儿放进了手提袋,而把自己的小说手稿放进了原本属于杰克的婴儿车内,在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杰克迎娶关多琳的终极困难,迎刃而解。

  王尔德曾经说过:“对英国人而言在上流社会里,可厌;在上流社会外,可悲。”他的喜剧世界便是伦敦的上流社会,富有、懒惰、轻浮尽是些没有用处的人,他们把生命消磨在无尽无休的宴会、茶会、求婚、离婚和造谣中伤、传播丑闻之中。情节似乎过于造作、人为,当它们是严肃剧时他们的台词就带有情节剧的味道,现代人听起来不大顺耳;而当它们上升到高级喜剧时,他们便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评价,不无见地。

2.《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

  曾经有一位英国影评家说过:英国电影越英国,外国人就越倾向于喜欢。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围绕着一群性情古怪的英国人展开,他们的故事由休-格兰特扮演的查尔斯娓娓道来。这群朋友一直在婚礼和葬礼上见面,通过这些不同的场合影片向我们精确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的细节。

  虽然有人批评说,本片表现的是一个旅游者的观点,把英国看作是一个有着不寻常的礼节和古怪贵族的国家。但也有人并不赞同,并且声明只有英国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上流社会,要坐着破破烂烂的豪华车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婚礼。

  前面曾经说过英国喜剧的幽默,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而《贵在真诚》、《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正是充分彰显此类特质的影片。在这些故事中编剧所起到的作用至重要,《贵在真诚》有王尔德这样的戏剧大师,而站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背后的人正是英国喜剧界的资深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他十分擅长为性格古怪的主角们制造尴尬场景,然后让这些人冷汗直流地面对困境。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主线是查尔斯与美国人嘉莉的爱情,穿插其中的是构思巧妙各有特色的婚礼和葬礼场面。其中最令人捧腹的应该是第二次婚礼,通过这次婚礼柯蒂斯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面对人生危机时英国人的最佳处理方式。

  1994年,当《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票房和口碑都大获成功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包括电影幕后的最大功臣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但柯蒂斯后来的编剧作品从《诺丁山》、《BJ单身日记》再到他的导演处女作《真爱至上》都一路长红,这除了说明观众对于探索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永远乐此不疲之外,也见证了柯蒂斯本人将英国式的自嘲和自傲完美结合的能力。

3.《诺丁山》Notting Hill (1999)

  《诺丁山》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都重复了许多相同的喜剧元素,英美人之间一离一合的罗曼史,一群疯疯癫癫的朋友,并且遵循了类似的感情路线,在时间跨度上也比较接近。虽然在拍摄电影《诺丁山》期间曾谣传朱丽娅罗伯茨和休格兰特互相不和,但在电影成品里两人之间却建立起了一种可信的化学反应。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星安娜斯科特与平凡的英国书店老板威廉萨克都显得非常可爱。还有更值得称赞的是两部影片中的配角,他们穿插在故事中有时比主角更加光彩。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安迪迈克道威尔的特点是充满活力、随和、不计较阶级身份;朱莉娅-罗伯茨就完全不同了,评论家说她是:“稳重的现代电影明星,而且像一个外来世界的人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并且带有既绚烂夺目又如精--灵般难以揣摩的另类特点。”我们就跟威廉一样被她那种,类似斯芬克斯的微笑和变色龙似的态度激起了兴趣。

  安娜斯科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星,而威廉则是普通平凡的离婚男人。在柯蒂斯的安排下威廉与安娜的会面既现实又超于现实,一个阴差阳错地乔装成杂志记者,另一个则要假装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威廉和一个类似仙女的女人相爱有障碍的话,那么安娜的问题就是如何分别威廉的为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对她的爱一往既如的人,还是一个被她外表所迷惑的傻瓜。所以,威廉拒绝了她提出的爱,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安娜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然而柯蒂斯并没有让这对情侣就此分手,而是用一种非比寻常的方式促使威廉向安娜告白了。

