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魏征 李世民下一任

房玄龄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公认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太平盛世。他的手下,谋臣良将可谓车载斗量,其中的“房谋杜断”就是最具杀伤力的一个组合。组合中的“房谋”,指的就是房玄龄,他跟随李世民长达三十多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被后人称道的一代良相。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于官宦之人家,他的父亲房彦谦曾做过隋朝的泾阳县令。房玄龄自幼便聪慧异常,并博览群书。待到年龄稍长,便已目光如炬,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政治智慧。据说,隋朝开皇年间,天下一片太平盛世,人们都普遍认为大隋朝可以江山永固。但房玄龄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悄悄地对父亲说:“隋文帝没什么功德,是篡位得来的天下,他的儿子们又为皇位争夺激烈,别看现在歌舞升平,灭亡是早晚的事。”后来的事实验证了房玄龄的眼光。

18岁那年,房玄龄被推举为进士,授官羽骑尉。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李世民屯兵渭北地区。房玄龄前往投靠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马上授予他记室参军(机要参谋)的职位。从此,房玄龄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房玄龄最大的功劳,就是和杜如晦一同密谋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

当时,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为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建成隐隐感到了来自二弟的威胁,于是他和幼弟李元吉结成一党,准备杀死李世民。但在房、杜二人的策划下,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建成和元吉。原来的太子死了,唐高祖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多久,索性让位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后,大摆宴席,论功行赏,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劳最大,列为第一等。贞观四年(公元629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开始了自己的宰相生涯。

担任宰相后,房玄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根据唐太宗的诏令,房玄龄在贞观初年对在职官员进行大量裁减,最后核定文武官员六百四十六人。地方行政机构也大量裁并,全国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设十道,三百余册。这是贞观初年全国性的一次重大改革。

房玄龄不但果断地裁去大量冗员,且善于因才授任、选贤任能。张亮是个贫寒人士,“素寒贱,以农为业”,但“倜傥有大节”,有智谋,经房玄龄荐举,官至刑部尚书,参与朝政。但张亮胆气不足,无将领之才。房玄龄只用其长,并不“以备求人”。

房玄龄担任宰相二十余年,选良才,去冗员,对唐朝政治、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卒,享年七十岁。房玄龄生病期间,太宗经常前往探视。如果见到他病情加重就会痛哭流涕,见有好转,便喜形于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命令把苑墙凿开以便问候,并执手与他诀别。

房玄龄在世时就被人视为“国器”,而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也无不首推房玄龄,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如果说敢谏的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那多谋的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

魏征

自古以来,都是臣子怕皇帝,因为皇帝金口一开 ,臣子的脑袋说不定就要搬家。但也有例外,一代明君李世民就是一位“怕”臣子的皇帝,令他害怕的这个大臣,名叫魏征。

魏征字直成,河北省晋州人,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虽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志向远大。隋朝大业末年,魏征投靠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降唐,在太子李建成门下做幕僚。玄武门兵变之前,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但未被优柔寡断的李建成采纳。玄武门兵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叫了过来质问说:“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为他紧张不已,魏征却神情自若地说:“皇太子要是听了我的话,哪至于有今天的祸事?”如果一个心胸狭隘的主子听了这种回答,肯定把魏征推出去斩了,不过李世民到底是一代明君,不但没责罚他,反而礼遇有加,自己的詹事主簿(机要秘书),登基后,又根据他性情耿直、有胆魄的特点,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挑皇帝的毛病并且教训皇帝。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这番话,让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

贞观元年(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由于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还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魏征的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

“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房玄龄魏征 李世民下一任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动乱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染病卧床,不久便病逝家中。太宗亲自前去吊唁,在魏征的尸体旁痛哭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不但是一位耿直勇敢的谏官,他还是一位历史学家,奉命主持编写过《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9613.html

更多阅读

报告(十)坛主:孟宪实“李世民一名不文”?

“李世民一名不文”?◆沙 鸣 李大新《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第25页说道:“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岁。当时高祖李渊五十二岁。李世民一名不文,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军职。他最响亮的头衔是李渊的二公子

李世民三子李恪,十四子李明后人现居郧县 郧县鲜花

李世民三子李恪后人现居郧县(转载)其字辈“……明、昌、永、光、耀……”与我族字辈现在还知道的十字“世代荣(永)昌盛,光颂耀大庭”基本符合,特别是其中的“耀”字在李氏字辈中是很有特点的,比较少见。

好男人好宰相房玄龄为何怕老婆 房玄龄任宰相多少年

好男人好宰相房玄龄为何怕老婆房玄龄字乔,山东临淄人。他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被视为古代宰相的典范,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十大贤相的赞誉,同时,也被誉为大唐王朝难得的好男人。他自幼聪明,十八岁时考中隋开皇进士。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

声明:《房玄龄魏征 李世民下一任》为网友浅绿九分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