  《诺丁山》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预算更高,但却更像是一部柯蒂斯的个人电影,它在情节上有一个前提假设:如果一个漂亮的好莱坞明星和一个极其普通的英国男人有了罗曼史,那会发生什么?这个假设看起来就像是在做一次讽刺的尝试,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取悦美国观众的甜美浪漫史,但事实上柯蒂斯并没有厚着脸皮对好莱坞做出什么让步,电影在形式上自我嘲讽了英国电影工业的平庸、愤世嫉俗和肤浅又很确切地把英国轻松幽闲的生活方式表现成为相对美国好莱坞光芒四射、充满魔力的生活方式更为优越的一种选择。

4.《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

  柯蒂斯的所有作品都精确地捕捉了当代英国人的心态。同样是由他编剧的《BJ单身日记》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及《诺丁山》的智慧和尖锐《BJ单身日记》已经柔和了许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英国大龄女青年的求爱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每位单身女性都可能遇上的爱情难题:究竟是选择看上去绚丽夺目的花花公子还是眼前这位沉默寡言、傲慢如同达西的好好先生。

  在本片中花花公子丹尼尔克里夫的扮演者是休格兰特,他对这样的角色可谓驾轻就熟,有着令人着迷的银幕魅力。而好好先生达西的角色则非柯林菲尔斯莫数,因为正是BBC所拍摄的古装剧《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另这位话剧演员一夜成名。

  在《BJ单身日记》中最可笑的场景要算是他们两人在伦敦大街上的那一场非常不雅的殴斗,达西之所以要痛殴克里夫完全是新仇加旧恨,因为克里夫不仅抢走了碧姬还曾经让达西的前妻离开了他。然而柯蒂斯把这两位宿敌的对决处理成了一种虚伪且虚幻的场景,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什么叫做绅士的决斗方式。

  碧姬这个角色原本是女作家海伦菲尔丁在报纸上的长篇连载,是当代英国社会中三十出头的单身女青年相对典型的代表。但鉴于投资方为了争取外国市场所做的努力,本剧的主角碧姬琼斯由美国演员雷妮泽维革扮演,为了本片彻底增肥并且说着一口标准英国口音的她证明了自己的努力确实没有白费。

  原著是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但是柯蒂斯却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将日记作了最大的淡化,让它成为了一个道具而并非叙事的主体。原著中碧姬和两位男主角的关系也被电影简化了许多,脚踏两条船的克里夫是碧姬的上司,达西是碧姬的邻居,并且两位男主角还是大学同学。碧姬这个角色体现了许多英国人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精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极度缺乏常识,甚至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拉丁音乐的流派。

  虽然《BJ单身日记》已经舍去了菲尔丁女士原创角色中许多尖锐的独属于英国人的自嘲,但余下的也还是一部值得大笑的作品。柯蒂斯不仅在电影中借由碧姬嘲笑了许多本国女性的典型特征,比如说粗糙的皮肤、著名的梨型身材。还含沙射影地讽刺了英国电视业的虚伪,类似为了追求收视率制造噱头、伪造现场报导的事情有如家常便饭。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柯蒂斯已经成为了能够将外来速食文化和英国特征做诡异融合的高手,有了他的电影基本不必担心票房能否收回成本,然而在柯蒂斯的笔下英国已经越来越朝向美丽画面和平空幻想的方向靠拢,从而逐渐的失去了之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那些尖锐却质朴的幽默,但柯蒂斯依然是英国喜剧电影走向国际化之路的领头人,这就是为什么碧姬-琼斯小姐能够身着单薄的内衣在大雪纷飞的伦敦街头狂奔,并且最终还是得到了达西先生的真爱。或许柯蒂斯正是由此脱离偏向写实的讽刺开始了另一种转型。

5.《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 (2003)

  理查德柯蒂斯的导演处女作也是最近的一部作品《真爱至上》,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巨型的MTV,漂亮、时尚、缺乏深度但是却能让人喜欢。整个故事没有绝对的主角而是由七段平行的故事组成,从拍摄到剪接都中圭中矩,十分小心,演员的表演也因为故事缺乏深度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在这些仿佛圣诞节礼物似的故事中脱颖而出的是比尔奈基所扮演的过气摇滚明星,他和自己肥胖的经纪人为了重回乐坛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为了应景将自己以前的歌曲《爱无处不在》改成了《圣诞无处不在》。

  国际知名度并不甚高的比尔奈基是一位资深英国演员,有扎实的舞台剧表演功底,他在影片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不管是在接受电台采访还是在电视台参加节目,他都能令人信服地呈现本剧中难得的现实讽刺和深度幽默。

  同样在本片中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几位客串演员,尤其是著名的憨豆先生罗万阿金森,他是一位个人风格极端特别极端抢眼的英国喜剧演员,在本片中罗万阿金森只有两场戏但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让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艾伦雷克曼扮演的哈利犹豫地给自己的情人购买礼物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子起疑哈利希望速战速决,但是罗万阿金森所扮演的百货商店店员却刚好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第二次,是在希思罗机场利亚姆-尼尔森所扮演的山姆为了帮儿子追女朋友需要引开机场保安的注意力,这时候,又是罗万阿金森扮演的旅客帮了他们的大忙。

  在英国喜剧电影的世界里编剧、导演、演员都能够对影片的进展发挥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编剧或者演员个人在主导作品虽然柯蒂斯也曾是《憨豆先生》的编剧但只要有罗万阿金森出场我们顿时就会忘记柯蒂斯的存在,因为罗万阿金森的特点太强烈了。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这样的影片中故事探索的是科蒂斯自己的世界,只不过让演员作为他的代表。因此,在《真爱至上》这样的快速而浅谈的影片中柯蒂斯的影子,一方面已经逐渐模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影子也在逐渐加强,因为看上去才华横溢的柯蒂斯已经逐渐脱离了让自己成名的喜剧套路,开始寻找一种不同的方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个英国喜剧电影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们在吸取过去的养分中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缅怀过去并不能为让未来更加开阔。

  电影需要不停的改变,因为人在变,社会也在变,即使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6.《憨豆特派员》Johnny English (2003)

  在任何英国喜剧电影中,只要有罗万阿金森出场我们顿时就会忘记别人的存在,因为阿金森的特点太强烈了,他的外貌并不出众然而他完美的口音和收发自如的肢体语言,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支撑起阿金森风格独特的喜剧世界。在喜剧电影的世界里有一些人总是能够脱颖而出,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不管他们在何时何地出现只要看到他的脸就能让观众喷饭。很显然,罗万阿金森就是这样一位天造地设的喜剧演员,令人惊奇的是阿金森本人并不是学表演出身,而是牛津大学的工程系高材生。他的幽默风格也不仅仅像别的喜剧演员那样,以台词制胜,而是更多地通过收发自如的肢体语言。阿金森的风格兼容并蓄,略带神经质和僵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不仅曾受到英国喜剧前辈本尼希尔的影响,也有法国喜剧导演和演员塔蒂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的风格一旦在阿金森的身上汇总就变成了阿金森本人的独特风格。

  在罗万阿金森身上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也就是那些保守的阶级痕迹明显、拥有严重的恐外症、常常自鸣得意的岛屿居民。这些角色的特质和夸张的笑话在很多时候其实是英国人幽默与悲情的完美融合,或许是因为英国历史上一直就在抵抗欧洲大陆的入侵,这个岛屿国度的居民极度不信任外人。著名英国作家南希米德福描述了这种狭隘思想的极端说法“外国难以言喻地乏味无趣,外国人都是恶魔”。然而在英国人与欧洲大陆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最有趣的要算是英法之间的暧昧关系。

影片《憨豆特派员》以英国喜剧著名的桥段,非常露骨地嘲讽了许多英国人引以为毫的文化符号。比如:间谍、皇室以及对法国人的憎恨。但或许是因为太过于露骨和明显《憨豆特派员》缺乏英国喜剧特有的细微,以至于让这部影片对外国人而言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乐子,但看在本国人眼中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唯一特别的也还是令人过目不忘的阿金森。

  的确,历任的英国君主几乎都和法国皇帝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然而这两个国家也因此进行过血腥的百年战争,英国人和法国人互相鄙视,都认为对方喜欢管自己的闲事。或许《憨豆特派员》对英国皇室的最大嘲讽,就是让一个法国人差一点登上了不列颠的皇位,电影中法国阴谋家萨瓦奇的最终目的是把英国建立成世界上最大的监狱,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英国人曾经把罪犯都流放到岛国澳大利亚上的行为。然而我们的主角之所以能够登上阻止阴谋家的历史舞台,完全是因为英国政府的所有情报人员都死光了,自我感觉良好到甚至失去了常识的憨豆特派员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光荣地完成了拯救大英帝国的任务。也不知道究竟是他运气太好还是其他人都是傻瓜,总之在喜剧的世界里恶搞无罪。

  英国社会虽然民主,虽然多元,虽然有知识和见识,但是他们也憧憬皇室继续让女王头戴镶嵌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宝石的王冠。然而《憨豆特派员》用行动证明了一点——世袭君主制在民主时代要繁荣发展,就只能选择破坏自己的神秘色彩。英国通俗小报把王室成员当成肥皂剧的演员,长篇累牍地报道他们的生活失检,就连电影也不放过可怜的王室,还顺带把所有的英国政府官员调侃了一番。阴差阳错之下竟然是憨豆特派员先生被加冕成为了英国的国王,这一点看似荒诞但并非毫无踪迹可循,英国人对本国王室的嘲讽向来不遗余力,曾经在木偶剧《简直一摸一样的人》中查尔斯王子被描写成生态学怪物,而马格丽特公主则成了杜松子酒鬼,这样相比之下憨豆特派员先生和这一家人到底也是十分相配的。

  英国喜剧电影里充满了对本国人阶级观念的影射,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对阶级差异深恶痛绝,而是充满了迷惑。英国的下层社会远远不是革命者,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热切地维护现状,这或许是因为君主立宪制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政策温和的缘故,连带的英国喜剧也按阶级分为了不同的种类。英国喜剧电影发展的早期位于伦敦的伊灵片厂,曾经拍摄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反映下层人生活的喜剧故事,以至于后来的人们甚至将伊灵二字作为这类型电影的代名词。 

7.《一脱到底》/《光猪六壮士》The Full Monty (1997)

《一脱到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伊灵的风格,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影片开头那一段记录片式的镜头之中。一度作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谢菲尔德由于经济萧条,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之中,人们面临着生存危机,这就是影片《一脱到底》的故事背景。失业的男工人为了生计跳脱衣舞的故事,如果放到好莱坞恐怕会被拍成浪费纸巾的励志片,但是在英国这样的故事则能让你笑到流泪。《一脱到底》中的男性被塑造成可悲却又可爱的形象,他们没有成功的机会,又没有做坏事的本领,只能在生活的煎熬之中选择了一个并不能改变世界,但又却能极端挑战自我的职业——脱衣舞男。

  故事中的几个男性角色都面临一些或多或少的权利危机,盖里,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如果他无法筹集到七百英镑的赡养费,那么他的儿子就会被前妻完全带走;盖里的好朋友戴夫和妻子的关系陷入僵局;而他们在街上遇到的朗帕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而差点自杀;杰罗德则因为一直对妻子隐瞒失业的事实却又找不到工作,濒临心力交瘁的边缘。为了挣回自己的尊严这些临时凑起来的杂牌军招兵买马,网罗了一批潦倒的志同道合者。

  所以《一脱到底》说穿了是一个寻找丢失的男性身份的故事,但这个寻找的方式却是通过脱衣舞表演,而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说明英国人对于反讽自身永远是不遗余力的。然而通过这样的反讽影片却成就了一种复兴。影片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社会萧条的深层原因点到即止,而浓墨重彩都放在这些普通的失业工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是如何独辟蹊径地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又如何战战兢兢地维护可怜的男性尊严这一方面。

  经过刻苦的努力,就在他们开始显得有模有样的时候却因为有伤风化而被警察逮捕,然而即使在警察局里,即使尴尬万分主角们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作为一部讲述脱衣舞男的电影的故事《一脱到底》清涩得近乎羞涩,而影片的成功对长年处于好莱坞压力下的英国电影业来说更是扬眉吐气,可能谢菲尔德炼铁厂的光辉一去不返,然而幽默、深刻、于无声处的英国喜剧并没有随着历史一道消失。

  阶级是一回事,种族又是另外一回事。英国人身上流着许多民族的血,甚至在史前时代就有部落从伊比利亚、中欧和印度次大陆来到不列颠,罗马人之后是朱特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斯堪底纳维亚人和诺曼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贸易、迫害、战争、殖民等等因素使得英国增添了许多移民,不管是否情愿这个国家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和睦的多种族之邦,移民的后代大都已经融入了英国的文化,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电影工业见证了这一过程,将民族文化自觉运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了许多亚裔电影导演常用的手段。 

8.《我爱贝克汉姆》Bend It Like Beckham (2002)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黑人文化和亚洲文化在英国主流电影中曾遭受严重的压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在英国电视第四台的支持之下,许多反映移民生活题材的电影出现在英国影坛。一开始主导这些影片的是政治元素和文化元素,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商业元素开始逐渐出现,《我爱贝克汉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借用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影片制造了许多可笑的场景。第二代印度移民杰丝是一个很有足球天分的女孩子,十分崇拜贝克-汉姆希望有一天能和小贝并肩作战,但是家族和宗教似乎注定了她的未来。杰丝的妈妈对于女儿踢球的行为深恶痛绝,对于杰丝来说足球并非外来文化的一部分,而是自己生长环境中最自然不过的事物,然而这样的自然事物却不属于她的家族文化,因此,她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正是两种文化并存之下的必然冲突。其实《我爱贝克汉姆》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冲突下的产物,电影导演杰德拉女士正是一位在英国长大的印度后裔,所以在故事中杰丝所面临的家庭压力其实或多或少地带有着一些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

  其实要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涉及文化冲突题材的喜剧电影,即使在英国这样以喜剧出名的国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由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最为明显,但这类型的故事很容易就会被解读为带有某种倾向性,因为文化之间虽然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有大小之分,所以假如两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产生冲突的话,如何平衡电影中的民族情绪就成为了考验导演功力的最佳炼金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并非最成功的作品,可是它轻松、愉快并且电影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平衡矛盾的折衷方法,虽然在故事中杰丝面临着双重压力,但最终她还是能够在父亲的支持下偷偷跑到比赛场地,完成决定命运的一场足球赛。《我爱贝克汉姆》其实并不是带着希望解决文化冲突的心态去讲述故事的,而是更多地借用了民族喜剧的由头,并且在影片的背后两种文化都庆祝了各自的胜利。虽然一者在于婚姻,而另一者在于进球,这似乎告诉了我们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地并存。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虽然肤浅,却影射了一种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9.《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2005)

在整个《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最出色的并非任何一个人物,而是一本叫做《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书。在电影的画外音对这本书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体会英国人是如何把激进的思想用这个社会所能接受的途径发泄出来,并且还能让人们发笑的。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主角阿瑟-登特是个普普通通的英国人,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铲平,为的是修建一条新的大路,愤怒的阿瑟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就发现整个地球已经遭到了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一艘巨大的外星建筑施工飞船正等着把我们的星球炸得灰飞烟灭,因为地球属于他们修建银河系高速公路上的违章建筑。外星人声称炸平地球的计划书已经在五十年前就搁置在阿尔法人马座的办公室里,所以现在的地球人即使想提出上诉也已经太晚了,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阿瑟被自己的朋友,一个和福特轿车同名的外星人解救,于是两人开始了在银河系中搭便车的旅行日记。阿瑟和福特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非比寻常的人物,比如说会叹气的大门和愤世嫉俗的机器人马文,这些都彻底颠覆了阿瑟狭隘的地球人心态。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他的这部作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与《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星际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属于同一个时代,然而《银河系漫游指南》和这些作品完全不同,没有征服情结,没有与外太空接触的渴望。阿瑟的旅途其实是极端不情愿的,然而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宇宙的内部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它其实是一方面在强调人类和地球的渺小,却在另一方面对人类世界充满了自信。

  宇宙间最智慧的生物为了搜寻终极问题的答案,创造出了一台巨大的拟人化计算机取名“沉思”,然而当他们为了终极问题的答案在七百五十万年后出现在沉思面前的时候,机器人却给了他们一个玄之又玄的答案。

  为了追随前人的脚步,宇宙总统扎福德带着阿瑟一行人前往沉思所在的星球马格拉西亚,然而他们不幸触动了星球的警报系统,招呼他们的礼物变成了两枚感应式导弹。狼狈躲过了导弹的袭击一行人却就此失散,扎福德找到了沉思然而机器人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不幸被炸掉的地球就是沉思所设计的另一台能够运算终极问题的电脑,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阿瑟面前会出现一名自称是星球制造者的人物——斯拉提巴特法斯特。斯拉提巴特法斯特告诉阿瑟其实我们的星球是老鼠的试验基地,因为不幸被误炸所以老鼠们授命斯拉提巴特法斯特重新建造地球二号,阿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他所面临的又是另一重考验。

  或许是为了缓和不列颠民族过于拘谨自负的特点,超现实的幽默得到了高度发展,荒诞剧由此构成了英国喜剧的一大分支。《银河系漫游指南》便属于这一分支。荒诞剧的特点在于这类型的喜剧对于观众的挑剔,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欧洲国家但是奔放的南欧人和拘谨的英国人所欣赏的幽默就完全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英国喜剧中的荒诞剧更倾向于高级别的冷笑话,这是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幽默。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幽默更倾向于一种另类的逻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它们只会被某一类人奉为经典。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除了毛巾什么也不要带,听到这样的话会发笑的大概就只有英国人了。 

10.《蒙迪·佩登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1975)

在英国《蒙蒂派松和圣杯》的地位无可动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制作者1969年开始表演的蒙蒂派松的飞行剧团是英国荒诞剧的泰山北斗,更因为在这部影片之前甚至之后都再也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将支持英格兰历史的亚瑟王传说调侃到无以复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蒙蒂派松和圣杯》是一部成本非常低,甚至低到能够在影片中被创作人员用来调侃的电影。亚瑟王和他的随从潘西为了召集圆桌骑士而游历英国,但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买不起马匹所以只能用椰子壳相互敲击的声音代替,可是英格兰地属寒带根本不可能生长椰子,因此这个矛盾本身就成为了本片的开场笑话。在亚瑟好不容易召集了全部圆桌骑士之后,他们意外地碰上了闲闲没事做的上帝,在上帝的授命之下这几位脑容量堪比牡蛎的英国神话人物开始了他们的低成本,低预算的圣杯搜寻之旅。

  《蒙蒂派松和圣杯》不仅仅调侃了英格兰的神话还涉及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民族问题、阶级分别、宗教信仰、性问题以及英国与外国,也就是法国的关系。在寻找圣杯的路上亚瑟与法国人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但同样是低成本的对峙。亚瑟王的计算失败,跌落的木马刚好压死了他的忠实随从潘西,然而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继续着圣杯之旅,在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隐藏最重要线索的洞穴。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用动画片来表现怪兽是一种低成本的调侃,并且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之所以能够逃脱怪兽的追杀是因为负责作画的动画师突然心脏病发作,在这一连串荒诞不经的冒险之后他们终于接近了圣杯的所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电影却以一种绝对反高潮的方式结束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派松剧团正是希望通过现代社会与历史传说的对比,让人仔细思考话语的复杂性,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历史?

10部英国经典喜剧电影 香港经典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对此提供了独辟蹊径的解答方式,而支持这种解答的形式被称为“派松体”,是派松剧团的独特表演风格,对于后来的所有超现实主义喜剧而言派松体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巅峰。看到这样的影片我们或许会想到周星驰,但周氏无厘头喜剧毕竟比蒙蒂-派松晚出现了二十多年。《蒙蒂派松和圣杯》这部上演于1975年的影片在二十多年后依然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好的五部喜剧片之一,甚至连这部影片的宣传片也足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884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10部英国经典喜剧电影 香港经典喜剧电影》为网友自由职业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